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读书报告
一、文献阅读目录
[1]尚靖君 王小溪. 教育公平实现的困境和出路[J].外国教育研究,2012(4) [2]张妹芝. 美国追求基础教育公平的历史渊源[J].基础教育理论,2011(4) [3]单中惠 勾月. 试析21世纪初美国基础教育公平政策[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4)
[4]赵彦俊 催宏观. 美国农村教育优先发展政策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2 (5)
[5]姜峰 高士兴. 公平和全纳:21世纪美国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政策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12(4)
[6]王晓阳. 当前美国教育改革的观念和趋势[J].教育改革,2012(3) [7]冯建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的转变[J]中国教育学刊,2012(3) [8]等待超人,纪录片,网络视频,2010 二、主要内容和观点
(一 )公平和教育公平的内涵
尚靖君和王小溪在《教育公平实现的困境和出路》论文中,在公平定义的思考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公平的几点定义。在其论文中指出,有学者提出关于公平的四种定义。这四种定义分别是: (1)制度的公平和平等;(2)收入分配规则公平和平等;(3)社会公平;(4)一种主观感觉,即由个人的主观评价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平衡。其论文在提出公平定义后,对教育公平进行了阐述。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其论文也提出其他学者对教育公平的四种解释:(1)受教育权利的平等和受教育机会的平等;(2)教育过程的投入均等;(3)教育结果的均等;(4)受教育者主观体会的公平。针对教育公平的改革即使可以从前三个方面,即受教育机会的平等、教育过程的投入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来进行调整和促进。但是受教育者千千万,对教育公平的主体体会是各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对教育公平的界定。所以,追求教育公平的路途崎岖难行。
(二 )美国基础教育追求公平的历史
关于美国基础教育追求公平的历史,张妹芝在其论文中从美国历史的三段时期追根溯源的阐述了美国在追求基础教育公平在这三段时期的表现,这三段时期分别是殖民地时期,独立建国后和内战后。本人现把张妹芝在其论文中的关于美国追求基础教育公平的历史的阐述概括如下: 1、 殖民地时期的基础教育概况 美国最原始的居民是印第安人,当时的教育形式主要是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美洲进入人类的视野,各州移民开始进入这个新大陆。于是,教育是异国文化得以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捍卫各派宗教信仰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北美大陆,教育也呈现不均衡发展的状态。南部殖民地,大农场主居于中心地位,所以不重视教育,学徒教育成为接受新东西的唯一途径。在中部殖民地区,贵族各派都支持初等学校,鼓励创办学校。北部新格兰殖民地,开办初等学校成为强制性任务。
当时的教育目标是满足统治者或教派需要,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简单,不利于人才发展。同时,各殖民地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更没有形成本国的教育。 2、独立建国后的基础教育公平尝试
(1)基础教育民主的构想
美国独立后,要求建立自己教育事业的呼声高涨。同时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于是开始了建设民主性的国民教育制度的构想。《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拉什主张为贫困儿童实施免费教育。另一位起草人杰斐逊认为教育是追求民主的工具,颁布了《知识普及法案》,他也是提出男女同校的第一人。 (2)公立学校运动的兴起
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革命轰轰烈烈的展开了,使得国家把注意力集中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上。美国的内战又把国家弄得筋疲力尽,这种情况下,美国的公共教育发展进入缓慢时期。一些进步教育家迫切想要解决教育发展问题,当时德国的教育属于欧洲的优秀之列。德国教育经验的引进,促进了美国公立学校的兴起。发动公立学校运动的代表人物有贺拉斯曼和亨利巴纳德。公立学校运动发起后打破了免费教育只面向穷人的局面,公立免费教育的思想深入人心。但是,公立学校运动没有涉及黑人和印第安人教育问题。这时的教育有倾向于公平的微弱趋势,但是没有被正视。所以此时的美国基础教育公平还没有形成概念性问题。 (3)黑人教育的发展
当时美国存在的南北矛盾的核心问题是奴隶制的存废问题。南方的黑人地位很低,黑人的人身自由未能得到保障,受教育的权利也被剥夺。虽然北方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废除了奴隶制,但是白人也不赞成狠人受教育。林肯颁布的《解放奴隶宣言》对争取黑人受教育权利起到了直接的作用。南北统一后,联邦军队进入南方,许多将军号召北方公民来帮助教育黑人。 3、内战后基础教育公平的努力推进 (1)基础教育的普及
美国付诸实施的教育原则是公共教育的免费,美国基础教育的特色是普及教育。联邦政府的重视使得美国基础教育得到最大限度的普及,也推动了教育公平问题的浮现。
(2)进步教育运动的兴起
美国独立建国后,教育事业还是处于落后状态。欧洲的新教育运动促进了外国教育理论的美国化。一些进步教育家借鉴国外经验形成了具有美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和适合美国的教育运动。比如:昆西学校,杜威的实用主义,海伦伯克赫斯特的道尔顿计划。进步教育运动的目的是改革传统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从教育的微观层面确保儿童受教育权利。受教育权利的重视是教育公平实现的前提,也是教育界注意到教育公平的基础。
(三)21世纪美国基础教育公平的政策演进
