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成效度”赛课活动小学语文复赛总结深秋的微寒挡不住赛事的火热。
2012年11月17日,丰都县“先锋杯”卓越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效度”复赛活动在秋阳中拉开了帷幕。本次竞赛历经11月17、18、24、25日四天,按南、北岸小组和直属学校小组,分董家、虎威、名山镇、高镇、龙河、暨龙和实小七个区,36位教师以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巧妙的教学设计,大胆的教学尝试来演绎“卓越课堂”。此次评课主要围绕教师行为有效,检测用于当堂,引导得法,展示碰撞,评价总结,目标达成等方面对课堂进行评价评比。尽管各个赛场路途遥远天气冷,以及连续不休带来的疲倦,但人心喜悦,因为我们收获满怀,并不断感动于这场精彩赛事。我们惊叹于教师对课堂的观察,惊叹于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惊叹于教师对课改理念的运用,惊叹于学生思考的深度和思维的广度,惊叹于小组之间的思维碰撞,惊叹于学生课堂中的自信……
一、成绩与亮点
1.善诱导,扣人心弦点拨好
教师真正的放手了,“一言堂”一去不复返了。导得自然,导得巧妙,让学生轻松学习。秦廷权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理解一张画像和一幅画像的,一幅比一张更准确时,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一幅的准确些原因,而是用课课件比较,一张纸可以是一幅画,也可以是两幅画或多幅画。如果是一张纸一幅画,还可以说一张画,如果是一张纸多幅画,也叫一张画吗?这样一比较学生自然明白,一幅画用得准确一些。老师的循循善诱,点拨,很好的体出现了教师导的功效。秦琴老师执教的《月光曲》,紧紧抓住找关键词关键句这一方法和《月光曲》情感的变化,学生围绕方法和要求,通过自学,交流,展示,呈现出了对《月光曲》独特的感受——曲调、节奏的变化随着贝多芬的心情变化,以想像的手法,通过写海的变化得以呈现。学生展示表达中,有停顿,“卡壳”的现象,但这正是学生思考问题的一种现象表露。在学生习得方法后,从对文本的解读中走向学生的生活,听《小星星变奏曲》想像画面,学生写出了“美丽的夜空,流星一闪而过,我坐在月亮上打捞着一颗颗星星……”的精彩。课堂中,学生的闪光点和存在的问题得以显现,教师的点拨恰到好处,学生自学,交流,展示,评价已经成为了一种学习习惯和需求,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似乎已经遮住了教师的光芒。
2.精气神,勃勃生机情趣中
在虎威、龙河、高镇、实小赛场,我们感觉一种勃勃生机,课堂有一种灵动在流淌。把学校的文化、班文化、小组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激情飞扬。杨静老师以唱班歌、说虎字的成语,提炼出老师希望的课堂“生龙活虎、虎虎生威”。梁福建老师整个学习环节都透露出鼓励自信的情怀:比如课文内容我了解,自主探究我能行、聚焦迅速、倾听认真 等,都给孩子们一种向上的学习风貌。就这样学生外在的精气神和内在的课堂效果的统一才是真正完美的课堂。杨文娟执教《老人与海鸥》,开课从概括文章内容到用关联词连句,可说是精妙,凸显了语文味道;在文本的挖掘中,从抓关键词入手,尤其是对两个“扑”字的体会,感人至深,是海鸥失去老人的悲痛,是失去亲人的肝肠寸断,在朗读中体会深刻。在情感的激发和习得文章谋篇方法后,以“意想不到的事情开始了……”用动作表现动物与人的深深依恋之情,再回顾了全文篇章,以话题作文的形式,让文本走进了学生的生活。
3.高成效,合作学习显神通
本次赛课活动中,学生的独学和小组合作学习成效度高。主要表现在小组合作有效,小组长能带领学生人人参与分工学习、有顺序交流和大胆展示。展示有序,一个小组汇报,其他组补充、不重复不罗嗦,组员之间的互动、组间的互动、师与组间互动很好。有了同学的补充、追问和碰撞,小组合作的学习真正落实到实处。
一切效度,都源于“授之以渔”。老师们注重学生每一个环节的学习方法的指导。独学,要“读课文——找句子——批感悟”;展示,要“小组一人发言、其余补充,整合小组学习成果,商量汇报的形式”,老师都给了明确的要求,这些细节的指导,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学习方法,为学生学会学习打下基础。王兴伟执教《七律长征》,很幽默,课堂很有趣。从课堂的引导中,可以看出教师对小组学习情况非常了解,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是王老师最大的优点。其学习检测的题型很新颖,有实效。谭梅执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按独学——对学、群学——小展示——大展示的流程予以呈现,这是中年级学生学习训练所必要的。
4.化常态,规范习惯放光彩
这次借班上课,尤其是关注“习惯”的成效度上课,习惯养成很重要。秦琴老师的“课前三分钟”活动以及课堂中的“诗歌转承”,使得教学环节行云流水。湛红梅老师的“手语”很有意思:手指张开表示声音扩大,收拢表示声音变小,手指指着掌心表示暂停……随着课堂的深入,习惯要求不断增添,学生也自然听指令,这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熊
春琼执教《月光曲》,在课堂中尊重了学生的选择,问题的产生从学生中来,继而有了展示中的学生思维的碰撞。在学生习得了方法后,检测则针对这一方法而设计,如学生学习了什么是“联想”后,出示一段话,让男女生分开读写实物和想像的部分。在学生知道联想后,设计了听音乐写片断的环节,让文本学习走进了学生的生活,方法得以迁移。
