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互联网经济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

来源:伴沃教育
互联网经济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

作者:赵立昌

来源:《当代经济管理》 2015年第12期

赵立昌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100081)

眼摘要演比较了互联网经济与传统工业经济在市场需求、生产方式、市场范围、市场结构、创新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在分析我国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基础上, 探讨依托互联网经济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机制和路径, 进而提出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眼关键词演互联网经济; 产业结构; 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 F49; F26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5)12-0054-06

收稿日期: 2015-09-11

网络出版网址: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356.F.20151210.0932.010.html 网络出版时间: 2015-12-10 9:32:01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重点基金项目(12AJL002); 中央财经大学2014 年度博士生重点选题支持计划(201408)。作者简介: 赵立昌(1986-), 男, 山东郓城人,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产业组织、互联网经济。

一、引言

截止2014 年12 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49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7.9%, 网站数量为335 万个, 年增长4.6%, 全国使用互联网办公的企业比例达78.7%[1] 。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 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的主要推动力,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 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 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所谓‘互联网+’, 主要是互联网与制造业、金融等各种行业的融合发展, 是对传统产业依托互联网进行转型升级。这意味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结合起来, 创新更多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 培育发展互联网经济。加速互联网经济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和融合, 不断孕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动产业结构、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持续变革。在经济转型、社会深刻变革期, 深入分析互联网经济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机制和路径, 将会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政策建议。

二、互联网经济概述

(一) 互联网经济概念

要理解互联网经济, 首先要辨别清楚其与网络经济的关系。最初, 网络经济也可称为网络产业经济, 由具有网络特征的产业组成, 这些产业包括电信、电力、交通、互联网、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等。奥兹·谢伊(2002) 认为网络产业具有区别于其他产业的显著特点: 互补性、兼容性和标准、消费外部性、转换成本和锁定以及生产的显著规模经济性。遵循奥兹·谢伊的研究, 国内一些学者从网络外部性的角度研究由这些产业组成的网络经济(张铭洪,2001;吉宏伟,2003)。

随着互联网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人们更多从互联网角度理解网络, 从这个角度将网络经济称之为互联网经济。乌家培(2000) 将通过网络(Internet) 进行的经济活动称为网络经济, 并指出, 就其内容而言, 网络经济实际上是互联网经济, 是一种特定的信息网络经济。21 世纪初,国内很多学者具有类似的观点, 基于互联网研究网络经济。(黄文波等,2000;盛郁旻,牛露华,2001; 纪玉山,2000;张蕊,2002;辛向前,2002;吴君杨,2002; 黄璐,2003)。约翰·弗劳尔(JohnFlower)最先提出互联网经济(Internet)一词(辛向前,2002)。1999 年10 月,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发布报告《测量Internet 经济》, 将互联网经济分为四个层次: 网络基础结构、网络应用基础结构、网络中介和网上商务。

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来看, 网络经济是一个比互联网经济更宽泛的概念。从网络经济理解互联网经济可能会掩盖后者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态所具有的独特特征。本文从行业和企业角度定义互联网经济。从行业角度, 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经济, 以电子商务、搜索引擎等互联网产业为主; 从企业角度, 互联网带来的融合发展使得企业向多元化、综合化发展, 这表现为“互联网+” 的形式, 以3D 打印、互联网金融等传统产业深化所形成的产业为主。

(二) 互联网经济与传统工业经济比较分析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时代中后期, 同时, 也处在互联网时代。日益发展的互联网经济表现出与传统工业经济明显的不同。市场需求方面, 在传统工业经济条件下, 需求主要为同质性需求, 即对某种商品大规模、排浪式消费为主。而在互联网经济条件下, 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需求更多表现出异质性。市场范围方面, 传统工业经济条件下, 铁路、电力等

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跨区域、跨国家的经济活动, 拓宽了市场广度; 互联网经济条件下, 多样性需求刺激了更多利基产品的生产, 形成长尾市场, 拓宽了市场深度。

