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开发、合理利用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要求教师具有鲜明、合理的课程资源意识,倡导教师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课堂学生资源是地理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堂学生资源,不仅可以提升教师地理教学水平,还可以激活地理课堂,优化地理教学,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一、地理课堂学生资源
地理课堂学生资源是指源于学生并可被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的、有利于教学的所有资源。地理课堂学生资源不仅包括学生的身体部位、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学生的问题或回答以及学生在课堂中的某些特殊表现,还包括学生在地理课堂上表现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刻苦钻研精神,采用的学习地理的方法、策略,获得
的经验与感受,形成的良好师生关系和学生的思考、讨论、练习、考试结果等等。
二、地理课堂学生资源的开发
1. 地理课堂学生资源开发的一般原则
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开发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客观实际,以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地理学习、促进地理教学目标达成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为根本出发点。因此,在开发地理课堂学生资源时一般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优先性原则。当教师有了学生资源意识之后不难发现,可供地理教学开发的课堂学生资源丰富多彩,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发利用学生资源时,应从有利于地理课堂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与需要出发,合理选择和重点开发教学中所需要的学生资源。第二,适应性原则。学生资源是一种“活”的资源,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但作为一种资源,它又具有客体的一面。因此,在开发学生资源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个性差异、地理基础和智能水平等,力求做到“合理、有效”,突出资源的“需要性”和“人本性”。第三,应用性原则。“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发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课堂学生资源。
2. 地理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资源的具体做法
(1)全面深入了解全体学生
教师在课前要全面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性格特征、地理基础、兴趣爱好等。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教学。为此,教师可以大面积地与学生进行谈话交流,召开小型学生座谈会,也可以结合授课内容,对学生相应的地理知识储备作检测。通过这些活动,教师能够对大部分学生所拥有的资源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并由此确定利用学生课堂资源的方式和时机。
(2)深刻领会教材的教育意义
教师要把握所讲授地理内容在整个地理学科、所在模块和本单元中的地位与作用,充分预见本节地理课中可能会出现哪些学生资源,包括可能的提问、错误的回答、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其他有利于地理课堂教学的隐性学生资源。
(3)正确选择和转化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资源
在每一节地理课中有大量学生资源出现,这时需要教师进行分析、判断:是需要及时捕捉(立刻接过学生的话题)还是延时捕捉(课上不予理会,课后再说),是可以直接引用(学生资源顺势就用)还是间接引用(需要转化之后才能用)。课堂学生资源开发,要看显现出的学生资源是否有益于地理课堂教学,有益于学生的发展。只要是有益的,教师就要及时捕捉和利用。
(4)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
在地理课堂上,只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交流氛围,学生才可以卸载更多的思想顾虑,做到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敢说,这样才可能做到真正的师生交流。而且,这样的交流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头脑中的各类地理知识有机重组,进而迸发出奇思妙想。事实证明,更多的学生资源是在这种环境中产生、显现的。
(5)搭起学生合作学习的平台
一个班级有几十名学生,学生之间有差异,应取长补短。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选择分组讨论,进行合作探究。在小组讨论中涌现出的学生个体差异资源,通常学生会自觉地利用;在小组汇报或成果展示时出现的集体资源,教师要及时捕捉并合理利用。
三、学生资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 学生的身体
学生的身体部位是鲜活的地理课堂教具,利用学生身体部位作教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突破地理教学的难点。例如,学生对在地图上判断山脊或山谷处等高线向什么方向突出的问题缺乏空间想象,普遍感到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紧握左拳,手指朝下,平放桌面,右手用笔在左拳五指处画平行于桌面等高线,这时学生会发现在其左手指上(相当于山脊处)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而在其左手指之间部位上(相当于山谷处),则等高线从低处凸向高处;再如,初学地球自转地理意义时,学生往往对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水平运动物体偏向的初始定向搞不清楚。假如教师让学生顺着物体运动方向站立,思考并想象在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右手方向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手方向偏转,那么,这个问题就变得简单了。
2. 学生的经验
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学生的经历是无形的教学资源,可以被教师在课堂上当做资源来利用。同时,把课堂内容与学生亲身体会结合起来并最终内化为学生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例如,在讲季风环流时,教师可以让住在海边或去过海滨旅游的同学,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谈冬夏季节风向的变化;再如,教师可以让全班学生通过对自己家庭三代人口数的调查,由家庭推及整个国家,得出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低—低—低”型过渡的结论。
3. 学生的错误
学生的错误有时也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利用。科学研究表明,人都有一种修正错误的特性,别人的错误往往会成为自己的警戒。作为教师,不仅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而且要让这些错误为地理课堂教学和其他学生的发展服务。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典型错误入手,让学生讲述错误思考的过程和理由,从而使大家发现其思维的障碍点。同时,教师要及时加以点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有学生认为地球上气温的高低主要是因为地球离太阳的近远所致,这时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入“近日点和远日点”知识,让学生了解我国普遍最冷的1月份恰恰地球离太阳较近,而最热的7月份地球离太阳较远,从而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最后得出地球上温度高低变化的最主要原因不是地球距太阳的远近变化,而是太阳高度角大小的变化;同样,在讲城市“热岛效应”时,部分学生会认为,因为城市人口众多,工业发达,交通工具密集,放出二氧化碳多,从而在城市上空形成温室效应,导致城市气温较郊区高。实际上,城市热岛效应主要是因为城市人口众多,工业发达,交通工具密集,工厂、交通、居民生活产生大量人为放热所致。出现这些问题时,教师可以提供相关材料及时给予学生知识铺垫,并且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理解“热岛效应”的真正原因。
4. 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教学必须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学生有学习的天性,而这种天性的表现,就是他们对感兴趣的东西有一种强烈的追求欲望,一旦他们体察到兴趣所在,就会推动我们的教学。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且在教学中要善于应用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学生往往对最近发生的事情或发生在其周围的事例比较感兴趣,教师在上课时若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例进行教学,不仅能体现新课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理念,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极大兴趣。如结合“2008年5月奥运圣火在珠峰传递”实例,教师提供材料说明攀登珠峰大多在每年5月前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选这个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是北京奥运会实例,教师还可以结合“气候”内容,设问“北京奥运会为什么选择在8月中旬举行?”这不仅能引导学生了解温带季风气候特点,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热情,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一切非智力因素,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5. 学生的作品
学生的作品是学生劳动的成果,是学生个体或集体思维的结晶。在地理课堂上,学生的作品以多种形式呈现,有学生的回答、课堂作业、小组合作讨论结果、个体探究结论等。以前这些作品往往不被教师所重视。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作品也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师若能正确处理应用,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学生完成湘教版必修I第110页探究活动“查阅1998年长江流域相关的雨情、水情和灾情等资料,简要说明1998年长江流域洪水造成的危害,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个资源,及时提供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思考黄河水灾形成的原因,并进行相互比较,得出它们的异同点,进而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流域洪涝灾害形成的一般方法;再如,学生在开展“用观测日影的方法,粗略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度”活动过程中的记录和结果,是教师进行“地球上昼夜长短周年变化”和“日出、日落方位确定”等内容教学的绝好素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