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举重若轻

来源:伴沃教育


举重若轻

------谈谈《心理治疗的新趋势------解决导向疗法》

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环县思源实验学校 杨振勋

当代心理治疗领域兴起一种新的趋势,治疗焦点逐渐从来访者的病理缺陷,转移到其优势、能力和资源;治疗方向也从试图解释问题的成因,找寻真正的问题,转变成寻求来访者最有效的解决方法。

美国心理咨询师比尔·奥汉隆,国际知名婚姻教育工作者、心理治疗师米歇尔·维纳--戴维斯合著的《心理治疗的新趋势------解决导向疗法》这本书生动、易懂,让所有心理治疗工作者获益良多,其观点具有挑战性,令人耳目一新。

书中介绍的解决导向疗法多元、适用,聚焦于解决方法和优势,而非问题与病理,引发观点和行为的改变,最终导向问题的解决,非常有效。当生活中的难题处理不当时,才会产生问题。一旦困难被视为“问题”,就会因当事人试图解决问题不成而继续存在,甚至恶化。换句话说,不成功的解决方法正是问题所在。

虽然心理治疗在中国尚处于懵懂阶段,但教育界对学生在校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给予高度关注,对学校德育工作者在学生心理辅导方面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根据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结合阅读《解决导向疗法》,笔者认为,学校德育工作中巧妙运用“解决导向疗法”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常见问题,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案例一很宽泛:“解决导向疗法”强调,一个人有没有问题并不是问题,而是人们如何评判其生活事件,是“灾难”、“有趣的挑战”,还是“人生崎岖路上的小颠簸”,或“根本不是问题”。我们相信这个过程足以影响、塑造、定型一个人处境的严重程度。执行过程若未执行解决导向策略,就一定会强化问题者的信念,让他认定确实有问题存在,而且是复杂难解的问题,就会让解决问题走上绝路。

我们许多学生是被吓死的。这种说法并非耸人听闻。面对一个问题学生,老师说他愚蠢,家长说他笨,其他人也说这孩子没出息。那这个学生就很可能认为自己真的无可救药,从而放弃改变自己一切努力,使自己的人生变得一塌糊涂。常对学生说“你行的”、“你改变很大”、“你周围有很多美好的‘风景’”,学生就会戴上“找寻美好事物的眼镜”,变得自信、乐观、热爱生活,通常我们会惊喜的发现不少学生希望以后能继续发生的事。

案例二很具体:学生小鑫,性格内向而倔强,迷恋网络游戏及网络小说,平时少言寡语,上课萎靡不振,家长无能为力,老师教育他,他还视心情而定。心情好时,漠然置之;心情坏时,顶撞老师。

根据“解决导向疗法”的观点,一个人对问题的看法,会增强或消减解决的可能性。有益的观点可以帮助人逃离她编织出来的心理圈套。把学生的上网行为界定为“网瘾”,就给学生的问题贴上了标签,让问题变得很难解决。当今学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加上相对封闭的居住环境,课余之时,他们不上网,是会无聊之极的。所以我认为这是学生一种正常的行为,只需加以正确引导,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我给小鑫讲了一个笑话:前两年360和腾讯闹矛盾,腾讯因为有QQ聊天软件的关系占据了上风,360不得不服输。腾讯答应给360补偿,补偿的行动就是给360补偿QQ币,你说这有用吗?继而就问小鑫:“你认为游戏中的等级和游戏币有没有实际意义?”答案不

言自明。

接着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爱网络,你就用网络引导之。我近年来和每届学生都建立班级QQ群,常和学生网上聊天,小鑫就是我的QQ好友之一周末是上网的好时机,我就和他聊天,聊学习、聊生活、聊趣事,以转移他对游戏的兴趣。他爱小说,我说他有文学细胞,就常常搞几篇学生优秀作文,让他帮忙打成电子版上传,让他上网有事可做,并体会成功的快乐。通过这样的交往,他对我的心靠近了,不知不觉,我也转移他网瘾视线。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学生把教育看做是自己的需要而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主体性原则。网络技术是信息时代的产物,老师不会利用,学生会认为你是“土老帽”,一味的禁止,会适得其反。俗话说:禁果分外甜。作家倪匡说:“人类之所以进步,主要原因是下一代不听上一代的话。”我们所面临的不是逃避,而是正确引导。看新闻,查资料,聊天都行,不沉迷就行。这里还要特别强调QQ聊天的好处,那就是许多面对面不好意思谈的话,在网上都可以谈。这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无疑有很大的帮助。在这种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学生沉迷网络的现象就很少了。

案例三有点伤感:学生郭政,学习不错,但就在他即将面临初中毕业之际,他的母亲突然车祸丧生,郭政悲伤过度,情绪消沉,一度失去学习的信心。

“解决导向疗法”认为:有时只需改变人对状况的认知,就足以引发重大的改变。既然预期会影响结果,那么解决导向疗法所抱持的假设前提就必须有利于来访者与治疗师合作,赋予来访者力量,让治疗工作更有自信,更有效率。

面对郭政的处境,重要的就是改变他对灾难的看法,给予他坚强生活的力量。所以我

就在他的作文中写了一封短信:“失去母亲,你很悲伤,我非常理解。灾难天天在发生,就看谁不幸遇上。曾经,我也有过丧妻之痛,我的孩子因此孤苦无依,我也伤心,也流过泪。但生活还得继续,我们无法逃避,‘大难临头,意志是求生之宝’。希望你走出阴影,重新树立生活的勇气,去面对现实。我会关注你的。”之后不久,他在QQ里给我留言:“老师,我如何做才能对的起我母亲?”我立刻回复:“你没有对不起你母亲,你母亲的离去是灾难,也是意外。你要做的就是化悲痛为力量,完成学业,将来成就人生的辉煌,让你的母亲在天之灵感到欣慰。”如我所愿,郭政同学果然学习刻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环县一中。

“解决导向疗法”的先驱埃里克森曾说:“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心理治疗应该符合个人的独特性,而非把每个人裁剪成一模一样,以符合所谓最佳人类行为的假设。”同样,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也是方法多样的,前人的方法需要借鉴,后人还要实践创新。希望我的尚不成熟的经验之谈能够像涟漪般扩散,引发在学生德育工作上的探讨之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