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曹操的形象

来源:伴沃教育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作 者:刘 静

【内容提要】 曹操,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被称为“奸绝”。他在

《三国演义》中第一次出现,作者就通过许邵的口吻评论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演义》通过一系列事实,即从政治、处世、用人以及军事斗争等多个层面出色地塑造了曹操的奸雄形象和本质。本文就《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从“奸”和“雄”两个方面进行深入阐释和分析,旨在讨论其“奸雄”形象形成的内在性格原因。

【关键词】

曹操 《三国演义》 奸 雄

一、 曹操其人

曹操(公元155-220年),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又名吉利,字 孟 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豪县)人,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该姓曹。亦因这种关系,曹操自幼便有机会接触官宦子弟,日后的劲敌袁绍亦是曹操年少时的朋友。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三国演义》第一回就写道:“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接着又写了许邵对他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由此可见,幼年的曹操就已表现出了不凡的才能。官渡之战大破元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为丞相,率军二十余万南下,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被孙权和刘备联军击败。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封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

曹操生前在北方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

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定的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俗门弟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在所统治的地区内,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法接要》等书。曹操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表现了杰出的才能,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公元174年(东汉熹平六年),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始入仕途。后又被任为洛阳北部尉。当时的东汉王朝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摇摇欲坠,董卓入朝作乱,豪强拥兵割据。曹操“散家财,合义兵”,加入了反董大军,并在收编农民起义军中壮大自己,然后挟持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占了政治上的优势。于是在徐州灭吕布,官渡败袁绍,牢牢控制了北方。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联合孙权击败关羽。第二年正月(公元220年),曹操还军洛阳。当月就病死于洛阳,终年六十六岁。 陈寿《三国志》高度评价曹操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称其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二、 曹操的“奸”

曹操,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读过“三国”的人,一提起“奸雄”,谁都知道是指曹操。 “奸”是做贬义词用的,但如果放在曹操身上来说那只可作为中性词来理解。在作品的第一回中,曹操就出现并设计报复叔父,一开始就表现出其“奸”的一面,许邵因此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由此可谓“无奸不足以成英雄,无野心不以谋大事”。

(一)、政治层面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可以说是尽人皆知的。这是曹操“奸”的一个重大表现。 献帝被董卓劫持,后回到洛阳。但到洛阳后却 发现“宫室烧尽,街市荒芜,满目皆是蒿草。”献帝进退两难。这时,曹操的谋士荀彧出了个主意:“今天子蒙尘,将军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众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图,人将先我而为之矣。”①曹操大喜,从其计,将汉献帝接入许昌,“盖宫室殿宇,立宗庙、社稷、省台、司院、衙门,修城郭、府库。”这样,汉献帝算是有了安身之地。但是,“自此,大权皆

2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归于曹操。朝廷大务,先禀曹操,然后封奏天子。”有了汉献帝这块招牌,曹操就用“君命”大做文章。当时的刘备与吕布,都是曹操的心腹大患,曹操想用“君命”将二人全杀尽。这回又是荀彧献计:“今刘备虽领徐州,未得诏命。明公可奏请诏命,实授备为徐州牧,因密与一书,教杀吕布。事成,则备无猛士为辅,亦渐可图;事不成,则吕布必杀刘备矣,此乃‘二虎竞食’之计也。”后来曹操果用此计,只因张飞鲁莽而事败。所谓“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曹操见“二虎竞食计”不成,又施起了“驱虎食狼计”。一面暗令人往袁术处通报,说刘备上密表,欲略南郡。袁术闻之大怒而攻刘备。然后又明诏刘备去讨袁术。这样,使得袁术与刘备间发生战争。随着势力的壮大,曹操的行动由当初的隐蔽而转向放肆。在许田打围过程中,曹操用天子的宝雕弓、金鈚箭射死大鹿。群臣见了金鈚箭,误认为是天子射中,都踊跃高呼“万岁”。曹操竟“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群臣大惊失色,而曹操却神情自若。不将宝雕弓送还天子,竟自悬在身边。 更为甚者,曹操发觉了献帝的衣带诏后,大开杀戒,将董承等五人并其全家上下七百余人斩首。至此仍余怒未消,带剑入宫,将已有五个月身孕的董妃杀死于汉献帝面前。至此,曹操的奸诈、野心表露无遗。

