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机,即疾病发⽣、发展与变化的规律和机理。病机学说,是研究疾病发⽣、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并揭⽰其规律的基础理论,内容包括疾病发⽣的机理、病变的机理和疾病传变的机理。
“病机”被前⼈释为“病之机要”、“病之机括”,含有疾病关键的意思。也就是说,是疾病的规律的关键所在。由于病机是⽤中医理论分析疾病现象,从⽽得出对疾病内在本质规律性的认识,作为防治疾病的依据,受到历代医家的⾼度重视。我们每治⼀个疾病,⾸先要考虑它的病因病机,有了病因病机之后,才有可能去辨证论治,所以病机受到历代医家的⾼度重视。
病机理论来源于《素问·⾄真要⼤论》的“谨候⽓宜,⽆失病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指出病机的重要性,并总结归纳了脏腑病机和六⽓病机,被后世称为“病机⼗九条”,对病机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节 病机⼗九条
我们接下来看⼀下“病机⼗九条”在《黄帝内经》的原⽂:帝⽈:愿闻病机何如?
岐伯⽈: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诸痛痒疮,皆属于⼼;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栗,如丧神守,皆属于⽕;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诸胀腹⼤,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之如⿎,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诸转反逆,⽔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液,澄沏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故《⼤要》⽈:“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令其调达,⽽致和平,此之谓也。”
如果将原⽂顺序进⾏适当的调整之后,可以归纳为五脏病机五条,上下病机两条,风、寒、湿病机三条,⽕病机五条,热病机四条,总归纳为两条⼝决:“五脏上下风寒湿,⽕五热四要记清”。
下⾯进⾏逐条分析:⼀、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这⼀条涉及的症状为“掉眩”,病因为风,病位在肝。
肝属⽊,⽊⽣风,肝为风脏,风⽓通于肝,肝病可以⽣风,发⽣以动为特征的症候。这条所论为内伤类,指的是肝病⽣风⽽引发的掉眩症状,属于内风范畴。⽐⽅说,肝热⽣风,肝阳化风,都属于肝脏本⾝的病症。
另外,肝与肾关系密切,肾为⽔脏,主⽔藏精,为真阴或元阴所寄的地⽅。中医有“滋⽔涵⽊”的说法。⽊有赖⽔涵之,精化为⾎,⾎能养肝。若肾阴亏虚,⽔不涵⽊,则⽊燥⽽⽣风;精虚⾎少,⾎不养肝,则⾎虚⽽⽣风。所以病在肾⽽症在肝,肝肾同源,也是⼄癸同源,肾病及肝,
这种情况也能⽣风。
⽐⽅说,肝肾阴亏于下,肝阳上亢于头的这种症状,常⽤镇肝息风汤、天⿇钩藤饮等⽅剂,⽅剂⾥都加了补肝肾的药,肝肾同补,就是这个原理。
