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an.2017 第38卷第l期 Journal of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1.38 No.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 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 程 皓,阳国亮,欧阳慧 (广西大学商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摘 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发展是中国“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通过对供给侧大背景与制造业发展的内在联系和现状的分析,认识到中国制造业发展必须轻装上阵、激活存 量和培育增量,以求为产业结构调整腾出空间,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条件和动力。政府可以通过推进体制机 制改革,树立系统理念,立足科技前沿来引导和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中国制造业发展。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制造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227(2017)01—0085—08 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 引 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解决经济运行中长 期矛盾的一项战略举措。制造业发展支撑是中国 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中坚产业。供给侧结构 重要作用。在中国制造业发展进程中,劳动密集 型制造业的发展快于资本和技术型制造业的发 展,使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和“世界制造大 国”;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 的状态与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已然不相称, 性改革与中国制造业发展密切相关。将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与中国制造业联系起来研究,对于把握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式面临着诸多矛盾。为改变 这种局面,特别是要适应本世纪5O年代实现社会 主义现代化的战略要求,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 的战略规划,明确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基本方针、 基本原则和“三步走”的制造强国战略目标。 《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实施需要在解 决当前诸多矛盾的基础上转换发展方式。供给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和作用,预测中国制造 业的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人口红利,大力发展 劳动密集型产业,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 内部需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2008年国际金 融危机爆发以来,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用工 结构性改革就是为解决当前的诸多矛盾而采取的 战略举措。显而易见,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 国制造业合在一起研究,就很有必要了。 成本不断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严重冲击,资 本和技术型产业相对薄弱,传统的政策手段效果 不如从前,这些因素叠加的形势让中国必须主动 选择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 推出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收稿日期] ZOl6—05-1l 研究方向:国民经济运行、区域经济运行及 [作者简介] 程皓(1989一 ),男,江西萍乡人,广西大学商学院博士生,调控;阳国亮(195O一),男,广西桂林人,广西大学区域发展研究院院长,广西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 生导师,研究方向: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运行;欧阳慧(1986一 ),男,江西宜春人,广西大学商学院博 士生,研究方向:国民经济运行、区域经济运行及调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 [引用格式] 程皓,阳国亮,欧阳慧.社会科学版),2017,38(1):85—92. 一85— 经济学研夯 2O17年 程皓,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 第1期 一、文献回顾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总书记提出(!)并 多次强调②之后,成为各领域研究的热点,与此同 时,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关于中国制造 业发展的讨论也逐步升温。学者针对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和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相关研究也不断 增加。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取得成功,必须首要解 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紧抓转型、创新和改 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1]。随着经济发展 新常态中我国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矛盾地 位不断凸显_2],经济思路就应该发生转变,将经济 发展的重点放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方面来l_3]。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解读随 着概念的提出层出不穷,涉及的面也非常广,如对 航运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药品科技法律体 系完善 、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 。]、启示医院管理 等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影响面之宽、程度之深,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 得到验证_9]。 (二)中国制造业发展方面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话题在学界经久不衰,伴 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中国制造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素的研究也不断加深。中国 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素之一的劳动方面, 劳动力成本上升成为约束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力 量,也是推动制造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大力 发展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成 为今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趋势_] 。全要素 生产率方面,中国制造业整体全要素生产率基本 保持在2—6百分点的增速,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企 业成长,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的差异明显-I¨。