关键词:
实验教学 心理分析 应对策略 同龄人 引路人 贴心人 同路人 同乐人 正 文: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交往活动,是双向沟通的过程。师生有效沟通才能建立平等、民主、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是教育成功最关键之处。为了提高沟通效能, 实现有效沟通,教师就要了解学生心理,就要正确把握应对策略。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体验,谈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一、初中生心理特征
据调查,初中学生普遍存在下列心理特征:
1.过渡心理
初中生在中学以前处于真正的幼稚期,进入中学阶段后认识能力、水平还是不高,独立性、自觉性都较差,个性倾向还不稳定,还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照顾、保护。
2.闭锁心理
初中生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上的一系列变化引起情感上的变化,内心世界逐渐复杂,开始不太轻易将内心世界表露出来,心理逐渐显示出闭锁性。心里话常常
不愿对教师、家长说,但易对同龄、同性别的人特别是知己暴露真正的思想。
3.自尊心理
初中生自尊心强,争强好胜(甚至是爱出风头、言行出格),爱面子,对于别人的评价十分敏感,非常注重自己是否受人尊重,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4.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初中生几乎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很容易自以为是,要求别人顺从、迁就自己,遇上不如意的事容易大发脾气。
5.摇摆心理
初中生思想单纯,敢想、敢说、敢做、敢为、敢爱、敢恨,但幸福观、友谊观、英雄观、自由观和人生观还不成熟,思维的片面性很大,易冲动行事,易偏激、摇摆,心理特点很不稳定,可塑性大。
6.模仿心理
初中生时刻关注着教师的衣着打扮、言行举止,会以教师为表率模仿教师,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影响一辈子。
7.崇拜心理
初中生崇拜明星,喜欢“追星”,甚至有些初中生受一些游戏、文学、影视作品等影响不能明辨是非而盲目崇拜“英雄”。
8.逆反心理(叛逆心理)
初中生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做错事时常常表现出“我是对的,我没有错,我为什么要听你的”的态度。
二、应对策略
策略1:换位思考,做学生的“同龄人”
因年龄、生长环境、知识、阅历、思维方式的不同,教师与学生很容易在同一问题上产生不同看法,产生“代沟”。教师不能因自己的知识和阅历比学生丰富就高高在上,摆着权威姿态,教学中缺乏耐心倾听学生不同的看法、意见和建议,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否则就有意无意地疏远了学生。中学生不再象小学生那样认为老师是毋庸置疑的权威,而是对老师有了更高的要求,会对老师评头论足。
在我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1992年秋第一节化学课上我演示“魔棒点灯”,屡次失败,就有学生在下面嘀嘀咕咕:“老师这么差!”,我听了没有生气,笑着说:“让你来,你就行吗?实验成功与否不但跟实验者有关,也取决于实验条件,可能是酒精灯的灯芯不行也可能是灯芯上的酒精已经挥发而只留下水,所以酒精灯点不着,失败是成功之
母嘛,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就做成给你看!”,待我剪去灯芯烧焦部分再用酒精湿润后实验终于成功,学生啧啧称奇,鼓掌祝贺。我顺势鼓励学生:“其实老师跟你们一样,也有不少失败的经历,但失败也是一笔财富,可以让我们积累经验,教我们以后怎样避免失败,所以大家应该大胆参与化学实验,不耻下问,齐心协力完成实验,你会不断体验到实验的乐趣!”。98届谭国英(后来考上重点大学化学系)毕业后有一天对我说:“我喜欢上化学源于老师您做的魔棒点灯实验,让我感到化学很神奇,很有吸引力”,教师节时她会寄贺卡给我,捎上祝福。能被学生惦记是老师的幸福!
