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知识材料:
电影色彩
1、电影色彩
长期以来,色彩在电影中仅仅发挥再现客观事物的写实功能,只是后来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导演才意识到色彩的造型功能和表意功能。不少导演甚至是独具匠心地夸张和造假,强化某种色彩。色彩在这些导演的手中成为一种总体象征和表意的因素,从而起到了烘托环境、表现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色彩的造型作用
色彩营造基调
色彩基调是指色彩在画面中表现出来的全片的总的色彩倾向和风格。整部作品往往以一种或几种相近的颜色作为影片的主导色彩,在视觉形象上营造出一种整体的气氛、风格和情调。
色彩形成构图
彩构图是指电影画面中色彩的组合及其关系构成而形成丰富的表意性,不但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而且自身也成为抒情表意的视觉符号。这也是对色彩的局部表现力的营造。
色彩参与结构
有些电影还通过色彩的变化与对比来结构整部影片。
如:《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辛德勒名单》《英雄》等。
3、电影色彩的特征
一般电影中使用的大量色彩其实都是对现实生活中的固有色、条件色的再现,尤其在客观性叙事影片中,依照着电影洗印技术的高度发展,影片的色彩更追求类似现实生活的逼真性。
电影色彩区别于绘画色彩之处就在于它是运动的色彩,富于变化性,在变化中求取一种整体氛围和情绪;所以,一部电影的色彩总应有明显的基调,它是一部电影整个摄影基调、内容基调的核心与基础。
电影色彩的构成要素:
根据电影的创作构思与拍摄规律,电影色彩的构成与把握决定于美术师的景点色彩思维与置景,摄影师的场地拍摄,导演的前期创意与后期合成三个方面。
美术角度的电影色彩构成要素——形色、光色、语境色
所谓“形色”,指建构未来影片具体视象的本体色彩。也就是说是指银幕造型世界的具体空间环境和人物艺术形象的本体色彩。“形色”内容包括:建筑色彩,人物活动空间的建筑部分的本色;环境色彩,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综合色彩;道具色彩,陈设道具,随身道具的本质色彩;装饰色彩一空间里花草、慢帐、挂饰、地饰物等的貌色;服装色彩,单衣、暖衣、鞋帽等质色;化装色彩,人物肤色与饰品的色泽;效果色彩,特殊情景下的
空间环境、服装道具的“做旧”色彩及人物特型化装色彩口如被焚烧的建筑、破损的道具、主现的色彩组织、疤脸和伤口等等。
所谓“光色”,指在光作用下的银幕视觉形象的色彩和色调。具体讲,“光色”内容包括:场景色调,单元场景空间的色彩主调;色彩基调,光作用下全片空气环境的色彩总调;气氛色彩,影片空间环境特殊气氛的色彩。
所谓“语境色”,特指构筑银幕视觉语言形象,并形成某种艺术风格和个性特征的色彩以及基调色彩。“语境色”内容大体包括:客观色彩,美术师对空间环境和人物形象诸造型色彩的真实再现;主观色彩,美术师对空间环境和人物形象色彩主观想象的表现;人物色彩,以主客观色彩或色调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情感、品行、心理、心灵的内容;民族文化色彩,经过集中概括,并强化了的不同民族的空间环境和人物的色彩倾向;地域文化色彩,经过典型化了的不同国家、地区等的客观再现色彩和主观表现色彩;时代色彩,特定的以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某个时期的代表性色彩;历史色彩,美术师对影片特定社会的发展过程的主观评判性色彩。
摄影角度的电影色彩构成要素——光色、画色、片色
所谓“光色”,与美术师“光色”的创作思维基本相同,当然有时也很不相同。不过就摄影师的创作角度,在拍摄现场,更注重人物形象的光色造型和银幕空间环境的氛围的光色艺术处理。
所谓“画色”,指摄影师通过摄影机镜头进行构图的画面造型色彩。它包括对运动状态中或“静止”状态中的画面色彩、画而色调及画面影调的艺术处理。摄影师对画而色彩的选择和构成时,要运用色彩的对比,和谐及色彩的配置完成画面形象的造型任务,要组
织电影画面的色彩中心,要形成某种情调气氛,使之具有特定涵义,并能构成电影语词。
