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组织细胞肉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来源:伴沃教育
交通医学2012年第26卷第1期Med J of Communications,2012,Vo1.26.No.1 [文章编号]1006—2440{2012)01—0073—04 ·73· 组织细胞肉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杨 熙,林赠华,张亚平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江苏226001) 【摘要】目的:探讨组织细胞肉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方法:根据病理检查、免疫组织化 学法和胸腹部CT(平扫+增强)检查最终确诊组织细胞肉瘤。结果:淋巴结病理活检可见肿瘤细胞,免疫组化示瘤细胞 表达CD68、lysozyine、CD163。予CHOPE方案化疗一疗程后症状好转,纵隔淋巴结由5.4 cmx3.4cm缩小到2.0 cm ̄ 3.1cm。结论:组织细胞肉瘤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确诊依靠病理活检和免疫组化检查,目前最佳治疗方法不统一,多 数预后不佳。 【关键词]组织细胞肉瘤;纵隔肿块;自身免疫性淋巴细胞增生综合征;多潜能干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CHOPE 化疗方案 [中图分类号】R551.1 [文献标志码]B 组织细胞肉瘤(Histiocytic sarcoma,HS)是一种 体、抗ds-DNA、D—D二聚体、凝血像、甲状腺功能、 免疫球蛋白、补体及心电图均未见异常。输血系列 HBsAb、HBcAb阳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 十分罕见的恶性组织细胞性肿瘤【lJ。临床上常表现一 个侵袭性过程,近年来国内外相继有个例报道[2-3]。我 们2011年2月收治1例以纵隔肿块起病的的患者, 旋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阴性,骨髓涂片 和免疫分型检查未见异常。f21影像学检查:上中消化 道造影示胃炎、胃粘膜脱垂,胸腹部CT(平扫+增强) 示纵隔淋巴结肿大明显,最大5.4 cm×3.4 cm,增强 人院查体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经过淋巴结活检组 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确诊为HS,现分析本病例并 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后见轻度强化(图1),双肾多发性囊肿,余未见明显 异常。 1.1 一般资料患者男,62岁,因反复胸闷1个月 余人院。入院前1个月余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出现反 复胸闷症状,活动后明显,休息后好转。病程中无发 热、盗汗和消瘦,无咳嗽咯痰,无腹痛腹泻,无气促胸 痛,无吞咽困难,无头晕、乏力,无骨骼关节酸痛,无 皮疹,无出血症状,大小便正常。患者无特殊既往病 史,否认特殊药物史和放射源及特殊化学物品接触 史。有吸烟史,日吸烟10支左右,否认嗜酒史,否认 特殊家族史。人院查体:T 37.2 ̄C,P 80次/分,R 2O 次/分,Bp 130/80mmHg。神志清,精神可,皮肤黏膜无 黄染和出血点。左颈部可触及1枚蚕豆大小肿大淋 巴结,无触痛,质韧,活动度可,表面光滑。余浅表淋 巴结未及明显肿大,咽不充血,扁桃体无肿大,胸骨 图1胸部CT示纵隔淋巴结肿大 1.3结果(1)诊断结果:左颈部淋巴结活组织病 理检查:淋巴结内可见弥漫浸润的肿瘤细胞,瘤细胞 体积较大,胞浆丰富,细胞核呈空泡状,核仁显著,倾 向恶性淋巴瘤(图2);免疫组化标记结果示CD68 (++)(图3),lysozyme(+)(图4),Ki一67(+)(>80%),S一 100(一),CDlot(一),LCA(一),CD20(一),CD79ot(一),CD3 压痛(一),心肺(一),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不肿。 1.2辅助检查 f11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肝肾 功能、血糖、电解质、抗结核抗体、血沉,癌胚抗原系 列、前列腺抗原、类风湿性因子(RF)、抗溶血链球菌 O(ASO)、C反应蛋白(CRP)、核抗原(ENA)系列抗 (一),CD30(-),ALK(-),CD15(-),CKpam(-),CK18(一),E— MA(一),结合HE染色结果考虑组织细胞肉瘤。上海 [作者简介]杨熙,女,汉族,江苏南通人,生于1982年11月,硕士研究生在读,住院医师。 通信作者:林赠华,linzenghua@126.tom ·74· 通医堂2Q1 生 26卷第1期Med J of Communicati0ns.2012.Vo1.26.N0.1 巴瘤(ALCL)的标记物ALK、EMA和CD30,而 CD163阳性可排除转移性黑色素瘤。此外未见树突 状细胞/朗格汉斯细胞的标记物CDlc ̄,故根据病理 和免疫组化结果排除其他肿瘤最终确诊为组织细胞 肉瘤。(2)治疗结果:患者组织细胞肉瘤诊断明确,予 CHOPE方案化疗一疗程后症状缓解,复查胸部CT 示纵隔肿大淋巴结较前缩小,最大2.0 cmx3.1 cm。