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言文探究能力

来源:伴沃教育
案例一:注重学生文言文学习中的探究能力

如在讲授陆游的《书愤》时,学生对陆游的用典提出了质疑:为什么在陆游的诗中总是愿意引用诸葛亮的名篇《出师表》呢?这个问题本来是下节课进行比较阅读时的一道习题,既然有学生提出了质疑,证明他们确实是读进去了,于是教师顺水推舟,在电脑里调出陆游诗集中述及诸葛亮《出师表》的诗句说道: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陆游在作品中提及有关《出师表》的句子:

《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游诸葛武侯书台》) 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感秋》)

事实证明,陆游确实很喜欢武侯的《出师表》,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注意鉴赏诗歌的方法。”

五分钟过后,各个小组基本上完成了讨论,进入书面总结的阶段,于是,教师再一次把问题抛向学生:“经过热烈而认真的讨论,哪个小组先发表一下本组的看法呢?”

一向以擅长演讲而著称的安家宏首先举起了手,随后慷慨激昂地陈述了小组的观点:“我们认为陆游非常崇拜诸葛亮,也希望像他一样建功立业,所以多次引用他的名篇《出师表》。”

示意他坐下后,教师又问道:“谁能跟大家说说有关诸葛亮的故事?”

以历史见长的宋福禄同学站了起来,绘声绘色地给大家介绍了有关武侯的故事。 此时,教师引领学生对武侯的人生经历进行概括,“刚才宋福禄同学为大家介绍了武侯的生平,听后,我认为武侯是幸运的,谁能告诉我主要体现在哪?”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最后概括为:得到赏识和重用,帮助明主开创帝业,辅助幼主治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接着教师又问道:“同时我也认为他是悲哀的,又是为什么呢?”

话音刚落,一位同学就大声说:“阿斗不听话。”

教师笑着说道“那个‘乐不思蜀’的阿斗确实是武侯的悲哀啊。还有吗?” 又一位同学说:他想统一三国,但是到死也没完成志愿。他死不瞑目,抱恨而终。” 听了他的回答,教师带头鼓掌,并表扬道:“他不仅认识到了武侯的悲哀,还会用学过

的成语进行概括,真是了不起。继续努力。”

另外一组的同学显然有点着急,手高高地举着,于是教师示意他回答问题,他站起来立刻反驳道:“我们认为他是因为没有得到重用,所以多次借诸葛亮以及《出师表》自况,表达自己的郁闷心情。”

“你能跟大家说说陆游为什么没有得到重用吗?”我问道。

“因为南宋偏安一隅,皇帝和大臣们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都主张以割地、进贡的方式求和,所以像陆游这样的人总是受到排挤,得不到重用。”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十分满意。当即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并称赞道:“太棒了!其他小组还有什么看法?”

第三个小组的同学明确表示不同意其他两组的观点,理由是:“我们认为陆游虽然因为没有得到重用而烦恼苦闷,虽然渴望建功立业,但是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他出生在一个爱国家庭里,他的脑子里充满的是忠君爱国的思想,所以我们认为他借用《出师表》是想表达自己的忠君之情。”

“谁能跟大家说说《出师表》的主要内容?”

这时同学们有点沉默,也许是时间太久忘记了,也许是压根儿就没好好学习过《出师表》。为了照顾大家的情绪,教师开玩笑地说:“看来你们都把《出师表》当下饭菜吃光了了啊,我这还剩点,分点给你们吧。”于是教师简要复述了《出师表》的主要内容,随后,又启发到:“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代表作,这些作品应该是渗透了作者的思想,寄托了作者的情感的,同时也会反映出作者的某种精神品质,那么你认为《出师表》中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品质呢?”

总是有聪明人存在,很快学生就想到了刚才总结武侯人生时说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于是教师接着引导学生:“在作品中他反复提到的是武侯还是《出师表》,答题的侧重点应该放在哪呢?”在教师的启发下,同学们很快意识到自己理解上的不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