所谓“片色”,指在正式洗印样片或拷贝影片的过程中对胶片经过配光的色彩。为确定适宜的印片条件,需要对各镜头进行曝光量和色彩的调整。为使正片画面的密度完全统一,色彩还原正常,需对每个镜头的印片条件,通过调光号调整,画面的正常密度和正常色彩及对影片摄影基调的处理。
导演角度的电影色彩构成要素——语言色、基调色
导演的“语言色”大体与美术师的“光色”、“语境色”的概念类同。但也有自身对影片整体色彩和画面色彩的某些独特思考与处理。所谓“语言色”,概指构成电影语言主要内容的色彩。它是塑造和表现人物外部世界,尤其内心世界的重要“演员”,是银幕剧情的主力角色之一。
所谓“基调色”,指为不同类型、风格影片基本调子配置的色彩。它是按导演前期的创意构思和后期视听语言合成时总体把握的主要内容。为影片基本调子配置的色彩,是美术师提供的场景色彩、人物造型色彩等和摄影师通过镜头的画面构成色彩具体调配完成。
在电影中,色彩作为重要的语言之一,是可以说话的。在对人们形成了直接、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同时,又与观众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长期以来,色彩在电影中仅仅发挥再现客观事物的写实功能,只是后来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导演才意识到色彩的造型功能和表意功能。不少导演甚至是独具匠心地夸张和造假,强化某种色彩。色彩在这些导演的手中成为一种总体象征和表意的因素,从而起到了烘托环境、表现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作为年轻的艺术门类,电影从最初的无声片、黑白片到今天立体声的彩色片,这期间
经历了近一个世纪不断完善和探究的过程。色彩作为电影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觉元素,一直以来为刻画角色的情感,为营造场景环境的氛围,为增进剧情、丰富画面、加强真实感,提高电影本身的欣赏价值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运用色彩创造某种氛围,反应人物情绪,产生情感传达的人性化互动。
电影色彩的构成要素,与美术师、摄影师、导演对银幕色彩基调的整体把握上的创作关系是什么呢?
1. 美术师部分
“形色”是美术师创作领域独有的,“语境色”的大部分内容也是美术师必须独立思考和创造的,它们是构成场调、人调、片调的基础。“光色”、“语境色”是美术师落实在图纸上的,是创作思维的具体构想与设计,是与导演、摄影师等集体创作的基础,即美术师参与导、摄的创作。
2. 摄影师部分
“光色”、“画色”有美术师的创作内容,“片色”是摄影师的创作领域独有的,是在胶片上实现集体创作总意图的。摄影师参与了美术师与导演的创作。
3. 导演部分
“语言色”有美术师、摄影师在镜头内部创作的内容,但剪接时的创作是导演独有的,它可以强化镜头内部的色讯同时又可深化镜头外部电影造型语言的意蕴与涵义。“基调色”也有美术师和摄影师的独创内容,但导演可以据影片的类型和风格,在洗印、拷贝时
强化某种色调,达到影片整体色彩构成的指向和色调的需求。导演同样参与了美术师和摄影师的创作。概言之,美术、摄影、导演共同对银幕世界的造型和剧作负贵,他们对未来影片的创作思维范围和总体艺术设计基本相同,只是具体创作有分工上的差异。三部分的创作关系应该是美术师的色彩设计是银幕世界造型的基础;摄影师的画面造型是银幕世界造型的条件;导演的后期把握与合成是在“组装”完成一部电影作品。
总体看,美、摄、导皆为整体创意;局部创作,银幕完成。又可概括为美术着色于空间,摄影调色于胶片,导演成色于银幕。具体讲,银幕世界色彩基调的把握,由于分工的不同,美、摄、导完成的色彩造型内容不尽相同,但就同一目标—完成银幕世界的色彩造型任务是统一的、一体的,也就是说,在色相、色性、色度的把握上是相同的;把握全片色彩总体基调与局部场景色调、人物色彩、镜头画面色彩等的关系是完全一致的。电影色彩作为电影艺术造型的一个重要的视觉元素,除了能还原景物的原有色彩,同时。还能传递感情,表达情绪。电影色彩不但可以表现思想主题,刻画人物形象,体现时空转换、创造情绪意境,烘托影片气氛,更是构成影片风格的有力艺术手段。当然,由于人们对不同色彩有不同的生理、心理反映,这也就形成了电影色彩的情感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