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下语文22.《礼记》二则虽有佳肴知识点

来源:伴沃教育
人教部编版八下语文22.《礼记》二则虽有佳肴知识点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嘉肴(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2.划分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2.作品链接

(1)《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礼记》,相传是西汉(朝代)经学家戴圣(作者)编纂的,是战国至秦汉(时期)间儒家(学派)论著的汇编。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也。 3.积累下面的文言字词。 (1)虽有嘉肴:即使。 .(2)不知其旨也:味美。 .

(3)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至,到达极点。 ..(4)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5)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所以。 ..

(6)教学相长也: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

(7)《兑命》曰“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4.古今异义

(1)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旨意。) .

(2)然后能自强也(古义:勉励;今义:强大,强盛。) .(3)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5.特殊句式

倒装句:其此之谓乎!

宾语“此”前置,原顺序应为“其谓此乎”。 6.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 ,不去品尝 , 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 。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会知道自己也有不懂的地方。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 5.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6.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7.《兑命》曰:“学学半。 ”

”《兑命》中说道:“教导别人是学习的一半。\" 8.其此之谓乎?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1.本文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比喻:如开头以“味美”比喻“道善”,论说只有学习才能懂得“道”的好坏。 引用:如结尾,作者为了说明教学相长的道理,引用了《尚书·说命》篇中的话,以此来增强观点的说服力。

2.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3.你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悟出了什么道理?

实践非常重要,要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4.本文还谈到了“教”与“学”的问题,请你找出作者的观点并简要解说。

观点: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5.学习只会使人知识越来越丰富,思想越来越充实,本文中却说“学然后知不足”,你如何理解?

只有学习,才会知道知识浩如烟海,学问没有止境,所以,越学视野越开阔,越学越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

第四、五句:引用名言证明教学相长的道理。

6.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接着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最后归结出“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

7.“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教是学的一半,强调的是教对学的作用。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作为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

8.学完本文,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示例]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五、拓展延伸

积累有关《礼记》中的名言名句。

①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②择师不可不慎也。

②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③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④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⑤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⑥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⑧来而不往非礼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