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期
英语教师
课题与实验
地方本科院校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研究刘
燕
【摘
要】基于需求分析理论和生态化课程理论,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一所地方本科院校非英语专
业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目标需求进行调查。提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以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个性化求,构建动态多元、灵活兼容、生态平衡的大学英语生态化课程体系,教学的发展。
需求分析【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生态化课程体系;一、研究背景
个性化教育理念因其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异,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越《大学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教育部最新制定的《指南》)要求充分考虑大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将大学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和对英语的实际需求,英语教学目标细分为基础、提高和发展三个等级个(王守仁2016)。然而,如果课程不体现个性化,性化教育似乎难以实现。
当前,很多处于转型期的地方本科院校在课程名牌院校,大幅压缩通识设置方面盲目照搬老牌、
英语课时,加上缺乏有效的后续课程补充,或者开不能形成体系,致使本来设的后续课程较为单一,
英语基础就薄弱的地方本科院校学生英语能力得中明确指出:高校开设不到有效提升。为此,《指南》为国家改大学英语课程一方面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另一方面满足学生专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业学习、国际交流、继续深造、工作就业等方面的需层次、生源、办学定位、求。各高校应根据学校类型、动态开放、科人才培养目标等,形成反映本校特色、(王守仁2016)学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可见,从需求分析出发,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是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
二、理论基础(一)需求分析理论
需求分析一直是语言类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
2001)·布朗(JameBrown,应用语言学家詹姆斯认为,需求分析在语言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地位,是J.D.2001)(Brown,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国内学(2004)者束定芳将需求分为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社会需求是指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英语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个人需求是指学生目前英语水平与其希望达到水平之间的差距。哈钦森与沃特斯T.&Waters,A.,1987)认为与课程设(Hutchinson,
学习需求(包置有关的学习者需求可以分为两类:
学习者技能和策略及学括学习条件、学习者知识、欠缺知识习者动机等)和目标需求(包括必学知识、和想学知识等)。
(二)生态化课程理论
“生态学”这个术语是在十九世纪中叶提出来的,主要研究生物体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高等教育,始于1966年英国学者阿什比(Ashby)提出的“高等(贺祖斌2005)教育生态学”。生态化课程体系是指开放的根据生态学原理把课程设置看作一个动态、良性”的特征(陈坚林生态整体,具有“兼容、动态、2010)。生态化课程理论认为课程体系要灵活协调、动态平衡,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水平学生的多元大学英语课化和个性化需求。从生态学视角来看,
程是一个教师、学生、课堂环境及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有机生态整体,各要素之间矛盾斗争以达到生态平衡,各要素共同影响着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和发展。
20三、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取一所地方本科院校的非英语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专业涉及文、理、工、师范类,涵盖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96份,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信度。
(二)调查工具
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问卷的设计主要参考哈钦森与沃特斯的需求分析模型,分别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目标需求两个方面设置问题。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学生学习需求调查结果及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首先调查了学生的学习水平现状。
关于“对自己英语水平的自我评估”,没有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处于高级阶段,
28%的学生认为自己处于中级水平,72%的学生认为自己处于低级水平。
对于“是否有提高英语学习的愿望”,92%的学生表示有,4%的学生表示没有,4%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对于“是否有英语学习兴趣”,71%的学生表示有,
20%的学生表示没有,9%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对于“英语学习态度”,46%的学生表示除了上课,还会另外花时间学习英语,54%的学生表示除了上课,基本不再花时间学习英语。
对于“英语学习的途径和资源”,46%的学生表示通过网络、多媒体等途径学习英语,
45%的学生表示通过课本学习英语,9%的学生表示通过课外书学习英语。
关于“学习英语的动机”,42%的学生表示为了完成学业,
38%的学生表示为了就业,11%的学生表示为了出国留学和跨文化交流,
8%的学生表示出于个人兴趣,1%的学生表示为了阅读与专业相关的英语文献。
对于“目前大学英语课程开设的时间是否能够满足需求”
,54%的学生认为目前大学英语课程只EnglishTeachers
Vol.19No.14
开设3—4个学期,不能满足学习需求,30%的学生认为可以满足需求,16%的学生对课程开设的时间抱无所谓的态度。
以上学生学习需求调查结果表明:
(1)地方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较低,虽然大部分学生有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提高英语水平的愿望,但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因此,课程体系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使用网络等多媒体手段学习英语的学生几乎占到一半,可见,学生学习英语的途径有了一定改善。因此,体系内的课程要融合课本学习和多媒体学习,给学生创造立体化的语言学习生态环境。3)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主要是为了完成学业和就业,因此,课程体系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社会需求对英语学习的反拨作用,要与学生学习的外部环境形成生态平衡。(4)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大学阶段只开设3—4学期的英语课程是不够的,因此体系内的课程应该保证学生四年学习不间断,使有需求的学生有课上,
有教师教。2.学生目标需求调查结果及分析
对于“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多选),72%的学生选择了通过各类考试,
61%的学生选择了未来就业,
50%的学生选择了与外国人交流,38%的学生选择了获取英语资讯,25%的学生选择了了解英语国家文化。
对于“目前自己最欠缺的英语能力”(多选),68%的学生认为是口语交际能力,52%的学生认为是专业英语能力,
48%的学生认为是写作能力,42%的学生认为是阅读能力,31%的学生认为是翻译能力。
对于“未来英语的主要用途”(多选),61%的学生认为是日常交际,
44%的学生认为是获取英语资讯,
40%的学生认为是处理工作中的涉外事项,31%的学生认为是考试,14%的学生认为是阅读与专业相关的英语文献。
对于“除了基础英语外,自己最希望开设的英语课程”
,35%的学生最希望开设技能提升类英语课程,
30%的学生最希望开设职业、专业相关英语课程,
18%的学生最希望开设应试辅导类英语课21(2019年第
14
期
英语教师
程,
16%的学生最希望开设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1%的学生最希望开设学术类英语课程。
以上学生目标需求调查结果表明:
(1)学生目前最欠缺的英语能力是口语交际能力和专业英语能力,学生学习英语最主要的目的分别是通过各类考试、
未来就业和与外国人交流。除了基础英语课程外,学生最希望开设的英语课程分别是技能提升类、职业专业类、应试辅导类和跨文化交际类。这说明在设计课程体系时要兼顾英语技能类、职业专业类、应试辅导类和跨文化交际类英语课程,以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2)尽管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考试和就业,