生产方式方面, “福特式” 是传统工业经济时代典型的生产方式, 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为主要特征, 企业利用规模经济获降低成本。这种生产方式下, 大规模生产标准化产品用以满足消费者同质化的需求, 企业更偏好通过数量竞争、价格竞争策略争夺或保持其市场份额; 为获得规模经济, 企业倾向于采用垂直一体化、收购兼并等策略, 构建具有科层特征的集团型企业组织。另一方面, 规模经济往往伴随着高固定成本和沉没成本, 这带来较高的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 有利于垄断或寡头企业保持其市场势力, 进一步强化了市场结构的稳态性。互联网经济时代, 企业基于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进行定制化生产,企业规模有向两个极端发展的趋势, 一方面, 专业化分工和产品内分工的深化、精细化生产使得企业有效规模趋于下降; 另一方面, 通用技术的发展、大数据的运用为企业多元化生产提供了基础, 范围经济更为显著。与之相对应, 传统工业经济时代发展起来的科层制企业组织正在向网络化企业组织转变, 专业化分工企业通过地理联系形成集聚网络, 而多元化企业通过产品联系形成企业网络。传统工业经济条件下, 创新主要以供给方为提高生产效率而进行的技术革新为主, 作为原创性技术创新, 速度较为缓慢。互联网经济条件下,创新主要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而进行的商业模式创新、产品创新为主, 消费者需求的动态变化带动创新速度的加快, 并以满足消费者极致化的体验为出发点。互联网经济中这种创新使得企业更容易进入退出市场, 在较短的市场内获得市场势力, 同时也面临较多潜在进入者的竞争, 导致其更不易保持市场势力, 市场结构表现为动态的竞争性垄断特征(见表1)。

(三) 互联网经济与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研究

现有涉及互联网和产业转型的文献从信息技术对产业融合的促进、信息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提升分析产业结构问题。王宏伟(2009)分析了信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作用机制有三, 一是信息产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 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变化; 二是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加速调整产业结构; 三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生产要素投入

量与投入比例、生产组织方式、经营模式等, 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吴福象, 朱蕾(2011) 分析指出, 信息技术通过技术嵌入和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融合, 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转换。这种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在信息化过程中, 技术嵌入、产业融合使得产业边界日趋模糊甚至消失, 且产业生命周期缩短使得产业结构呈现技术集约化趋势, 这样就促进了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 ②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溢出和带动效应。徐鑫,刘兰娟(2014) 分析了以互联网、下一代通信网络、三网融合、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经济转型的作用, 他们认为具有更强的网络性、倍增性、创新性和渗透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效应推动制造业向智造业转变、促进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融合创新推动经济和新产业发展, 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三、我国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 产业结构不合理, 产业结构发展缓慢

1. 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发展不足

我国处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经济发展仍以第二产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第二产

业比例始终保持在40%以上, 工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例始终保持在37%以上(如表2 所示), 远超世界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制造业比重达到56.5%,发达国家比重仅为25%~35%; 零售批发贸易与其他服务业比重偏低, 分别相当于发达国家1/2和1/5[2]。2013 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中, 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如图1 所示), 但与世界其他中等收入国家相比, 发展仍显不足。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 中等收入国家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12%、38%、50%[3]。

2. 轻重工业比例不合理、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 但比重偏低

第二产业中, 轻、重工业比例不合理。如表3 所示, 轻工业比重由1978 年43.1%下降到2008年28.7%, 此后一直保持在28%左右; 重工业由56.9%增加到71.3%, 此后一直保持72%左右。

占我国工业绝大多数的重工业以高污染、高排放行业为主, 表4 将占工业中比重较大的行业与碳排放系数较高的行业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 在工业中占比重较大的行业, 其碳排放系数也较高, 属于高污染、高排放行业。