当然,掉眩也有病位不在肝的。《素问》记载:“上⽓不⾜,头为之苦晕,⽬为之眩。”后世医家也对掉眩的病因有所补充。如对于脾⽓不升产⽣的眩晕,⽤补中益⽓汤;对于由痰湿引起的头晕(掉眩),⽤半夏⽩术天⿇汤或泽泻汤等等。因⽽,我们学习条⽂千万不要记死,千万不能僵化。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这个病因为寒,出现的症状为收引,病位在肾,肾主北⽅,在天为寒,在地为⽔,属阴中之阴,⽽内藏元阳。《灵枢-本脏篇》说:“经脉者,所以⾏⽓⾎⽽营阴阳,濡筋⾻⽽利关节。”《灵枢-调经论》也说:“⾎⽓者,喜温⽽恶寒,寒则泣⽽不流,温则消⽽去之,筋脉喜温⽽恶寒,⾎⽓在筋脉中寒者泣涩,温者通利。”如果肾中元阳不⾜,内⽣阴寒,不能正常的温煦经脉,则筋脉不利,⽓⾎⾏泣⽽失去畅⾏。同时,“正⽓存内,邪不可⼲”,阳⽓既虚,⾎⾏不畅,局部经脉缺少⾎⽓的正常濡养,则寒邪乘虚袭⼊,⽽寒邪性收引,寒邪闭阻经脉,初则关节疼痛,活动不利,久⽽出现筋脉挛急,关节拘挛,难以屈伸。
寒邪既有阳虚之内寒,⼜有外寒之⼊侵,正虚邪客,内外合邪,虚实夹杂。如果病程较长,除了阳⽓衰以外,⽓⾎也会跟着衰,同时久病必瘀,还会产⽣瘀,⽽寒瘀⼜可导致酿⽽⽣痰,⽣寒痰。陈寒不除,痰瘀难消,寒、痰、瘀三邪互结,⽽成痼疾。已经不是单纯运⽤温肾祛寒可以治疗的。这时治宜活⾎化瘀、祛痰,酌以温经补虚,才能达到疗效。
寒以经脉挛急、关节屈伸不利为主症。但临床中也有因筋脉挛急⽽出现局部肌⾁、经脉疼痛者,⽐⽅说,中医称之为“转筋(⼩腿转筋)”,同样也可以参考这⼀⼩节进⾏指导。当然,我们要认清“寒主收引,皆属于肾”这个是肾是从内⽽⾔,是指内寒;当然,也有外寒,外寒⼊侵也可导致收引,这句话的出发点是从五脏内⽣的条件来说的。三、诸⽓膹郁,皆属于肺:
这个膹是喘急的意思,郁是痞闷的意思,不是指肝郁。膹郁是指呼吸⽓促、喘息、胸闷痞满的这种不适感。
肺主⽓,司呼吸,主肃降。因多种不同的原因,可以造成肺的肃降⽆权,因为肺主肃降,肃降功能失司,肺⽓皆可上逆,肺⽓上逆,⽓结于胸中,则可以出现胸中塞闷,呼吸急促这样的症状,这些病位在肺。
这⾥描述的症状类似于以胸闷⽓急为主症的喘症,或兼有咳嗽痰多的肺胀,或者伴胸痛与胸痹相近的兼有汗出、肢冷、脉微的虚喘重症,它都包含。临床上所见到的,⽐⽅说:肺⽓很虚,⽓⽆所主,或者是痰浊壅肺,⽓降受阻,均可出现呼吸失常、胸闷喘息的临床症状。这些病症皆在于肺之列。但是肾为⽓之根,肾主纳⽓,但凡肺⽓⼤虚者,久之则肾⽓亦虚,肾纳⽓失司,纳摄⽆权,⽓不能归根,也就是⽓不能归肾,上则肺⽓耗散主⽓⽆⼒,以致⽓阻于上,胸闷喘息、肢冷、汗现,其病在肾尤甚。也就是说:这种虚喘的有可能是肺⽓虚久了,久病及肾,⼜有肾不纳⽓。也有可能是肾本虚,从肾开始,肾虚之后,由肾及肺出现的虚喘。也就是说,由肺到肾或者由肾到肺,它们可以相互影响。
另外,在临床中还有⼀些由于⼤怒,怒则⽓上,肝⽓迫肺,也就是肝⽓导致肺⽓上逆或肺⽓壅滞,引起胸闷喘息者,这时它的病位就在肝,是由肝及肺,这个是实喘,不是虚喘。出现所谓的喘息⽓促、膹郁这种症状。对于这种肝⽓犯肺导致的咳喘、咳⾎,可以⽤《医门推敲⼀》⾥⾯的“⽊⽕刑⾦汤”。所以说,《《黄帝内经》》给出的病机是最基本的,涉及到本脏的,但是对于由它脏涉及到本脏的,我们仍然要进⾏准确的辨证论治之后,才能得出结论。另外,还有疾病的性质属虚、属实、属寒、属热的区别,治法也不尽相同,必须要详为辨析。四、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这⾥讲到的是肿满。肿是⽪肤所表现出来的⼀种症状,⽽满是在内部出现的⼀种胀满症状。肿如果出现在⽪肤表⾯,我们是可以看到的;⽽肿满的满是在内,是患者⾃⼰能感觉到的。如果满得太⼤了,⽐如成了臌胀,那么医⽣也能看见,但是在没有形成臌胀之前是在内部,是病⼈的⼀种感知。引发肿满是由于体内有湿,病位在脾,脾属太阴,太阴湿⼟,阴中之⾄阴,性喜温燥⽽恶寒湿,所以被称为阴⼟。脾居⼈体之中,转运上下,谓之枢杻。⽽这个枢纽⼜有赖阳⽓之温煦。如果脾阳内虚,就可以导致运化失司,⽔⾕精微不能依赖脾⽓散精⽽上输于肺。另外⼟不⽣⾦,可以导致肺虚⽽⽆⼒⾏⽓通调⽔道之职,下输膀胱的职能受阻,于是⽔液、津液不能四布,导致清⽓不升⽽浊⽓失降,⽔⾕之湿不化,积于腹中则⽓⾏受阻⽽发为胀满;外溢