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会诊中心免疫组化结果 显示:CD45RB(一),CD20(一),PAX5(一),CD3(一),CD4 (一),CD43(-/+)(个别阳性),CD15(一),CD30(一),ALK(一), EMA(一),LMP1(一),CD68(KP1和PGM1)f一/+)(部分 细胞阳性),CD163(+),lysozy131e(+),S一100(一),CD1 (一),AE1/3(一),Ki一67(+)(70%~80%),符合组织细胞肉 瘤。上述组化结果显示CD68、Lysozyme、CD163阳 性,说明瘤细胞表达两种以上组织细胞表型;髓系肿 瘤标记CD15阴性,未见CD3、PAX、LCA、CD20、 CD79oL等淋巴细胞抗原表达,不表达间变大细胞淋 近日刚结束第4个CHOPE方案化疗,无特殊不适 主诉,复查CT纵隔肿块明显缩小。 图2病理见瘤细胞体积较大。胞浆丰 图3免疫组化CD68胞浆染色:可见瘤 图4免疫组化lysozyme胞浆染色:可见 富。细胞核呈空泡状,核仁显著(HE染 细胞胞浆染色为褐色,棕褐色(EnVision 胞浆染色阳性,为褐色,棕褐色(EnVision 色。中倍放大)。 法,中倍放大)。 法,中倍放大)。 2讨 论 此外部分患者有纵隔生殖细胞肿瘤病史,以不成熟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组织细胞肉瘤的病因和发 畸胎瘤为主[61,且体外培养的畸胎瘤细胞可向造血干 细胞分化,因此目前认为组织细胞肉瘤可能起源于 病机制尚不明确[41,研究认为病毒感染和某些化学致 癌剂、放射线损伤可能和其发病有关。有些病例的发 生可能与恶性淋巴瘤有关,也可早于、继发于或伴发 骨髓增生异常。研究发现分化成熟的淋巴细胞肿瘤 多潜能干细胞[1]。本例患者无特殊病史,起病时发现 有纵隔肿块,CT提示为肿大淋巴结,经化疗后有缩 小,故肿大淋巴结考虑肿瘤累及,未有纵隔生殖细胞 肿瘤依据,病因不明。 可以出现肿瘤细胞种系转化现象。迄今为止,世界上 已有2例滤泡性淋巴瘤患者最后转化为组织细胞肉 2.2临床特点本病发病率极低,在非霍奇金淋巴 瘤的报道。Zeng[31报道1例患者前后出现的2种肿 瘤,虽然具有不同的形态学和免疫组化特点,但却有 相同的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及BCL一2基因的重排。 Venkataraman[51曾报道1例继发于自身免疫性淋巴 瘤中的比例<0.5%,多数病例发生在成人,男性多 见,中位发病年龄为46岁[71。临床上常常表现一个侵 袭性过程,常有发热、消瘦、盗汗等B组症状和淋巴 结、肝脾肿大【g]。尚有皮疹、肠梗阻等受累部位的表 细胞增生综合征的组织细胞肉瘤病例,认为组织细 胞肉瘤的发病可能和自身免疫性淋巴细胞增生综合 征相似,与Fas信号通路的缺陷导致瘤细胞凋亡受 阻有关。但上述的报道继发于淋巴造血系统增殖性 现阁,患者多因为孤立性肿块就诊。肿块发生部位:肿 块发生在淋巴结1/3,发生在皮肤1/3,见于肠道、骨 骼、中枢神经系统、甲状腺等结外器官1/3t9 ”。皮肤 病变的表现多样,可以从良性皮疹样病变,到孤立的 皮肤肿块,或躯干、四肢皮肤散发的肿块等。出现肠 道病变者可出现肠梗阻,骨骼病变可表现为溶骨性 疾病的组织细胞肉瘤病例之前都有放疗或化疗史, 故亦不能排除其是由于化疗药及射线损伤所致。 Carrasco等[14的研究还发现PTEN和INK4A/ARF等 抑癌基因的失活可能与组织细胞肉瘤的发病有关。 破坏,但发生在骨髓的病例很少出现全血细胞减少…】。 局限性病变称为真性组织细胞肉瘤,当病变累及多 交通医学2012年第26卷第1期Med J of Communi 旦 ,20 2, Q!12鱼! Q: ·75· 个脏器时则称为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实验室检查 可以发现部分病例有乳酸脱氢酶、C反应蛋白、血清 铁蛋白的升高及血沉加快【8_11]。本例患者系老年男 性,因纵隔肿块压迫引起反复胸闷症状就诊,在入院 查体时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无淋巴瘤的B组症状 和其他表现,乳酸脱氢酶、c反应蛋白、血清铁蛋白 及血沉均正常。 2.3诊断组织细胞肉瘤肿块在超声和CT检查中 可有一些影像改变,但均无特异性,PET—CT对于组 织细胞肉瘤的诊断、临床分期和指导治疗方面有一 定作用 。但与其他淋巴瘤一样,确诊组织细胞肉瘤 应依靠活组织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查。病理阅片 可见正常的组织结构被弥漫浸润的瘤细胞所破坏, 瘤细胞体积较大,形态不规则,呈圆形和卵圆形,偶 可见到梭形细胞样的瘤细胞。胞质丰富呈嗜酸性,胞 核大且偏位,核形不规则,多核常见,染色质清晰,常 可见有丝分裂像。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 CD30阳性的T细胞淋巴瘤相比,组织细胞肉瘤瘤细 胞胞体更大,胞质更丰富,但有时还需要靠免疫组化 来鉴别[13】。免疫组化检查必须见到至少两个的组织 细胞抗原表达,包括CD68(KP1和PGM1)、 lysozyme、HAM56、CD1 lc、CD14和CD163等㈣。同时 免疫组化结果不提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 CD30阳性的T细胞淋巴瘤等瘤细胞表型,不表达髓 系细胞特异性抗原如MPO、CD15、CD33和CD34,也 不表达树突状细胞标志物如CD1a、CD21、CD35等, 无特异性的B细胞和T细胞抗原表达,也不表达 CD30、HMB一45、MEA或角蛋白【堋。本例患者影像学 提示纵隔肿块,最终诊断依靠左颈部淋巴结病理和 免疫组化检查。 2.4治疗及预后组织细胞肉瘤的治疗方案尚未 统一,包括糖皮质激素单药治疗、手术切除、联合化 疗、放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等国内外都有文献 报道 01,但疗效多不理想,约60%患者因疾病侵袭 性进展而死亡。