表5 是历年我国第三产业各行业所占比重变化情况。生产性服务业, 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所占比重较低。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由1978 年的20.9%下降到2011 年的10.7%; 批发和零售业由27.8%下降到21.2%; 金融业由7.8%增加至12.2%,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 仅增长4.4 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间、三次产业内部各行业的不合理发展, 致使我国产业结构整体发展缓慢。1985 年以来, 第三产业产值均超过第一产业, 我国产业结构也稳定在“二、一、三” 状态。

(二) 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 部分行业严重过剩

国务院2013 年发布《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 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洪银兴(2014) 认为这是长期追求GDP 的发展方式所致。这些存在产能过剩行业均属于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行业。我国钢铁、电

力、水泥等高耗能产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20%左右;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占全部工业用电量的80%左右[4]。

(三) 制造业被锁定在产业价值链低端, 存在产业安全问题

长期以来, 我国制造业被锁定在价值链低端的加工制造环节, 产业链较短, 以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环节为主。徐建伟(2014) 指出我国垂直化程度最高的四个制造业是: 办公用品及计算机制造业; 无线电、电视、通讯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 医学、光学精密仪器制造业。

1995 年, 这四个行业垂直专业化程度均为0.2, 2005 年分别增加至0.5、0.4、0.3、0.3, 增长不明显, 且相对国外水平仍然偏低。这表明我国制造业产业链高度不完整, 产业发展对中间产品进口依赖加大, 导致我国产业结构由于技术瓶颈的制约而被锁定在低端状态, 存在关键产品受制于人的产业安全问题。

(四) 自主创新能力弱, 制造业水平低, 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陈佳贵(2011) 研究指出, 2005 年我国自主产业生产率水平只有20%, 且99%以上企业没有自主核心技术;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到15%, 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不到20%。表6 是1990~2010 年全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情况。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呈上升趋势,且占制成品出口比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但这些高技术产品更多是由跨国公司在华企业生产和出口, 而不是由我国企业自主创新所带来的。

四、互联网经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机制和路径分析

(一) 互联网经济下需求结构的变化带来生产方式的改变

互联网经济条件下, 定制化生产方式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相比于传统工业经济, 互联网经济中, 需求由规模化、同质化向个性化、多样化转变, 指导生产由规模化、标准化向定制化、多元化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生产方式是将各种标准化零部件按照消费者需求进行“定制化” 组装。这种基于需求而进行的定制化生产是化解产能过剩的一条可能途径。以小米公司为例, 小米手机进行根据用户提出的需求通过供应链进行零部件采购, 然后进行“定制化” 组装, 从而实现零库存销售。

互联网经济条件下, 全球生产网络在空间上呈现扩散性和集聚性的双重特征, 即“集中式分散” 或“分散式集中”。新产品开发和原创新技术、定制化小批量专业化生产、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 模仿新产品和技术、标准化大规模生产、非关键技术和非关键零部件则分散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种全球生产为我国利用互联网经济实现价值链升级、自主创新提供了条件。这是因为, 我国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一定的领先水平, 互联网相关行业起步较早, 发展较为成熟,且随着“互联网+” 战略的提出, 互联网经济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

(二) 互联网经济降低交易成本、促成长尾市场, 进一步拓宽市场范围

互联网经济从市场广度和深度两方面进一步拓宽市场范围, 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市场基础。一方面,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完善, 降低了通讯成本, 使得公司内部远程交流更为方便, 也使得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企业和供应商交流更为方便, 进一步扩张了市场广度, 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加快。另一方面,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 更便捷地获得海量数据, 并挖掘出潜在价值, 大大缓解了传统工业经济条件下由信息不易获得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促成长尾市场的出现, 拓展了市场深度。

(三) 互联网经济促成新兴行业出现, 提升三产比重, 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形成许多新兴服务业, 诸如软件开发、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 提高了第三产业, 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 使得三次产业发展更为协调, 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以电子商务发展为例(见表7)。

