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商务部发布了《2005年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调查报告》,该调查表明,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以及食品流通领域的交易环境、物流设施、市场管理、检测手段等,都有明显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农村市场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低。
该报告是商务部组织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围绕当前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状况,对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商务主管部门、2036家城市市场、1324家农村市场和4507位城乡消费者进行了为期三个多月的调查。
八成消费者认为超市食品安全据介绍,城市消费者高度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大部分消费者愿意为保障食品安全支付少量的额外费用。据调查,在城市消费者中,最关注食品安全的占71.8%,不关注食品安全的仅占0.6%;购买食品时首选质量的占30%,选择质量和价格并重的占61.7%,选择“价格优先”的仅占8%;80%以上的消费者认为超市食品安全状况好于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50%左右的高收入和中等收入阶层只到超市购买食品,77%农产品批发市场承诺食品质量安全。
组织实施食品市场准入制度,成为部分城市食品经销企业的自觉行动。被调查的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中,对食品质量安全进行承诺的达77%,对消费者实行先行赔付的达24.5%;建立进货索证索票和质量验收等制度的达43.05%;开展场厂挂钩、场地挂钩的达38.41%,为上年的2.2倍;建立自检制度的占75.8%,其中开展入市检测的占66.29%。
在城市农贸市场中,建立不合格食品处理、商品质量巡查、投诉处理、信息公示等制度的达70%以上,对蔬菜有机磷进行检测的占45.2%,对水产品甲醛进行检测的占33.9%,对面食及豆制品中的吊白块进行检测的占31.01%,对注水肉进行检测的占45.6%,对熟食品亚硝酸盐进行检测的占25.62%。 大型连锁零售企业普遍建立了对供应商进行现场审核制度,其中39%的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对所有供应商进行现场审核,部分零售商还建立了较系统的供应商审核流程,一些大型零售商已趋向于依靠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对食品质量安全做定期检测。
绝大部分农民不知禁用农药目录据悉,我国食品生产源头存在隐患,而造成我国食品污染的直接原因是源头污染。据对农村生产者的调查,绝大部分农民不知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和售药目录;近50%的农民在使用农药和售药时没有农业技术人员指导,只是凭感觉,一药多用现象特别普遍;一些农民受利益驱动,打过农药的蔬菜未过休药期即采摘上市销售;68.9%的蔬菜上市前没有经过产地检验;10%以上的种植地和养殖地周边环境存在污染源。
超市食品安全监控薄弱部分连锁超市在食品安全控制方面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例如,在采购环节,不合格的原材料加工和不充分的供应审查导致食品质量问题时有发生;在运输环节,零售商不能完全遵从基本的储存和消毒要求;在销售环节,现有的设备和处理办法也不能充分控制食品安全;在整个价值链上,冷链完整性都没有被很好地发展。据调查,消费者投诉主要集中在食品变质、有杂
物异物、过期商品销售(包括赠品过期)等;有关部门查出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标签不符、添加剂超标等,其中包装食品标签不符中缺斤少两占50%左右;从食品类别看,问题最多的是鲜肉及肉制品,占24%,其次是休闲食品和乳品类,分别占15%和11%。
