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口目》
◆ 教材分析
本课借助插图,介绍了“口、耳、目、手、足”这五种人体器官,并训练学生正确的“站、坐、行、卧”的姿势。编排本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七个生字,会写四个生字,认识三种基本笔画;引导学生了解“口、耳、目、手、足”这五种人体器官的功能,让学生知道正确的姿势可以表现出人的精神面貌,有利于身体的健康成长。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口、耳”等7个生字,会写“口、耳”等4个生字,认识笔画“ 【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口、耳、目、手、足的功能。
、、 ”。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熟读课文,养成良好的行走坐卧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七个生字,会写四个生字。 【教学难点】
了解正确的站姿、坐姿,走路、睡姿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 教学重难点 ◆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入,认识器官:
1. “指一指”游戏:当教师读出“口、耳、目、手、足”中的一个生字,学生用手指出相应的器官。
2.揭题导入:其实,这些人体器官在古代有不同的说法。嘴巴就是“口”,耳朵就是“耳”,眼睛就是“目”,手还是“手”,脚就是“足”。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并学写这些汉字。 3.齐读课题。
二、借助课件,认识生字: 1.学习“口”。
(1)出示课文插图中有关“口”的人物图片,组织学生认真观察。 (2)指名说说“口”。(“口”就像人张开的嘴巴。) (3)认识“┐”。教师用演示笔画“┐”,“┐”是一笔写成。 指导:写“┐”:先写长横,再向右下方顿笔,最后回笔向左下方折出。 (4)学生学习“口”的读音及笔画笔顺,并书空练写。
(5)引导:我们的口能做哪些事?(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口的功能) (6)要求学生用“口”组词并造句。
教师小结:同学们,凡是有“口”的汉字都和人的嘴巴有关系。 2.学习“耳”(迁移学法)
(1)出示课文插图中有关“耳”的人物图片,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2)指名说说你“耳”像什么。
(3)学生学习“耳”的读音及笔画笔顺,并书空练写。
(4)引导:我们的耳朵能做哪些事?(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口的功能) (5)要求学生用“耳”口头组词、说话。
三、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出示课文插图中有关“目、手、足”的人物图片,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2.指名说说“目、手、足”分别像什么。
3.学生学习“目”和“手”这两个生字的读音、笔画笔顺,并书空练写“目”和“手”这两个生字。(在教学“手”时,相机认识“横”和“弯钩 ”这两个基本笔画) 4.引导:我们的眼睛、手和足能做哪些事? 5.学生开火车给“目、手、足”3个生字组词。
四、课堂小结:
1.教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表扬表现好的学生。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今天,老师请了几位客人来班里做客。他们是谁呢?(教师边说边放课件,展示梅兰芳和包拯的图片,并伴有《男儿当自强》的背景音乐) 2.学生猜一猜,并说一说理由。
3.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正确的站姿、坐姿、走姿、睡姿。 二、学习生字、练习姿势
1.出示课文,教师范读,生跟读。你知道这组谚语的意思吗? 2.学习“站如松,坐如钟”。 (1)指名学生做一做“站”的动作。
(2)认识“站”。教师强调:“站如松”的意思就是站着要像松树那样挺拔。
(3)全体起立,练习正确的站姿。教师强调要点:站如松,挺胸膛;抬起头,看前方。教师强调:坐如钟的意思就是坐着要像座钟那样端正。
(4)全体学生练习正确的坐姿。教师强调要点:坐如钟,身子正,腿并拢,脚放平。 3.学习“行如风,卧如弓”。(迁移学法) (1)引导:那么正确的走姿和睡姿又是怎样的呢?
