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JournalofLiaoning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May 2010
中国利用外资的新形势与对策
王丽娜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 要:吸引外资流入是我国对外开放和加快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利用外资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复杂新形势,我们应该创新利用外资的方式,合理引导外资流向,创造更加吸引外资的投资环境,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与效率。关键词:利用外资;投资环境;战略措施
中图分类号:F7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751(2010)0320029204TheNewSituationofUtilizingForeignCapitalinChinaandCountermeasures
WANGLi2na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LiaoningNormalUniversity,Dalian116029,China)
Abstract:Attractingtheinflowofforeigncapitalisanimportantpartofopening2uppolicyandonewayofacceleratingthedevel2opmentofmarketeconomyinChina.Thebreakingoutofinternationalfinancialcrisisin2008madethesituationathomeanda2broadchangesignificantly.Confrontedwith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broughtbythecomplexenvironment,weshouldinno2vatethewayofutilizingforeigncapital,guidethedirectionofforeigncapitalandcreateattractiveinvestmentenvironmentinor2dertoimprovethequalityandefficiencyofutilizingforeigncapital.
Keywords:utilizationofforeigncapital;investmentenvironment;strategicmeasures
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全球性的经济衰退、黯淡的增长前景、信贷紧缩和企业利润下降等因素都对国际直接投资产生了严重影响。受之影响,我国利用外资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如何采取措施有效规避风险,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实现国民经济平稳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的基本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每年吸收的外资规模不断增长。外资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体来看,我国利用外资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萌芽阶段(1979年-1984年)。主要特征是外资来源地以港澳台为主,投资规模偏小。外资集中投向了能源、交通、通讯、原材料工业领域,教育领域也占了一定比重。
初步投资阶段(1985年-1991年)。外资来源仍以港澳台为主,但已有欧美日等国公司来华投资。这期间进一步加大了对能源、交通、通讯和原材料工业的支持力度。
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2001年)。以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为标志,大型跨国公司纷纷来华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开始大量进入中国。这期间,在加强农业、水利、能源、交通、通信和支柱产业的重点建设的同时,注重加快现有企业和老工业基地改造调整步伐。
稳定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以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国外投资者进一步增强了信心,外商对我国投资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外商直接投资的合同金额和实际使用金额均呈持续增长态势,截至2007年底,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7471亿美元,连续16年成为吸收外资最多
收稿日期:2009212201
作者简介:王丽娜(19752),女,辽宁辽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研究。
—29—
王丽娜:中国利用外资的新形势与对策
的发展中国家[1]。外资投资已遍及三产,基本用于铁路、公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电力、石油等能源基础产业,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原材料工业,机械、电子、纺织等加工工业,以及农业、林业、水利、通讯、城建、环保、教育和卫生等领域。
外资的进入有效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尤其是外汇不足,缓解了能源、交通等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引进了先进的技术、人才和管理方法,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改革开放。
二、我国利用外资面对的新形势
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利用外资面临着新的
挑战,为迎接新的挑战,我们必须清楚地认清目前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并认真加以应对。(一)国际形势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受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影响,2008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数量为1.7万亿美元,同比下降14%。2009年一季度,全球FDI流入量同比下降44%,其中20国集团流入量同比下降36%,流出下降42%。全球并购活动继续呈现缩减态势,据国际并购咨询公司(MergeMarket)的报告称,2009年上半年全球并购总量和总额均为6年来最低,其中全球并购量同比下降47%,并购额下降43.3%。联合国预计,2009年全球FDI将降至1.2万亿美元,下降30%-40%,2010年将回升至1.4万亿美元,2011年升至1.8万亿美元,但仍未达到2007年的水平[2]。全球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发达国家对我国的直接投资规模。2009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38亿美元,同比下降14.3%,来自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实际使用外资数量减少,这不利于提高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的质量。尽管各国单方面或联手采取了刺激经济的举措,但不能阻挡全球经济进入低速发展期。因此,在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下,全球资本流入进一步减少,这已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同时,我国主要外资来源国面临着经济停滞或衰退的时期,复苏将是一个缓慢的进程。联合国贸发会预测,随着全球经济衰退程度加深,FDI下降速度可能加快。
(二)国内形势
在我国,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初步显现。据外资快报统计,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GDP增长率6.8%,增幅创近7年新低。12月份,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562家,同比下降25.78%;实际利—30
—