与 此同时,针对影响制造业发展的其他方面,学者也 进行了研究,如金融业利润的增长对中国制造业 的影响 ]、空间分布 。 和地理集聚 ¨ 对中国制 造业的影响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制造业发展相结合 的研究视角也已被一些学者关注。有的通过对世 界主要经济体的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进行比较研 究,为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先进制造业的发 展提供新的启示。还有的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 背景下,对关于推进制造业的精品工程和制造业 一86一 低碳化导向都做了相应的研究。 综上所述,针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制造 业发展的研究已经较为广泛,但针对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与中国制造业发展相结合的研究相对较 少,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 研究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供给侧与制造业的内在联系 综合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制造业, 很有必要从疏理供给侧与制造业两者关系人手。 供给侧与制造业具有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 (一)制造业内涵于供给侧 供给侧与需求侧对应于国民经济管理中的总 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取决于经济 中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平衡。所谓“供给侧”,即国 民经济总量中供给方面,指的是社会最终使用的 各类产品和劳务总量的提供方。一定时期的供给 范围、供给能力水平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 平。一般来说,影响社会生产总量的因素主要有 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这些要素使用 效率高低影响供给量的状况。社会最终使用的产 品包括进口商品或动用贮备商品,更包括本国制 造业生产的产品。要实现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的目标,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改革是其中的重要组 成部分,也是能否真正实现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目标的决定性因素。由此可以看出,制造业内 涵于供给侧之中,是供给侧的基础,也是十分重要 的环节。 (二)制造业在供给侧中起着骨干作用 制造业是指按照市场要求,经过制造过程,将 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 息和人力等)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 品及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在供给侧中,制造业是 国民经济总供给的主导部门、支柱产业或工业化 的产业主体。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 力水平,集中体现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是区别 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制造业在供给侧中的 骨干作用决定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重视制造 业的转型升级发展。通过更好地实现制造业转型 ① 2Ol5年11月10日**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 第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②《**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 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6年1月18日。 经济学研穷 2017年 程皓,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 第1期 升级来带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序稳步推进, 实现制造业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的历史作用。 (三)供给侧与制造业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 互促进 供给侧与制造业互为条件,谁也离不开谁。 供给侧决定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提供制造业发展 条件;制造业作为供给侧的主要依托,是国民经济 的物质基础和社会产品的供给主体。供给侧拥有 的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配置和使用 效率的状况对制造业生产有很大影响;制造业的 生产状况决定着供给侧的产品供给状况,决定着 供给侧与需求侧能否平衡的问题;供给侧的改善 会促使制造业获得更大的发展,制造业发展使供 给侧更为丰富、更为灵活。在中国,供给侧作为国 民经济管理中的总供给方,其地位作用不言自明。 制造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经济增长 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物质基础;制造业还是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依托,是中国城镇就 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社会 进步与富民强国之本。 三、供给侧与中国制造业现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应对中国经济发展面临 的矛盾采取的战略方针。**总书记指出:“我 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 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我国不是需求不足, 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 变,质量、服务跟不上。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 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解决这些结 构性问题,必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这里, “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 上”与中国制造业密切相关。因此,综合研究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和中国制造业需要具体分析供给侧 和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一)供给侧现状 从当前来看,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来的矛盾, 供给侧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较为严重。中国经济自 改革开放后长期快速发展,逐渐积累产生了产能 过剩、房地产库存压力大、杠杆化严重、企业成本 居高不下和短板多等问题。 1.产能严重过剩 产能过剩是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最突出的问 题。其中,钢铁、煤炭、平板玻璃、水泥。电解铝、 船舶航运、光伏、有色金属、石化炼焦等9大行业 产能过剩的情况尤为突出。钢铁行业的产能利用 率2012年以后从8O 以上下滑至75 以下, 2012--2014分别为72 、74.9 和74.8 ,国内的 一些国有大型钢铁企业基本已徘徊在盈亏的边 缘。煤炭行业受整体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国内需 求增速已明显放缓。2015年中国国内煤炭消费 量大约为35亿吨,按此消费量计算,2016年煤炭 行业的过剩产能将超过22亿吨;据中国水泥协会 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的水泥产量大约为 24.764L吨,增速仅1.8 ,是有统计数据以来过去 24年中增速最慢的一年,产能利用率也只有72% 左右,且还在持续降低。