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奶牛酮病及其治疗

来源:伴沃教育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侯建辉 ,郑传滨。,李全华 (1.黑龙江省萝北县江滨农场畜牧科。萝北;2.黑龙江省绥滨县绥滨农场畜牧科。绥滨) 酮病是高产奶牛产后3 6周常见的代谢性疾病。随着 奶牛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酮病发病率也逐年上升。酮病发 病的原因复杂,发病后造成的危害很大,因此研究酮病的发 病特点,建立一套完善的酮体检测制度和防治方法,显得尤 为重要。 1患病特点 1.1与生产性能相关酮病的发生与泌乳月、胎次、产奶量、 上个泌乳期乳蛋白百分率、产犊时何况评分等因素相关。大 量的研究表明,酮病在产后第一个月3~5胎次的高产奶牛 上多发。 1.2与围产期疾病相关奶牛酮病的发生与乳房炎、子宫炎、 产乳热、脂肪肝、真胃移位等之间也相互影响。一方面原发性 酮病的发生降低了奶牛对疾病的抵抗力,使患其他疾病的概 率增加;如酮病牛较健康牛更易患乳房炎。研究者认为,可能 是高酮血症损害了奶牛的防御系统造成的。 2危害 2.1对产奶量的影响发病牛产奶量明显降低(约降低 15%)。何宝祥等(1992)报道,酮病牛119d产奶量损失在 253.4 336.8kg;刘德义等(1998)报道,高酮血症奶牛100d 奶损失量为233.4kg(8.5%),200d奶损失量328kg(6.5%)。 2.2对繁殖力的影响研究表明,患亚临床酮病的奶牛,首配 到产犊的间隔延长,并日+需要多次配种才能受胎(Jerry,等 1996)。李强等(1997)报道,酮病牛90d以下的配妊牛比例为 40,19%。正常牛为48.99%;正常牛平均配妊天数104d,酮病 牛为109d。 2,3对淘汰率的影响酮病对末配淘汰牛比例太大,一旦受 胎,酮病对奶牛的直接影响作用就会降低。李强等(1997)报 道,正常牛的未配淘汰率只占1%,而酮病牛可达l7.f=l4%。 Beaudeau等(1995)研究发现,l胎或2胎酬病牛被淘汰的危 险性大约是非酮牛的2倍。 2.4对奶品质的影响亚临床酮病可使乳脂增高(2.33%一 3.77%)、乳蛋白增高(2.63%~4.03%),但乳糖变化不大。 3酮病的临床病理变化及检测 3.1病理学变化酮病牛表现高血酮、高血脂、低血糖,乳汁、 尿液中酮体含量超标和挥发性脂肪酸升高;白蛋白减少,病 初血清尿素氮含量升高,慢性时尿素氮降低,生糖氨基酸降 低、生酮氨基酸增高;血钙下降,嗜酸性白细胞增多和淋巴细 胞增加、嗜中性白细胞分叶核减少;谷草转氨酶活性增高。 3.2酮病的检测体液酮体总量中 种成分所占的百分比约 为:丙酮2%、乙酰乙酸20%、B一羟丁酸78%。临床诊断中往 往不需要分别测定,只要测定其中的任何一种或总量就可 以。临床酬病有较明 的症状,不难做出诊断。 4酮病的治疗和预防 4.1治疗酮病的治疗方法有代替疗法(葡萄糖疗法)、激素 疗法(促肾 腺皮质激素、肾j:腺皮质类固醇和胰岛素等)和 中草药疗法等。为探求经济有效治疗酮病的方法,国内外学 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向湘春(1999)采用高锰酸钾内服法对 酮病阳性牛进行治疗,酮体转阴效果令人满意。其中以0.15% 浓度效果最好,有效率达85.5%,而O.1%和O.2%浓度的有效 率分别只有37.5%和43.75%。Takeo sakal等(1996)研究发现 术糖醇用于提高酮病牛血糖和胰岛素浓度的效果比葡萄糖 好.注射木糖醇120rain后血糖浓度比注射前提高近2倍,而 注射葡萄糖15rain后血糖的浓度开始下降,木糖醇对胰岛素 促分泌的作用是葡萄糖的2.2—4.9倍,木糖醇还可降低血清 游离脂肪酸的浓度,提高甘油三酯的浓度及增强天『】冬氨酸 转氨基作用,改善酮病的临床症状。 4.2预防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①加强 F奶期倒养管理,建立合理的饲养计划,取消可 能含大量丁酸的劣质青贮料。仔细做好体况评分,避免于奶 期过度饲喂而导致母牛过肥。确保Et粮设计能最大量满足特 定经济和健康需要。 ②建立定期检测亚临床酮病的制度。产前一周隔Et测定 尿I 值、尿酮体1次或乳酮体1次;产后h1,可测定尿IJH 值、乳酮体,隔日1次,直至m产房(产后14~20d)。 ③添, ̄llN料添加剂。加喂炯酸等B族维生素不仪_n1以提 高f『’':奶量,而且还可防治奶牛酮病。 总之,奶牛酮病是临床最常见的营养代谢病之一,也是 给生产带来重大损失的疾病之一。虽然加强干奶期的饲养管 理是预防曲同病发生的关键,但快速榆测方法和有效的治疗手 段对减小酮病造成的危害十分重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