⽪肤则积于肌表腠理之间,⽽成浮肿。这是肿满⽣于脾的最基本的理论概念。
另外,也有脾虚不能⽣肺津,肺虚⽽表卫失固,外邪乘虚⽽⼊,邪袭肌表,肺失宣达,三焦失利,⽔道不通,以致⽔湿泛滥发为胕肿;湿乘于脾,⽽致胀满,这种属于《⾦匮要略》所说的风⽔证,其病在肺,但细究其病机,脾病也包括在内,所以⽤越婢加术汤、防⼰黄芪汤等等。另外,肾为⽔脏⽽内寄元阳,也就是真阳,亦称少⽕,少⽕⽣⽓。脾⼟有赖于肾阳的温煦。如果肾阳不⾜,那脾阳亦虚,脾的运化就会失职,脾不制⽔,肾难主⽔,⽓不化⽔,⽔湿停滞,溢于外则胕肿,溢于内则中满,所以《⾦匮要略》⽤⾦匮肾⽓丸或椿泽汤之类进⾏治疗。如果⽓为⽔阻,⽓⽔互结,⽽⽔肿胀满严重者,那得⽤实脾饮。⽅中附⼦温肾阳,⼲姜温脾阳,⽩术健脾,茯苓渗湿,草果燥湿,⽊⽠化湿,⼤腹⽪、⽊⾹、厚朴⾏⽓散满,再加⽢草调和诸药。这些肿满之症⽣于脾,属于脾病有变化的⼀种情况。实脾饮是我平时治疗肝硬化腹⽔⾥⾯属于脾阳虚或肾阳虚引起的臌胀的常⽤⽅剂,⽽且效果很好。根据这条⽔湿内停⽽⽣肿满,虽然说它的最基本责之于脾⼟,但是也不能局限在脾。五、诸痛痒疮,皆属于⼼:
在这⾥为避免重复,⽤⽕替代⼼,⽤⼼替代⽕,⽕与⼼相互替代。这⼀节的症候是⽪肤的症候,初起时⽪肤微红⽽痒,疼痛尚轻,如果迅速加重则局部⽪肤会红肿、灼热⽽痛,疼痛⽇益加剧。所以有医家说,热轻则痒,热重则痛。寒可以引起疼痛,热同样可以引起疼痛,是⼀种灼热的疼痛。⽐如风湿热痹,⽤清热的⽩虎加桂枝汤;寒痹也叫痛痹,⽤乌头汤。⼆者刚好相反。⽽实际上热和寒都会引起疼痛。
疮伤初起,病情⽐较轻,病轻则热轻,热轻则痒。如果病情久远,病重则热,热盛则痛,渐⽽热极化⽕,⽽⾎和津液受到⽕之灼烧,腐⽽成脓,这⼀类病症属于阳毒热证。请注意,它不属于阴疽,阴疽我们是⽤阳和汤来温化寒痰。对于属于阳毒热证的,⽤清热解毒、排脓之类的药,和阴疽刚好相反。
在治疗疔、痈、疮、疖的时候,⽐较轻的⽤五味消毒饮、四妙勇安丸,更重⼀点的⽤清瘟败毒饮,这些都是由⽕毒所引起的。虽然我们这⾥的⽕和⼼可以互换,但是切切不可以局限于⼼和⽕的字眼,不能抠字眼,不能因为《《黄帝内经》》说了“诸痛痒疮,皆属于⼼”那就拼命清⼼⽕,不是这样的,它的本意也不是这样的,要引伸开来看,不能够死抠字眼,不然就读死书了,正所谓“尽信书不如⽆书”,要活学活⽤,活学活解。六、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病机⼗九条中的“上”和“下”这两条内容,与其它各条都不相同,只有症状,没有病因,只有上下部位,没有明确的指出脏腑。因此在学习这两条的时候,思维空间与思考的⼴度要更⼤⼀些。这⼀节的症状为痿、喘、呕吐,病变所在部位为上,包括上焦、胸中,胸中内藏⼼肺。其中,⼼与痿、吐这两个症状没有直接的关联,唯有肺与痿、喘、呕这三种症状的关系⽐较密切。《素问-痿论》说:“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痰壅于肺则病喘”。饮邪迫肺也可以导致喘,饮邪迫肺导致的喘⽤⼩青龙汤。肺⽓⼤虚也能喘,这就需要⼤补肺⽓。另外肺主⽓之降,肝主⽓之升,⼀升⼀降,和为和平。如果肺虚⾦不平⽊,以致肺降不及⽽肝升太过,肝逆犯胃,胃⽓上逆,⽽出现呕吐与喘息,这类症候治不在胃⽽在肺,或者肺胃同治。⽐⽅说,旋覆代赭汤治疗呕吐、⽓喘,肺胃同治。这些痿、喘、呕的发⽣皆与肺相关,所以说皆属于肺,但是临床所见也不尽然。