(2)教师强调:正确的走姿和睡姿应该是“行如风,卧如弓”,行走要像风那样快而有力,卧床睡觉要像弯弓一样弯曲。
(3)全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正确的走姿和睡姿。教师强调走姿的要点:行如风,脚步轻;头不摇,身不晃。
(4)学生练习站姿、坐姿、走姿、睡姿。评选特别有精神的同学为“礼仪星”。
三、讨论交流,认识提高
1.出示图片,学生辨别哪种姿势正确,哪种姿势错误,说说为什么。 2.交流:同学们,正确站姿、坐姿、走姿、睡姿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3.教师领读: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睡有睡相,走路要有正确的姿势,也就是“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学生跟读)
4.讨论交流:如何保持正确的姿势?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总结:同学们,正确的站姿、坐姿、走姿、睡姿,可以使我们的身体挺拔,有精神,对我们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要养成这种习惯还需要同学们在生活中时刻注意提醒自己。
四、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给爸爸妈妈听。 2.在田字格里认真、正确地书写本课生字。
3.牢记正确的站坐姿势,保持良好的习惯。
◆ 教学反思 略。
《耳口目》
◆ 教材分析
本课借助插图,介绍了“口、耳、目、手、足”这五种人体器官,并训练学生正确的“站、坐、行、卧”的姿势。编排本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七个生字,会写四个生字,认识三种基本笔画;引导学生了解“口、耳、目、手、足”这五种人体器官的功能,让学生知道正确的姿势可以表现出人的精神面貌,有利于身体的健康成长。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口、耳”等7个生字,会写“口、耳”等4个生字,认识笔画“ 【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口、耳、目、手、足的功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
熟读课文,养成良好的行走坐卧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七个生字,会写四个生字。 【教学难点】
了解正确的站姿、坐姿,走路、睡姿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 教学重难点 ◆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入,认识器官:
1. “指一指”游戏:当教师读出“口、耳、目、手、足”中的一个生字,学生用手指出相应的器官。
2.揭题导入:其实,这些人体器官在古代有不同的说法。嘴巴就是“口”,耳朵就是“耳”,眼睛就是“目”,手还是“手”,脚就是“足”。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并学写这些汉字。 3.齐读课题。
二、借助课件,认识生字: 1.学习“口”。
(1)出示课文插图中有关“口”的人物图片,组织学生认真观察。 (2)指名说说“口”。(“口”就像人张开的嘴巴。) (3)认识“┐”。教师用演示笔画“┐”,“┐”是一笔写成。 指导:写“┐”:先写长横,再向右下方顿笔,最后回笔向左下方折出。 (4)学生学习“口”的读音及笔画笔顺,并书空练写。
(5)引导:我们的口能做哪些事?(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口的功能) (6)要求学生用“口”组词并造句。
教师小结:同学们,凡是有“口”的汉字都和人的嘴巴有关系。 2.学习“耳”(迁移学法)
(1)出示课文插图中有关“耳”的人物图片,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2)指名说说你“耳”像什么。
(3)学生学习“耳”的读音及笔画笔顺,并书空练写。
(4)引导:我们的耳朵能做哪些事?(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口的功能) (5)要求学生用“耳”口头组词、说话。
三、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出示课文插图中有关“目、手、足”的人物图片,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2.指名说说“目、手、足”分别像什么。
3.学生学习“目”和“手”这两个生字的读音、笔画笔顺,并书空练写“目”和“手”这两个生字。(在教学“手”时,相机认识“横”和“弯钩 ”这两个基本笔画) 4.引导:我们的眼睛、手和足能做哪些事? 5.学生开火车给“目、手、足”3个生字组词。
四、课堂小结:
1.教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表扬表现好的学生。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今天,老师请了几位客人来班里做客。他们是谁呢?(教师边说边放课件,展示梅兰芳和包拯的图片,并伴有《男儿当自强》的背景音乐) 2.学生猜一猜,并说一说理由。
3.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正确的站姿、坐姿、走姿、睡姿。 二、学习生字、练习姿势
1.出示课文,教师范读,生跟读。你知道这组谚语的意思吗? 2.学习“站如松,坐如钟”。 (1)指名学生做一做“站”的动作。
(2)认识“站”。教师强调:“站如松”的意思就是站着要像松树那样挺拔。
(3)全体起立,练习正确的站姿。教师强调要点:站如松,挺胸膛;抬起头,看前方。教师强调:坐如钟的意思就是坐着要像座钟那样端正。
(4)全体学生练习正确的坐姿。教师强调要点:坐如钟,身子正,腿并拢,脚放平。 3.学习“行如风,卧如弓”。(迁移学法) (1)引导:那么正确的走姿和睡姿又是怎样的呢?
