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古人的方法创新的学习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古典文学的脊髓,它代表了中国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学习它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使人格更加高尚,加强我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加深个人文化底蕴.并且在政治、历史、地理等考试科目中,也会有文言文的题目出现.同时作为一个中国人,有必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同时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境界。学习它可以让我们了解历史,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与几千年前的古人对话,去领阅他们的思想、智慧,这对我们有莫大帮助。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陶冶情操,增长见识,开拓视野,丰富内心,提高自身修养等。另外,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做为中国人,有必要继承与发扬下去。还能增强爱过意识,及民族自豪感。
就现实而言学习文言文是中国现在教育体制的要求。但说实话,文言文由于比较生涩难懂,真正喜欢的学生不多,要让学生明白文言文对他们以后考试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文言文会影响他们的分数,影响的升学,这是要强调的一点。因此学习文言文是非常有必要的事.
而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的阅读水平?这是一直以来都让老师们头疼的一个问题。
既然文言文是古人的文体,那我们就不防从古人的学习方法中去吸取经验来更好的寻找并总结出我们现代的学习方法吧。
我们翻开《唐才子传》,在《王勃》传里,说:“六岁善辞章。”他六岁已经会写诗文了。当时的诗,就是古诗、律诗、绝诗,当时的文,即古文、骈文。六岁怎么就会写这样的诗文呢?再看《骆宾王》传,称“七岁能赋诗”;《李百药》传,称“七岁能文”;《刘慎虚》传,“八岁属文上书”,类似的记载还有不少。换言之,在唐朝,七八岁的孩子不仅会读懂古文、骈文、旧体诗,还会写古文、骈文和旧体诗。是不是当时的人特别聪明呢?不是的。我们再看近代人,如康有为,“七岁能属文”。梁启超“六岁毕业《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日缀千言”。可见古今人的聪明是相似的。那么,不论是唐代人或近代人,他们从小就能读懂古文,不仅会读,还会写古文和旧体诗。为什么现在人读懂古文会成问题呢?这当跟读法有关。
据一位老先生说过他小时侯读书,开始读《四书》时,小孩子根本不懂,所以老师是不讲的。每天上一课,只教孩子读,读会了就要读熟背出。第二天再上一课,再教会孩子读,读熟背出。到了节日,如阴历五月初五的端阳节,七月初七的乞巧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年终的大节,都不教书了,要温书,要背书。如在端阳节要把以前读的书全部温习一下,再全部背出。到年终,要温习一年读的书,全部背出。到第二年年终,除了要背出第二年所读的书外,还要背带书,即把第一年读的书也要连带背出。因此,像梁启超的“六岁毕业《五经》”,即六岁时已把《五经》全部背出了;所以他“九岁能日缀千言”。因此《,唐才子传》里讲的“六岁善辞章”,“七岁能赋诗”,按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说法,他们在六岁七岁时,熟读的诗和
唐诗一定远远超过三百首,那他们的会吟诗也就不奇怪了。
古人学习文言文,开始读时,对读的书可能也完全不懂。读了若干年,一旦豁然贯通,不懂的全懂了,而且是“立体的懂”,它的关键就在于熟读背出,把所读的书全部装在脑子里。假如不是熟读背出,把所读的书全部装在脑子里,读了一课书,记住了多少生字,记住了多少句子,这只是“点线的懂”。记住的生字是点,记住的句子是线。点线的懂是不够的。因为一个字的解释在不同的句子中往往因上下文的关系而有变化,一个字在不同的结构里会具有不同的用法,记住了一个字的一个解释和一种用法,碰到了这个字的解释和用法有变化时就不好懂了。读一课书,记住了这课书中的生字,记住了这课书中的句子,这叫平面的懂。平面的懂只懂得这课书中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同样的字,在别课书中,它的意义和用法假如有了变化,就看不懂了。因此,平面的懂还不够,不够解决一个字的解释和用法的多种变化。把一部书全部读熟就不同了,开始读时不懂,读多了渐渐懂了。比方读《论语》,开始碰到“仁”字不懂,“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4次,当读到十几次的“仁”字时,对“仁”字的意义渐渐懂了,当读到几十次、上百次的“仁”字时,对“仁”的意义懂得更多了。因为熟读背诵,对书中有“仁”字的句子全部记住,对有“仁”字的句子的上下文也全部记住,对于“仁”因上下文的关系而解释有变化也罢,对有“仁”字的词组因结构不同而用法有变化也罢,全都懂了,这才叫“立体的懂”。