由表7 可知, 2009 年电子商务交易金额3.7万亿, 2013 年激增至10.2 万亿, 增长近3 倍, 年均增量率为28.85%; 占GDP 比例由2009 年的10.85%增加至2013 年的17.93%; 占第三产业的比例由24.99%增加至38.90%, 增长明显。

(四) 互联网经济深化和改造传统产业, 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

互联网经济通过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深化和改造传统产业, 提高生产效率, 提升产业结构素质, 促进我国工业由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向低耗能、低污染、高附加值转变, 实现产业高级化发展。这种高级化发展也成为改善轻重工业比例不合理、提升价值链环节、化解产能过剩的一条途径。

3D 打印制造作为一种基础性技术创新, 补充和发展传统制造业技术, 实现制造业由加工制造向高精尖制造发展。3D 打印制造技术是依据计算机的三维设计和三维计算, 通过软件和数控系统将特制功能材料逐层堆积固化的成形制造技术(王文涛, 刘燕华,2014)。与传统制造业技术不同, 3D打印制造是一种堆积制造、增材制造和增量制造,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模式, 引领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转变。2012 年4 月21 日《经济学人》杂志是这

样评价3D 打印制造技术的———“与其他数字化生产模式一起, 推动实现第三次工业革命。” 3D 打印制造技术不断成熟和产业化应用, 能够提升我国制造业技术水平, 促进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经济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改造传统行业的另一个典型代表。联网金融通过大数据的收集和应用, 提供低成本、便捷和覆盖范围广的普惠式金融服务, 惠及被传统金融所忽略的客户, 尤其是面临融资难问题的中小企业。

五、互联网经济条件下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建议

(一) 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 改善产业结构不合理现状

根据互联网经济的定义, 电子商务、搜索引擎、网络通讯、软件产品研发等行业是互联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 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 能够提高我国第三产业比重和质量。同时, 3D 打印制造业、智能制造设备等高端工业也是互联网经济的重要方面, 这类行业的大力发展能够改善我国轻重工业比例不合理, 重工业低端的状况。

(二) 深化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利用新技术深化和改造传统制造业, 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化解产能过剩。互联网经济依托新一代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实现制造业由高耗能、高污染生产方式向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在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中, 形成一种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系统, 能够进行诸如分析、推断、判断、构思和决策等智能活动; 而这种生产技术也是绿色生产技术、清洁化制造技术。

利用新技术深化和改造传统服务业, 促进服务业, 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指在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中, 作为中间投入品的服务, 主要包括物流服务、金融保险、研发服务、法律服务、仓储运输、人力资本服务、会计服务、信息服务等服务领域。互联网经济条件下, 信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到生产和分配过程。技术创新活动作为信息的整合和处理过程,在互联网的帮助下, 技术传播和扩散的速度大大加快, 各种创新性思维不断碰撞, 极大地促进了研发活动和技术创新。互联网经济条件下, 电子商务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流通服务业、仓储等的发展, 而这些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提升价值链、促进技术创新、化解产能过剩等提高制造业水平。

(三) 加强自主创新力度, 促进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

我国深度参与正在进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以互联网技术等为核心支撑技术,而我国在这些技术方面均处于世界前列, 具备自主研发, 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的实力。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 强化既有技术优势。另一方面, 新技术只有真正得到应用才能产生经济效益, 在实现技术自主创新的同时, 应加强技术应用创新, 形成新的商业模式。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正是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创新深度结合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制造业水平, 产生新的高端服务业, 改善我国处于低端锁定的现状。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ac.gov.cn/2015-02/03/c_1114237273.htm.

[2] 朱永彬,等.我国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及其减排潜力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3(2):35-72.

[3] 白玫,刘新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研究[J].国际贸易,2014(2):38-43.

[4] 陈佳贵.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3):5-13.

(责任编辑: 李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