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阿托伐他汀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的应用

来源:伴沃教育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山东医药2007年第47卷第1期 ・临床研究・ 阿托伐他汀在缺血性脑血管病 二级预防中的应用 王玉华,宿少华,陈国清,张振龄,朱桂玲,王(德州市人民医院,山东德州253014) [摘要]44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他汀组225例给予阿托伐他汀钙+小剂量肠溶阿司匹 林治疗,对照组223例给予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治疗。随访12个月,他汀组再发暂时性局部脑缺血发作(TIA)、 鹏,杨素平 非致死性脑梗死、主要终点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脂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多因素回归分析后发现,伴糖尿 病、颈动脉斑块形成、高脂血症的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脑血管事件的复发率明显降低,与主要终点显著 相关。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脑缺血;二级预防;阿司匹林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2—266X(2O07)Ol一0025—02 长期以来,临床上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肠溶 阿司匹林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许多大规 模的临床实验n 证实,他汀类药物可减少冠心病事件 及冠心病死亡率。2003年3月 ̄2005年1O月,我们 将阿托伐他汀和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联合应用于缺 血性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酸激酶(CK)变化,如出现肝区不适或肌痛患者随时 复查。主要终点定义为初次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死 亡、非致死性再梗死、再发暂时性局部脑缺血发作 (TIA)。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 学分析。正态资料用z±S表示,连续性变量采用双侧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检验,应用I ogistic多因素 回归方法分析两药联合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与主 要终点的相关性,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1.1 临床资料本文448例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 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标 准,排除严重心血管病、心律失常、肝肾功能障碍患 者,口服降糖药物但空腹血糖仍≥200 mg/dl者,经 药物治疗血压(BP)仍≥180/110 mmHg者,恶性肿 瘤、甲状腺疾病、肺结核、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 2.1 随访情况共405例患者完成12个月随访,他 汀组失访4例,发生出血性脑血管病或心脏疾患或 其他疾病退出3例,因肝功能异常、肌痛退出1例,再 发脑血管病死亡2例;对照组9例失访,发生出血性 及服用激素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他汀组225 例,男120例、女105例,年龄45~75岁(62±9),合 并血脂增高89例、糖尿病28例、颈动脉斑块形成和 颈动脉狭窄49例、冠心病32例,同时合并两项以上 并发症32例。对照组223例,男l15例、女108例,年 龄42 ̄75(63±7)岁,合并血脂增高83例、糖尿病3O 例、颈动脉斑块形成43例、冠心病35例,同时合并两 项以上并发症29例。两组临床资料均无统计学差 异。 脑血管病或心脏疾患或其他疾病退出6例,因耳呜、 胃肠道反应退出1例,死亡7例。他汀组再发TIA、 非致死性脑梗死、主要终点分别为14、4、18例,对照 组分别为27、19、37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尸< 0.05)。两组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回归 分析后发现,伴糖尿病、颈动脉斑块形成、高脂血症 的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脑血管事件的复 发率明显降低,与主要终点显著相关。 2.2 血脂变化 他汀组治疗后3个月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I DI 一 1.2研究方法 以二级预防为目的,他汀组给予阿 托伐他汀钙1O mg+肠溶阿司匹林75 mg,1次/d,治 疗1 a。对照组仅给予肠溶阿司匹林75 mg,1次/d, 治疗1 a。随访两组患者1 a内主要脑血管事件、死亡 的发生率,同时评价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个月血 脂变化,检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12个月肝功、肌 C)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I 一C)水平较 治疗前明显升高(尸<O.05),治疗后6、9个月改善更 明显(尸<0.01)。 ’ 2.3 不良反应 他汀组发生肌痛2例,CK升高但 2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山东医药2007年第47卷第1期 小于正常上限的1倍2{例.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 林和阿托伐他汀钙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酶、血清丙氨酸氮基转移酶连续升高但小于正常上 与单用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相比.对各血脂指际的 限1倍21例.胃胀气2例。便秘、皮肤瘙痒各1例;对 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明显减少了卒中的复发率,死 照组发生胃痛、皮肤瘙痒、耳鸣各l例。 亡率亦有所下降。对合并颈动脉斑块形成和颈动脉 3讨论 狭窄、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可以明显减少1 a缺血 他汀类药物即羟甲戊二酰辅酶A(HMG—CoA) 性事件复发率。阿托伐他汀不良反应轻微,绝大多数 还原酶抑制剂,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于高血脂症的 均能耐受,且阿托伐他汀钙亦在医保,医保患者经济 治疗。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除降血脂以外,还能改 负担相对较小,可保证长期服用。建议伴有酒精肝和 善内皮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维持粥样 脂肪肝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药物时每月检测肝功能 斑块稳定性、抑制血小板凝聚、降低血浆纤溶酶原水 1次,有利于及时了解转氨酶的变化。 平。阿托伐他汀在冠心病一级和二级预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已经得到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的广泛验证,除了降 [13 The Scandinavian Survival Study(4S)Group.Randomized trial 低TC、LDL—C以外,降低TG、升高HDI 一C也已成 of cholesterol lowering in 4444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为共识。 disease[J]、Lancet,1994,344(8934):1383—1389. (收稿日期:2006—08—1O) 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应用小剂量肠溶阿司匹 ・经验交流’・ sbJL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32,MG和ADA的 变化及意义 曹务华,易小萍 (广州市胸科医院,广东广州510095) 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临床表现复杂,脑脊液 3 65)、(2.96±2.04)、(2.I6士I.85)mg/L,≤3岁者明显高于 (CSF)中结核菌的检出率低。1999年l1月 ̄2004年3月,我 >9岁者(P<0.01) 们对91例结脑患儿CSF中B 微球蛋白(/3z—MG)和腺苷脱氨 讨论:&一MG是淋巴细胞表面构成组织相容性抗原 酶(ADA)水平进行检测。以探讨其对结脑的诊断价值。 (HLA)的一部分。人体内几乎所有的有核细胞均能合成&一 If缶床资料:本文结核组91例,年龄6个月~13岁,平均 MG,其合成速度与释放量相当恒定。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6.3岁。诊断依据: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强阳性;有头痛、呕吐、 时,渗出的炎性细胞可产生 一MG,使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 颈项强直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害症状和体征;有发热、 另外,感染的病原体可诱导7干扰素产生,增加HLA表达, 盗汗、疲乏、纳差等全身中毒症状;肺部有病灶;抗结核治疗有 升高 z—MG浓度。本研究结果显示,结脑组CSF中 ̄3,-MG水 效。病毒性脑膜炎患儿(病脑组)15例,经过临床症状、血清 平明显高于病脑组,且3岁以下患儿水平最高,与不同年龄儿 学、脑或脊髓CT检查及抗病毒治疗等综合判断。 童自细胞总数及分类不同有关。 方法:收集患儿治疗前首次腰穿获得的CSF标本,4 C ADA是一种核苷氨基水解酶,广泛存在于人体的各种细 冰箱保存待测。采用速率法测定ADA水平,仪器为RA1000 胞和体液中,以淋巴细胞样组织最多,T淋巴细胞比B淋巴细 半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一MG水平.仪器 胞高10 ̄20倍。由于结核病是以T淋巴细胞为主的迟发型 为BN100特定蛋白分析仪。数据以 士 表示.采用t检验。 变态反应,因此,对结核病病变局部具有刺激其产生细胞免疫 结果:结脑组CSF中ADA水平为(20.39±17.28)U/L. 作用,产生大量的ADA。本研究中结脑组CSF中ADA水平 &一MG水平为(4.27士3.82)mg/L;病脑组分别为(5.84± 明显高于病脑组,且3岁以下患儿水平最高。 4.13)U/L和(2.O8士1.39)mg/L,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 总之,本文结果显示,检测患儿CSF中&・MG和ADA <O.O1)。结脑组≤3岁、3~9岁、>9岁者的ADA水平分 水平有助于结脑的早期诊断.并在鉴别结脑与病脑中具有重 别为(19.6士l7.07)、(13.5±l1.83)、(12.3土9.31)U/L,≤3 要的参考价值,尤其可作为3岁以下结脑患儿鉴别诊断的重 岁者明显高于后两者(P<O.01); 一MG水平分别为(4.O2土 要参考指标 L收稿}】期; 0o6一lO一09, 2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