⽐⽅说痿症,按照《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皆禀⽓于胃,⽽不得⾄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其津液,四肢不得粦禀⽔⾕⽓,⽓⽇以衰,脉道不利,筋⾻肌⾁皆⽆⽓以⽣,故不⽤焉。”《素问-⽣⽓通天论》说:“因于湿,⾸如裹,湿热不攘,⼤筋緛短,⼩筋驰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所以治疗痿症,要清湿热,理中焦,补中虚,按照这个原则展开,重点在中焦脾胃,⽽并⾮上⾯所讲的上焦肺。当然也有肺痿,如果把“痿”引申开来讲的话就不⼀定了。
另外,《灵枢》当中,以下肢痿软⽆⼒的,表现为肺阴不⾜或肺肾阴虚,或者肝肾阴虚的也常见,这种情况常⽤养阴的⽅法来治疗。在《医门推敲-1》有⼀个龙潜饮的⽅⼦,是治疗痿症的代表⽅,由于肝肾亏虚挟湿热引起的,以滋阴清热效果⾮常好。《《黄帝内经》》也讲“治痿者独取阳明”,⽤针刺治疗痿症的时候,选择在阳明经上排刺,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这⼀节所涉及的症状有:厥、固、泻。病变所在部位为下,也就是下焦、肝肾。
厥:轻者四肢厥冷,重则不醒⼈事。《素问-厥论》把厥证分为寒厥和热厥,说:“阳⽓衰于下者为寒厥,阴⽓衰于下者为热厥。”《《黄帝内经》》还有“肾⽓虚则厥”之说,都属于阴虚致厥。阳⽓指元阳,阴⽓指元阴,肾⽓即元⽓,肾阴即元阴,皆藏于肾,为⽣命之根。由此可见,厥
症与肾密切相关,故⽈:皆属于下,属肾。当然,由肝所引起的厥也有,⽐如肝郁⽽四肢厥冷的,⽤四逆散。
还有⼀种肝阳上亢引起的突然昏厥,类似于西医的中风偏瘫、不省⼈事的,它也属于肝,也说肝肾,肝肾亏虚于下,肝阳上亢于头,⽤镇肝息风汤、天⿇钩藤饮之类的,都是肝肾。另外,⾎⽓崩逆之⼤厥,也就是肝阳上亢,⾎⽓往上冲,⼤怒⾎往于上之薄厥。也可以归为肝厥。其实肝肾同源,两脏都能说。
这个“泄”,⽐⽅说四神丸治疗五更泄泻;半硫丸治疗⽼年虚秘;缩泉丸治疗遗尿或夜尿频多,尿频尿急尿不尽;以及济⽣肾⽓丸、滋肾通关丸治疗⼩便隆闭,皆与肾密切相关。⼋、诸热瞀瘈,皆属于⽕:
这⼀节的症状是热、瞀、瘈,病因为⽕。
热,是发热。瞀,是指视物模糊、昏花。瘈,瘈者动也,说⽩了,是⼀种⼿指筋脉拘急、抽搐,这么⼀种变动。
发热、昏花与抽搐这些症状同时存在,属于⽕邪所致。热者⽕之渐,⽕者热之极。热之于⽕,质本⼀体,程度不同⽽已。外感温热之邪,外邪内传,陷⼊厥阴和少阴,每每出现发热、神昏、抽搐等危症。⼼藏神,主神明,中医把属于意识、思维、记忆等部分⼤脑活动功能归属于⼼,⼼为五脏六腑之⼤主。当热病发展到极期,发热不退,营阴内耗,正虚邪陷,热⼊营⾎,邪犯厥少,除⾼热不退,⼝⼲⾆焦,尿少⾊⾚以外,热伤⼼神,神⽆所主,神志昏瞀,视物模糊,头晕昏花。热极⽣风,风淫四末,四肢抽搐,甚者肢体僵直,⾓⼸反张,归⼊痉厥范畴。瞀瘛症状多见于外感热病的极期。⼀般来说,温病初期,温邪上受,⾸先犯肺,邪在上焦肺卫,不致于出现发热与瞀瘛并见的危重症状。当然也有例外。如⽼年⼈营阴久虚,婴幼稚阴未充,或因所感之邪热特别厉害,以致发病未⼏,随即内传,陷⼊⼼包,热扰⼼神,风因热起,此为逆传⼼包之证,属于热病之反常传变,证见⾼热、神昏。婴幼⼉与年⽼体弱者也可出现四肢抽搐。
邪陷营⾎与逆传⼼包均属重证,症状有所类同。其病程的长短与营阴耗伤的程度具有明显的区别。治疗时,在祛邪与扶正的药物的应⽤上,要分清主次,主次不⼀样,⽤药迥然不同。热病发展⾄热⼊⼼包或邪陷厥少的时候,热势已炽,热之极便是⽕,因此⽈“皆属于⽕。”这也符合五⽓俱从⽕化的道理。
热⼊⼼包可以⽤清营汤、犀⾓地黄汤来治疗。如果出现了不省⼈事的话,还可以⽤安宫⽜黄丸来急救。
九、诸禁⿎栗,如丧神守,皆属于⽕
