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生喜欢摆烂,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摆烂”是个新名词,近两年经常在00后年轻人和中小学生的聊天中频繁出现。
在一些心理脆弱,只愿享受成功喜悦,却不想品尝失败苦涩的人眼里,当事情已经无法向好的方向发展,就干脆不再采取措施加以控制,而是任由其往坏的方向继续发展下去。
用老话说就是“破罐子破摔”。
而实际上,一到青春期就“摆烂”的孩子,不在少数。明明作业写不完,一回家还是抱着手机刷个不停;嘴里说着课程难,但是写完作业就开始看漫画;因为成绩差被排到最后一排,看不清楚黑板也无所谓。
好像他们觉得,反正作业写不完、课程听不懂、老师有偏见,那就干脆“摆烂”好了。反正努力后和不努力的结果,看上去也不会再差了。
但是作为父母而言,对于孩子的殷切期待,却换来一副无所谓的表现。不管怎么说,都是难以接受的。
不过我想,一定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发现:
其实教育孩子,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在如今日益紧迫和沉重的学习压力下,不一定除了吃饭睡觉都在学习,这样的孩子就一定能成为学霸。在青春期“摆烂”的孩子,是不是已经“没救”了?孩子毕竟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而不是加了油就跑的小汽车。因为年龄小和阅历浅,在枯燥而又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孩子的心灵和情绪,都是需要“按期保养”的。
再说了,就算是效力再强的“能量饮料”,也会让孩子在持续亢奋地学习之后,经历一小段昏昏欲睡的“学习真空期”。
所以说,家长和老师不能一味地打着中考或高考的旗号,对孩子的学习进程持续高压。
因为孩子有时候会累,你得允许他适时“摆烂”。而且孩子不可能一直积极自信,你还得注意培养他的“负能力”。
更何况是青春期孩子呢。
从12岁到18岁的青春期,基本涵盖了从初中到高中的学习阶段。
很多家长都会发现,青春期的孩子喜欢顶嘴、叛逆和厌学,更喜欢沉浸在孤独无依和痛苦抑郁的情绪状态下。尤其是面临中考分流和高考筛选的双重挑战,有些孩子可能还没有踏上考场,心理和心态就已经崩溃了。
人与人的脾气不尽相同,孩子和孩子的承受能力也天差地别。
但是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对考试失去信心开始“摆烂”,就觉得孩子不懂事、不努力,也不感恩,在短时间内将所有的过错全都堆积在孩子稚嫩的肩膀上,完全不关心他到底受
不受得了。
这就造成了,很多孩子一遇到挫折和麻烦,就不愿意继续努力,因为每次都是家长立即出手,“代办代劳”地帮他解决了前行路上的阻碍。
无需动手也不用努力,有些在宠溺娇惯中成长的孩子,就像是生活在温室和蜜罐里,在高考和成人之前,几乎都接触不到负面和消极的影响。
那么“摆烂”,就成了青春期在学业和生活中,最大的叛逆。
但实际上,表现为“摆烂”的“负能力”,并不是坏事。
如今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每天在校时间加上晚自习,一般要超过10个小时,在长时间枯燥乏味的脑力劳动下,身体上的疲惫和心理上的厌倦,是在不断累加的。
那么作为家长,就不能一味对孩子进行高压式的逼迫和督促,让孩子的负面情绪和感受不断膨胀、挤压,甚至在某个节点“怦然炸裂”。
所以我们多么希望,这个文静听话的女生不要活得那么累,烦恼了就休息,痛苦了就请假,抑郁了就“摆烂”。
那么她的人生,会不会有所不同?
所谓“负能力”,指的是一个人身处不确定、神秘、抑或之中,却并不着急寻求事实和理由。就我理解,应该就是在身心疲惫的状态下,适时“摆烂”的能力。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只属于自我的喜好、个性和能力。
如果你自己不说,那就没有人知道你此时此刻的真实心境和确切感受。更何况是那些在背书做题中苦不堪言的青春期孩子呢?
但是,如果孩子心中的郁结和困惑,在日复一日的读书学习中“囤积”起来,在父母和老师的眼皮底下,又不敢做出懈怠、放松和“摆烂”的行为,那么孩子心中与日俱增的负能量,又如何能够及时、充分地释放出来呢?
所以在我看来,“囤积”在心里的负面情绪,就是“负能量”,懂得适时释放和缓解“负能量”的能力,就叫做“负能力”;而释放“负能量”的过程,就叫做“摆烂”。
总之,时刻在“摆烂”的孩子,当然称不上学霸,但是从来不“偷懒厌学”的孩子,心理上肯定容易出问题。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我们还是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大度,给孩子留一个释放自我和适时“摆烂”的空间。
谢谢大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