用外资59.78亿美元,同比下降5.73%。2009年第一季度,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554家,同比下降34.47%;实际利用外资281.58亿美元,同比下降21.09%。2009年1-10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8163家,同比下降20.11%;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08.71亿美元,同比下降12.61%。可见,金融危机对中国吸收外资的稳定增长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2009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保增长、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取得了显著成效,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态势,经济总体形势良好。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2178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6.1%,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8.9%,呈逐季加快增长态势。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2500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106477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88840亿元,增长8.8%[3]。目前,我国国内资金供给充足,2009年9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39.0万亿元,同比增长34.2%;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58.4万亿元,同比增长28.4%。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2726亿美元,同比增长19.3%。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已跃居世界第一位。
三、我国利用外资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我国对外资仍有很强的吸引力,但面对的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目前世界经济总体陷入衰退,但2008年中国经济仍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9%的增长速度在全世界一枝独秀,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并且政治稳定、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基础设施和各项产业比较完备、劳动成本低廉等优势依然很明显。因此,我国将继续保持对外资比较强的吸引力。2008年世界投资报告对全球200多家大型跨国公司进行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全球大公司大多把中国、印度、美国、俄罗斯和巴西看做是最有投资吸引力的国家。美国商会2009年12月公布的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仍是美国公司投资首选地。受访企业81%在华盈利,盈利水平高于或等于全球利润。联合国贸发会也表示,中国仍是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地之一。2009年1-11月,我国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778.9亿美元,虽然同比下降了9.9%,但是从8月份以来下降幅度逐渐减少,吸收外资的中长期
王丽娜:中国利用外资的新形势与对策
前景仍然看好。
(二)我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维护经济安全任务更重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日益融合。经过这次金融危机,我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地位明显提高,这为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更易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一是金融风险问题。我国金融市场竞争力较弱。外资的大量进入会通过储蓄、投资、投机、利润汇出和资本外逃,冲击我国货币市场的供求,加大我国资本流动的风险。外资的增多还会增加我国的外汇供给,使人民币面临新一轮升值压力,可能引发国际游资通过多种渠道大规模流入我国,外来资本的频繁流动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也给我国的流动性管理增加困难。二是经济对外依存度高的问题。我国出口快速增长空前依赖外资企业,加工贸易在外资企业所占比重过高,这会导致出口商品结构低级化,加大对外依赖性,影响我国外贸发展的自主性。2008年外资企业直接吸收就业人数占城镇就业人口比重超过11%;去年山东、广东部分外资企业撤资或停业,都给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三是产业安全问题。对于一些关键敏感领域,例如金融、电信、农业等领域,外资企业加大并购力度,通过品牌垄断、逐步渗透等手段使国家对产业的宏观调控能力减弱,给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潜在风险,需要妥善处理。
(三)国际产业调整给我国产业转移带来机会,但优化外资结构难度加大
金融危机使各国调整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模式,使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升级,这对我国利用外资产生重要影响。发达国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会使传统产业加快向外国转移,为我国传统产业改造带来发展机会。而且发达国家在制造业升级改造过程中将产生大量服务外包需求,产品的研究开发、国际营销、物流等环节向外转移步伐明显加快,这将给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商机。
但另一方面,优化外资结构难度加大。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相比较而言,我国对高新技术类外资的政策吸引不足。中西部地区承接劳动密集型外资转移面临印度、越南等周边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这些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经营成本等方面与我国中西部地区相似,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因此,应针对中西部地区的优势与产业特点,制定和进一步完善引资政策。
四、我国利用外资可能出现的特点(一)稳定外资规模将成为今后几年吸收外商投
资的主要目标
如果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继续蔓延,实现我国稳定外资规模的难度将大大提高,但由于我国会实施一定的经济刺激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防止国内经济下滑,我国全年吸收外资可能小幅度减少或保持相对平稳;如果全球经济呈现复苏迹象,中国经济增长能实现8%的目标,全年吸收外商投资可能会出现小幅度增长。
(二)来自亚洲的投资仍占我国利用外资的主导地位,但来源地正日趋多元化近几年,在国际资本流动中,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为首的发达国家是国际投资的主体,但从流入中国的外资看,发达国家所占的绝对份额比较小,尤其欧美等国受金融危机冲击严重,欧美等国对外投资会降低,日韩所受影响小一些。由于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外资占中国吸收外资总量的比重比较低,所以对稳定外资总规模不会产生决定性影响。来自港澳台、新加坡的投资将占有大量份额,这些地区对金融危机的修复能力比较强,在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作用下,港澳台、新加坡对中国投资额可能实现一定幅度增长。其他国家和地区,例如俄罗斯对我国的投资热情也不断高涨。
(三)服务业融资环境良好,将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