这节症状是禁、⿎、栗,如丧神守,病因是⽕。禁是通假字,通噤字。意思就是失语、不能出声。⿎者⿎颔,战齿也。
栗为⾝体抖动,即寒战之类的意思。如丧神守,即神不守舍,轻度的精神失常。⼀般的风热外感与伤寒、温病初起,其邪在卫表,不致出现上述严重症状。当外感热病发病多⽇,⾼热不退,邪热炽盛,⼀则⾥热难以外达,阳郁不伸,出现真热假寒,寒战、战齿之假象,若兼见四肢厥冷,即为热深厥深。⼆则热伤⼼神,表现为失语及神不守舍。这样的证候在伤寒阳明证与温病⽓分证中可以出现,属于表邪传⾥,⾥热炽盛的外感热病的剧烈期。不治疗的话,再往下发展,邪⼊营劫液,直⾄耗⾎动液,出现昏昧狂乱,种种危象。
本条的症状除了寒战、战齿、失语、神不守舍以外,与上条⼀样具有发热症状,只不过在原⽂中没有提及,可能属于⼀种省略。诸热瞀瘛与诸禁⿎栗,如丧神守⼆条的共同症状都是发热、神昏。前者伴有抽搐,后者兼见寒战、战齿,病因都是⽕邪,症状的差异,尤其后者出现了寒战、战齿的假象,只有通过病机分析,才能不为假象所惑,避免诊断与治疗失误,这正是'病机⼗九条'所体现的强调辨证的核⼼思想,显⽰了中医学的客观与科学。⼗、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这节症状痉、项强,病因为湿。痉为肢体强直,项强是颈项强直不能转侧。⼆者性质相同,只是程度不⼀样,以上症状由湿邪所引发。关于“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在《⾦匮要略》⾥⾯,有⼏段原话,可以来解释说明⼀下。关于痉,有刚痉、柔痉、痉,这么⼏个概念。太阳病,⽆汗
⽽⼩便反少,⽓上冲胸,⼝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痉为病,胸满,⼝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介齿,可与⼤承⽓汤。太阳病,发热⽆汗,反恶寒者,名⽈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柔痉。
通过列举的原⽂,我们可以看来,刚痉是实证,将柔痉与刚痉对⽐就可以知道,刚痉属太阳表寒或阳明⾥热。柔痉相对应的应该是太阳表证,桂枝汤证。他们的共同点,都会有⼀些抽搐的症状。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医学的发展,痉证有了很多各种各样的证型,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没有局限于《《黄帝内经》》所说的“皆属于湿”。⽐如,头痛、项背强直,恶寒发热,肢体酸重,⼝噤不能语,四肢抽搐,脉浮紧,此为风寒湿邪侵于肌表,壅滞经络所出现的⼀种痉症。这种我们⽤羌活胜湿汤。如果寒邪⽐较盛,项背强直,肢痛拘挛,属刚痉的,以葛根汤为主⽅。如果风邪⽐较盛,项背强急,发热不恶寒,汗出头痛,属柔痉的,治宜和阴养津,以⽠蒌桂枝汤为主⽅。我们⽤桂枝汤来调和营卫,解表散邪。⽠蒌根,说⽩了,就是天花粉,清热⽣津,和络柔筋。⽽风寒⼊络所引起的痉证,我们⽤的是真⽅⽩丸⼦。
另外,还有肝经热盛的痉症,⾼热头痛,⼝噤介齿,⼿⾜躁动,甚则项背强急,四肢抽搐,⾓⼸反张。⾆质红绛,⾆苔薄黄或少苔,脉弦数,我们⽤的是羚⾓钩藤汤。
还有阳明热盛的痉症,临床表现为壮热汗出,项背强急,⼿⾜挛急,甚则⾓⼸反张,腹满便结,胸闷烦躁,⼝渴喜冷饮,⾆质红,苔黄燥,脉弦数。我们要清泄胃热,增液⽌痉,⽤⽩虎汤合增液承⽓汤,说⽩了,就是《⾦匮要略》⾥⾯所说⽤⼤承⽓汤加减。
另外,还有阴⾎亏虚的痉症,项背强急,四肢⿇⽊,双⽬直视或⼝噤,头⽬昏眩,⾃汗,神疲⽓短,或低热。⾆质淡或⾆红⽆苔,脉细数,这个要滋阴养⾎,息风⽌痉,⽤四物汤合⼤定风珠加减。