以上列举了产能过剩最 突出的三个行业,其他过剩产能行业的情况不一 而足,基本都呈现利润率低、产能利用率低、增速 放缓的现状。 2.库存压力大 当前,市场中对去库存存在两种不同的声音, 积极的观点认为,中国的上市企业盈利水平已明 显上升,去库存已渐进尾声;消极的一派则认为, 去库存处于进行时,需保持谨慎观望状态。值得 关注的是房地产行业,截至2015年底,全国纯住 宅房屋的库存面积大约为6o亿平米,全部房屋的 广义库存量超过100亿平米,房地产去库存任务 仍任重道远。可喜的是,2016年以来,中央一系 列的对加快房地产去库存的发声无疑让整体处于 较大库存压力下的房产企业看到了转机。作为中 国家庭财富的主要保有形式,房地产始终是民生 问题的关键,然而中国的房产市场呈现的是一线 城市的供不应求与中小城市的供过于求并存的现 状,单纯地依靠杠杆化的去库存策略显然不符合 科学发展要求,必须结合其他配套政策措施辅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加以化解。 3.杠杆化率高 从中国杠杆率变化的角度来看,居民部门负 债率、政府部门负债率、金融部门负债率和非金融 部门负债率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均处于 上升阶段,杠杆率偏高使中国经济面临严重的金 融风险(见图1)。 经济学研究 2017丘 程皓,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 第1期 黔 ∞ ∞ ∞ 柏 怂 毋 图1 中国各部门杠杆率 4.企业成本居高不下 现状的同时,还要具体分析制造业的现状。 1.总体情况 据分析,当前中国企业的成本处于历史高位。 2015年,企业的主营业务成本率(主营业务成本/ 主营收入)达到85.68 ,连续4年上升,较2000 年高出近5个百分点。企业成本高企是制约企业 转型升级、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5.短板欠账仍多 总体情况来看,通过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 (PMI)、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 在手订单指数、产成品库存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 和从业人员指数等指标的分析,能够大致把握中 国制造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其中,各指数显示的 50 代表与上月持平,高于5O%表示好于上月,低 于50 表示差于上月。 从图2来看,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 短板是由于过去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 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解决而形成的。时值中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关头,需要尽快解决的 短板主要表现为贫困问题与三农问题是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 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最大短板,基础设施建设、对外 开放、环境保护建设是公共建设的最大短板。这 些短板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全 在2013年5月至7月呈现扩张放缓趋势,但总体 上维持了扩大的基调。随后从2013年7月一11 月间呈现扩张趋势显著扩大趋势,l1月达到近3 年最高的54.5。从2013年11月后整体趋势上又 呈扩张放缓趋势,虽然中间有反弹的迹象,但整体 上扩张趋缓。今年二月,指数一度接近5O的临界 值为5O.2,主要原因是受春节放假停工减产的拖 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二)中国制造业现状 供给侧所出现的问题大多与制造业相关,尤 其是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因此,在分析供给侧 累,企业接到订单无法开工,制约了企业生产率。 l1.C -— ▲ if 、-J 2 ・2 ~ 、-I ■ . — 9 __一—1lL■白.if…-■_叠 .— ・ 7・一 , 一 2 “ ~~ 4 r旯 ’v- 一 --m-・。 l 一 —◆一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_l卜生产指数(%) 图2近3年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和生产指数变动情况 经济学研究 2Ol7年 程皓,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 第1期 从PMI指数的其他分类指数来看(见图3), 生产指数总体上也呈现增速放缓趋势,其中2015 造业需求增速保持基本平稳。与新订单指数不同 的是,新出口订单指数只有少数月份指数位于5O 点上方,表明境外需求疲弱,出口企业生存状况 恶化。 年5月至2016年2月生产指数都处于50以下, 说明此段时期制造业增长呈萎缩势头。新订单指 数除少数月份外,基本都位于50点上方,说明制 驼 ∞ 船 艏 ¨ 鸵 ∞ 鹳 昭 盯 艏 l一。 _ : t6 . 互 ・-. .▲ .3▲ ,、拦 , 一一、1 j;l二 弼二韵 _ Y ~一 一一 一 一 斌 蕊 / } .9 一 —◆一新订单指数《%)叫卜新出口订单指数(%) 在手订单指数(%) 图3近3年中国制造业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和在手订单指数变化情况 原材料库存指数和产品库存指数在3年内都 位于50点下方,表明制造业生产用原材料库存持 续回落,且生产积极性不高,企业仍在加大去产成 品库存的力度。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不断下降, 显示中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从业人员不断向其他 行业流失(见图4)。 l 。 ~ 盎 9 “ 。 躲 _4 I \ l 的 } W 7 , \ 、! .S 4。6 卜-产成品库存指数f%).一l卜原材料库存指数f%》舳嘲 扶业人员指数《%) 图4近3年中国制造业产成品库存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变化情况 2.分区域情况 比增长19.6 。西部的工业销售总产值由2013年 从全国东中西3个区域分块来看(见图5), 东部12省区的工业销售总产值由2013年的 的11.Og万亿元上升到2014年的12.24万亿元,同 比增长1O.3 。可以看出东部总量最大,增速平 54.14万亿元上升到2014年的64万亿元,同比增 长18.2 ,中部6省的工业销售总产值由2013年 的15.19万亿元上升到2014年的19.69万亿元,同 稳;西部总量次之,增速最快,工业制造供销两旺; 西部增长则相对乏力。 89一 经济学研究 2O17生 程皓,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 第1期 ■2O量4■2Ol3 西部 中部 东部 全圈 O S00o00 l00a 00 图5分区域制造业工业销售产值(亿元) ■2O14—2Ol3 西部 ■ 中都 1 东部 全圈 O 2000o 4o000 6lXMX} 图6分区域制造业利润总额(亿元) 从图6利润总额来看,东部20l3年的利润总 额达到3.72万亿元,远高于中部的1.16万亿和西 部的O.65万亿,显示出东部企业强劲的盈利能力。 东部制造业企业利润总额20l4年比2013年同比 增长4 左右,中部2014比2013同比增2.1 ,西 部则下滑了3.6 ,企业盈利能力减低,说明在经 济下行压力下,东部企业的整体抗逆能力较强,西 部制造业企业在整体环境不佳的条件下,处于较 为困难的境况。 总体来看,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供给侧矛盾 趋多的环境下,中国制造业出现了低迷后微略回 暖,但前景不够清晰的状态,这说明中国制造业正 处于徘徊时期。要改善国民经济的总体形势,提 升优化制造业整体结构,推进中国制造业的健康 发展,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手。同时,不同 区域问制造业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对制造业区域 协调发展提出来更高的要求。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 中国制造业发展方向 从供给侧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内在联系和供 给侧与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可以看到,供给侧结 一90一 构性改革势在必行。