(二)、处世层面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此乃曹操的千古名言,也是曹操的处世之道。吕伯奢乃曹嵩之结义兄弟,该算是曹操的叔父了。曹操行刺董卓未遂后出逃,一路被董卓追杀,后得到中牟县令陈宫的鼎力相助,乃收拾盘费,弃官而随曹操。行了数日,到了成皋地方,投宿在吕伯奢家。见是故人之子来到,吕伯奢自然喜出望外,赶紧去买酒,并让家人杀猪招待曹操一行。 曹操是个多疑之人,此时又被董卓追杀,听到“缚而杀之,何如?”的话语,以为是要杀自己,便先下手为强,一连杀了屋中的八人,当搜到厨下缚有一猪时,方知是误杀。于是与陈宫匆匆逃走,可巧路遇沽酒而归的吕伯奢,曹操一不做二不休,趁其不备,将其杀之,陈宫大惊,责操“知而故杀,大不义也。”随而弃曹而去,在这里进而突出了曹操的“奸绝”。然后来曹操对误杀吕伯奢一家自感内疚,在处世方面有所改变。陈宫去后投了吕布,大骂曹操乃诡诈奸险之小人,而曹在下邳破吕布后而擒陈宫,曹尚有留宫之意,曹曰:“今日之事当如何?”宫大声曰:“今日有死而已!”曹曰:“公如是,奈公之老母妻子何?”宫曰:

3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吾闻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老母妻子之存亡,亦在于明公耳。吾身既被擒,请即就戮,并无挂念。”②

(三)、用人层面

在用人方面,曹操更是“以权术相驭”的能手。这种权术,又是与一定的政治手腕结合在一起的。为了网罗人才,曹操一再打出“仁义”的大旗。在行刺董卓不成外逃后,曹操回家乡竖起义旗,“上书‘忠义’二字。”这是一面很有吸引力的旗子。没过多久,“应募之士,如雨骈集。”其中就有一大批很有才能的人,如乐进、李典、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为了网罗人才,曹操一再以“忠义”号召于人。其次,曹操又以对下属施家厚恩作为笼络人心的又一手段,曹操对关羽即是如此。关羽归降后,“操待之甚厚,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使侍关公。” 关羽髯长,曹操就以纱锦作囊,与关公护髯。看到关羽马瘦,又将赤兔马送给他。关羽每有战功,曹操还封以重金,后又讨诏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如此等等,只为笼络人心,可惜曹操未能留住关羽。再次,曹操在笼络人心方面还采用了不以计较私人恩怨、不以地位出生,惟才识用。早在战国时代,蔺相如就对廉颇用了这种方法,在廉颇的多次刁难下,蔺相如表现出了他坦荡的襟怀,从而使廉颇自惭形秽。作为一个有着极大野心的政治人物,曹操亦如此,也具备了这样的气度。曾为袁绍书记、在讨伐曹操的运动中慨然写下“讨曹檄文”的陈琳,尽数曹操之恶。“操见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当袁绍灭亡后,曹操不记前嫌,收陈琳为从事。陈琳于是走进曹营,为曹操歌功颂德。再如,官渡之战时,袁绍的势力远远高与曹操,因此曹营中多有与袁绍暗通者,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收缴到暗通袁绍的信笺堆积如山,而曹操淡淡一笑,付之一烛曰:“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大大笼络了人心③。

综上几点我们可以得出曹操乃千古难见的“奸绝”。就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正面人物刘备也时不时的表现出奸的一面。“煮酒论英雄”时,曹操云:“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而!”,刘备听到此话打了个惊颤,手中的筷子,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大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乃从容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此话表现了刘备的机敏同时也表现了刘备的“奸”;再如赵云大战长板坡救出阿斗,当赵云将阿斗双手交与刘备时,刘备曰:“次孩险些害我一员大将也,要他何用?”随手向身后抛去,如此等等,

4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这不正突出了刘备的“奸”?乃至孙权、周渝亦是如此,所以说无奸不足以成英雄,无野心不以谋大事,曹操的“奸”正体现了这种道理。