(2)教师强调:正确的走姿和睡姿应该是“行如风,卧如弓”,行走要像风那样快而有力,卧床睡觉要像弯弓一样弯曲。
(3)全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正确的走姿和睡姿。教师强调走姿的要点:行如风,脚步轻;头不摇,身不晃。
(4)学生练习站姿、坐姿、走姿、睡姿。评选特别有精神的同学为“礼仪星”。
三、讨论交流,认识提高
1.出示图片,学生辨别哪种姿势正确,哪种姿势错误,说说为什么。 2.交流:同学们,正确站姿、坐姿、走姿、睡姿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3.教师领读: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睡有睡相,走路要有正确的姿势,也就是“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学生跟读)
4.讨论交流:如何保持正确的姿势?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总结:同学们,正确的站姿、坐姿、走姿、睡姿,可以使我们的身体挺拔,有精神,对我们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要养成这种习惯还需要同学们在生活中时刻注意提醒自己。
四、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给爸爸妈妈听。 2.在田字格里认真、正确地书写本课生字。
3.牢记正确的站坐姿势,保持良好的习惯。
◆ 教学反思 略。
拼音3《b p m f 》教案
【教学内容】 本课有4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4个声母,配有一幅郊外游玩的情境图。爸爸和孩子在爬山,山坡的铁杆上悬挂着一只音响,音响里正在播放音乐,“播”提示b的音。山坡的“坡”提示p的音,男孩T恤上的字母“p”、铁杆与音响的组合提示p的形。两个孩子在山脚捉迷藏,小女孩躲在山洞门后,小男孩正蒙着眼睛用手摸。“摸”提示m的音,山洞门呈“m”形,提示m的形。爸爸手中的拐杖提示f的形。 第二部分是b、p、m、f与单韵母的拼读练习,包括3项内容:一是情境图下方的b—ɑ→bɑ,提示了两拼音节的拼读方法;二是借助图画,教学声母b和带调韵母ɑ的拼音;三是b、p、m、f和ɑ、o、i、u相拼的拼读练习。 第三部分是“爸爸、妈妈”两个词语,其中“爸、妈”是本课要认的生字。第四部分是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爸、妈”,要求书写的字母b、p、m、f的笔顺及其在四线格中的位置。 【教学目标】
1、学会b p m f 四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声母b和单韵母a拼成音节的方法。
3、学会带声调拼读音节及 b p m f 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4、认识2个生字,正确读词。感受家庭生的幸福。 【教学重点】
b p m f 的发音方法及音节的拼读方法、认识汉字。 【教学难点】
韵母带调拼读。
【教学方法】
示范法 朗读法 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老师带同学们一起到果园里去摘苹果,好吗?请小朋友认真看看,树上的苹果,它们分别叫什么?轻声读一读
2.摘苹果。现在请几个同学上来,把这些苹果摘下来。 二、学习“b p m f”的音形
(一)教学声母 b。
1.看图引入: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学生练说:“小红听广播”。师小结引出,小红听得可认真啦!广播的“播”声母是 b。板书:b
2.教学 b 的发音,记清形。
(1)教师范读,讲解发音要领:双唇紧闭,然后突然张开,读得轻又短。(开火车)
(2)读记字形b的一竖像收音机拉出的天线,右半圆像收音机。“b”还像什么?(b 像一个大肚子。b像个6。)顺口溜记忆:“右下半圆bbb”。
(3)书写:写b先竖再弯,把半圆藏在中格。 (二)教学声母 p
1.看图引入:刚才我们认识了一个声母朋友,第二个声母等不及了,它要和我们见面了,图上画着谁在干什么?(丁丁在爬山。)爬山的“爬”声母是 p,板书 p。
2.教学 p 的发音,认清形。教师示范发音,要求学生仔细听,认真看。讲解发音要领:发音时双唇紧闭,突然张开,把很强的气送出。发出 p 的声音,要轻而短。
请学生读,开小火车。 3.指导字形、书写。
(1)启发学生看图。p像什么?(p的一竖像小孩手中拿的红旗小棍,半圆像飘起来的旗面。)顺口溜:右上半圆ppp。
(2)请大家观察p的字形,想想几笔写成,先写哪笔,再写哪笔。 (3)师范写,生书空。生描红,再写一个。
课中操:全体起立,跟老师一起做动作:右手叉腰bbb,右手抱头ppp. (三)教学声母m f
1.还有两个声母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出来跟小朋友们见面了。 2.借助图画记读音。
(1)图上两个小朋友在干什么?说图意:两个孩子在捉迷藏,冬冬躲在两扇门洞里,丁丁蒙着眼睛去摸。“摸”的声母就是 m。(板书:m)
(2)另一幅图上画了什么?说图意:图上画了爸爸拄着拐杖去登山。拐杖就像f。(板书:f)
3.指导读音。怎样发这两个音?