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角度 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进中国制造业发展的 极为重要的战略措施。**总书记指出:“推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生产端人手,重点是促进 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 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 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 适应性和灵活性。简言之,就是去产能、去库存、 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由此可见,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 性。特别是要全面实施一年前国务院颁发的《中 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更加需要通过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提供条件。 (一)去粗取精,腾出调整空间 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劳动密集型制造 业企业在制造业中的利润空间也不断被压缩,企 业用工成本居高不下。在此背景下,大力发展资 本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企业, 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 的重要推动力。当前全球经济陷入低迷状态,正 是全球经济格局进行大洗牌和重新分配的重要时 期。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上也是国内产 业结构的大洗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的重点 主要集中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 短板等5个方面。通过这5个方面的相继施行, 淘汰和改造旧有过剩或落后产能,会有大量的劳 动力、资本从现有的制造业行业中脱离出来,这就 为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空 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要解决 供需配置错位的问题,促使劳动、土地、资本和全 要素生产率得到合理配置。不仅解决企业成本过 高的问题,而且能够有效降低制造业企业的杠杆 化率,去除由于资源错配引起的产能过剩和库存 堆积。同时,随着中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原有制 造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短板也将不断被弥补。提 升劳动、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的配置效率,实现去 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三去一 降一补”,是中国制造业发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的有效路径。 (二)激活存量,创造发展条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要解决 供需配置错位的问题,促使劳动、土地、资本和全 要素生产率得到合理配置,以便激活存量。“三去 一降一补”的改革措施不仅解决产能过剩、企业成 本过高的问题,还能有效降低制造业企业的杠杆 经济学砜究 2017年 程皓,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 第1期 化率,去除由于资源错配引起的产能过剩和库存 堆积。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短板也将在改革中得 以弥补,通过去除存量的消极因素,保护存量的积 极因素,运用重构方式将存量激活,从而提升劳 动、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的配置效率。通过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吸纳由产业结 构调整产生的剩余劳动力。实行“精准扶贫”加大 教育投入,提升劳动力素质水平;全面放开“二孩” 政策,扩充劳动力数量。为中国制造业的复苏和 繁荣发展储备劳动、资本和创新能力。 (三)培育增量。提供全新动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三去一降一补”5个 方面的相继施行,形成倒逼机制,一方面促使制造 业企业不断更新生产经营模式,更替现有技术含 量低的生产设备。另一方面,通过“双创”平台和 “互联网+”平台的有效融合,以对接需求侧的市 场要求,实行积极创新驱动政策,推动劳动力和资 本在创新的基础上重新整合,大幅提升全要素生 产率;通过整合劳动、资本和全要素因子,高效对 接和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密集型制造 业、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提高 不同类型制造业的水平和生产能力,最终实现中 国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大幅跃升。 总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对中国制造业的 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如图7)。 政策保障 供 去产能 给 劳动h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士] 侧 去库存 国 结 制 构 去杠杆 资本H呻l资本密集型制造业 造 性 业 降成本 改 茧 补短板 嚣 H技术密集型制造业 发 展 平台支撑 图7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中国制造业发展影响状况图 由图可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中国制造业 发展的影响既是全方位的,也是长远的。所谓“全 方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针对中国经济社会 发展的各方面矛盾和问题采取的全面经济治理措 施,为解除当前的经济下行压力创造了条件。中 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也就是中国制造业 持续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矛盾和 问题,《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才能全面实施, 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面治理对中国制造 业发展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措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目标直指转换和优化中 国经济发展方式。欲达此目标,中国制造业是骨 干,是中坚,是主体。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 中国制造业将发挥着长远的战略性影响。 五、政策建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中国制造业发展具有 极重要的战略意义。但要顺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为中国制造业的新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方方 面面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阻力,必须依靠政府推出 相应的政策措施加以扶持和支撑。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深化体 制机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建服务型政府 需要巨大的决心,才能克服来自各方面的阻力,避 免重蹈历次改革反弹的覆辙。必须进一步加强顶 层设计,规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制造业发 展的战略对接模式,始终秉承“创新、协调、绿色、 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尊重经济发展规律,推动 政府职能转变,由原来的管理者角色转变为服务 者角色。