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等14个生字,积累“嫂子、床铺”等词语。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编者对牛郎织女寄予的深切同情。3.发挥想象,能结合故事内容,完善故事情节。【重点难点】
1.学会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内容,准确把握课文主旨。2.能结合故事内容,完善故事情节。【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师: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叫作“乞巧节”也叫“七夕”,大家了解这个节日的来历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就与这个节日有关。下面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板书:牛郎织女二、学习生字词
1.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自己查字典进行辨认,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学习。2.课件出示生字和词语。
3.教师范读生字和词语,学生跟读。注意读音准确。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生字书写,强调笔顺和书写规范。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什么内容。2.标出课文段落,给课文划分层次。提示: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介绍牛郎凄苦的身世。
第二部分:3-8自然段。牛郎照看老牛,分家后与老牛相依为命,到山里安了家。第三部分:9-21自然段。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并与织女一起回家过日子。
3.读完课文之后,同桌之间交流,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内容
1.学习第1-2自然段。
师:这两段介绍了牛郎凄苦的身世。第1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哥嫂对牛郎都不好,牛郎和牛相依为命。请大家注意关于牛的描写:那头牛跟他很亲密,用温和的眼睛看着他,有时候还伸出舌头舔舔他的手。这里对牛的描写显示出牛很通人性,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2.学习第3-8自然段。
师:这一部分讲的是牛郎照看老牛,分家后和老牛相依为命,到山里安了家。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牛郎是个心地善良,勤劳肯干,自立自强的好孩子。大家注意这句话:他就牵着老牛,拉着破车,头也不回,一直往前走,走出村子,走出树林,走到山里。这里走出……走出……走到……句式。在我们写作的时候,也可以用这个句式写句子,增强句子的韵味。
3.学习第9-21自然段
师:大家读完这一部分,觉得哪些片断比较神奇?(老牛开始说话,并且告诉牛郎有仙女下凡。)这就是神话故事的魅力。我们看第9-11自然段,老牛开口说话,牛郎却不感到奇怪,为什么?(因为他们俩相依为命,很是亲密。)老牛告诉牛郎有仙女下凡,并且说其中一位会成为牛郎的妻子,神不神奇?
师:这一部分讲述的牛郎在老牛的指引下遇到织女,两人决定结婚在一起生活。大家看这句话: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头,回到草房。请注意这几个词语:穿过……翻过……回到……,这几个动词连用使画面活了起来。二、拓展延伸
1.回顾课文内容。
师:刚才我们学完了本课的内容。下面大家再把课文默读一遍,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找出课文中自己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方,在课堂上提出来大家交流。
2.结合课后习题,发挥想象把课文中略写的故事情节说得更具体。 ①牛郎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 ②仙女们商量瞒着王母娘娘去人间看看。
3.让学生根据关键词复述故事内容,注意重点故事情节复述完整。4.让学生思考牛郎和织女后面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在课堂上交流交流。
【课文小结】
本文主要写了哥哥嫂子刻薄无情,虐待牛郎,牛郎与老牛相依为命,周到地照顾老牛,老牛非常关心牛郎的婚姻大事,在老牛的指引下,牛郎和织女在树林相识,织女见牛郎心眼好,决定做他的妻子,通过故事表达了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板书设计】
介绍牛郎身世(1—2)
牛郎与老牛相依为命(3—8) 牛郎:心眼好,能吃苦,勤劳善良 牛郎织女 老牛让牛郎去找织女(9—13)
牛郎听老牛的话找到了织女(14—18) 织女:心灵手巧,勤劳善良
织女答应牛郎一起生活(19—21)
【教学反思】
本课是经典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的第一部分,篇幅很长。在教学开始,通过“七夕”这样一个传统节日导入课题,激发学生上课兴趣。再通过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在讲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生字、词语、句子,品读故事人物的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