从行业上看,一直以来是制造业占全部合同外资总额的绝大部分,服务业吸收外资数额小于制造业。但由于经济环境和政策的影响,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年底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使我国对外开放领域越来越多。可以预见,制造业利用外资的比重会在平稳中稍有下降,农林牧副渔业吸收外资会继续增长,但比重不会有较大变化,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比重会进一步提高。从产业链来看,未来低端制造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吸收外资的数量进一步缩小,更多资金将流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
(四)投资区域结构将更加趋向协调
东部地区仍将是吸收外资的主要区域,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于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政策的实施,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巨大市场的吸引以及成本优势,吸收外资增长将相对比较快,在外资规模中所占比例会进一步提高。
—31
—
王丽娜:中国利用外资的新形势与对策
五、我国利用外资的战略措施
今后一段时间,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会更
加严峻复杂,新的机遇和挑战不断出现。面对既有挑战,又蕴含机遇的利用外资新形势,我们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化解矛盾,克服困难,趋利避害,推动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健康有序发展。
(一)努力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我们应大力吸引生产性服务业外商投资,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格局。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等营运中心。增强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的产业关联和技术交流。鼓励外资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外溢。创建外资企业、内资企业、科研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开放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因为技术进步的核心是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是提高资本使用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在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应加强对技术的消化吸收,建立起面向市场、自主经营、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同时应引导外资以参股、并购、再投资等多种形式参与国内企业改组改造。
(二)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引导外资流向
有效吸收外资的关键在于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外商投资结构,将市场开放、产业政策问题同其他相关政策共同发挥作用,形成新的竞争机制。我们应抓住时机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技术、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资源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节能环保等领域。尤其要加速服务业的开放,促使外资向知识型现代服务业流动。调整服务业准入标准,逐步放宽服务领域对外商投资在业务范围、股权、地域等方面限制,推动垄断性行业对内外资统一、有序开放。同时鼓励外资投向现代农业。对于农业的外资投入,特别是高新技术的投资,可以实行幅度较大的税收减免和优惠,放宽外资政策的限制,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从投资区域流向来看,应继续支持东部地区发挥自身优势,率先实现利用外资由“量”到“质”的转变,加快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同时加强对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的政策支持。引导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积极研究税收、共建开发区、人才培养等多种政策手段,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更大支持。—32
—
(三)完善法律环境,创造良好的竞争秩序和投资环境
国外经验表明,建立竞争的法制化市场体系是吸收外商投资,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参照国际通行规则,修订现行的基本法律法规,健全利用外资的法律法规体系。首先,完善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法规。加强商标法、专利法、知识产权保护法的执法力度,与国际惯例接轨,消除跨国公司担心技术泄露的后顾之忧,增强他们的投资信心。其次,认真执行2007年制定的《反垄断法》,加强对外资并购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行业、重点企业的审查和监管,确保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战略行业、重点企业的控制力和主导权。再次,针对利用外资引起的环保问题,要通过立法的形势,在保证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使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不仅要加强国内立法,更要积极参与国际立法,参加环境保护国际条约,实现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吸引外资打好基础。
在完善国内法律环境的同时,我们还应把利用外资的战略由注重制定优惠政策转变为改善和创造良好的市场和投资环境,在搞好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法律制度,营造统一规范的政策环境;加强税收监管,提高市场交易的透明度、完善社会信用制度,为利用外资创造一个公平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
(四)强化投资主体,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目前,我国应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全面参与国际竞争,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跨国公司。为此,应突出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创新境外投资方式,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鼓励有优势的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加快培育我国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同时加强国内骨干企业和国外相关企业的合作。注重发挥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优势,鼓励其与大型企业合作。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境外兼并与收购,获取国际知名品牌、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营销网络。参考文献:
[1]杨慧华.新时期利用外资战略探析[J].北方经贸,2009(3):97.[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综合司.世界经济贸易形势[EB/OL].
[2009210230].http://zhs.mofcom.gov.cn/aarticle/Nocatego2ry/200910/20091006593355.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综合司.中国宏观经济形势[EB/OL].
[2009210230].http://zhs.mofcom.gov.cn/aarticle/Nocategory/200910/20091006593359.html.
〔责任编辑:林凤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