篇二:食品污染现状调查研究报告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食源性疾病仍然是危害公众健康的最重要因素;食品中新的生物性和化学性污染物对健康的潜在威胁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食品新技术、新资源如转基因食品、酶制剂和新的食品包装材料)应用给食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我国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自身管理水平仍然偏低;防范犯罪分子利用食品进行恶性犯罪或恐怖活动越来越突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条件、手段和经费还不能完全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世界上恶性食品污染事件接二连三,食品生产加工新技术带来的危害和世界范围内因食品安全问题而引起的贸易纠纷不断,并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后果。如:美国有一年有7200万人发生食源性疾病,占总人口的30%左右,大约造成3500亿美元的损失;英国因疯牛病问题造成50多亿美元的贸易损失;德国的疯牛病事件,致使卫生部长和农业部长引咎辞职等。在我国,也存在某些食品不安全的因素,不仅对我国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而且还制约了我国食品的出口。因此,人人都要树立食品安全意识,关心、监督食品的生产、加工、消费的过程,使食品的生产、加工、消费过程规范、科学,从而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人类的健康。
食品污染: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化学物质或病原体附着或混入食品的现象。
食品污染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作为食品的动物、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由于呼吸或摄食、饮水而使环境污染物进人人体内并积累起来;
二是食品在加工、包装、贮运、销售和烹调过程中,受到污染物或其他有害物质(病原体、食品添加剂)的污染。
食品污染按性质可分为三大类:
①生物性污染:食品受到细菌、霉菌和它们所产生的毒素,以及寄生虫卵的污染,会引起人们食物中毒、患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或者使食品腐化等;
②化学性污染:指食品中含有毒的化学物质,其中农药污染是食品化学性污染的主要来源;
③放射性污染:指食品吸附的人为的放射性核素高于自然放射性本底。
一、生物性污染
主要是由有害微生物及其毒素、寄生虫以及虫卵和昆虫等引起的。肉、鱼、蛋和奶等动物性食品易被致病菌及其毒素污染,导致食用者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和人畜共患的传染病。致病菌主要来自病人、带菌者和病畜、病禽等。致病菌及其毒素可通过空气、土壤、水、食具、患者的手或排泄物污染食品。被致病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品,特别是动物性食品,如食用前未经必要的加热处理,会引起沙门氏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等细菌性食物中毒。食用被污染的食品还可引起炭疽、结核和布氏杆菌病(波状热)等传染病。
霉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受霉菌污染的农作物、空气、土壤和容器等都可使食品受到同一类污染。部分霉菌菌株在适宜条件下,能产生有毒代谢产物,即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和单端孢霉菌毒素,对人畜都有很强的毒性。一次大量摄人被霉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品,会造成食物中毒;长期摄入小量受污染食品也会引起慢性病或癌症。有些霉菌毒素还能从动物或人体转人乳汁中,损害饮奶者的健康。
微生物含苻可分解各种有机物的酶类。这些微生物污染食品后,在适宜条件下大量生长繁殖,食品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可在各种酶的作用下分解,使食品感官性状恶化,营养价值降低,甚至腐化变质。
污染食品的寄生虫主要有绦虫、旋毛虫、中华枝睾吸虫和蛔虫等。污染源主要是病人、病畜和水生物。污染物一般是通过病人或病畜的粪便污染水源或土壤,然后再使家畜、鱼类和蔬菜受到感染或污染。
粮食和各种食品的c存条件不良,容易孳生各种仓储害虫。例如粮食中的甲虫类、蛾类和螨类;鱼、肉、酱或咸菜中的蝇蛆以及咸鱼中的干酷蝇幼虫等。枣、栗、饼干、点心等含糖较多的食品特别容易受到侵害。昆虫污染可使大量食品遭到破坏,但尚未发现受昆虫污染的食品对人体健康造成显著的危害。
化学性污染:主要指农用化学物质、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容器和工业废弃物的污染,以及汞、镉、铅、砷、氰化物、有机磷、有机氯、亚硝酸盐和亚硝胺及其他有机或无机化合物等所造成的污染。造成化学性污染的原因有以下几种:①农业用化学物质的广泛应用和使用不当。②使用不合卫生要求的食品添加剂。③使用质量不合卫生要求的包装容器,造成容器上的可溶性有害物质在接触食品时进入食品,如陶瓷中的铅、聚氯乙烯塑料中的氯乙烯单体都有可能转移进入食品。又如包装蜡纸上的石蜡可能含有苯并芘,彩色油墨和印刷纸张中可能含有多氯联苯,它们都特别容易向富含油脂的食物中移溶。④工业的不合理排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也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放射性污染:食品中的放射性物质有来自地壳中的放射性物质,称为天然本底;也有来自核武器试验或和平利用放射能所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即人为的放射性污染(见放射性污染对健康的影响k此外,某些鱼类能富集金属同位素,如铯
