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组
一、(2013·华中师大附中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分)
立 正 许 行
“你说说,为什么一提起蒋介石你就立正?是不是……”
我的话还未说完,那个国民党军队的被俘连长,早就又“叭”一下子来了个立正,因为他听到我提到蒋介石了。
这可把我气坏了,若不是解放军的纪律管着,早就给他一撇子了。 “你算反动到底啦!”
“长官,我也想改,可不知为什么,一说到那个人就禁不住这样做了……” “我看你要陪他殉葬啦!”我狠狠地说。
“不,长官,我要改造思想,我要重新做人啦!”那个俘虏连长很诚恳地说。
“就凭你对蒋介石的这个迷信态度,你还能……”谁知我的话里一提蒋介石,他又“叭”一下子来了个立正。这回我终于忍不住了,一杵子把他打了个趔趄。并且厉声说:“再立正,我就打断你的腿!”
“长官,你打吧!过去我这也是被打出来的。那时我不过是个排副,就因为说到那个人没有立正,被团政训处长知道了,把我弄去好一顿揍,揍完了对我进行单兵训练,他说一句那个人的名字,我马上就立正,稍慢一点就挨打,有时他趁我不注意冷不防一提到那个人的名字,我没反应过来便又是一顿毒打……从那以后落下这个毛病,不管在什么时间地点,一说到那个人的名字就立正。弄得像个神经病似的,可却受到嘉奖,说这是对领袖的忠诚……长官,你打吧!你狠狠地打一顿也许能打好呢。长官,你就打吧打吧!”
俘虏连长说着就痛苦地哭了,而且恳切求我打他。这可怪了!可听得出来。他连蒋介石三个字都回避提,生怕引起自己的条件反射。不能怀疑他的这些话的真诚。他闹得我有些傻了,不知该怎么办啦!1948年我在管理国民党军队的俘虏时,遇到了这么一件事。当时那个俘虏大队里都是国民党连以下的军官,是想把他们改造改造好使用,未曾想到竟遇到这么一个家伙。
“政委,咱们揍他一顿吧!也许能揍过来呢。”我向大队政委请求说。
“不得胡来,咱们还能用国民党军队的方法吗?你以为你揍他,就是揍他一个人吗?” 呵!好家伙,政委把问题提得这么高。“那么?——”我问。“你去让军医给他看看。”
当时医护水平有限,自然看不出个究竟来,也没有啥医疗办法。以后集训完了,其他俘虏做了安排,他因这个问题未解决,便打发回了家。事隔三十年,“文化大革命”后,我到河北一个县里去参观,意外地在街上遇上他,他坐在一个轮椅上,隔老远他就认出我来。
“教导员,教导员!”他挺有感情地扯着嗓子喊我。他头发花白,面容憔悴,显得非常苍老,而且两条腿已经坏了。我问他腿怎么坏的,你说因为那个毛病没有改掉,叫“红卫兵”给打的,若不是有位关在“牛棚”的医生给说一句话,差一点就要没命啦!我听了毛骨悚然,生活竟是这样的一部史书!打断了他两条腿,当然就没法立正了,这倒是一种彻底的改造方法。于是我情不自禁地说:“你这一辈子叫蒋介石给坑啦!”
天呵!我非常难过地注意到:在我说蒋介石三个字时,他那坐在轮椅中的上身,仍然向前一挺,做了个立正的姿势。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这篇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方法,主人公的不幸遭遇通过“我”的亲历亲见呈现,使一个近乎荒唐可笑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B.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位被俘的原国民党军队的连长,他对国民党领袖蒋介石的忠诚度很高,到了冥顽不化的地步,怎么也改造不好,令人唏嘘叹惋。
C.从小说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主人公一听到“蒋介石”三个字就身不由己地来个“立正”,可见他身上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或信仰,这正是他遭遇不幸的根源。
D.“文化大革命”后,“我”看到“他头发花白,面容憔悴,显得非常苍老,而且两条腿已经坏了”,小说这里的外貌描写进一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E.这篇小说运用大量的对话来展现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并反复写到“立正”这一细节,平实的叙述中难掩主人公命运的悲凉。
2.从全文来看,小说开头两段有什么作用?请做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情节看似荒唐,但立意深刻。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题。(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截取了哪三个时间点,来讲述主人公“立正”恶习给他自己带来的不幸?(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3·武汉二中考前冲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分)
此心安处是吾乡
徐怀谦
①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还到哪一个乡呢?是自己的出生地还是工作所在的城市?是父母的身边还是妻儿的身边?是旅途中一见钟情的他乡还是魂牵梦萦的故乡?