例如,在检验氢气纯度实验中,93届有些女同学胆子小、畏手畏脚,生怕
实验出意外,整个实验小组成员都不敢动手做实验,我得知情况后没有责备、训斥学生,而是首先安慰、安抚学生,然后边示范边讲解操作要领,明确注意事项,再在一旁指导,待学生能顺利完成实验了又赞赏、鼓励学生一番。该实验小组成员获得老师表扬十分高兴,余下的实验都能大胆、顺利完成了。后来她们在中考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果我不问青红皂白就责备学生,也不示范讲解,那么这个实验小组成员就会满腹委屈,觉得老师不近人情、不明事理、难以亲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
又如,在刚刚学习了酸碱指示剂相关知识后,99届有个男同学将实验台上各种各样的试液随意混合再滴加指示剂,而且滴液方法不当导致试剂瓶的试液被污染而变色了。我心平气和地询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一种试液滴加指示剂会不会变色、变什么色的实验已经做过了,想看一看不同的试液混合再滴加指示剂又会怎么样,我便先肯定他有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出发点是好的,再对他实验操作方法加以点评,诚恳委婉地指出他未经老师允许就擅自做其他实验是不对的,很可能发生安全事故,伤害自己和别人。他深表歉意,欣然接受批评。如果我见状就火冒三丈,训斥他,那就会深深挫伤他的自尊心,打击他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可能就因此埋没了一个可塑之才。
可见,教师放下身段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
题,做学生的“同龄人”,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亲近、依恋、信服、仰慕的心理,才会听从老师的教诲,取得学习进步。
策略2:循循善诱,做学生的“引路人”
例如,在检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是二氧化碳的实验(2003年秋)中,有些实验小组实验失败,并未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我就根据他们的实验情况引导他们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七嘴八舌地提出:是不是氧气没有收集到(量太少)?氧气没有收集到(量太少)的原因又是什么?是不是制取氧气的药品用完了?是不是装置气密性差?是不是收集方法不当?是不是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间太短导致二氧化碳太少?是不是石灰水变质?太少?太淡?是不是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没有盖上玻璃片导致二氧化碳逸出太多?是不是燃烧后没有振荡集气瓶?说实在的,学生提出的一些原因,做老师的也未必想得到。
策略3:宽容厚爱,做学生的“贴心人”
初中生求知欲与好奇心强烈,富有参与精神,乐于参加各种创造性活动,对
于竞争性、冒险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更是乐此不疲,很乐于自己动手做实验,实验的成功会给他们带来无比的欣喜。但学生的学科知识肤浅、片面,考虑问题不够周全,实验技能水平不高,应急处理能力差,不能预见实验潜在的危险,因此在分组实验中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是安全问题。
例如,学生在分组实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中,总会出现下列问题:
①药品取用:高锰酸钾取得太少氧气没制够又得再取再制,浪费时间;有些学生直接把高锰酸钾从试剂瓶中倒入试管内,高锰酸钾撒了一桌面、一地板,导致自己的手、衣服、桌面、地板被玷污。②棉花放置:忘放、少放棉花,导致高锰酸钾粉末经导管进入水中,水染成了紫红色,氧气也成了紫红色的(显然学生就不可能观察到氧气是无色的了)。③试管固定:有把试管从试管口套入铁夹的,有把试管从铁夹一侧套入铁夹的,有把试管夹在半中间的,有把试管夹得太高(低)的,有把试管夹破的,有把试管夹得过松的。④塞橡皮塞:有塞得太松的,有导致导管口朝天的、向某侧突出的,有导致橡皮管弯折不透气的。⑤取水:不知该放多少,导致氧气收集后水溢出的。⑥加热:有不用外焰的,有试管受热不均匀而破裂的,有氧气制不出来或断断续续出来的。⑦收集:有集气瓶未装满水内有气泡或一冒气泡就收集造成氧气不纯的。⑧验满:不知如何判断集气瓶内是否集满了氧气,氧气未满就取出集气瓶。⑨不知停止制取氧气时应先把导管从水中取出再撤去酒精灯,导致水倒流到试管底使试管破裂。⑩同组学生中有的只是旁观者,并不参与实验,学生之间缺乏协作。??