本⽂节选⾃张胜兵《医门推敲肆》,淘宝京东各⼤新华有售!⼗⼀、诸逆冲上,皆属于⽕
本条涉及症状为逆、冲上,病因是⽕。
逆为上逆,应降⽽反升者谓之逆,冲上即逆上。要注意这个“冲”字,它含有突然与相对严重的意思,与中风证的中字相近。冲上者,突然⽽较剧烈的逆上。临床中,突然出现⽽相对较重的逆上症状,如外风引动内风,风⽓上逆,升⽽不降的中风;外感风热,挟痰迫肺,肺⽓上逆之咳喘;暑热犯胃,胃⽓逆上之呕吐等。⽕⽈炎上,暴病多实,正所谓“阳邪急速,其病必暴。”以上病证发病骤急,证情相对较重,属热属实者居多,热之极谓之⽕,故⽈'皆属于⽕'。治疗⽅法亦以清热、泻⽕、降逆为治疗原则。⽐如肝⽕引起的中风,我们以镇肝熄风汤、龙胆泻肝汤、天⿇钩藤饮加减化裁。由于肺⽕引起的夹痰的咳喘,可以⽤清⾦化痰汤。由胃的实⽕所引起的⽓机上逆的呕吐,我们可以⽤《医门推敲1》⾥⾯的英连饮(蒲公英、黄连)。⼗⼆、诸腹胀⼤,皆属于热
本条症状为腹胀腹⼤,病因为热。腹胀⼜兼腹⼤者,其证为臌,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腹⽔,如肝硬化腹⽔之类。正所谓'阳热⽓盛,则肿胀也。这⾥的'热'不能单从字⾯去解释,它含有阳证、实证与热证的意思。但毕竟热证与实证、阳证不同,因此把它作为阳证与热证解释也许更为恰当。不论⽓臌、⽔臌、⾎臌、⾍臌(⾎吸⾍肝硬化),多属于阳证与实证,有表现为热证的,当然也有表现为寒证的。也就是⼀种病的产⽣,寒热都会引起。我们这⾥剖析的是其中的⼀种热证。⽐如,临床中治臌胀,如果属于⽓臌的话,可以⽤柴胡疏肝散加吞苏合⾹丸治⽓臌。实脾饮、附⼦理中合五苓散、已椒苈黄汤合四苓汤等治⽔臌。调营饮加减治疗⾎臌。以及⼗枣汤、⾈车丸都可⽤之。⽤药有温有凉、有峻有缓,⽬的是以消除胀满为主。
属于热的这种,⼤多属于⽔热互结。⽔热互结的这种臌胀,⽤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化裁。当然,对于⽓滞湿阻的,可以⽤柴胡疏肝散合实脾饮也⾏。寒⽔困脾⽤实脾饮加减化裁。瘀结⽔流的我们⽤调营饮。我也⽤过调营饮治疗肝硬化腹⽔。阴虚⽔停的可以⽤⼀贯煎加六味地黄丸加猪苓汤。当然,也有阳虚⽔湿的,就⽤附⼦理苓汤或济⽣肾⽓丸进⾏加减化裁。所以说,臌胀不⼀定都属于⽕热,是多种多样,也有它脏或在⽓⾎津液其它⽅⾯的障碍引起的这种臌胀,所以不尽相同。⼗三、诸躁狂越,皆属于⽕
这节症状是躁、狂越,病因为⽕。躁与狂越均由⼼神失治所致。躁者⾃觉烦躁不安,神志不寐,其证尚浅。狂越者,昏狂⽆制,或登⾼⽽歌,或弃⾐⽽⾛,病已属危笃。躁与狂越皆系热
扰⼼神,神明失治所致。临床中常见外感热病出现躁狂越症状者,躁证多见于⽓分热盛与阳明实热证中,为热扰⼼神之轻者,表现为神情烦躁,躁动不安,有时谵语,应⽤⾟凉重剂以清热,或投通腑泻实以泄热,热清则神安,⾃然告愈。⽐如⽩虎汤、⼤承⽓汤。
狂者多见于邪陷厥少之候,热伤营阴,邪热炽盛,内陷⼼包,神明被扰,神识昏迷,胡⾔谵语,甚者登⾼⽽歌,弃⾐⽽⾛,这时⽤清营汤加吞安宫⽜黄丸之类,以挽危急。此为热扰⼼神之极者,故⽈'皆属于⽕'。⼗四、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本节症状暴、强直,病因为风。暴,形容发病之突然与病势之危重。强直,即颈项强直,四肢僵硬,⾓⼸反张等等。由于四肢强直、⾓⼸反张症状,在《⾦匮要略》称为痉证,分刚痉与柔痉。刚痉由外风所致,柔痉系内风引发。刚痉属外感,柔痉为内伤。外感之痉,起病急骤。内伤之痉,发展稍缓,但证情同样严重,⽽且具备风的特征。⽽本条证候起病骤急,当属外感所致,由外邪袭伤⽽骤发强直症状者。如⼩⼉脐风(破伤风),也包括热病邪犯营⾎,病⼊厥少,热极⽣风⽽致的抽搐者。风性善动'、风者善⾏⽽数变。正由于本证发病骤急、病情进展迅速、症状变化多端,具有动的特征,因此皆属于风。但脐风属于外风袭⼊,热病中出现之强直症状为热极⽣风所引发,属于内风范畴,⼆者治法不同,⼀个由内,⼀个由外。⼗五、诸病有声,⿎之如⿎,皆属于热