②其实,精神的故乡并不单指一处,它可能是一种混合了的给人以安宁的精神皈依。当然也有一些人是无所谓他乡故乡的。
③而我,一个在北京有房有车有妻女的男人,混了20多年,却依然觉得我不属于这个城市,这个城市对我也不理不睬。
④我的故乡在山东农村老家,在每一片有着乡野气息的田园村庄,在离大自然最近的泥土中。
⑤老家,承载了我童年的梦。犹记夏夜乘凉时,躺在庭院里的草席上,看繁星满天,听知了鸣唱,长辈们叼着烟袋,火星明灭间,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讲懒婆娘的故事讲孤魂野鬼的故事,也许太有趣了,风也赶来偷听,蹑手蹑脚的,听了几耳朵便窃窃私语着离开了。老家,因了父母的存在,挽系住了一颗游子的心。
⑥然而,老家并不是我唯一的故乡,因为它有很多陌生的地方让我难以走近。比如,鱼肉乡里的村官,污水横流的街道,越来越势利的人际关系,这一切都让我对故乡望而生畏。
⑦于是,我的心灵开始了新一轮的寻根,寻找的结果仍然是乡土,只要那里有和煦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只要那里能让我忘却都市的喧嚣,它们都可以给我故乡般的慰藉。
⑧在都市里我们所见的除了水泥丛林,就是人,我们早已习惯了单调,习惯了远离大自然,习惯了悬浮在空中的无根生活。于是无端地替都市人难过起来——他们的精神故乡在哪里?
⑨人类不能没有故乡。没有精神故乡的人必将陷于虚无。苏东坡获得的关于故乡的最初启悟不是来自儒、释、道的学说,竟是来自于一名歌伎。东坡有一位好友叫王巩,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巩南下时,其歌伎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1083年王巩北归,与苏东坡劫后重逢,席间请出柔奴为东坡劝酒。苏东坡问及岭南生活的酸甜苦辣,柔奴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东坡听后,大受感动,作《定风波·常羡人间
琢玉郎》一词献给王巩:“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想想看,东坡自中进士后,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宦游生涯。当年近60的东坡听到自己被贬岭南的消息时,我猜想他一定想起了十几年前柔奴说的那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否则,他很难做到“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⑩与东坡相比,我们的背井离乡算得了什么?泥土中固然有我的故乡梦,而城市中唯我独尊的那间书房、让自己安身立命的写作生活、三两知己的倾心交流,又何尝不是吾心安处?人生无常,我们不过是世间的匆匆过客,如果让自己的心终生流浪,不得安处,岂不是太对不起带我们来世上的父母?那么怎样才能求得心安呢?在我看来,“节欲”是最根本的方法。如果一个人欲望太强,那么即使他身居乡下,也不会领略那些优美的田园之趣的,相反,他会认定是噪音,会觉得烦人,会继续因为股票的涨跌而失眠。如果他节欲有方,那么都市的霓虹灯不会迷失他回家的路,别人的豪宅洋车不会打乱他行走的步伐,交际场的纸醉金迷不会让他眼花缭乱,因为他知道这一切浮华都是外在的,进入不了自己的心灵。
⑪去年应邀访问澳门,在这个有着“东方蒙特卡罗”之称的地方,一边是各地富豪灯红酒绿,挥金如土,一边是澳门百姓安分守己,安居乐业。当地老百姓有感于自己的前辈大多因赌博而倾家荡产,由此悟到“不赌就是赢”,因而主动远离赌场,只过属于自己的小日子。这样的心安,是比归隐田园更要难能可贵的。
⑫“此心安处是吾乡”,就冲这句话,真想回到1083年的那个夜晚,慨然敬柔奴一杯酒。
(摘自《广州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文章开头引用海德格尔的名言:“诗人的天职是还乡”,是为了引出下文,引发读者对“还乡”的思考,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哲学意蕴。
B.对作者来说,自己的“心安处”既指乡野的田园村庄泥土,也指城市中能让他放松的书房、写作以及能与他倾心交流的知己。
C.年近60的东坡被贬岭南,他想起了十几年前让他对“故乡”一词有着最初启悟的歌伎柔奴的那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这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由此“泊然无所蒂芥”了。 D.文章末段,再次点题,想“慨然敬柔奴一杯酒”照应了前文,进一步强化了心安即故乡的主题。
E.文章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字里行间传达出人生无常、繁华如烟的消极思想。 2.作者写乡野生活的笔墨非常精彩,试以第⑤段为例加以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⑨段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苏轼写《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一词的经过,其用意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话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结合作者的观点,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读完此文的感受。(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
一、1.【解析】选BC。B项“对国民党领袖蒋介石的忠诚度很高”有错;C项“他身上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或信仰”有错。
2.【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安排技巧的理解,情节安排主要从突出主题、表现人物、设置悬念等方面考虑。
