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物质资料生产:指人们以一定生产方式结合起来改造自然与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
2. 生产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3.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和再生产中所结成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
4. 劳动者的劳动: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
5. 劳动资料:劳动者用来影响改变劳动对象的生产资料 6. 劳动对象:人们将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7. 生产资料: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8. 经济规律:人们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的活动,变现为各种经济现象
经济规律就是各种经济系现象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第一章 商品和货币
9.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10.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11.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12.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13.抽象劳动: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14.私人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商品生产者为实现私人利益而自己进行的劳动
15.社会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在社会分工体系下作为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为他人或社会需要进行的劳动
1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7.劳动生产率:之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或效率
18.简单劳动:指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就能胜任的劳动
19.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
20.社会分工:指动物进行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 21.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特征或以出卖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2.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3.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4.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25.价格标准:包含一定量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
26.通货膨胀:由于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而导致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27.通货紧缩:流通中的货币量不足,引起货币升值,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
28.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等价交换
的原则进行交换
第二章 资本与剩余价值
29.资本原始积累:指资本主义方式确立以前,通过暴力等非正当手段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使生产资料聚集在少数人手里的过程
30.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是存在于健康的活的人体中的
31.资本:自然属性 表现为一定的货币和物,要在运动中实现价值增值 社会属性 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
32.剩余价值: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
33.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
34.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35.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36.资本主义工资:其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37.名义工资:工人付出劳动力时所得到的以货币表现出来的工资
38.实际工资:以工人所得的货币工资实际上能够买多少生活消费品,开销多少服务费做标准来衡量的工资
39.相对工资:至该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与外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的比值 40.工资的国民差异:(实在没找到)
第三章 资本积累
41.再生产:生产过程的不断更新和重复
42.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指资本家把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使再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43.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指资本家把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由他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追加资本使用,从而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生产过程
44.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45.资本积累:资本家把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实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46.资本集中:指社会上已有的规模下较小的单个资本合并起来形成规模较大的资本
第四章 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47.资本循环:指资本的价值从货币资本形态出发,依次经历三个阶段,变换三种职能形态,实现增值后又回到“原来出发形态”的运动过程 48.资本周转:资本反复不断的循环运动所形成的周期性运动 49.固定资本:投在劳动资料形式上的生产资本部分 50.流动资本:投在劳动对象和雇佣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51.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之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