本节所述症状是,在⼈体的某个部位,以⼿⿎之有声,声如⿎⾳,病因为热。⼈体各部以⼿⿎之有声者,唯有胸腹部。中医在诊断臌胀证时也采⽤以⼿扣击腹部的诊法,听其声⾳。响亮如⿎声者,为⽆形⽓滞,属⽓臌;⾳低⽽沉闷者乃有形邪积,为⽔臌、⾎臌、⾍臌之类。本节症状为扣之有声,声如⿎⾳,系中空⽆物之特征,常见于⽓臌。⽓臌由肝失疏泄,⽓滞失运,结于腹中,引起腹胀,甚者腹⼤,病邪为郁结之⽓,其证为实,但未必属热,治疗⽅药如柴胡疏肝散合沉⾹苏合丸,药性偏于⾟温,符合'藏寒⽣胀满'之经旨,故'皆属于热'的热字,也不应纯作热邪、热证解释。
⼗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
本⽂提到的症状有'胕肿'、'疼酸'、'惊骇',病因为'⽕'。有的医家将这⾥的胕肿,理解为⾜背浮肿。张景岳把胕肿解释为⾝上的全⾝性浮肿。临床中出现⾜部浮肿,伴有酸痛,同时因此⽽出现惊骇不安之状者,如丹毒(西医急性淋巴管炎),热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等,这些证候除了⾜部、局部肿痛以外,往往兼有患处⽪肤红肿热痛,由于疼痛剧烈,拒按,往往会出现惊骇不安之状。上述证候,属于阳证、实证,且为热之甚者,热之极便是⽕,故⽈'皆属于⽕。
这个胕肿,不能理解成全⾝肿,也不能理解成⾜背肿。我们应该理解成,有红肿热痛的地⽅肿,我们想想丹毒、痛风、风湿热痹就可以理解。在《医门推敲-1》⾥有⼋妙痛风汤,是在四妙汤的基础上加减,专门治疗痛风和风湿热痹的。
我在前⼏年治过⼀些丹毒,西医说要截肢的,明显的有红肿热痛,最后还发⿊,有瘀堵了,我当时⽤的是⼋妙痛风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化裁,以清热解毒、活⾎化瘀、通经络为主进⾏治疗,最后挽救了患者的腿,痊愈了,没有截肢。当然,这个病不是我⼀个⼈能治好,很多医家都能治好,只要辩证论治,准确下药,西医需要截肢的这种病⼈在中医是不⽤截肢,可以痊愈的。
⼗七、诸转反戾,⽔液浑浊,皆属于热
本节症状有'转'、'反戾'与'⽔液浑浊',病因为'热'。转为扭转,反为⾓⼸反张,戾为曲,即曲⾝,⽔液指⼩便。
凡出现肢体扭曲,⾓⼸反张⽽尿黄混浊者,由热邪所引发。在病机⼗九条中论述肢体扭曲、四肢强直、⾓⼸反张症状者,属于'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与本条'诸转反戾,⽔液浑浊,皆属于热',涉及的病因有湿、风、热三种。湿为阴邪,热为阳邪,风为百病之长,三者的属性不同⽽引发的症状相类,因此本节原⽂中所说的⽔液浑浊的现象,是反映热邪致病的症状特点之⼀。由此可见,病机⼗九条⼗分强调辨证的重要,必须根据细微的症状变化,通过辨证,才能进⾏正确的病机分析,进⽽确⽴恰当的治病⽅药,获得良好的疗效。这个⽔液浑浊类似于西医所说的蛋⽩尿,我们常⽤萆薢分清饮,以清热去浊,我们把它作为膏淋来考虑。⽔液浑浊的情况,我在临床中常⽤萆薢、薏⽶仁、滑⽯、泽泻、⽊通。如果是属热的,黄浊的,⽤萆薢、⽊通、滑⽯、薏仁来治疗西医所谓的蛋⽩尿,中医所说的膏淋,效果⾮常好。如果是属寒的,就可以在萆薢、薏仁、茯苓的基础上加⼩茴⾹、⾁桂、桂枝等等。
