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伴沃教育。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注射用头孢他啶致变态反应1例

注射用头孢他啶致变态反应1例

来源:伴沃教育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2007年第6期总262期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举报有奖文责自负 [参考文献] [1】 陈炽贤主编,实用放射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l998:746。 诊断治疗 ・95・ (malignant myoepithelioma,MME)是主要发生于大小涎腺的罕 见恶性肿瘤,于1943年首先由Shelchon报告并命名,1991年 世界卫生组织在重版的《涎腺肿瘤的组织学分析》中将其作 [2】 王溱主编,x线诊断学.第2版.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633。 为一种类型提出…,我院近期收治8例病例均经病理证实。 现结合文献对其临床及病理、CT表现及鉴别诊断进行探 讨。 [3】 李铁主编,x线诊断问答,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 版;1990:448。 (收稿:2007—03—2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8例鼻咽部肌上皮癌均经手术病理证 注射用头孢他啶致变态反应1例 实。男5例。女3例。年龄35—62岁,平均48,5岁。2例因无 寿光市人民医院 (262700) 刘艳霞 患者女38岁。因泌尿系统感染于2007年3月1日来我院 就诊,给予注射用头孢他啶(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6030061AO,商品名:英贝奇)静滴,一日2次,每次2g。第2次 静滴时,突然出现静滴部位疼痛,同侧手臂出现浮肿至肩,胸 闷。立即停药,抗过敏处理。换用注射用阿奇霉素继续治疗,未 出现不良反应。患者胸闷停止,2天后浮肿消退。患者平素身体 健康,无青霉素过敏史,疑为英贝奇所致变态反应。 注:头孢他啶为第3代头孢霉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少见 而轻微,这样严重的过敏反应笔者首次遇到,提请临床医师注 意。 (收稿:2007—03—23) 鼻咽部肌上癌的CT与临床 胡鹏何晓鹏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 (646000) 泸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CT室欧光乾 [摘要]目的:探讨鼻咽部肌上皮癌的CT表现及临床 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5午我院发现的8例鼻咽 部肌上皮癌的临床、CT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2例肿块原 发于鼻咽部;2例位于软硬腭并侵犯一 侧鼻咽部。l例位于 软腭与咽侧壁交界处;l例位于软腭向上弄口向下鼻咽部和口 咽部;2例位于一侧扁桃体和咽侧壁并侵犯一侧鼻咽部。肿 块形态均不规刚、其鼻咽腔面呈浅分叶状改变。6制平扫与 邻近肌肉组织呈等密度,l倒增强病变中心可见较低密度 区;l例增强扫描肿瘤组织与周围组织无明显密度差别。侵 犯鼻咽部的肿块均呈浸润性生卡累及上下范围较大,最上达 咽顶壁,最下达口咽部,前达上颌窦侧壁和鼻腔。1例上颌窦 外侧壁骨质破坏、缺损;1例侵及邻近翼内板致骨质破坏、缺 损。2例原发于鼻咽部者致一侧咽旁间隙变窄外移、腭帆提 肌受侵犯。结论:CT检查的价值主要在于帮助确定肿瘤的部 位、大小、范围、发展方向、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以及肿瘤 的良恶性、有无淋巴转移、远处转移等,对肿瘤的/十期、制定 治疗方案十分重要。 【关键词】 叽上皮癌 鼻咽部 断层摄影术 x线计算 机 肌上皮癌(myoepithe|ial c ̄cinoma)也称恶性肌上皮瘤 痛性软硬腭部肿物并鼻塞就诊;1例因软腭部肿块渐增大并鼻 塞就诊;4例因反复鼻出血、鼻塞cT检查发现;1例因鼾症就 诊扪及双侧颌下淋巴结肿大后查体发现 1.2影像学检查方法:本组8例鼻咽部肌上皮癌均采用 GE公司4排螺旋CT扫描,2例行CT横轴增强扫描并行冠状 面三维重建。对比剂采用优维显,剂量为1.5ml/kg体重,静脉 注射。其余6例行横轴面或冠状面平扫。扫描层厚均为5或 3ram 0 1.3观察内容:软组织窗和骨窗观察病变的部位、形态、密 度及邻近结构改变。 2 结果 2.1部位:2例肿块原发于鼻咽部;2例位于软硬腭并侵 犯一侧鼻咽部(其中1例达一侧上颌窦,1例达一侧鼻腔); 1例位于软腭与咽侧壁交界处;1例位于软腭向上和向下侵 犯鼻咽部和口咽部;2例位于一侧扁桃体和咽侧壁并侵犯一 侧鼻咽部。 2.2形态:肿块形态均不规则、其鼻咽腔面呈浅分叶状改 变。 2.3密度:本组6例平扫与邻近肌肉组织呈等密度,1例 增强病变中心可见较低密度区;1例增强扫描肿瘤组织与周围 组织无明显密度差别。 2.4周围组织关系:侵犯鼻咽部的肿块均呈浸润性生长累 及上下范围较大,最上达咽顶壁,最下达口咽部,前达上颌窦 侧壁和鼻腔。1例上颌窦外侧壁骨质破坏、缺损;1例侵及邻近 翼内板致骨质破坏、缺损。2例原发于鼻咽部者致一侧咽旁间 隙变窄外移 腭帆提肌受侵犯。 3讨论 3.1临床及病理 肌上皮癌(Mgopithelial c ̄cinoma)少见,恶性度高 j,可 原发,也可来自良性混合瘤或基底细胞瘤的恶变”l。男女性 别无差异,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病期最短6个月,最长 20年,多数在一年以内。主要发生于腮腺和腭部小涎腺,较 少发生于身体其他部位和腺体。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快速生长 突然加速的局部包块“】,肿瘤无完整包膜,呈浸润性生长,可 继发出 坏死。诊断本病主要依据HE染色形态及免疫标记 来确诊”】,肿瘤中的肌上皮细胞呈actin和s一100蛋白免疫 组化染色阳性。  ‘3.2 CT征象分析 3.2.1 2例原发于鼻咽部者CT征象与鼻咽癌无法区别。 3.2.2 6例肿瘤Crr平扫肿瘤形态不规则,其中心层面均 分布于软、硬腭区或口腔涎腺分布区。因肿块中心分布于口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ngwoyixia.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