5.巧迁移,变式训练成法宝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力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而“变式”训练,是“迁移”的开始。句式训练就是依托文本重点句式进行练习,写作方法的迁移运用就是凭借文本的写法让学生迁移运用练习。在这次的赛课中体现很好。郑蕃青老师执教《老人和海鸥》时,抓住“海鸥们……地扑来”进行语言训练。学生出现了“迫不及待、心急如焚、焦急万分、心如刀绞、忐忑不安“等词语补充练习。这一个练习及时对语言的训练,也是对学生理解的检测。在学法迁移运用中,杨文娟老师通过抓老人动作、语言、神态无私的呵护海欧,让海鸥具有人的感情,像儿女一样眷恋着老人的感人画面。最后创设出大树与小鸟的情景,让学生进行迁移练习。蔡光华老师的对比渲染表达方法,让学生以《心爱的小狗》为题用上对比渲染法迁移练习,从学生的成果分享,我们享受到迁移运用的喜悦。向万芬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由课文中的句式引入到生活中的场景,引导学生表达,如“公园中,有……花,有……草,有……树,也有……亭台,还有……。”向老师在课堂中,边引导课文学习,又指导小组学习方法,有方法,有指导,有要求,有提醒,真有点“忙”。以致于学习中,有“牵”学生鼻子走的嫌疑,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问题或学习状态。
在参赛的教师在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里,让“写”走进了课堂。这样的课堂淡化内容分析,真正地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实现阅读教学“美丽转身”,带给我们别样的风采。
6.味语文,话题教学显风采
这次赛课中,老师们都不同程度的采用话题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读出感受。第一招读出第一感受,填感受。第二招找出在文中找句子或段落证明。第三招读通顺句子。第四招抓关键词细说理由。第五招读出味道。第六招活学活用,把课文的核心目标很好的聚焦了。通过具体六招学习方法,把重点难点很好的突破。做到了凭借语言文字理解内容,体会感情,体会重点语句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在此过程中学习了语言,同时进行了人文熏陶。
话题教学,使目标更集中。以往我们在赛课上,看到老师们设计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课堂显得过度臃肿,很多课难以完成。
而本次赛课,老师们都选的是第二课时(探究案)的内容,都能按新课标的要求,根据不同的年段和教材内容的不同,制定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都在做探究案该做的“事“:读懂课文,品味词句,体会情感,领悟表达;都注意了整体把握,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取舍适度,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处理得当。代海禄执教《呼风唤雨的世纪》,其语文味真浓,设计巧妙,从幻字入手,揭开了全课的学习,教学中重视了学段目标要求,结合文本多次训练了字词句。在小组学习的指导时,老师用心观察,用心倾听,用笔记录,真正在课堂中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在对学生收集的资料的处理上也用心指导,要求学生不仅是简单的出示,而是根据句式说出,这一过程,多了学生对资料的整理和思考过程。当小组学习中存在问题时,指导细心,如“先听了再说”,“你们只有两人,快参与进来!”
话题教学中,让“朗读”“绝地而生”。每个课堂在琅琅的读书声,油然而生语文味。个别读、评价读、教师范读、学生的分角色朗读、教师的指导读,把文章的感情通过朗读再现出来,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悟情。李星颖老师带领学生深情并茂的朗读,一头重情重义、英勇豪迈的战象深深的定格在师生的心理。蒋腾云老师带领一浪高过一浪的朗读呼唤,让我们感受海鸥对老人的深深眷恋。一个老人爱海鸥如子相依相随,海鸥恋老人如父形影不离的画面再现我们课堂。
话题教学,让“教师表演”退出了课堂。教师着力在指导上。突出的表现在老师由注重“教”转变为注重“学”。在课堂教学中,参赛老师注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引领学生读、说、写、思考让学生呢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形式主义的小组学习少了。
听课中,许多课都入了迷,有时哨子声响起才知道下了课,要给一个评价时,很纠结,因为要选择,就要有标准或对看点的把握,因为把握不好而迷茫,因为迷茫更纠结。
二、问题与建议
1.目标锁定。从本次赛课看出来,如何上出年段特点,整合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和迁移运用,是今后教研关注的重点。
2.学生展示。因为读的深度不够,导读不得法、不得力。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把握不住契机,小组合作学习的展示碰撞 还停留在肤浅阶段,需要花大力气培训指导。
3.点拨评价。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生成点还应进行及时点拨。教师课堂语言不够凝练,老是说上半句学生接下半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