137和锶90等。后者半衰期较长,多富集于骨组织中,而且不易排出,对机体的造血器官有一定的影响。某些海产动物,如软体动物能富集锶90,牡蛎能富集大量锌65,某些鱼类能富集铁55等。
二、食品污染的危害
被污染的食品如果带有大量的病菌(或细菌毒素)和有毒化学物质,一次大量进入人体,可引起急性中毒,即食物中毒。
被污染的食品含有少量有害物质时,一^次食入一^般不会引起任何危害,但若长期反复摄入,可造成慢性中毒,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化学物质还有制癌、制畸、制突变等作用。
污染的食品如果带有某些制病菌(如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或寄生虫卵,摄入人体后,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传播流行。
某些食品污染物还具有致突变作用。突变如发生在生殖细胞,可使正常妊娠发生障碍,甚至不能受孕,胎儿畸形或早死。突变如发生在体细胞,可使在正常情况下不再增殖的细胞发生不正常增殖而构成癌变的基础。与食品有关的致突变物有苯并芘、黄曲霉毒素、DDT、狄氏剂和烷基汞化合物等。
有些食品污染物可诱发癌症。例如,以含黄曲霉毒素的发霉玉米或花生饲养大鼠,可诱发肝癌。与食品有关的致癌物有多环芳烃化合物、芳香胺类、氯烃类、亚硝胺化合物、无机盐类(某些砷化合物等)、黄曲霉毒素和生物烷化剂(如高度氧化油脂中的环氧化物)等。
三、预防措施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的日渐丰盛,老百姓越来越关注自己身边的“菜篮子”、“米袋子”以及一日三餐,他们对健康关注程度与日俱增,同时也更惧怕假冒伪劣食品。尤其是近来频发的食物中毒事件,更是让人们对食品产生几分畏惧。就此,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对食品安全发布今年第九号投诉警示,提醒人们防止“毒”从口入。
在假冒伪劣产品中,人口食品的假冒伪劣现象尤为严重,而这些假冒伪劣食品主要产自地下黑工厂和家庭作坊,每个城市的城乡结合部的集贸市场则是其非法经营的主要集散地。一些既无场地又无设备的生产者,利用极其简陋的工具和严重污染的原料粗制滥造,给食品安全造成重大隐患。再就是,一些食品生产者法律意识淡薄,重产量,轻卫生,弄虚作假,滥用食品添加剂,出售过期、变质的食品,严重威胁了消费者的健康。
预防食品污染必须采取综合措施,主要是:①制定、颁发和执行食品卫生标准和卫生法规。制定有关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的卫生要求和标准。制定食品运输卫生条例,以保证食品在运输过程参
中不受污染和因受潮而变质。②加强禽畜防疫检疫和肉品检验工作。③制定防止污染和霉变的加工管理条例和执行有关卫生标准。制定贯彻农药安全使用的措施和法规,提供更多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以取代高毒、高残留农药(有机氯、有机汞等)。④加强工业废弃物的治理。⑤加强食品检验和食品卫生监督工作。如:《食品安全行动计划》确立了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卫生第一责任人,把食品生产经营者加强自身食品卫生管理放在了保证食品安全的核心。它通过建立和完善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修订卫生标准、法规和干预政策,及时堵塞监管漏洞和弥补工作中的不足,积极引导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健康发展。《食品安全行动计划》既包括了对食品原料的污染物监测和评价,也包括了人群总膳食研究,其范围涵盖了“从农田到餐桌”食物链全过程,强调了部门之间的合作和配合。
四、实地调查
谈起集贸市场,大家都十分熟悉,它的存在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谁家能不往那里跑呢?每天,许多家庭都要从那里买回鱼、肉、蔬菜等食物。但我们能否从那里买回令人放心的菜呢-猪肉有没有感染寄生虫,有没有经过防疫部门检疫?鸡、鸭有没有感染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病菌?养鱼的水体有没有被污染,蔬菜上喷洒的农药是否超标等问题都是老百姓十分关心的。我市是否存在食品污染问题?我们对海口市食品的来源地进行研究调查,以下是我们调查到的食品污染的案例。
地点1:某蔬菜果品批发市场
一些小贩也坦诚,那些个儿长得特大的草莓,有的是喷了膨大剂;为了保鲜,一些颜色鲜红的荔枝是用化学药剂浸泡的;为了好卖,那些晶莹光亮的生姜是用硫磺熏成的……之所以出现这些情况,是由于一些不法商贩见利忘义,加之市场上缺乏有效检测、监管手段等深层次的原因所致。