⼗⼋、诸病⽔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本节⽆具体症状,只指出'⽔液澄澈清冷',病因为'寒'。⽔液,泛指⼈体所有的排泄液体,澄澈清冷即透明稀薄,与上条⽔液浑浊之稠厚浓浊相对照,作为鉴别证候之寒热虚实的辨证⽅法。例如,痰热咳嗽者痰稠厚,风寒咳嗽者痰稀⽩;痈毒的脓液稠黄,阴疽的脓液清稀;⽉经⾎⾊淡⽽稀者多虚寒,稠厚⾊深者多为实热;腹泻之⼤便清稀者多⽔为虚寒,稠厚恶臭者多属实热;外感⿐塞涕出稠厚者属风热,涕出清稀者多风寒;⼩便量多清澈为寒,量少混黄属热;带下清稀如⽔为寒,浓稠⾊黄为热;呕吐物完⾕不化为寒,腐浊酸臭属热等,都是临证时常⽤的辨证依据。
寒热虚实之阴阳有别,治疗的⽅法亦不同。本条所指并⾮⼀个特定的证候,⽽是⼀种辨证的⽅法。病机⼗九条体现了辨证论治在中医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如说⼩便,如果⼩便夜尿频多,⼩便清长,属于肾阳虚有寒,我们⽤缩泉丸合济⽣肾⽓丸,⽤温肾阳的⽅法进⾏治疗。如果同样是⼩便多,但是⼩便⾊黄,甚⾄有刺痛、⼤便⼲结,我们⽤⼋正散,刚好相反,⼀热⼀寒。⼗九、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本条症状有'呕'、'吐酸'、'暴注下迫',病因为'热'。呕是呕吐;吐酸也就是呕吐酸的东西,或⽈返酸;暴者形容起病急重;注是⼀泻如注,形容泻势之甚,暴注是指严重的急性腹泻,类似于西医的急性肠炎;下迫,是肛门窘迫的症状,如⾥急后重。急性腹泻,⼀泻如注,伴有⾥急后重,以及呕吐、泛酸者,属于实热。
胃统六腑。⽐如胃的募⽳是中脘,同时中脘⼜是⼋会⽳⾥的腑会,从针灸⽳位上,我们也能理解,胃统六腑。六腑以通为⽤,胃⽓以降为顺,热邪与宿⾷互结,壅积在胃,胃⽓不降⽽反上逆,就出现呕吐、吐酸。热壅肠道,⼩肠不能受承,⼤肠⽆以化物,传导失职⽽引起腹泻,导致暴注下迫。皆为实热之证,故⽈皆属于热。如三黄泻⼼汤,既治胃家实热之呕吐、泛酸,也可通因通⽤治疗实热之腹泻。
我们花了⼤量时间把病机⼗九条讲了⼀遍,⼀⽅⾯让⼤家知道,病机从《黄帝内经》就有了,另⼀⽅⾯让⼤家知道,怎么去学习《黄帝内经》,既不是咬⽂嚼字,也不是凭想象。我们在尊重《黄帝内经》的基础上,也要引申和发展,不能死抠字眼。
《黄帝内经》之后,东汉的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其中《伤寒论》部分在《黄帝内经》外感热病病机理论的基础上,精辟地阐述了外感病六经病机的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匮要略》部分则在《黄帝内经》脏腑和六⽓病机理论的基础上,对脏腑、⽓⾎、痰饮等病机进⾏了系统、深⼊的论述,并探讨了内科杂病和妇科病证的病机。隋·巢元⽅的《诸病源候论》是最早⽽且较完备的病因病机和证候学专著,其内容涉及内、外、妇、⼉等各科疾病。宋朝钱⼄著《⼩⼉药证直诀》,归纳了⼩⼉“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机特点,⾸次对⼉科病机进⾏了全⾯阐述。刘完素认为“六⽓皆从⽕化”,李杲确⽴“阴⽕”的病机概念,朱丹溪倡导“相⽕论”,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对“六郁”病机进⾏了阐发。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创⽴了卫⽓营⾎与三焦理论,⽤来阐明外感热病的病机规律,并作为辨证论治的依据,是对中医病机学的重⼤发展。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丰富了瘀⾎病机理论。唐宗海著《⾎证论》,并有“脏腑病机论”专篇,对⾎证与脏腑病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