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当下,活在当下
护理学院 201100250059 毛周敏
自从上了伦理学与人生这门课,我对伦理与人生的探究之感愈加强烈,人以
何种标准作为道德底线?怎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有价值的?这些种种,都值得我们思考!
何为伦理学?正如王阳明在书中所定义的那样——伦理学,就其主要研究对象来说,并不是做人的科学,而是治人的科学;并不是怎么做人的科学,而是如何治国的科学,是关于社会治理原则——如公正,平等,人道,自由和异化等等的科学,是关于治国最高原则的科学。我总是认为人都要有自我约束,古语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将这种自我约束扩大到整个人类社会,道德准则便应运而生。唯有产生道德准则,才能创造道德价值。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这种道德准则毕竟还是人定的,这就意味着它并不一定适用于任何情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需要不同的准则来规范人的行为,从而“增进人类的利益”,才能有利于历史进程的发展。可是,该准则本身就存在其正确与否的疑问,故必须及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谋求大家喜闻乐见的结果。
读完这本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便是“尾生之信”和“康德之诚”。尾生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青年男子,他和一个女子谈恋爱,约会在大桥底下,因为大桥底下比较偏僻,好说话。但是大桥底下并不安全啊!当尾生赴约来到桥下时,河流涨水,洪水上来了。尾生面临一个道德难题:是守信而留在大桥底下还是离开大桥而逃生失信呢?离开大桥可以自救,但是那样一来就要失信;要是守信而留在大桥底下就不能自救:“贵生”道德规范和“守信”道德规范发生冲突而不能两全。他的选择是守信留在大桥底下!他抱住桥柱子,水往上涨,他就往上爬。结果,尾生被淹死了。这就是尾生之信!就这一点来说,伟大的康德与尾生同样可笑。在我看来,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知道珍惜,那么他的守信的规范直接制约了他自身的发展。任何人在这种情况下,失信是小,丢命是大,绝不能本末倒置,舍本逐末。我总认为,不论他是如何淡漠生存而注重发展,他必须首先生存下来,然后才能有发展下去的可能;如果他不能生存,又谈何发展?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但这并不是无上界的,一旦其触犯了法律的底线,还是要两权相重取其轻的。叔本华说过:“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好好抓住自己的生存的权力,你的存在与否,不仅仅由你自己决定,它还牵制着很多人的喜怒哀乐。我始终认为每条生命的存在定有它存在的道理。万事万物都有其必然的因果循环,做好自己已不易,还得兼顾别人的利益,谈何容易?!
综上所述,我认为当务之急便是把握当下。只有把握当下,你所想追求的一切才能行之有效地付诸于行动,真正体会有所得的幸福与快乐。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做自己想做的其实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这一永不衰老的事业,需要我们种植一个精神之花于心中那方净土之上,才能得百世芳华,花开不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把握当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才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尼采说过——时间迅疾地飞去,我们多么希望一切事物能与它同飞。人活在世上,必然有所追求,
我们为之挥洒汗水,泪水,甚至血水,过程或许会很艰辛,但是当我们登上成功的顶峰时,便有一览众山小的豁达与释然,因为我们能收获比辛苦更有价值的快乐与满足。
不为牧者,即为牛羊。我总认为自己的人生,其主动权还是在自己手中,人生几十载,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今日是活物,明日就不知道幻化到何处,是风,是尘,抑或是一缕青烟?总认为当下的自己,才是最本真的自己,一些作为都在自己内心酝酿,为之付出,不计后果,不用考虑明日的结果,自由洒脱,不再缩手缩脚,首鼠两端的结果定是一事无成。
我们正值青春年华,何不放手一搏?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定要在自己的人生蓝图上挥下那浓墨重彩的一笔,此生无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