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未来英语的主要用途是日常交际和获取英语资讯,因此,体系内的课程应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3)与学术英语相比,在地方本科院校,学生更加倾向于行业英语,对于学术英语的需求较小,因此不适合大量开设学术英语。
四、需求分析下的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以上对地方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目标需求的分析,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不能盲目模仿重点高校弱化基础英语,大量开设专业英语和学术英语,而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需求,突出自己的特色,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动态多元、灵活兼容、生态平衡的生态化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要动态多元化
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是由主体、
客体和周围环境等要素组成的一个彼此联系、
彼此矛盾斗争的生态系统。任何一个要素发生变化,
都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其他要素效能的发挥。因此,
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个体差异,体系内的课程应该是动态多元化的,即除必修阶段的基础英语课程外,还应涵盖其他类型的英语课程,如技能提升类英语课程、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应试辅导类英语课程、跨文化交际类英语课程等,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且这些课程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而应随着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动,
以达到《指南》里提出22的: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求。
(二)课程体系要有灵活兼容性
《指南》中强调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学生的需求调查结果也表明,
部分学生的个人需求偏重于课程的工具性,如为了就业或为了通过考试,也有一部分学生的个人需求偏重于课程的人文性,如为了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一个生态化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应该具有兼容性,
既要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又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既要包括工具型英语,如职业英语,又要包括人文型英语,如跨文化交际英语,以实现大学英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体系内课程的内容和学习的方式也要兼顾课本和网络学习,给学生创造立体化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完成基础英语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灵活选课,这既有利于大学英语课程内部生态平衡的保持,又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
(三)课程体系要与外部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依据生态平衡理论,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想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必须要保持课程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生态平衡,以实现该课程体系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目的。因此,该课程体系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个体需求,根据学生的需求创设有利于其发展的外部环境,还要充分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根据社会需求灵活调整课程设置,同时还要将学生的英语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设置和开发一些英语实训课程,实现课程与社会的生态互动和生态结合,使得学生成为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结语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突出地方特色、
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EnglishTeachers
Vol.19No.14
灵活兼容和生态平求和目的需求,构建动态多元、真正实现“以人为衡的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以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持续本”的个性化教育目标,良性和平衡发展。引用文献
一项陈坚林.2010.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基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贺祖斌.2005.高等教育生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问题与对策[M].上海:束定芳.2004.外语教学改革:上海外语出版社.
要点解读[J].外王守仁.2016.《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10.(3)语界,:
Brown,J.D.2001.TheElementsofLanguageCurriculum:ASystematicApproachtoProgramDevelopment[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
Hutchinson,T.&Waters,A.1987.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ALearning-centered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基于【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规划办规划项目需求分析的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生态化课程构SGH16H152)建研究”(编号:。
725000,作者信息:陕西安康,安康学院外语
学院
(上接第14页)
Manch佼n,R.M.&Larios,J.R.D.2007.OntheTemporalNatureofPlanninginL1andL2Composing[J].LanguageLearning,57549-593.(4):Marchenkova,L.2005.Language,Culture
and
Self
author:TheBakhtin-VygotskyEncounter[C]//J.K.Hall.,G.Vitanova&L.Marchenkova.DialoguewithBakhtinonSecondandForeignLanguageLearning:NewPerspectives.Mahwah,NJ:LaurenceErlbaumAssociates,Inc.:171-188.Ortega,L.2012.Epilogue:ExploringWriting,21404-415.(4):
Pavlenko,A.&Lantolf,J.2000.Secondlanguagelearningasparticipationandthe(re)constructionofselves[C]//J.Lantolf.SocioculturalTheoryandSecondLanguageLearning.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55-177.
Silva,T.&Leki,I.2004.Familymatters:Theinfluenceofappliedlinguisticsandcompositionstudiesonsecondlanguagewritingstudies:Past,present,andfuture[J].ModernLanguageJournal,1-13.(88):
212013,作者信息:江苏镇江,江苏大学外国
语学院
注:本研究得到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我国非目标语课堂教学环境下外语写2017ZDIXM038)(项目批准号:作的语言学习功能研究”的资助。
L2
writing—
SLAinterfaces[J].JournalofSecondLanguage
Swain,M.1995.Threefunctionsofoutputinsecondlanguagelearning[C]//G.Cook&B.Seidlhofer.PrinciplesandPracticeinAppliedLinguistics:StudiesinHonorofH.G.Widdowson.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25-144.
Swain,M.2006.Languaging,agencyandcollaborationinadvancedsecondlanguagelearning[C]//H.Byrnes.AdvancedLanguageLearning:TheContributionsofHallidayandVygotsky.London,UK:Continuum:95-108.
Williams,J.2012.Thepotentialrole(s)ofwritinginsecondlanguagedevelopment[J].JournalofSecondLanguageWriting,21321-331.(4):
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