三、 曹操的“雄”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也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他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表现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才能。曹操从一个校尉刺董卓时显露头角,单人只骑,从陈留白手起家,最后出将入相,为魏朝打下了半壁江山,事业有成,这一点大家耳熟能详就不多言了。作为一个统治者,曹操也是很有方法的,能使很多都来投靠他,这点在前面已经谈过了这里就不再多说。但曹操本身也是有胆有识很会打仗的,不似刘备与孙权,全靠手下战将谋士。然而最值得注意的是曹操很注意自身的修养,一生除了南征北战,还写了很多诗词歌赋,观沧海,龟虽寿等等。《三国》中对曹操是作为一个反面人物来描写的,可是这样,仍然掩盖不了曹操三国第一人的光彩。“诸葛智而近乎妖,关羽圣而近于神”,曹操却是活生生的一个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自信自立自强,能吃苦头,也会享受生活,沉着坚毅而又富有领导魅力。就是作为一个敌人来讲,也比他的对手光彩得多,看看他对刘备的老婆以及刘备的兄弟关羽就知道了。在《三国》里明显的体现出“尊刘抑曹”观念,但在罗贯中的笔下曹操的主导方面仍不失为东汉末年叱咤风云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是有志于除残去秽,定乱扶衰,统一北部中国的英雄。这一英雄本色,大致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超人的领袖才能

我们先来看一下《三国演义》的第一回中说到:汝南许邵,有知人之名。操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邵不答。又问,邵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操闻大喜。这里许邵概括了曹操这个人物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曹操的领导才能,这也为曹操日后成为真正的帝王之身

5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埋下了伏笔,更是对他的人格的一种肯定。曹操的领袖气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行事果断,豁达自信,知人善任。曹操遇事能够当机立断,是由其性格直接决定的,这一点是领袖必备素质。操初入仕途时,完全没有纨绔子弟的享乐习气,一心革除弊政,厉行法治。当时宦官弄权,朝政混乱,而他能不畏权贵,表现出了大政治家的力度。从早期曹操与袁绍等人推举义兵讨伐董卓的时候,就可以了解曹操是一个具有旺盛企图心及使命感的领袖人物,想使当时极度混乱的社会现状,重新恢复安定秩序,解决百姓切身痛。

(二)、有勇有谋、百折不挠、生机勃发的政治家风貌

与刘备一样,曹操都是在镇压黄巾的不义战争中登场并由此起家的,小说对此一笔带过。首先,先从讨卓事件开始。在讨卓的十八路诸侯里,曹操虽然不是盟主,但发起人是曹操,他举荐了在当时诸侯里最有实力的袁绍为盟主而自己甘为马前足跑前跑后。他一面尽心尽职辅佐袁绍成其大功,一面又与袁绍及袁家兄弟只重名份,不重人才的阶级偏见进行有理有节的斗争以促进讨卓运动的进展。可惜袁绍之辈各怀异心,按兵不动,终于坐失乘胜追击董卓入洛的良机。“竖子不足与谋!”这便是他的取得的教训。在其过程中,曹操清楚地认识到:号称“四世三公”“强硬莫敌”的大人物(袁绍之徒),原不过是“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的疥癣之徒,把安邦定国的大计寄托在这伙人身上,无疑是钻冰求名酥。于是他打消了对大军阀们的幻想,这也是曹操横扫群雄,削平海内,统一北方壮举的起点。其次,在统一北方的战争中,曹操那出众的才能充分地体现了出来。以官渡之战为例,他以粮草不足的七万人摧毁了袁绍粮草充裕的七十万人,作者在朴素无华的笔墨中,把曹操“以至弱当至强”的才能和气度描绘得唯妙唯肖。在这一战争中,袁绍的实力虽十倍于曹操,可是他刚愎自用,拒不采纳谋士的正确意见,结果他优势为劣势,变主动为被动,落及兵败将亡,众叛亲离;曹操则与其相反:他虚怀若谷,不耻下问,择善而从,灵活机灵,

6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结果化劣势为优势,被动为主动,一举挫败强敌,奇迹般地壮大了自己。其主观能力被表现得恰到好处,令人叹服。此外在平定吕布,张绣,马超的最后决战中也都十分生动别致地再现了曹操卓越的指挥才能。