关于21世纪美国基础教育公平的政策演进,单中惠和勾月在其论文中全面的罗列了这些政策法案及政策中关于教育公平的条款:2001,《2001-2005年教育发展战略规划》、2002,《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2002,《 2002-2007年教育发展战略规划》、2007,《 2007-2012年教育发展战略规划》、2009,《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2010,《改革蓝图》。
姜峰和高士兴在其论文中也对部分法案进行了阐述,特别是涉及到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政策方面。
在阅读完着两篇文献后,本人在结合两篇论文的基础上对美国颁布的这些政策法案进行了分析。
21世纪初,美国联邦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法案和政策,大部分都是着眼于推进教育公平进程,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比如:《2001-2005年教育发展战略
规划》的中心使命就是确保教育机会公平,促进教育质量卓越。《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的主要任务是赋予州政府更强的绩效责任,扩大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选择权,增加教育行政的弹性和地方控制。而且教育的各方面的公平问题也受到美国教育界的重视,比如:《改革蓝图》虽然是一部针对美国全社会改革的法案,但是其中涉及到教育问题的内容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其中涉及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的相关政策就有,为少数民族学校培养优秀的教室和有能力的领导,给予少数民族教育更多的经费资助。涉及农村教育的条例有,在已拨款的基础上,增加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拨款,这些资金可用于农村学区招聘和挽留最好的教师,以满足农村学校对优秀教师的需求。除了提到的《改革蓝图》中有这些政策外,像《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等其他的法案中都对特殊教育,农村教育,少数民族教育作了相应的规定,这是联邦政府重视教育公平问题的政策表现。
(四) 公平下的美国基础教育改革趋势和问题 1、教育改革趋势
关于美国教育改革趋势的问题,王晓阳,冯建军和许杰都分别在其各自的论文中进行了阐述,但是各篇论文对美国教育改革趋势的看法是各有千秋,又互为补充。王晓阳主要讨论的是当前的,也就是奥巴马政府主导下的美国教育改革趋势,冯建军和许杰都是在整个教育背景下的讨论。冯建军讨论的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的转变,而许杰讨论的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走势。本人在对比分析之后,总结了以下四点主要的改革趋势。
(1)从强调公平转变到强调有质量的教育公平。基础教育的公平是分步推行的。从最初争取平等的受教育权和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实现教育起点公平到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过程的公平,再到教育结果的质量提升,实现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是指以推进教育公平为取向,以提升教育质量为重心,通过学校内部改革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自主发展和超越发展。 (2)基础教育发展重心下移。发达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趋势是把重心放低到关注每所学校和每个学生。美国也不例外。关注每所学校的重点是薄弱学校。为了加强整改薄弱学校的力度,《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规定各州均要建立相应的薄弱学校辅助和改进机制。奥巴马上台后大幅度的增加教育拨款,期望通过拨款法案来激励和监控各州和学区落实相关的教育政策,推进全国薄弱学校的整改进程。关注每个学生,重点是弱势群体。美国在《教育巩固和促进法》中提出了面向处境不利学生的教育资助计划。 (3)由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外延式发展是致力于依靠资源的合理配置来均衡发展教育的形式,它注重的是“硬件”建设。而要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仅仅通过外部的资源配置来实现是不可能的。注重教育系统自身的改革和学校自身的转型变革,关注学校内在品质的提升,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4)结合多方力量推进教育公平。追求基础教育的公平仅仅靠政府的政策扶助和财政支持是远远不够。所以,《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中新的问责制就包括以学校为单位的平均学生成绩每年都必须取得进步;将成绩测验结果向公众报告;如果一朵学校的学生成绩达不到规定要求,就要面临重组或关闭等结果。法案还要求每一个州都要向联邦教育部提交“问责制计划”。而且在改革中,也改变了之前把学校和教师当作改革对象的做法,而是把他们当作改革同盟军,一起努力推进有质量的教育公平。 2、美国基础教育公平问题
“等待超人”的视频从多视角表现了美国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从黑人教育家,校长,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的口中都可以得知当前美国的教育还是存在问题的。视频中说明了教育选择权的缺失,辍学工厂普遍存在,教师联盟成为改革的阻碍,教师终身制导致的问题等等。本人根据视频分析出以下两点。