答案:开头两段具有巧设悬念,引人入胜的作用。作者首先以特写镜头把一个滑稽可笑的场景推到读者面前,一位被俘连长,一听到“蒋介石”三个字就不由自主地来个“立正”,激起读者好奇心,吸引读者往下读。起笔突兀,扣人心弦。(答出作用2分,分析2分) 3.【解析】小说主旨的概括,要在整体把握情节和人物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概括,小说中在原国民党连长身上发生的不可思议的事,揭露了专制独裁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
答案:小说通过写一位被俘的原国民党连长一听到“蒋介石”三个字就身不由己地“叭”地来个立正,而且长达三十年都改不掉恶习的滑稽可笑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专制独裁对人性
的扭曲和摧残。(内容2分,主旨2分)
4.【解析】第一、三个时间点分别是1948年和“文化大革命”之后,容易找到,而“文化大革命”中是第二个时间点,这个时间段的情节因为是虚写略写,所以要仔细阅读,理清时间线索。
答案:小说截取的三个时间点分别是1948年即三十年前、“文化大革命”中和“文化大革命”之后即三十年之后。(2分)小说紧扣“立正”叙述,在叙述三个时期主人公“立正”的故事时采取了详略分明、虚实相生和选取典型细节的手法。对三十年前的“立正”采用详写,由人物之口进行详细渲染;对“文化大革命”中主人公因“立正”被红卫兵打断双腿的故事则采用略笔虚写;而对三十年后的“立正”则抓住一个典型细节来描写:听到“蒋介石”三个字,已经被打断双腿后坐在轮椅中的他,仍然用上身做出一个立正的姿势。故事情节虽然简单却写得曲折有致,层层递进,不断涌出奇妙的波澜。(结合小说分三个层次进行赏析6分) 二、【解题指南】
解答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三个有效途径
①掌握景与情的关系,答好景物描写类问题。景物描写题在小说散文文本里居多,解答时要抓住景与情的关系这个总原则。
②理解事与人的关系,答好情节类问题。叙事是叙人发生的事,最终是为写“人”服务,为了表现出人的思想,人的精神。
③把握由实到虚的特点,答好主旨类问题。实,指可见可感的人、事、景等形象。虚,指这些形象未显现的部分或渗透在这些形象里的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实”是为“虚”而设的,“虚”才是本质和旨归。
1.【解析】选CE。C项是作者猜想的,未必是实际情况;E项不是消极,是从容淡定。 2.【解析】赏析语言要从手法、遣词造句、句式等方面进行,本段文字既有拟人手法的运用,
又有整散结合的句式特点,在遣词造句上运用非常精当,要结合具体内容做出分析。 答案:(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风人格化,既表现出风儿轻柔的特点,又侧面表现出长辈们所讲的故事引人入胜;(2分)(2)运用一系列动词“躺”“看”“听”“叼”“讲”等,将夏夜在老家乘凉时其乐融融的场景描写得生动具体;(1分)(3)句式整散结合,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读来朗朗上口,给人美感。(1分)(4分。意思对即可)
3.【解析】《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是文章标题的出处,而且苏东坡的词以及他的经历都在表现和文章相同的主题——“此心安处是吾乡”。
答案:结构上:(1)照应题目,点明“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来历;(1分)(2)呼应文章结尾,使文章结构严谨。(1分)内容上:丰富内涵,深化题旨,申明“心安”就是“泊然无所蒂芥”,强调人不能没有精神故乡和“心安”的重要性。(2分)(4分。意思对即可)
4.【解析】“此心安处是吾乡”,对一个游子来说心安之处即是故乡,但在作者的笔下,“乡”并非单指空间的故乡,更是安放灵魂的精神家园,我们每个人都应寻找到这样一处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答题时一定要结合作者的观点和实际。
答案:(1)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要节制人生的欲望,抵制浮华的诱惑,保持内心的宁静。身处逆境而泊然无所蒂芥,面对来自生活的挫折、打击要有一种淡然的心态。 (2)联系实际(略)。
(3)应在学习和事业上有恒定的目标和追求,有健康的精神寄托;真诚地与人交流,坦然地看待人生和社会。(8分。要在概括作者观点的前提下,再阐发个人的认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情感语录
1.爱情合适就好,不要委屈将就,只要随意,彼此之间不要太大压力
2.时间会把最正确的人带到你身边,在此之前,你要做的,是好好的照顾自己
3.女人的眼泪是最无用的液体,但你让女人流泪说明你很无用 4.总有一天,你会遇上那个人,陪你看日出,直到你的人生落幕 5.最美的感动是我以为人去楼空的时候你依然在 6.我莫名其妙的地笑了,原来只因为想到了你 7.会离开的都是废品,能抢走的都是垃圾
8.其实你不知道,如果可以,我愿意把整颗心都刻满你的名字 9.女人谁不愿意青春永驻,但我愿意用来换一个疼我的你 10.我们和好吧,我想和你拌嘴吵架,想闹小脾气,想为了你哭鼻子,我想你了
11.如此情深,却难以启齿。其实你若真爱一个人,内心酸涩,反而会说不出话来
12.生命中有一些人与我们擦肩了,却来不及遇见;遇见了,却来不及相识;相识了,却来不及熟悉,却还要是再见
13.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遇见
14.世上总有一颗心在期待、呼唤着另一颗心
15.离开之后,我想你不要忘记一件事:不要忘记想念我。想念我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也在想念你
16.有一种缘分叫钟情,有一种感觉叫曾经拥有,有一种结局叫命中注定,有一种心痛叫绵绵无期
17.冷战也好,委屈也罢,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你一句软话,一个微笑或者一个拥抱,我都能笑着原谅
18.不要等到秋天,才说春风曾经吹过;不要等到分别,才说彼此曾经爱过
19.从没想过,自己可以爱的这么卑微,卑微的只因为你的一句话就欣喜不已
20.当我为你掉眼泪时,你有没有心疼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