在罗贯中笔下,曹操不仅是“运筹帷幄”的指挥官,而且是“披坚执锐”的斗士。在曹操三十年的戎马关山,南征北战的军旅生涯中,他出生入死,几陷绝境,但却百折不挠,一旦认定目标,便镌而不舍。赤壁之战是曹操一生用兵中输得最惨的一次。这次竞争几乎使曹操全军覆没,但他并不是刘备样的小本经营,一至残败便一蹶不振。他败后,便退回北方,休养生息,未几便又军威大振。虽然以后曹操不再有大规模的讨蜀伐吴,这方面好象是懦弱的表现,其实善于运筹帷幄,熟懂兵法的曹操知道,由于形势的变化,因时制宜,防守既能给人民给军事以休养,更重要的是以退为进,是更大的进攻,因为这样,他能以逸待劳地强有力地抵制来自蜀或吴的强大侵略,这是战略战术上的胜利,其结果使魏最终能一举来蜀平吴。

(三)、雍容大度,积极乐观的英雄情怀

曹操可以说是《三国演义》所有人物中最乐观的一个。俗云:刘玄德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孙权也只是恪守祖业,当一个世袭管家而已。而曹操则不同,他统一北方所有的一切都是依靠他自己身历百战,出生入死取得的。曹操在打江山和坐江山的几十年生涯中,虽然也哭,但他从没未打败仗或丢城失地而哭,他痛哭是因惜折良才,更多的一面是积极乐观,雍容大度的。如他不杀陈琳,就表现出他的豁达。谈及到曹操的豁达,就难免提及其笑。曹操的笑其状有很多种,有微笑,有转嗔为笑,也有大笑,当然也有我们常说的奸笑,皮笑肉不笑。其中笑得最令人难忘的恐怕是曹操在赤壁兵败道走华容中的三次大笑了。其第一次大笑是在刚刚摆脱东吴追兵,喘息稍定于乌林之西,宜都之北时。当时曹操见此地树林丛生,山川险峻,就于马上仰面大笑不止,众将不知其故,曹操曰:“我不笑别人,单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若是我用兵之时,预

7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先在这里伏下一军,如之奈何?”但正当曹操大笑不止时,两旁鼓声大作,伏兵从火光中冲杀而出。其第二次是在葫芦口埋锅造饭时,第三次是在华容天险道中。这三次大笑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共同特点,即当形势危机,众将皆以为应当愁眉不展,胆寒心惊时,曹操却反而发出了胜利时也难得一见的大笑。如果说曹操之所以如此,那是因为在面对暂时的失败时,甚至是严重的失败时,也能够保持乐观的态度,并且能及时把这种乐观的态度外化为极富感染力的身体语言,表情语言,从而起到稳定军心,振奋士气的作用。

(四)、任人唯才,心怀博大

知人善任,惟才是举是曹操的一个显著特点,历史上的曹操就以知人善任著称。对此,罗贯中的赞赏的笔调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出来。他在用人方面,早在会盟讨卓,从对待刘关张的器重上已初见端倪。此后,他不分贵贱,唯才是举,他最惊世骇俗的举动,莫过于他以丞相的身份颁布的三道求贤令。在这求贤令里,曹操不仅郑重的推出“惟才是举”的主张,还大步流星地将这一主张贯彻到无条件的程度,遂使“惟才是举”成为优先于其他所有原则之上的首选原则。从小说中看,此论并非夸张。曹操一方面的人才不仅济济可观,而且源源不绝、生员充裕,较之蜀、吴有着明显的优势。曹操是识人才,爱人才的。但曹操的爱是真诚的爱,不象周瑜那样爱孔明之才,其爱便是杀,形似杀了孔明,天下就太平了,东吴就太平了。曹操却为了赢得天下舆论的同情以吸引一大真正理解并忠于其事业的将士,即使在他威镇中原,位极人臣后仍不拘泥于一人一将之得失,其胸怀更加广阔。最能体现这一点的便是他厚待刘备,不追关羽了。刘备可以说是曹操的心腹之患了,对于熟谙时势的曹操来说这一点无一不清楚,但刘备二次投靠曹操且都受到厚待便可见其博大胸襟了:曹操的谋士力主翦除刘备以绝后患时,他劝以“当今正用英雄之际,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人之心”。虽后来刘备乘截击袁术之机,取得兵权,叛曹而去,至此,曹操也不深加追究,可见其宽容豁达。这

