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博客摘录之05年中科院院士甄选25人名单分析

来源:伴沃教育


中科院地学院士25人大名

Tag: 中科院地学院士25人大名

备受中国科技界人士关注的200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第二轮名单终于出炉,结果揭晓,几多欢喜几多忧,有人高兴有人愁。从58人大名单减至目前第二轮的25名,竞争越来越激烈,结果愈加扣人心弦。估计中科院的院士评选委员会今后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发相关人士的惊心动魄,蝴蝶效应无处不在。

随着第二轮名单的揭晓,而最终能入围的10位候选人也日渐浮出水面,似乎清晰可见。下面即将选出14人大名单,然后学部院士投票表决,最终挑选10人左右的本年度新科院士。

在下不才,斗胆预测一下谁将是最后的笑者。抛砖引玉,贻笑大方。

构造地质学方面:

本轮尚存的还有国家地震局地质所的张培震、中国地大(武汉)的金振民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万天丰教授,中科院地质与地球所的翟明国教授(虽然他本人写的是变质岩石学和前寒武地质)。

这四人名单中,张培震教授是目前中国构造地质学领域最为活跃的年轻学者之一,在活动构造和新构造及地震地质等方向取得了令人兴奋的进展。自91年从美国学成回国后低调处事,直至最近几年在学界及媒体显山露水。先后在Nature,Science,Geology等一流刊物上发表论文讨论中国青藏高原的地壳运动和大陆变形及新生代环境。是连续两个

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金振民教授从事高温高压岩石物性和岩石流变学实验研究,也曾经在Nature,Geology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其中Nature是其和美国大学合作研究的成果,是当期的封面论文。现在是大陆深钻的副总地质师,此前也入围过25人大名单。

翟明国教授也是国内研究前寒武地质的活跃学者,在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和构造演化及成矿效应等方面颇有心得,主持过科学院重大创新工程;此前亦有Science的comments文章。

万天丰教授不太了解,只知道他最近出版了中国构造地质学纲要的一本专著兼教科书,有个缺点就是太贵了,估计在教学方面很有心得。本次落选的有势力的学者还有北京大学的郑亚东教授,呵呵,既然没能成功入围,就不作评价了。

石油地质学方面:

本次入围的有中石化研究院的金之钧教授、中石油勘探研究院的赵文智教授、石油大学(北京)的王铁冠教授。前两位是目前石油界的新贵和炙手可热的年青俊彦,后者是石油界的常青和鼎鼎人物。

金之钧教授目前是中石化勘探研究院的院长,之前是北京石油大学的副校长,两度领衔油气973项目,这点不是难得,而是非常难得。

赵文智教授是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副院长,也是国家973项目的首席,非常儒雅的一个人,曾经在中南海给党和国家领导人讲中国油气资源方面的课。搞石油的人有个非

常有趣的特点:写书,不停地写书。赵教授当然也不例外。

王铁冠教授是石油界做有机地化非常有名的学者,如果不能说搞这个领域的地球人都知道他,那这个领域的石油人都知道他是非常保守的说话。此前以为他老早就是院士了,原来还在努力。石油界目前还很有实力的候选人包括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黄地藩教授,他今年没有申报,估计是修歇后卷土重来吧。

古生物:

这次入围的有西北大学的舒德干教授和北古所的邱占祥教授。对于前者,地球人都知道:有超过10篇的Nature和Science,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长江学者成就奖得主。每次参评院士都是伤心太平洋,也是民间呼声最高的一个候选人。如果中科院选院士也采用“超级女生”的短信民选,他肯定是得票很高的那个古生物“李宇春”。上次申报时未能入选,已经在民间引起了对那位入围的院士先生的微辞。这次不会再是意外,如果说受伤总是难免的,那么一直都很受伤就不是他的错了。

地球物理及空间物理学:

本次入围的有地科院的杨文采研究员和北京大学藏绍先教授及西安测绘所的杨元喜、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的魏奉思教授。杨是大陆深钻的地球物理方面的总地质师,做地震反演的,此前是做一些理论计算,最近几年介入大陆深钻,获取了相当资料。去年也进入第二轮了。北大的藏教授是地球物理方面的一个杂家:做地震学、岩石圈流变学等。此前也是关在屋子里作些理论计算,最近也是结合地质问题做研究,在华北岩石圈热结构和流变学及俯冲带几何学和相变等领域取得很多新人事,每年都发表好几篇文章。西安的杨教授不太了解,既然入围,肯定非一般人物。魏教授也是院士候选的老生常客,频频出

现在这个位置,这次估计不会有太多的意外。这个领域最有希望的就是杨文采和魏奉思教授。

新生代环境方面:

这次入围的有中科院地质与地物所所长丁仲礼教授和青藏所所长姚檀栋教授和地球环境所的周卫建教授。对于前两位,大家都很清楚,绝对的实力派和年轻派。他们俩基本代表了中国青年科学家的最高领域,获得了年轻人可能有的几乎所有荣誉,项目和国际文章对他们而言从来不是问题,他们关注的可能是如何在science和nature上把自己的名字印上去并放在第一位。实际上,姚教授曾经和美国学者合作研究的冰川成果发表在1997年的science上,丁可能也作为co-author出现在上述杂志上了。在这个层次上,和他们共执牛耳、比肩江湖的应该还有郑永飞教授。对于这个两个年轻的所长而言,他们两个同时出现是中国科学的幸运,可两人同时竞争院士就是他们本人的不幸了:即生瑜,何生亮呢。周卫建教授也不是泛泛之辈,在这个领域同样鼎鼎有名,而且难能可贵的还是一个女科学家,她的出现为这个领域增添了许多亮色,她的竞选,更是如此。是国家优秀博士论文、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中国女科学家杰出奖等的得主,而且还是以为又红又专的学者,是民主党派在陕西的领袖哦。

地球化学:

这次入围的只有2名,南京大学的陈骏教授,和其中包括一个新兴学科-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科的女科学家洪华生教授。陈骏教授是南京大学地质学改革开放以来培养出来的优秀学者的杰出代表之一,先后获得中国地质学会的青年地质科技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荣誉和奖励。在矿床地球化学、表生地球化学和全球变化等领域取得了优秀的成果,近年来在相关国际期刊上频频发表其研究成果。洪华生教授也是这个

新兴领域的活跃学者,也是一名女科学家。在生物地球化学领域还有一名非常优秀的学者-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张经教授,他去年入围这25人名单,这次没有申报,估计也是在积蓄能量,一气呵成。

地理科学:

有中科院地理所的所长刘纪远教授、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主任的陈军和中科院资环局局长的傅伯杰教授。这次唯一的一个香港学者没能入围。以往有香港学者入围,最终的人选也是香港的,这次我看好刘纪远教授。

大气科学:

本次入围的有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吕达仁和赵思雄教授及南京大学的钱永甫教授。这个领域我不熟悉,不作评论。竞争估计应该是赵和吕之间的竞争。看好吕达仁教授。

岩石学:这次只有地大北京的莫宣学教授。不清楚他的学术贡献。但常常看到他和邓晋福

教授联名的文章。是这个学校岩石学的一字并肩王。

这次入选第二轮的地大有3名,南大2名,北大一名,中科院好几个。地大最近连续几轮的评选都颗粒无收,这次应该不会再出意外而轮空。入围名单中有个显著的特点是50左右的学者不少,代表了当前地学科学研究的中间力量。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大多(60岁以下的)是所在单位的核心领导,肩负着科研和行政事务,并能在科研中屡创佳绩更是反映了他们的科学敬业精神和投入态度。

最后,以最后的14人名单结束本文:

舒德干、张培震、金振民、丁仲礼、姚檀栋、杨文采、魏奉思和吕达仁、赵思雄、陈骏、王铁冠、刘纪远、傅伯杰和金之钧可能能入围14人名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