面对这些问题,我首先心平气和,设身处地替学生着想,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次数不多,实验基本操作不熟练,观看教师演示“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也只有一次,该实验要注意的事项也很多,难免束手无策、手忙脚乱、惊慌失措、顾此失彼;学生在此之前缺乏协作、配合不默契;有些学生尤其是男同学胆子大、动手能力强,但缺乏相关知识、理论,蛮干甚至出现安全问题(如碰倒酒精灯、衣服被烧);有些学生尤其是尖子生相关知识、理论水平不低,但动手能力差;此外实验器材、药品甚至是气温对实验成败也有影响,因此,该实验出现以上各种各样的问题是正常的,我没有操之过急、心烦气躁,责怪学生,恰恰相反,对诸如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这些可能出现问题较多的实验,我有充分预见,注重实验引导,对关键操作进行一步步示范,让学生一步步模仿,这样就扩大了对学生的辅导面,对预防和避免学生的错误操作也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我对学生
恰当分组,优差搭配,让学生相互模仿、相互学习,齐心协力完成实验。此外,我有意培养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做“实验助手”或“实验标兵”,让他们示范、帮、扶、带,扩大对学生操作的辅导面,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形成合作意识,培养协作能力。在分组实验过程中,我积极巡堂,及时发现问题立刻纠正,耐心辅导,指导学生实验时,既面面俱到、事无巨细进行引导,又不包办代替。当学生出现操作错误、实验失败时,我就帮助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鼓励学生,不厌其烦、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正确操作。
策略4:同舟共济,做学生的“同路人”
我常常与学生一起协作完成分组实验(如氧气的化学性质实验),一起观察实验现象,就实验有关问题展开探讨、交流、分析甚至是争辩,一起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一起总结实验得失成败,一起分享实验成功的喜悦。这样,我了解了部分学生思维、认知、操作上的不足和误区,甚至发现个别学生思维敏捷,操作能力强;而学生有了老师的参与,更积极参与实验,更有信心做好实验,提高了实验技能;师生关系融洽,协作愉快。
策略5:创境激趣,做学生“同乐人”
一旦调动学生情绪,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就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初中化学最能调动学生情绪、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莫过于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因此教师必须强化、优化演示实验教学,适当补充趣味性实验和改进部分演示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以增强实验效果。例如,我历来在第一节化学课就增添几个趣味性实验(宁愿牺牲教学进度也要这样做,让学生留下对化学良好的、深刻的第一印象):“魔棒点灯”、“白纸显字”、“纸一搓就烧”、“清水变牛奶”,用变魔术般的实验现象来吸引学生,学生啧啧称奇、兴致大发!求知欲大增!又如,我对白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进行改进,用高锰酸钾制取o2再用尖嘴导管向烧杯的热水中缓缓通入o2,可看到热水中的白磷与o2接触后,也
开始燃烧产生火光,出现了学生难得一见的“水火相容”场面,引得学生惊叹声连连。再如,为鉴别真金和黄铜,我把自己的金戒指和黄铜分别投入稀盐酸中,再分别用火烧,学生都瞪大眼睛看着。
学生在课堂上常吃“开心果”,感到轻松愉快,学习不是累赘,自然而然就会喜欢、盼望上化学课了。
总之,教师身段要放下,心要年轻,心胸要豁达,性格要开朗,态度要亲切,
主动接触、亲近、关爱、信任学生,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加强沟通、交流,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聆听学生的故事和诉求,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感受学生的嬉笑怒骂、酸甜苦辣,欣赏学生才干并为其提供施展才干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人格,接受学生所犯的错误,耐心劝导学生改正错误,合理疏导逆反心理,即使批评也要注意场合和把握分寸,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面子,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一切,才能成为学生的忘年交、朋友、知己,才能建立平等、民主、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康井泉、刘民: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几项策略《北京教育》2002年02期
2.李阳飘: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21期
3.魏忠刚: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09年04期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