(1) 教育选择权缺失。为了扩大家庭接受教育的选择权,美国出现了私立学校,特许学校,家庭教育和“凭证教育计划”,对于那些开着车经过三所公立学校而最终选择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的家庭来说,他们是幸运的,因为有许多家庭式不可能有这些选择权的。他们只有把希望寄托在那个跳跃的小球,一只从盒子抽取卡片的手,或是随机选取数字的电脑。因为即使有一所好的公立学校,却没有足够的空间给所有的孩子。所以美国做出了一个“公平”的决定:把孩子的未来交给运气。即使有的学校已经人满为患,他们也只有这种选择。美国是按社区划分学区的,所以就有这样一个问题:社区经济能力落后就必然导致学校的经济能力落后和质量下降。所以即使某个社区的学校质量很差,没有经济能力的家庭也只能被困在该学校,替孩子的学习担忧但也只能接受这种事实。 (2)低质量学校成“辍学工厂”。 ROOSEVELT高中是洛杉矶学习状况最差的学校之一,只有3%的学生能以达到申请四年制大学标准的成绩毕业。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Robert Balfanz博士,他一直在研究像ROOSEVELT高中这样的学校。他称这些40%学生不能毕业的学校为“辍学工厂”。他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无论是在市区、郊区还是乡村,失败的小学和中学给本地高中输送的都是学习状况很差的学生。他们一般只能坚持一到两年。在他的研究里,他发现了超过2000所这样的“辍学工厂”。Locke高中是洛杉矶最差的高中之一。在这所高中的学生阅读水平很低,而且每年都有一大批的孩子离开。这所学校成立40年了。大概有六万人就读过这所学校,其中四万没有毕业。所以40年来这所学校给这片地区造成了不好影响。这些孩子才十五六岁就已经辍学离开学校,他们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没有技能,几百万的孩子在街上游荡。这样给该社区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许多人一直认为是差地方造成了差学校,但是如今,教育改革家们越来越发现是差学校造成了差地方。 (五) 中国基础教育公平的现状
冯建军在其论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的转变》中不仅提到美国等西方国家教育均衡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提到了中国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由注重公平到公平和质量同时注重,以及学校从同质发展到特色发展。许杰在其论文《重心下移: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走势》中指出发达国家中的美国和发展中国家中国都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采取了重心下移的政策,而且许杰在该文中提出了中国教育存在地区发展不均衡和地区内不均衡发展的问题。以下是笔者结合上述观点而得。
1、中国基础教育公平的可观现状
(1)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同行,并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教育公平的实践是在公平和质量两个方面同时进行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之时,又提出了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人物,旨在实现教育改革中公平和质量的统一。《国家发展纲要》还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战略主题。 (2)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目标走势下移。当前我国义务教育仍存在着基础教育薄弱,发展不均衡,质量亟待提高等突出问题。对此,《国家发展纲要》提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均衡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个孩子都
均衡地享受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就是要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个学生。 (3)注重建设学校的特色发展。人们将均衡等同于完全相同,政府也因此通过实施统筹及一体化管理,使教育走向了同质化。这种同质化是不适合教育的,因为教育面对的是每一个具体的人,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学校的特色发展得到重视。学校特色发展是学校在开展教育活动的同时,注重学校的某一长处和优势的发展,来带动学校的整体质量的提升。 2、中国基础教育公平依旧存在的问题
(1)基础教育地区发展不均衡,地区内部也存在不均衡。我国出现东中西的经济划分,细化到教育,这三个地区的不平衡也是很突出的。而且,在这三个地区内部也出现不均衡发展的问题。比如,东部地区多种发展水平在此区域内共存,先进和落后,富裕和贫穷,国际化和本土化之间既冲突又融合 (2)贫富差距导致家庭承担教育能力的差距。家庭的经济能力直接决定了孩子接受教育的质量,偏远农村的孩子年年都只能盼望着新的支教老师能够来,而城市的孩子,特别是富裕家庭的孩子每天除了接受正常的义务教育外还另外出巨资在培训班上课或是高薪聘请家教。这种巨大的反差是让我们心酸的,虽然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这是在我国现状社会必然存在的,解决的步伐会受到多重阻碍。
三 我的思考和评价
1、在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实现上仍然困难重重。我国重视教育公平问题也历来已久了。比如:“为工农服务”,“向工农开门”,“人民助学基金”,“两条腿走路”等等。但是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不是学校教育能够解决也不是教育体制能够解决的。教育过程的公平体现在过程中的投入公平。但是教育过程的投入也有两难:一是当投入学校的教育资源极其微小时,这种均等的存在是可以确认的,但是这种均等在本质上是没有意义的。二是对于某些学生来说,如果要达到某种合理的教育水平或成就时,他们可能比其他学生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再说到教育结果的公平。我们队和教育结果的公平是这样界定的,人人上一样的学校,每个人的潜力都能得到发挥。这中可能性是极小的。小学升入初中,学生就被分到重点中学和非重点中学,初中到高中也是一样,这种状况下是不可能实现人人都上一样的学校。对于说要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个性的话,我们又何以判定每个人的潜能和个性呢? 2、教育不能实现完全的公平只能接近公平。除了我们受教育者的主题体会给教育公平的实现带来的困难外,还存在了许许多多的阻碍。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公平的,只能将我们的理想降低到接近公平。做到接近公平,首先需要我们将教育公平回到最初的理念中,个人是社会的单位,社会的安排是为使个人有机会实现他的自由。其次,教育公平应该兼容精英教育。不能错误认为要实施普遍化的同质教育。然后,教育公平应该更多的关注弱势群体。弱势群体要到达优势群体的水平就必然要求得到更多的关注。最后,教育公平应该放在社会改革的背景中去完成。瞬息万变的社会有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影响着教育公平的实施,所以要在社会改革的大背景中去追求教育公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