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0。 0ll 课改前沿 让小学生学习¨数学地生活” ■曹如 用台湾教育界的话来说,数学教学的宗旨,就是培养 孩子“带得走”的能力,而不是“背不动”的书包。为此,我们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把数学教学的目标理解为:目 以获得一种实存的生活。台湾一位老师曾经举过这样一个 例子:让孩子在课堂上反复算15+12=27;但现实中却很少 有到便利商店买一瓶十五元的饮料和一个十二元的面包, 标=活动情境+学习内容。也就是说我们数学学习的内容 再付给老板二十七元的情况发生。另外,孩子在课堂上拿 应该更多的来自于儿童的生活,选择孩子迫切需要解决的 二十七元的硬币给老师,但到了商店,却可能无法从自己 问题;我们的数学教学还应该尽量和儿童实存的情境相似 才能学会如何“数学地生活”。 的口袋里掏出~堆零钱,顺利地数出二十七元拿给老板。 匹配。如此,我们的数学教学才是活性的教学。我们的孩子 这个例子虽然简单,却很能说明问题。那就是,孩子所学的 数学只存在于虚拟的情境中;无法带到他们真实的生活里 去。他们的数学和生活是有隔膜的,根本就没有让数学走 进生活,更别说“数学地生活”了。蜗在教室里学钱币,儿童 跳过了实际体验这一必不可少的环节,没有学习到适当处 负责任的小学数学应该让学生从小过一种“数学的生 活”,从而能够终身“数学地生活”。所谓“数学地生活”,是 指学生能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生活,用数学的方式恰当 地处理生活的问题,不断地增强带得走的数学学力 从而 理的数学方式,无法有弹性地、数学地解决问题。由此,我 在“快乐学习”的过程中把学到的数学知识正确、恰当地运 们可以洞悉:真实的数学,才能让儿童“数学地生活”。要让 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学生学会使用钱币,就必须将学生带进超市,练习真实的 。三、多极化的统整,实现数学探究的开放性运行 探究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元素。因此,在整合数 学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针对生活实践 中的数学问题,科学质疑,大胆设想,勇于实践,积极探索, 要“数学地生活”,就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正 购物,真实的付款。 是出于这样的考量,《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增设了“实 践与综合应用”这种新的学习内容和形式。这实际上就为 我们指明了培养学生带得走的学力的正确方向——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在生活巾锻炼“数学解决力”。 一、主流化的统整,达成数学课程的主显化设计 从而培养小学生的探究精神、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其课程归属偏于数学课程。数学 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 综合实践活动,它的课程元素自然是复合的,但是其主体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在数学综合实践 色调无疑是数学的。所以对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来 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采用非正式学习的方式,潜引学生对 说,其飞行的主线必定在数学的领空。也正因为数学综合 生活进行“数学的发问”、“数学的探究”。 实践活动,是多层面、多质素的,戛规划成一种可操作的一 体化活动,就需要一种普适性的链接元素。显然,数学课程 有比较友好的课程界面。数学因子能够比较自然地将各种 活动元素联合起来。另外,我们也从必须认识到,只有从数 学出发又回到数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才能有较高的课程 品位,才能发挥其强大的实践功能。因此,数学综合实践活 值得注意的是,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探究,问题阂 并不局限于书本或数学课程,而更多的是学生校园生活、 社区生活、家庭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或者说数学综合实践 活动在“窗外”,是一种移动的数学活动,没有围墙的数学 实践。无论是学习内容还是活动方式都具有高度的开放 性。同时数学问题的结论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解决问 ‘ 动的时候,保持系统的开放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 们带得走的数学学力。比如在学习了“比例尺”这一章节之 后.我们就可以设计一次面向校园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让学生根据图纸算出学校足球场的面积,并为学校足球场 动,应该在复调设计的基础上,更多的进行数学的关 题的模型自然也因人而异。所以,在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 照——从数学的角度去察看,去审思。例如,以“汽车中的 们开展这项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数学 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计算、理解、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 力,而不是让学生获取有关汽车的知识。或者也可以说有 数学问题”为主题,让学生进行数学综合实践课的学习。我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培养他 关汽车知识的了解只是为了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和处理数 配种上最合适的草皮。在绿化足球场的数学综合实践课题 据的能力。我们在进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案设计时, 应该更多的立足于数学,让数学为综合实践活动导航。 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尝试上网查找资料,利用网络资源来 解决学校实际的数学问题,在信息技术的层面体现了数学 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同时,这个数学实践活动的答案 并不唯一,也为学生的个性化探索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充 二、实存化的统整,趋向数学生活的真性体验 为了让小学生学会“数学地生活”,我们就应该充分认 识到,创设的情境总是虚拟的,永远都不可能成为真实的 情境。这样做,副作用极大。因为,深陷其中的儿童终究难 分体现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开放性。 [责任编辑尹长俊】 l1 llllllS4吉林蘸亳・缘台11/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