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伴沃教育。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颅内蛛网膜囊肿的诊疗特点(附26例报告)

颅内蛛网膜囊肿的诊疗特点(附26例报告)

来源:伴沃教育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o年5月第15卷第5期Chin J Cli Neurosurg,May 2010,v。1.15,N。.5 —299一 .经验介绍. 颅内蛛网膜囊肿的诊疗特点 (附26例报告) 谷卫民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IAC)的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对2005年10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26例IAC患者的临 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6例IAC的诊断以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CT、MRI及术后病理检查来确诊。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21例 行囊肿壁部分切除术加囊腔与脑池蛛网膜下腔交通术,1例行囊肿一脑室引流术,2例行囊肿一腹腔分流术,2例行显微外科囊壁全 剥离术。结果术后患者症状和体征均有显著改善,CT复查囊肿有所缩小或消失。术后0.5~5.5年,随访的21例症状和体征进一 步好转或消失。结论cT及MRI为IAC诊断最主要和可靠的方法,对小囊肿及近中线旁的深部囊肿,MRI检查优于CT。对IAC手 术应依其大小、部位及临床症状不同而综合考虑,凡囊肿伴有颅内压增高,引起神经系统器质性或功能性损伤者均应手术,手术 时应尽可能切除囊壁;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是囊壁全剥离的关键,目的是建立囊腔与邻近脑池、蛛网膜下腔或脑室的交通。 【关键词】颅内蛛网膜囊肿;诊断;治疗;特点 【文章编号】1009—153X(2010)05—0299—03 【文献标志码】B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 739.41 颅内蛛网膜囊肿(intraeranial arachnoid cystis。 痫样发作各1例。 IAC)约占所有颅内占位性病变的1%。随着CT及 1.3脑CT扫描和MRI检查本组21例行CT检查,平 MRI的广泛应用,诊断为IAC的患者有增加的趋 扫囊肿呈均一性低密度灶,与脑脊液密度相同,CT 势。我院2005年10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26例 值为6.1~28 Hu,囊肿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囊肿无强 IAC,现将其诊疗特点报告如下。 化,局部可见脑组织受压萎缩,周围脑组织无水肿。 1临床资料 本组行MRI检查l5例,均在T 加权图像上表现为低 信号,T2加权图像上表现为高信号,与脑脊液信号相 1.1一般资料IAC患者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 同,占位病灶边界清楚,周围脑组织无水肿,亦无增 3~58岁,平均25岁,其中20岁以下12例;病程1周~ 强效应,部分可见脑组织受压移位征u 。 15年。6例有头部外伤史,其中1例伴双侧额颞慢性 1.4术中所见和病理检查2l例行囊肿壁部分切除 硬膜下血肿。2例因车祸但无明显头部外伤和神经 加囊腔与脑池蛛网膜下腔交通术,2例在显微镜下全 系统阳性体征而在行CT检查时发现IAC,后复查发 切除囊壁,2例行囊肿一腹腔分流术,1例深部囊肿在 现囊肿有所增大。本研究不包括颅内肿瘤、颅内感 内窥镜下进行,使囊肿与周围蛛网膜下腔或脑池脑 染和放疗等继发性IAC病例。病变发生部位:位于 室交通。囊液一般清亮透明,同脑脊液样,囊液量 中颅窝外侧颞部7例,枕大池7例,大脑半球4例,四 30-150 ml。本组19例囊液清亮透明,蛋白定量<0.5 叠体池、脚问池、桥小脑角池、第四脑室内近小脑蚓 g/L,4例囊液为淡黄色,蛋白定量0.6~1.8 g/L,1例囊 部、小脑上池、小脑蚓部、桥前池和延髓腹侧颅颈交 液为混黄色,蛋白定量1.95 g/L。术中见5例颅骨骨 界处各1例。 质吸收变薄,1例4岁儿童桥前池IAC见脑干受压变 1.2,J皇床表现头痛头晕l9例,其中伴恶心和/或呕 细。20例经病理学检查,见囊肿壁含纤维结缔组织, 吐5例,站立或行走不稳、肢体乏力各3例,咽反射迟 少量蛛网膜细胞,间或伴有少量淋巴细胞反应,确诊 钝、肢体麻木各2例,视力减退伴复视、眼球震颤、颅 为蛛网膜囊肿。 骨隆起、智力障碍、眼歪斜、饮水呛咳、精神运动性癫 2结果 一doi:10 3969 ̄.issn.1009—153X.2010 05.015 般术后1周左右部分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头 作者单位:274600山东,鄄城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谷卫民) 痛、低热或伴颈部强硬症状,经检查排除感染(包括 一300一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0年5月第15卷第5期Chin J ClinNeurosurgMay 2010,v。