Pileri报道组织细胞肉瘤18例患者, 仅化疗后获得完全缓解3例,对初始治疗无反应6 例,死于疾病进展7例171。目前沙利度胺也被应用于 组织细胞肉瘤的治疗且被证实具有一定疗效,多数 与联合化疗或干细胞移植合用[21。由于约70%患者的 病情在诊断时已在临床处于Ⅲ期或Ⅳ期故预后欠 佳,多数患者生存期少于2年【 。但某些受累范围局 限且病灶较小者可能生存期较长,甚至有患者的无 病生存期可达10余年[91。研究发现临床分期和原发 肿块的大小可作为预后的判断指标,但目前认为原 发肿块的大小作为预后的判断指标尚有争议。Vos 的研究发现肿块大小超过3.5cm的患者预后较 差【 ,但临床研究结果却不尽相同【堋,可能跟所选用 的治疗方案不同有关。Wakahashi等人报道1例其 颈部淋巴结的多数瘤细胞免疫组化标记为CD68和 lysozyine(+)而CD163(一)对化疗敏感,而肺门淋巴结 多数瘤细胞的免疫组化标记为CD68和CD163(+)而 lysozyme(_1对放、化疗不敏感。作者认为表达CD163 可作为瘤细胞对放、化疗治疗耐药的一个分子标记 。 本例患者纵隔肿大淋巴结超过3.5cm,且CD163 (+),经过4个疗程CHOPE方案的治疗后肿块明显 缩小,效果尚可。故肿块大小、CD163(+)在预后判断 中的作用尚待进一步分析,但该例患者随访时间尚 短,长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 (志谢:本病例资料由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 科尤学芬、滕熔主任医师提供,病理科章建国、田薇 医师病理和免疫组化阅片诊断,特致感谢1 1 [参考文献] 【1】Grogan TM,Pileri S,Chan JKC,et a1.Histiocytic sarcoma,in Swerdlow SH,Campo E,Harris NL,et al(eds):WHO Classi— ifcation of Tumors of Haematopoietic,and Lymphoid Tissues (ed 4)[M】.Lyon,France:IARC Press,2008:356-357. 【2】Gergis U,Dax H,Ritchie E,et a1.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ThMido—— mide As Treatment for Histiocytie Sarcoma: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J Clin Oncol,201 1,29(1 o): 251-253. [3】Zeng W,Meck J,Cheson BD,et a1.Histiocytic sarcoma transdiferentiated from follicular lymphoma presenting as a cutaneous tumor[J].J Cutan Pathol,201 l,38(12):999—1003. [4]Carrasco DR,Fenton T,Sukhdeo K,et a1.The PTEN and INK4MARF tumor suppressors maintain myelolymphoid homeostasis and cooperate to constrain histiocytic sarcoma development in humans[J].Cancer Cell,2006,9(5):379—390. 【5】Venkatraaman G,McClain KL,Pittaluga S,et a1.Develop- ment of disseminated histiocytic sarcoma in a patient with au ̄immune lympho-proliferative syndrome and associated Rosai—Dorfman disease[J].Am J Surg Pathol,2010,34(4): 589—594. (下转第77页) 交通医学2012年第26卷第1期Med J of Communications,2012,Vo1.26.No.1 ·77· 病,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大血管、微血管及神经病变。 严重者可导致心、脑、眼、肾等器官的功能减退、衰竭 甚至死亡。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特点之一是胰岛 功能进行性下降,往往需要使用胰岛素,尤其是基础 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选用翻。本研究结果表明:对初 发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地特胰岛素加口服瑞格列 奈治疗效果好,可使90%的患者HbA1c达标,患者依 从性好、满意度高,在临床上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延兵,翁建平,许雯,等.短期持续胰岛素输注治疗2型 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3,1 1(I):10—15. 【2】Meneghini LF.Insulin detemir:a long-acting insulin anMog 胰岛素治疗;特点之二为多数患者以餐后血糖升高 为主,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要求尽可能 好地控制血糖,同时要严防低血糖发生。 