8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作为一个古代政治家,有如此胸襟和气度,的确难能可贵。

(五)、奖惩分明,严正不苟的法治观念和体恤百姓,保护农业的民本思想

历史上的曹操除了唯才是举外还以奖惩分明著称,这些在小说中虽然未曾直接提出但却有着逼真的描绘:渭水兵败后,夏侯惇部下乘乱掳掠,受到了于禁的严厉制裁。夏不满,反诬于禁造反,于禁并不急于剖白。在大敌当前,他坚持“分辨事小,退敌事大”,于是整兵坚垒,迎击张绣,义无反顾。后曹明白真情后,对于禁这种襟怀大为动容。战后当即表彰于禁,并赐金器一副,封益寿亭侯,责夏侯惇治兵不严之过;博望兵败后曹操得知于禁曾对夏侯惇提出过较为切实的作战方针,只是由于夏一意孤行而致败,于是他又一次厚赏于禁。曹操赏人有物质奖励也有精神奖励,两者兼施,可见其英明。曹操奖励功臣慷慨热忱,同样,对于处惩有罪者则毫不容情。这点连他的亲眷子孙也不例外。

曹操在历史上采取过一系列恢复农业生产的积极措施。虽然小说对此没有正面描写,但不少章节却直接地展现了其重视和保护农业的积极愿望和举动。如他令军民屯垦便是一个积极的举动。再如,征张绣时,他号令三军,不准作践麦田,不准掳掠百姓,违者“并皆斩首”,此令一出,“凡官军过麦田并皆下马,以手扶麦相递传而过”④,结果曹操的坐骑受惊而误踏了农田,欲拔剑自刎,众将劝之,而操坚持割发以首的自惩方式来维护法令的尊严,表现出了对农业的重视,因此沿途百姓无不“望尘遮首而拜,称颂圣德。这样百姓在军阀混战中得到暂时的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同时军粮自给这就大大地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这种执法守法,严于律己的作风对于今日仍是值得鉴赏的。当然曹操的这些行为自然谈不上“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但对于那些说其是纯系收卖民心则是无可取处的,也突出了他作为“奸雄”的一面⑤。他的严明军纪,惜时以农,体恤民情等无疑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9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六)、曹操刚猛果敢的枭雄性格

曹操的玩弄权术,灵活机变,这是曹操性格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玩弄权术,是一切统治者不可短缺的政治手段。曹操办事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富于进取心;孙权则谨慎稳健,三思后行,更善于守成。 人总是要死的,即使是叱咤风云的英雄,也无法超越死亡。在弥留之际,有的人一如既往地关心着他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比如诸葛亮。有的人则像普通人一样,徒然眷恋着生活,眷恋着种种温情,牵挂着那些他难以舍弃的亲人,比如曹操。 这位顶天立地的“乱世奸雄”,临终前居然只关心一些琐屑的日常小事:将其妾杜夫人所生的一对年幼的儿女托付给四个年长的儿子;将平日收藏的名香分赐给诸位侍妾,叮嘱她们闲着时可多做些丝鞋,卖钱自给;将那些歌妓安置在铜雀台上,每月初一、十五,对着灵堂表演歌舞,供死者观赏;自己留下的衣裳,另外收藏。有些人则认为,曹操此举非英雄也,在临死的遗嘱里不涉及国家大事,而之谈家常琐事,实乃不顾国家之安危有失为人臣之理⑥。然则,曹操这么做巧妙地避开了禅代这个敏感的问题,至于他生前的功过是非就由后人去评说,同时也表现了作为男人应对家庭所担负的责任,这里正体现了曹操作为一代枭雄的性格。

总上所述,曹操的形象确实是复杂的,在我国古典小说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价值和地位。从古到今人们对曹操形象性格的讨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一直都是人们热衷讨论的话题。一方面,他是一个“大奸大诈”的集大成者;另一方面,他也是一个知人善任、不记前嫌、极富领导才能与作战方略的军事家。他的“奸雄”本质,也是在那个动乱年代的他之所以纵横中原的重要原因。

20009年4月4日

【注释】

①、《三国演义》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10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②、刘敬圻《<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

1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此观点参考了《<三国演义>人物形象总论》 三联出版社,1695 2、《三国演义》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3、《曹操与儒家的入世精神》 商务印书馆, 1985 4、《曹操的形象分析》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4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