想法:食品工业中应用新原料、新工艺也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新技术在提高了农产品产量的同时,也改变了农产品的质量。人们发现,如今的黄瓜越长越绿,但没有了过去的清香;西红柿越长越红,但失去了往日的甜美。
地点2:蔬菜种植大棚
大棚蔬菜和反季节果蔬的确活跃并繁荣了市场,但因塑料大棚是密集栽培,作物在高温下易发病虫害,只能靠喷洒大量农药来缓解,因而农药残留物也较多。与此同时,有的菜农、果农为抢销售期,大量使用化肥、激素,导致农产品超常生长。化学肥料、大棚蔬菜、无土栽培、人工饲料等技术虽然提高了农产品产量,缩短了生产的周期,但任何科技都是双刃剑,如果滥用,就会使食品受到污染,从而导致食品安全出现问题。
想法:食品安全的关键在于立法。食品污染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一方面,不法经营导致食品污染的案例屡见不鲜,但我国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有关专家认为,食品安全不仅仅是粉丝、糖中含有“吊白块”,也不仅仅是猪肉中含有“瘦肉精”,它涉及面广,表现形式多样,是一个从田间到餐桌的系统工程。因此,消费者选择食品时,不能简单地认为,有虫眼的菜就安全,无虫眼的菜不安全。因为大量的有机农药和激素是脂溶性的,不是水溶性的,对消费者而言,购买食品时,应该到一些信誉好的商场或超市,不能到街头小巷、集贸市场去贪图几毛钱甚至几分钱的便宜。
地点3:万福隆超市、大同货仓、南国超市
如今,到超市购买散装生熟食品已经成为许多市民的消费习惯。虽然散装食品价格便宜,购买随意,但因其来路不明、二次污染严重等卫生问题经常受到人们的质疑。《南国都市报》近期就接到几起此类投诉。
近日,我们暗访了海口市几家大型超市发现,一些超市经营的散装食品卫生状况确实令人担忧。
现象1:无遮盖防尘措施裸卖
2005年2月25日中午,我们来到海秀路一家大型超市散装食品区看到,周末将至,前来购买熟食等散装食品的市民很多。而果脯、核桃仁以及瓜子等炒货食品全都是直接敞开放置在袋子里面销售,没有用任何东西加以遮盖防尘。很多市民在购买这些食品时,事先都会抓起几颗核桃仁或者瓜子等品尝一下,觉得味道不满意的话就将剩下的直接放回了袋子。
随后,我们来到万福隆超市。在该超市的散装速冻食品区内,我们看到,散装水饺、汤圆、粽子一样是没有任何遮盖敞开售卖,不少人在购买这些散装速冻食品时,都会习惯性地拿起勺子搅几下,之后便直接将勺子丢进食品堆里,有的甚至直接用手去翻看那些散装粽子。
我们发现,我市各大小超市散装食品区很少能够看到任何“禁止触摸”的警示。
现象2:散装熟食可以随便品尝
我们在几家大型超市散装熟食区看到,各类卤肉、烤鸡、酱鸭等食品虽然都有防蝇玻璃罩,但是也有一些熟鱼类、卤菜类以及凉菜等都是直接“裸”放在柜台上售卖,来来往往的顾客不时用筷子翻动,或者夹起来闻一闻,并没有销售人员上前加以制止。
还是在海秀路的这家大超市,我们看到油炸的小鱼都是直接装在塑料袋子里直接摆在柜台上“裸”卖,周围没有任何“谢绝品尝”类的标牌。一对中年夫妇
经过这里,看了看柜台上的油炸鱼,直接掀起塑料袋口,用手抓起一只就放进口中。
现象3:—些销售人员违规操作
卫生部2004年1月1日出台了《散装食品土生管理规范》明确规定,散装食品销售人员必须持有效健康证明,操作时须戴口罩、手套和帽子。
我们看到,很多销售人员连最起码的戴口罩、手套和帽子都无法保证。我们来到一家超市的干果柜台时,发现两位销售人员不仅没戴口罩和帽子,而且当有顾客购买时,她们都是光着手伸进面前的干红枣、鱼片等塑料袋中,大把大把地将这些食品从里面抓出来,然后放进小塑料袋中过秤。而在这家超市散装速冻食品柜台,我们看到两名工作人员正在光着手往散装水饺里加新水饺。
五、我们的建议
卫生部门应把大部分监督力量用在自身食品卫生管理能力较弱、水平较差的企业上。
要防止植物食品污染,首先,要考虑农作物生长基地选择。大气中不应该含有污染危害的化学物质;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如:汞、镉、铅等重金属的含量应低于一定的浓度值。其次,农作物应选用抗逆性品种,并要改进栽培措施,采用综合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如:有汞制剂、有机氯制剂等。再次,要严格控制未经处理的工业“三废”及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等废弃物进入农田,防止农作物遭受污染。
要防止动物食品污染,首先,要选择适应当地条件的畜禽品种进行饲养,为畜禽创造良好的卫生环境。其次,要合理使用词料,避免使用含激素的伺料,避免用人工合成化学物质作为预防性的药物。再次,对于水产养殖业,除了防水质被工业和生活用水污染外,还要控制使用人工化学物质,如控制预防性药物的使用,以及饲料中人工合成物的添加。
在食品的加工、贮藏、包装、储运等过程中,同样要防止食品污染。加工车间不但要具备良好的贮藏条件,而且还要符合国家规定的车间空气质量标准,严禁受到放射性物质或潜在有害的人工合成化学品的污染。要选择无污染的包装材料,材料应经过严格灭菌消毒处理,包装时要达到密封要求。对于食品加工企业,必须要求具备较好的仓储保鲜保质设备,具备必要的检测设施,具备必要的检测仪器设备和手段,从原料到成品,必须检测合格后才能加工生产和允许产品出厂,以确保产品质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