改革项目审批机制,建立统一的项目管 理平台,健全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完善决策咨询 制度,增强企业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中国制 造业发展决策体系中的话语权。坚持政府宏观调 控、市场导向、企业牵头的模式,推进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和中国制造业发展同步推进。同时,完善 改革发展过程中的成果转化和利益分配机制,创 新融资模式,促进改革健康发展。大力推进国有 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发展和支 持混合所有制、非公有经济发展。构建现代产权 制度和市场体系。 (二)加强创新意识。打造现代制造业体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核心 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保障中国经济能 够长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进行系统的 科学规划,形成优化的体系,才能实现稳定的最大 化的资源配置效果。在此背景下,优化现代产业 体系显得尤为迫切。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 过程中,不断培育和壮大一批新型制造业企业,改 造和提升一批传统的制造业企业。真正加快构建 出创新能力强、品质服务高、协作紧密度高、环境 污染小的现代制造业体系。实现优化现代制造业 体系的前提,必须先全面提升工业的整体基础能 一91~ 经济学研究 2O17年 程皓,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 第1期 力,提升品牌质量,完善品牌建设。化解过剩的产 能并降低现有制造业企业成本。通过不断优化现 [参考文献] [1] 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J].经济问题,2O16(2):12—17. [23逢锦聚.经济发展新常态中的主要矛盾和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I-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2):49—59. [3]沈坤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治理思路的重大 调整EJ].南京社会科学,2016(2):1-3. [4]谢燮.航运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水运管理, 2O16(1):1—4. 代制造业体系,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中国 制造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三)立足科技前沿,融入互联网营销平台 实现与互联网及其创新形势融合发展是将中 国制造业建立在科技前沿阵地跨越发展的基本途 径。根据中国“十三五”规划中加快多领域互联网 融合发展的内容,应当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与中国制造业发展对接互联网,达到融合发展 的目的。利用互联网平台和技术加快实现中国 [5] 王锋,张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药品科技法律体 系完善研究[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6(1):81—84. [6] 张海鹏.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 政治经济学评论,2O16(2):221—224. “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与此 同时,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服务、管理模式以及其 供应链、物流链等各类线上线下“互联网十”体系, 实现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整体转型,通过现有互联 [7] 孔祥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 建议[J].改革,2016(2):104一l15. [8] 唐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医院管理的几点启示 [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16(2):23—25. [9] 肖林,王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经济增长潜力 网的商业、服务和管理模式与中国制造业相结合, 使中国制造业发展能够获取更多的资本和技术资 源进行制造业整体升级改造,控制劳动密集型制 造业规模和数量,大力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 造业。之后利用“互联网+”的线下供应链和物流 分析[J].科学发展,2016(4):30—37. [1o]阳立高,谢锐,贺正楚,等.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制造业 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数 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4(12):136—147. [11]杨汝岱.中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J].经 济研究,2O15(2):61—74. 链,将生产的原材料和产成品与市场高效对接。 在此过程中,不仅推动了中国制造业转型,为互联 网融合创造了新的机遇,而且对推动供给侧结构 [12]孙国茂,陈国文.金融业利润增长对制造业的影响 [J].中国工业经济,2014(04):45—57. [13]昊三忙,李善同.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分析[J].中国 软科学,2O10(6):123—131,15O. 性改革,保障中国经济长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开 辟了新的道路。 [14]贺灿飞,潘峰华,孙蕾.中国制造业的地理集聚与形 成机制[J].地理学报,2007(12):1253 1264. On th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in China CHENG Hao,YANG Guoliang,OUYANG Hui (School of Business,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 530004,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pply—side struc— tural reform iS an important task in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thirteenth Five-year Plan”.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inner link of the supply side and the man— ufacturing,the present mtuation,tO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must travel with light load,activate stock quantity and foster incremental quantity,SO as to make room for industria1 structure adj ustment,and provide conditions and motivation for upgrading industrial struc— ture.The government should,through its organizationaI structure reform,set up the system concept, based on the fronti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to guide and support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Key Words: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development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责任编辑许春慧] 92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