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一年级听障儿童数学语言的肩蒙尝试

来源:伴沃教育
对一年级听障儿童数学语言的肩蒙尝试

摘要:刚刚入学的聋校一年级听障生不会说话,不懂手势语,特别是数学认知处在空白期。而数学认知的获得在一定的意义上说要依赖于数学语言,因为它是数学思维的工具。因此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也正因为如此,专任教师抓好听障生的数学语言启蒙的意义就特别重大。笔者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依据听障生的年龄特点和现有水平,借助模仿、实物、模型,操作、多媒体、关联词、句型等平台,对一年级听障生数学语言启蒙教育进行了有益地尝试,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听障生心理 数学语言 启蒙方法

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地处欠发达地区的听障儿童,入学前百分之九十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不仅不会说话也不会打手语,而且入学后听障生从语文课上学到的语言文字还不能完全为数学学习服务;因此,教师抓好听障生的数学语言的启蒙就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在这方面,笔者进行有益地教学尝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下面所谈即是我在数学课中对听障生数学语言的启蒙教育的主要做法。

1 借助模仿,学习语言

对于刚刚入学的听障生来说,模仿是培养数学语言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运用此法,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做到语言准确、精

练,手势语清晰、标准,手口统一;其次有耐心,教学生一个数一个数地读,一个算式一个算式地讲,一句话一句话地说,让学生通过模仿教师的语言和手势语来练习说。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简单的基本数学概念,描述数学现象,提出数学问题。

2 借助实物,学习语言

刚入学的听障儿童 语言与生活经验之间不同步。他们每天接触的生活现象并不少,但表述各种生活现象的词语并没有同时听到学到,造成他们看得多,懂得少。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刻意帮助聋生建立正确语言表象。教学过程中当出现新词时,能够提供实物(实物图片、模型)的尽可能多提供。如教“数一数”一课时,出示各种实物、图片让学生边数数,边认读。如教“1——10的认识时”,每堂课都出示各种实物,学习说“一块橡皮”、“两支铅笔”、“三个练习本”等等,为听障生提供了说的素材。

3 借助插图,学习语言

刚入学的儿童看图随意性大,没有明确的目的。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进行说的训练。具体地说,就是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引导学生用简练、清晰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使学生明确插图上的数学信息。例如,在教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时,要先指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观察画面,再按照一定顺序提出问题:图上有几个人?(图上有一个人。)她的院子里有几只鹅?

有几只鸽子?几只小鸡?几个南瓜……这样,在学生认识1~5的自然数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有序看图,准确表达的能力。

4 借助操作,学习语言

一年级听障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好奇心强,又好动,抽象思维能力还很弱,解决某个问题时往往说不出自己是怎样想的。根据这个特点,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来发展听障儿童的数学语言。在课堂中,学生边想、边做、边说,使脑、手、口共同参与活动,达到统一和谐。如在教学“、多、少、同样多”时,首先让学生摆一摆,提示要先摆出3个 三角形,再摆出和三角形同样多的圆形(许多同学都能很快摆出3个圆形);然后让学生想一想刚才摆的过程,回答 “你为什么要摆3个圆形”?引导听障生说一说“一个对一个地摆就是同样多”、”同样多就是一样多”、“ 3个三角形和3个圆形同样多”等。这样,使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达到抽象化,能借助较简单的语言把思维过程表达出来,既理解了“同样多”的含义,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 借助多媒体,学习语言

利用多媒体,展示算理,叙述运算过程,突破教学难点。如小学数学第一册“加减混合”一节,教学难点是掌握计算过程,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因而尤其难学。听障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的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的得数而造成第二

步计算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并克服因为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得数的计算障碍,我运用动画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和计算顺序。在教学先加后减的混合计算时,当屏幕上出现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一会儿又飞走了2只的画面后,我引导学生根据画面所反映的天鹅只数的变化过程引出算式“4+3-2”,并在此基础上用算式填空的形式引导听障生叙述运算顺序——4+3-2=( ),先算()+( )=( ), 再算( )-( )=( )。这样,学生就能轻松地将运算过程有序地叙述出来,并展示了 4+3-2的思维过程。通过这一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又让学生说清了算理,培养了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6 借助方式变换,学习语言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数学语言基础后,可引导学生变换方式,多角度、多侧面地描述数学现象。其中主要是通过“说”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算理、公式的理解,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培养其发散思维。如在学习7的组成时,让学生先表述7和3、4的关系;在学生表述成 “7可以分成3和4”后,教师再启发学生换一句话说说。这样,学生就会用“ 4和3组成7;7可分成4和3”等形式来表达,从而丰富了听障生的数学语言。

7 借助固定句型,学习语言

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启示性的关联词语,让学生根据教师给出表

述数学问题的模式进行语言学习。如,叙述操作过程时,可用“先摆……再摆……然后……”的句子来说; 看图叙述解题思路时,可让学生用“我是这样想的:左边有……右边有……一共有……”语言形式来表述;叙述算理时,要求学生用 “因为……所以……”来表述算理。经过这样的反复练习,听障生的数学语言表达具有了条理性、逻辑性。

以上即为笔者在一年级听障生的数学课中对其进行数学语言启蒙教育所使用的主要方法。虽然自我感觉这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但也深深地知道它不一定是最优质的方法,培养一年级听障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有效方法一定还有很多。同时坚信,只要教师能想方设法给听障生创造好的说的环境,时时引导,常常训练,多多鼓励,就能使其数学语言能力得到发展,从而让听障生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许鸿飞 .《数学语言及其教学研究 》(J) 学周刊.2011(03) 【2】王志毅 .听力障碍儿童的心里与教育(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6.1

【3】汪飞雪 .听障学生的教学方法(J)天津教育. 2007.9.1 【4】李维斯.听障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