地特胰岛素是新一代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它的 分子结构为去掉了人胰岛素B30位的苏氨酸,并在 B29赖氨酸上酰化十四碳脂肪酸侧链。它可以和白 蛋白可逆性结合,同时分子自我聚合能力增加,使胰 岛素从注射到进入血液循环的时间延长[21。地特胰岛 素可显著改善血糖控制,降低血糖变异性,有良好的 耐受性,且不显著增加体重 。瑞格列奈为苯甲酸类 衍生物,是一种新的胰岛素促泌剂,它起效迅速,作 用时间短,餐时用可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有效降 低餐后血糖。同时其在体内循环的半衰期短,其所导 for the treatment of type 1 and 2 diabetes[J】.Therapy,2008,5 (4):513—529. 【3]Gerich J,Raskin P,Jean-Louis L,et a1.Preserve—p:two-year efifcacy and safety of initial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nateglinide or glyburide plus metformin[J].Diabetes Care, 2005,28(9):2093—2099. [4】Philis-Tsimikas A.Tolerbiality,sfetay and adherence to treatment with insulin detemir inj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betaes[J].Patient Preference and Adherence,2008,2: 323—332. 致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磺脲类药物,因此安全 性更好[31。瑞格列奈在肝脏代谢产物无活性,并在胆 道快速排泄,极少从肾脏排泄,从而更有利于肝、肾 [收稿日期】2012一叭一11 (上接第75页) 【6]Shinoda H,Yoshida A,Teruya-Feldstein J.Malignant histio— cytoses/disseminated histiocytic sarcoma with hemophagocyt- coma localised in het thyroid-a case report[J].Ann Hema- t0l,2008,87(8):681—682. ic syndrome in a patient with mediastinal germ cell tumor[J]. Appl Immunohistochem Mol Morphol,2009,17(4):338—344. [7]Piled SA,Grogan TM,Harris NL,et a1.Tumoum of histio— cytes and accessory dendritic cells:An immunohistochemical approach to classiicatifon from the International Lymphoma [11】Sohn BS,Kim T,Kim JE,et 1.A caase of histiocytic sarco— ma presenting wih prtimary bone marrow involvement[J].J Korean Med Sci,2010,25(2):313—316. 【12]Emel Y,Banu O,Ozlem E,et 1.Hiastiocytie srcoma:PET- aCT evaluation of a frae entity[J].Ann Nucl Med,2008,22 (8):715-717。 Study Group based on 61 cases[Y1.Histopathology,2002,41 (1):1-29. [8 Koj8]i 0,Hiokarzu N,Kunihiko M,et a1.Primary histiocytic sarcoma of the spleen associated with hemophagocytosis[J]. Int J Hematol,2008,87(4):405--409. [13】郑媛媛,周小鸽,张淑红,等.组织细胞肉瘤的I临床病理 观察[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0,2(39):79—83. 【14】Vos JA,Abbondanzo SL,Barekman CL,et a1.Histiocytic sarcoma:a study of five cases including the histiocyte [9】Hornick JL,Jafe ES,Fletcher CD.Ex ̄anodal histiocytic sarcoma:clinicopathologie analysis of 14 cases of a rare ep- marker CD163[J].Mod Pathol,2005,l8(5):693—704. 【15】Wakahashi K,Shimoyama M,Katayama Y,et 1.Hiastiocytic sarcoma with two immunohistopathologieally distinct popU- ithelioid malignancy[J].Am J Surg Pathol,2004,28(9):1 133— 1144. lations[J].Int J Hematol,2010,92(4):642—646. [10】De Vos FY,Gerding MN,Arends JW,et a1.Histiocytic sa卜 【收稿日期】2012—01—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