学会读古文跟学会读外文相似。听说语言学大师吕叔湘先生,他小时读外文,老师要背,不是整课书背,是就读的书,老师挑出其中精彩的段落来要学生背,背精彩的段落不长,可以背出。这次背出一段,下次再背出另一段,积少成多,就背出不少段落了。这是吕先生他们所以对英文有立体的懂的原因。
再比如把方言区的孩子送到北京来念书,不用教他北方话,过几年,他的北方话就讲得好了,从发音到用词都北方话化了。他回到家里,听到家里的大人讲话不合北方话的标准,还会起来纠正,他已有了北方话的语感了。学习古文也这样,熟读背诵了多少篇古文,培养了对古文的语感,对于古文的用词造句,尤其是虚词的运用都熟悉了,也就会理解了。
原来古人和现代人一样,刚开始学文言文都是感觉晦涩难懂,没有兴趣。但熟能生巧,唯一的办法就是积累。积累这是所有语言学习的最好方法,无论是外语,还是我们中文,一开始学习老师教授最重视的就是积累。
那具体应该如何积累,我们也不仿老模仿一下古人。
朗读法。苏东坡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这就是主张通过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来领悟作品和谐婉转的旋律,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读出“情”,悟出“理”,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所以,课堂上可以施行多种朗读训练。要求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做到多读,反复读,读到如出己口,有的篇目还要读得烂熟于胸,脱口成诵。通过抑扬顿挫、绘声绘色的朗读训练,既提高了朗读水平,又把握了文章深沉的意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倘若一堂文言文课,自始自终听不到读书声,是不能算是一堂真正的语文
课的。但是朗读应该有“度”,那种不求甚解,为应付课堂四十五分钟而漫无边际的朗读是“瞎读”。
背诵法。学习文言文,不但要重视朗读,还要重视背诵。从古至今,那些国学大师和学界骄子们,哪一位不是从熟读、记诵发蒙而步入学林的。但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布置课外背诵,时间拖得长,效果未必好。老师不妨在课堂上给时间背诵,而且限定时间背出,不仅完成了背诵的任务,还强化了学生的记忆。课堂上也可以运用电化手段检测背诵的效果,先让学生听一遍课文的录音,接下来让学生边听边写,最后边听边校对。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涵泳品味、朗读来体会文意,培养语感;通过背诵来积累语言材料,这是被前人反复证明且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素质,方法很多,但传统的涵泳品味、朗读、背诵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现代毕竟不是古代,我们有了更多的学习的手段,更好的学习方法更先进的设备,结合传统和现代技术,相信我们一定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好文言文。
多媒体让课堂插上快乐的翅膀
文言的古今差异,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产生了障碍,往往老师费了很多口舌解释,学生却似懂非懂。于是不少学生对古文望而生畏,一学古文便愁眉苦脸、兴趣索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学生求知的起点,文言文课堂首先要让学生有兴趣。运用多媒体使图文并茂能更好提高学生的兴趣.
古代教育家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视之。”他提出教学要以“闻”、 “视”为基础的思想。可见直观形象容易引起学生注意,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文言文教学,可以很容易地做到图文声像并茂,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打破学生感觉器官的平衡,激起强烈的求知兴趣,可给文言课堂插上快乐的翅膀。
多媒体打破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生自主活动的指导者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使课堂教学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动态的传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改变了枯燥的授课方式,学生情绪振奋,思想解放,主动参与,这样的文言文课堂学生是会喜欢的。
我相信更多的吸收古人学习的经验结合现代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手段,我们一定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文言文,使中国的优秀文化继续继承和发展下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