发m音时双唇闭合,把气堵住,发音时,气流从鼻腔透出成声,声带颤动。发f音时,上齿接触下唇,形成一条狭缝,让气流从狭缝中摩擦而出,声带不颤动。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记字形:图中藏着一个 m,谁能找得到?谁能给 m 起个名?叫它“两个门”。教口诀:两扇小门m mm。那f在哪里?(拐杖)教口诀:一根拐杖 f ff。
5. 老师范写m f(讲解:f的右弯竖从第一格开始写)。学生观察,自己书写。
三、教学 b 和 a 的拼法并运用
(一)看图引出 b─a→ba:图上画的是谁?她在干什么?小朋友在拼读。(板书:b─a→ba)
教师示范拼读:b─a→ba,学生跟读。
小结拼读方法:小朋友们,我们拼读的时候是“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这是一把金钥匙。 (二)练习“ba”音节的四声。 我们用金钥匙继续拼读音节:
bā:图上画着谁干什么?卡片上的数字是几?猪八戒b-ā→bā 。学生跟读。 bá:小白兔干什么?做做拔萝卜的动作。拔萝卜b-á→bá。学生跟读。 bǎ:想象说:这是在干什么?打靶b-ǎ→bǎ,学生跟读。 bà:这是大坝。 b-à→bà学生跟读。 (三)讲解拼读方法:
我们直呼音节时,首先要摆好声母的口形,然后很快地把韵母连上去,一口气读出来。
(四)bpmf还能跟其他的韵母拼你们会吗? 同桌互读——开火车读。 四、看图拼读音节,学习轻声读法
这节课,我们还要来学习看图拼读音节,学习轻声的读法,看谁学得认真。 1.出示插图。图上有哪些人?谁能看图向老师来介绍一下?(板书:爸爸、妈妈)
2、谁能用上“……、……和……”的句式连起来说一说图上有哪些人?
3、拼读音节,老师讲解:当一个词中有重复的两个字,一般后面那个字读轻声。轻声的音节我们不标调。
(范读,跟读,齐读)
4、想一想还有哪些词的第二个音节也是读轻声的?(爷爷、姐姐、叔叔) 五、总结拓展
同学们学习得可认真了!今天我们又认识了四个声母家族的朋友,它们分别是“bpmf”。放学回家以后,把你学会的拼音儿歌说爸爸妈妈听,爸爸妈妈一定会夸奖你是一个聪明的好孩子。 六、布置作业
猜谜游戏
1.两扇门是什么字母?(m) 2.像根拐杖是什么字母?(f) 3.像个6字,是什么字母?(b) 4.手握小旗,是什么字母?(p) 【 板书设计】 b p m f b─a→ba 爸爸 妈妈 【教学反思】
汉语拼音是帮助学生认读汉字、普通话的重要工具,但学习起来有些枯燥乏味,易引起学生厌学情绪。《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本设计在拼音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编顺口溜、做游戏等形式,让孩子在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
地学习。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使孩子们在会心的笑声中动手动脑,合作探究。
《比尾巴》片段赏析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打开校门,走进社会,拓宽领域,开阔视野,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语文课程资源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学生自身的直接体验、经验以及间接的认识(来自社会生活的各种媒体)也都应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这种资源往往比教材更真实,更丰富,更具情境性。下面两个案例不难看出学生对“动物尾巴”和“蔬菜”的认识是较为丰富、真切的。更为可贵的是,学生在获取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求知的欲望受到一次呼唤,主动的意识和进取的精神得到一次培植。
《比尾巴》教学案例师:刚才,我们一起到森林里参加了小动物们举行的“比尾巴”比赛,认识了许多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觉得十分有趣。现在,我们也来举行一个“动物尾巴介绍会”,请小解说员们准备好自己带来的有关动物尾巴的资料,谁先上台向大家介绍你喜欢的动物尾巴的特点?
生:我带来了一张老虎的图片,老虎的尾巴长长的,上面还有许多花纹。
师:这位小朋友说得真好!他能用“长”来生动形象地介绍老虎尾巴的特点(板书:长)。大家在介绍时,要向他学习,看谁也能用
上本课学到的表示动物尾巴特点的词,如“短、扁、弯”,还可以发挥想像,用上“好像”这个词。还有哪位小朋友们想上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师:这么多的小朋友举手啊!这样吧,大家先在四人小组交流,等一下选派一个代表向全班介绍。 生:四人小组交流。
生:各小组选派代表上台介绍。发言情况举例如下:
生a托着小鱼缸上台:这是我养的小金鱼,金鱼的尾巴扁扁的,好像一把小刷子。
生b举着图片上台:这是我昨晚在电视栏目《动物世界》上看到的一只长颈鹿。我把它画了下来。它的尾巴又细又长,好像小辫子,又好像一根毛笔。
生c拿着玩具袋鼠上台:袋鼠的尾巴又粗又长,袋鼠经常把它当作椅子坐。
生d带着一本《动物小百科》上台,翻开其中一页:锦鸡的尾巴五颜六色,非常美丽。
【评析】
这个教学片断突出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积极开发课外学习资源,凸显出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各个方面,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了
学生认识世界的机会,初步培养了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的表示动物尾巴特点的词“长、短、扁、弯”等,让学生出示材料进行介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像力。教师用富有童趣的过渡性语言,把学生带入“动物尾巴展示会”的学习情境;教师运用鼓励性评价,激起了全班学生上台交流的欲望,师与生、生与生的信息处于良性动态交流之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