1.15,N。.5 颅内、肺部、尿路感染等),对症抗炎及腰椎穿刺,放 出脑脊液,减少囊液刺激后,症状均逐渐减轻至消 失。1例左中颅窝囊肿患者术后4 d复视消失,术后 1月出现阵发性头痛加剧伴有恶心呕吐、颈强,CT检 查囊肿大小无变化,脑积水增大,遂行右侧侧脑室一 腹腔分流术,术后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失,分流 术后两周复查CT,囊腔及脑积水完全消失。1例小 脑蚓部囊肿患者术后眼球震颤表现消失。1例桥前 池囊肿者原肢体乏力、站立及行走不稳等症状均较 术前好转。1例第四脑室内囊肿患者术后饮水呛咳 消失,咽反射恢复。1例枕大池囊肿患者原有精神 运动性癫痫样发作,术后5 d出现精神症状,先后予 镇静催眠药物、抗精神病药物及腰穿放液等治疗后 好转。1例左额囊肿患者术后3 d出现轻度运动性 失语,给以活血、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后好转;术后 4 d出现右口角抽搐发作、意识轻度障碍,经抗癫痫 药物治疗2 d后好转。l例合并头皮下积液的患者, 经抽液加压包扎预防感染治疗后好转。1例枕大池 囊肿的患者术后5个月CT复查,枕大池未见变化, 行腰穿注射Omnipaque造影剂4 ml,CT检查示造影 剂进入枕大池,未见囊肿,说明原有囊肿已同枕大池 交通,小脑萎缩系发育不良未恢复,但症状好转。其 余病例出院时均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原有 其他症状均有所改善或消失。本组患者术后两周内 复查CT 8例,囊肿均有所缩小,其中完全消失2例。 MRI复查1例,为延髓腹侧囊肿术后17 d,囊腔消 失。术后腰穿检查13例,脑脊液压力基本小于2.4 kPa,有个别大于2.4 kPa者经给药及几次腰穿放液 治疗后,压力也小于2.4 kPa,颅内压增高解除,症状 消失。21例随访0.5~5.5年,症状均消失或出院时进 一步好转。 3讨论 IAC是由蛛网膜围成的囊性腔隙,其内充满了 脑脊液样的囊液,它常可引起周围结构的移位,并形 成颅内动力学改变,其可分为先天性与后天性两 类,先天性IAC最常见,是由于胚胎发育中脱落于蛛 网膜下腔的蛛网膜小块发展而成,或因蛛网膜发育 异常所致;而后天性IAC多由于继发脑膜炎或由于 外伤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粘连所致。本组有明确 头部外伤史者6例,其余为无确切原因者。 3.1 IAC的临床表现由于其发生部位不同而临床表 现出不同的特点,总结如下n :①好发部位多为脑裂 和脑池处,幕上多见于脑外侧裂、大脑凸面等;天幕 ,水平囊肿发生于四叠体区;幕下囊肿多见于斜坡、小 脑桥脑角、中线后部、小脑蚓部和枕大池等处。本组 26例均符合上述好发部位。②主要的临床表现与颅 内其他占位病变相似,但病程进展慢,可长期处于相 对稳定状态,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或因轻度头痛头 昏,或有轻度头部外伤史偶尔经CT或MRI检查发 现。③当囊肿增大或脑脊液循环受阻时,可出现局 灶症状(视病变部位不同而各异)和颅内压增高表 现,还可出现癫痫。④常见的症状有:非进行性头痛 头昏等,局灶性神经损伤症状,如偏瘫、视力下降、共 济运动失调、癫痫、局部颅骨隆起形成畸形等。如有 以上表现应考虑本病并进行检查以便明确诊断。 3.2 IAC的诊断本病诊断主要靠CT或MRI检查确 诊。CT的表现为 】:平扫囊肿为脑外液性低密度灶, 边界清楚,增强扫描无强化,CT值与脑脊液密度值 相同,周围脑组织无水肿,局部可见脑组织受压萎缩 和推挤征象。囊肿有沿脑沟裂生长的趋势,常伴有 局部脑沟、池增宽,可伴有局部颅板变薄,或甚至向 外隆起,伴或不伴有脑积水。位于中颅窝外侧颞部 者可有颞叶尖部萎缩或缺如,位于后颅窝枕大池处 者可伴有小脑萎缩,第四脑室、导水管受压并可出现 梗阻性脑积水。本组伴有额、颞叶受压萎缩5例,小 脑受压4例,颅骨变薄或隆起2例,脑积水2例。依 上述特征,本组术前20例经CT检查诊断为IAC,均 经手术证实。MRI检查优于CT,尤其对于小囊肿及 近中线旁的深部囊肿,更容易诊断 】。MRI的特征为 [1,31:在T 加权图像上呈均匀的低或等信号,在T2加权 图像上呈高信号,与脑脊液信号相同,占位病灶边界 清楚,增强无强化效应,周围脑组织无水肿,部分可 见脑组织受压移位征。本组伴脑干受压4例,颞叶 受压移位2例,小脑受压、视神经受压、颅骨受压、脑 室扩大各1例。本组15例经MRI诊断为IAC,后经 手术证实。另外,脑池造影及脊髓椎管造影对于判 断囊肿与珠网膜下腔是否交通更有意义川。本组1 例患者术后5个月出现头痛、呕吐,CT显示囊肿略缩 小,但造影显示囊肿与蛛网膜下腔相通,故不认为囊 肿复发,避免了再次手术的必要。 3-3 IAC的手术指征IAC的手术治疗应依其大小、 部位及临床症状不同而综合考虑,有以下表现者考 虑手术 :颅内压增高,局部脑组织受压移位,或伴 发严重脑积水;有明显神经系统功能损伤的症状和 体征;有颅内出血(囊内或硬膜下);癫痫反复发作; 儿童巨大囊肿者应积极手术治疗,以利于脑发育和 功能改善。对偶尔发现的临床症状轻微或小的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0年5月第15卷第5期Chin JClinNeurosurg,May 2010,v。