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解构女性主义:从《达洛维夫人》到《时时刻刻》

来源:伴沃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解构女性主义:从《达洛维夫人》到《时时刻刻》

作者:张颖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3期

摘 ;要: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被认为是一部表现女性受困于男权社会环境的精神困境的著作。作为向《达洛维夫人》致敬的小说,《时时刻刻》却通过对不同时空下女性精神危机的刻画,解构了自伍尔夫以来的女性主义。从《达洛维夫人》到《时时刻刻》,两部小说展现了精神危机及自我认同缺失的普遍性,对峙的不只是男性和女性,更是内心与外界。 关键词:《达洛维夫人》;《时时刻刻》;女性主义;解构;精神危机

作者简介:张颖(1994-),女,河北张家口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生,主要从事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3--01

迈克尔·坎宁安的《时时刻刻》(The Hours)得名于伍尔夫《达洛维夫人》的原名“The Hours”。通读《时时刻刻》,我们会发觉,这部作品是对自伍尔夫以来的女性主义理论的解构。下面,将分别选取两部小说中的达洛维夫人以及劳拉两个人物,分析《时时刻刻》对传统女性主义的解构。

一、达洛维夫人:解构社会分工差异导致精神危机

传统女性主义理论认为女性的精神危机来源于两性的不平等关系,而各种男女之间不平等的社会现象源于社会分工带来的价值差异。在女性主义理论的阐释下,《达洛维夫人》中的的女主人公便是这种不平等的社会现象的具体表现。达洛维夫人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日常活动完全附属于丈夫,没有个人的社会身份。她的生命被社交活动淹没,她的价值就在于她举办的宴会,而在宴会上,达洛维夫人真实的自我却是缺席的,甚至举办宴会本身的意义也得到了达洛维夫人的丈夫、朋友的强烈质疑。这种身份的缺失与价值的缺失,引发了达洛维夫人的精神危机。

但在坎宁安笔下,达洛维夫人的精神危机并不能用传统女性主义观点一以概之。小说《时时刻刻》中写作《达洛维夫人》的伍尔夫改变了达洛维夫人自杀的情节设置,理由就是达洛维夫人看到占据她生命的种种琐屑纷繁的事物,比如孩子的嬉戏、厨房的忙碌,会为其价值感到慰藉,进而留恋这个世界,因而达洛维夫人不会自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这里传统女性主义的立场被颠覆:这些被认为是没有得到应有的经济回报与社会尊敬的强加于女性的社会分工,不但不是女性不幸的原因,反而是解救精神危机的安抚剂。对于达洛维夫人而言,虽然没有独立的社会身份,但是她仍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确立自己的存在感,在热闹的宴会中获得满足,找到身为“达洛维夫人”的意义。而这种成就感和存在感能够有效瓦解一个人精神上的失落与失衡,使其快速回复原本的轨道。 二、克拉丽莎:西西弗斯式的意义追寻

《时时刻刻》中第二位女主人公劳拉过着和达洛维夫人极其相似的安稳生活,但她总是感到空虚与无助,所以,遇到《达洛维夫人》后,“她意识到自己一直愉快地想着死。她渴望去死”。

但是,劳拉最终还是放弃了自杀。当她独自躺在旅馆的床上阅读完《达洛维夫人》之后,“她心头的火气平息下来”,她对自己说,“达洛维夫人最终还不是就那样了”。坎宁安这样写道,“她热爱生活,尽管她对生活的爱是毫无希望的爱——至少有时是这样;再说,她若自杀,也就意味着杀了自己的儿子、自己的丈夫,还有正在自己体内发育成长的另一个孩子。”。劳拉放弃自杀的情节,显然带有批评过于激进的女性主义的意味,在这个情节里,蕴含着坎宁安对于女性主义反抗男权社会的激进行为的反思。放弃女性“房中天使”的传统社会分工,似乎意味着更大的精神危机。

另一方面,劳拉放弃自杀而离家出走,开始新生活的举动,似乎是个娜拉式的争取女性权利之举。然而劳拉自主选择的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同样是重复性的、机械性的,其枯燥乏味比之家庭主妇职责有过之而无不及。将劳拉的选择解读为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的启蒙,将劳拉视作完成达洛维夫人未竟事业的继承人,恐怕不妥。

为何对家庭主妇职责深感厌恶的劳拉能够在图书管理员这个工作岗位上自得其乐?加缪笔下同样从事枯燥苦役的西西弗斯或许能给出答案。加缪认为,对永无结束之时的推石上山的恐惧才是苦役。如果西西佛斯屈服于这种恐惧,那么天神的惩罚便达到了目的。但是,如果西西弗斯在推石上山的过程中感受到力量、劳动的欢快,在山路上憧憬人间的美景,那么西西弗斯便战胜了苦役。坎宁安笔下的劳拉也可以视作一个西西弗斯。在家庭生活中,她面对日复一日的劳作感到恐惧,被恐惧所战胜。但是,在从自杀的阴霾中走出,重新追寻自我的过程中,她终于获得了面对机械性、重复性、无人情味的日常生活的勇气,终于战胜了巨石,获得了胜利。

也许,劳拉克服的精神危机不仅仅源于“房中天使”从属于婚姻家庭的境遇,更源于自我存在的迷失。劳拉的行为确实有女性从家庭走向公共空间的意义,然而这更是自由选择、发现价值、统一自我与外界的典范,具有争取女权之外更广阔的意义。

从《达洛维夫人》到《时时刻刻》,一以贯之的一个主题是人类普遍的关于存在价值的追寻。综合达洛维夫人和劳拉·布朗的形象,我们可以发现,两位女性化解精神困境的过程,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种存在主义式的自由选择的过程。坎宁安在《时时刻刻》中对于《达洛维夫人》的阐释,让我们看到的是更为广泛意义上的个人因为无法认定其存在意义而导致失落感的问题。这种由于无法找到存在感而导致的精神危机事实上不仅存在于家庭主妇,也存在于从事任何其他职业与扮演其他社会角色的人群中。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坎宁安.时时刻刻[M].刘新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2]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卫夫人[M].孙梁,苏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3] 加缪.西西弗斯的神话.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2.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