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使用时间:2018年9月13日 编制:
班级 姓名 小组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梁思成在建筑方面的成就,掌握文中的重要字词。 2、能力目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掌握主要说明方法理解并掌握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技巧。
3、情感价值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掌握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理解并掌握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技巧。 【知识链接】请同学们预习时认真阅读了解。
简介:梁思成(1901—1972),广东省新会人,生于日本东京,其父梁启超。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获硕士学位。1927—192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回国后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1932—1946年历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中国古物保存委员会委员、中国战区文物维护委员会副主任。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担任教授、系主任。1948年9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从1949年起,先后任北平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和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1953年起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曾参加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作品:《清式营造则例》《宋营造法式》《中国建筑史》《中国艺术雕塑篇》《中国雕塑史》。
评价: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中国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新中国成立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主预习,通读课文,完成练习,准备课堂展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导学案 第 1 页 共 4 页
(1)墁地( ) (2)斗拱( ) (3)屋檩( )
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
(4)穹窿( )( ) (5)额枋( ) (6)琉璃( )( ) (7)轩楼( )
(8)油漆( ) (9)水榭( ) (10)接榫( ) (11)帷幕( ) (12)脊吻( ) 2、词语解释与积累: 大同小异: 千变万化: 喜闻乐见:
3、整体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第一部分(1~2段) 中国建筑的影响 4段:立体结构:台基、主体、屋顶 第二部分(3~13段) 建筑的总体特征 5段:平面布局: 6、7段: 建筑的结构特征 8段:斗拱及作用:中国建筑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9段:举折、举架的结构作用:中国建筑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第二部分(3~13段) 10段:屋顶:我国民族建筑文化的骄傲 11段: 建筑的外在特征 12段:构件成为建筑本身的装饰部分 13段:在建筑材料上使用各种装饰的手法:琉璃瓦、油漆、刻花、浮雕、雕刻等 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14~17段:建筑的风格和手法(用语言中的词汇和文法作类比):中国建筑一直坚持木架结构,在实用和艺术上都有很高的价值 第三部分(14~19段) 18、19段: 第四部分(20段) 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为新中国建筑事业做贡献 二、课堂展示自主学习成果并点评、订正。
三、课堂合作探究学习,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形成答案写出来准备展示 1、阅读文本14~19段,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分别指什么?请概括说明。
2、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和事理的特征,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阅读第15和第19段,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第15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2)第19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举例简要分析。 3.应如何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四、展示讨论成果,质疑、补充、订正
五、课堂小结(要反思自己是否积极认真投入学习,是否大胆展示、勇于质疑) 六、拓展练习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导学案 第 2 页 共 4 页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同时增加美感,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
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地域色彩风格。
北方的建筑很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往往具有鲜明活泼的特点。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可以经常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的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色彩就使建筑物变得活泼,富有生趣。例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建筑,红色的门窗,蓝绿色的房檐,再配以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如同京剧舞台上的戏装,华丽而生动。而它们的下面又往往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秋冬之际,在华北平原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这样的色彩效果显得无比动人。同样,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
当然,我国古建筑的色彩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格调外,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别。
1、阅读本文,说说我国古代北方和南方建筑色彩的风格有什么不同。 2、文章列举北京故宫和天坛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3、结合语境,说说文章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①“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句中的“之一”能否删掉,为什么?
②“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句中的“悦目”若换成“明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4、我国的民俗文化(如秧歌、锣鼓、舞龙、春联等)在色彩的运用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请抓住特征介绍其中的一种,并用生动的语言说明色彩美。(不少于80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导学案 第 3 页 共 4 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导学案
第 4 页 共 4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