1.15,N。.5 —301一 IAC,应定期行CT随访检查,如发现囊肿进行性增大 或已出现临床症状与体征者,应手术治疗。本组26 例手术患者均具备上述指征。 3.4 IAC的手术原则情况允许应尽可能切除囊壁, [1]史玉泉.神经病学新理论与新技术【M].第1版,上海:上 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123—126. 【参考文献】 显微外科是全切囊壁的主要手段嗍,其关键是建立囊 腔与邻近脑池、蛛网膜下腔或脑室的交通【2, 。手术 方法有多种n ,包括囊肿全切除、囊肿一脑池引流、囊 【2】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J.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1994.591—592. 肿一脑室引流、囊肿一腹腔分流、立体定向穿刺吸引 等。目前认为,囊肿一脑池引流、囊肿一脑室引流是治 疗IAC最好的方法,尤其是对部位深在、危险区域的 【3】陈立华,马建荣,张修成,等.颅内蛛网膜囊肿临床诊断和 手术治疗fJl1.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6,4:238—239. 【4]史学芳,杨国瑞,刘芳,等.颅内蛛网膜囊肿47例报告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7,4:244—245. [5]李志强,李长元,刘棣.29例颅内蛛网膜囊肿诊断与治 疗【M].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7,1:69—71. 【6]Lewis AI,Keiper GL.Crone KR.Endoscopic treatment of located hydrocephalus[JJ.J Neurosurg,1995,85:779-782. 囊肿u 。本组囊壁全切的2例病例均在显微镜下或 内窥镜下完成。1例左中颅窝囊肿行囊肿壁部分切 除术加左侧脑室一囊腔内引流术,该病人第一次手术 行囊壁部分切除,术后症状未见好转,再行脑室一腹 腔分流术症状减轻,故考虑囊肿复发。1例第四脑室 内囊肿患者行囊肿切开与第四脑室打通并内置 【7]易声禹,伦学庆,章翔,等.颅内蛛网膜囊肿显微手术治 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7,2:88—89. [8]陈立华,曹美鸿,马建荣.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治疗 (附19例报告)[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5,6: 339-341. Omaya装置引流术,1例枕大池囊肿伴双额颞慢性硬 膜下血肿患者则行囊肿部分切除术并行钻孔血肿外 引流术,其余均行囊壁部分切除术加囊腔与脑池蛛 网膜下腔交通术,结果术后症状与体征均有显著改 善。 (2009—06—23收稿,2009—12—15修回) 颅骨、硬脑膜转移性肿瘤4例治疗体会 张义松 【摘要】目的提高对颅骨、硬脑膜转移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为单发结节型颅骨、硬脑膜转移 瘤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病人术前症状消失,头痛缓解。病理结果:肺鳞癌颅骨、硬脑膜转移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颅 骨、硬脑膜转移1例,术后随访1年,无复发;小细胞未分化肺癌颅骨、硬脑膜转移1例,术后6个月后失访;恶性B细胞型淋巴瘤硬 恼膜转移1例,术后3个月复发,未治疗,术后1年死亡。结论单发结节型颅骨、硬脑膜转移瘤临床少见,早期诊治,预后良好。 【关键词】颅骨转移瘤;硬脑膜转移瘤;颅内肿瘤 【文章编号】1009—153X(2010)05—0301—02 【文献标志码】B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 739.45;R 739.91 随着诊断方法的发展和人类寿命的延长,颅内 转移瘤的发病率也相应增加。临床上单发结节型颅 骨、硬脑膜转移瘤相对少见,容易误诊。现将我院4 例经病理证实为单发结节型颅骨、硬脑膜转移瘤的 岁,平均55岁。肺癌颅骨、硬脑膜转移2例,甲状腺 癌颅骨、硬脑膜转移1例,恶性淋巴瘤硬脑膜转移1 例。病程1~12个月,平均5个月。 1.2临床表现3例表现为头皮肿物,肿物进行性增 大,头痛伴走路不稳1例,进行l生突眼1例。无抽搐, 无偏瘫,神经系统无明显定位体征。眼底检查发现 视乳头水肿2例。 治疗经验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4例,男2例,女2例;年龄34~65 doi:10.3969/j.issn.1009—153X.2010.05.016 1.3影像学检查本组均行头颅CT检查,肿物单发, 脑实质内未见异常。肿瘤位于额部1例,顶、枕部2 作者单位:010017呼和浩特,内蒙古自治区医院神经外科(张义松) 例,右额颞眶l例。其中右额颞眶肿瘤行头颅MRI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ngwoyixia.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