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以“汉三颂”为例解析东汉摩崖书风

来源:伴沃教育
口 闫晓姣 以“汉三颂”为例解析东汉摩崖书风 HUNDRED SCH0OLS IN ARTS 230 文章编号:1003—9104(2011)08—0230—03 以“ 汉 三颂" 为例解析东汉摩崖书风 闫晓姣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 要:汉代是隶书发展的鼎盛时期,东汉书风大盛,“善史书”风气使得书家群体涌 现,提高了人们对书法艺术的热情和鉴赏能力,为“汉三颂”的出现奠定了社会基础。与其 它汉代隶书相比,“汉三颂”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或雍容或洒脱的艺术风格赢得了海内外 人士的关注与喜爱。其隶书风格兼篆,显示了东汉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特殊的地理位置所 呈现出的汉隶原貌。“汉三颂”存留至今,无疑是我们考察东汉摩崖的必经之选。本文在肯 定“汉三颂”艺术价值的同时,由浅入深,并予以比较、总结,进而得出几点思考,以至让我们 对东汉摩崖艺术有更深入一层的认识。 关键词:书法艺术;汉三颂;东汉摩崖;隶书;艺术特征;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Clif Calligraphy Style in Eastern Han Dynasty: Taking Three Famous Essays in Han Dynasty as the Example YAN Xiao—jiao 狭颂》与《部阁颂》书写间隔仅一年。书体相似性因素可见一 一、综述 斑。第二,碑刻形制以摩崖的形式记录,使得书法作品的美感 有了自然环境的因素,并且原碑传世至今,为今人的考察研究 提供了有力的依据。第三,同为汉人所书,有书写者姓名可 查。汉代碑刻书人署名者甚少,“汉三颂”书者虽有异议,但依 据文章内容,不难确定。第四,文体同为汉颂,文章内容都是 为了对古修栈道人的歌功颂德,其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并存。 所谓“汉三颂”即指《石门颂》(148年)、《西狭颂》(171 年)以及《部阁颂》(172年)的总称,是东汉摩崖隶书的代表佳 作。颂,《康熙字典》释名如此:“称颂成功谓之颂。又颂,容 也。叙说其成功之形容也。”颂与赋并体,同流行于汉代。其 行文特点如刘勰《文心雕龙》中云:“原夫颂为雅典,辞必清铄, 第五,书体相同,“汉三颂”在隶书成熟时期完作,也就是经过 了隶变,隶书“正体化” 之开端,其风貌堪称隶书代表,各有 千秋。“汉三颂”中虽有个别隶字篆写,我认为,与书写环境、 敷写似赋,而不入华侈之区;敬慎如铭,而异乎规戒之域。”“汉 三颂”作为保存较为完好并流传至今的摩崖刻石,在历史、文 学、艺术、军事、交通、科学技术、水利建设等诸多方面有着无 可替代的价值。古人多将“汉三颂”其一或逐一作为对象研 究,今人对于“汉三颂”的整理、研究活动频繁,但多是今人对 于古人的考证堆砌,或散见于个人的考察感想,很少有对三颂 系统的论述。 书写者的文化水平及其具体操作不无关系,而“正体化”的时 代背景是可以肯定的。 二、东汉摩崖艺术剖析 (一)摩崖的定义 首先要了解碑刻或石刻的概念。碑刻或石刻是指在碑碣 总的来说,“汉三颂”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产生 于东汉桓、灵两帝问,创作时间前后仅二十几年。尤其是《西 石壁上刻写,雕凿有文字、图案或者宗教造像等,赋予其文化 作者简介:闫晓姣(1987一 ),女,汉,山东淄博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书法艺术及理论研究。 口 李宏伟近现代油画创作的中国元素研究 HUNDRED SCH0OLS IN ARTS 如潮水般的涌入当代绘画创作中,改变了人们多年形成的审 美观念。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有责任研究如何继承和发展 民族的文化艺术,并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生长点,在现代化、 民族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探索中,推动中国油画艺术事业的 发展。 流长,这是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这些宝贵精神财富给中国油 画艺术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养料。我们只要潜心于研究中国传 统文化,就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营养,中国油画 就会融人中国美学思想和艺术观念展现出一种新的面貌,创 造具有中国风格的油画艺术语言。尽管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 意识因时间的距离存在着某些差异,但它们之间有着难以割 舍的内在联系,因为,中国文化与艺术有着自己特殊运行轨道 对于我来讲,一直坚定地认为,随着社会和艺术事业的发 展,艺术将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也一定会打下时代与民 族文化的烙印,这将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自然规律。我 们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 和发展规律,总是在传承中发展,是螺旋式的攀升。中国传统 文化与不断发展的艺术精神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物 质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是中国当代油画发展的沃土;是当代艺 术取之不尽的源泉。历史上几乎每一位艺术家的成功都归属 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只有得到民族认可的艺术,才是历史的 丰碑。多年的艺术实践使我认识到,传承与创新是艺术创作 能使中国油画艺术融民族风格于国际艺术之中,才能使中国 油画艺术真正走向世界,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民族艺术。 我们既要学习西方现代绘画艺术的前沿思想及观念;同时更 要重视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将现代与传统并重, 才能又好又快地发展中国当代油画艺术。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油画也是在本土化的进程中取得了 的关键,换句话说,只有传承才能使我们的艺术归属于中华文 化的长河之中,使我们的艺术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中,才能 可喜的成绩。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民族艺术的国际地 位在逐渐提升,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在不断地弘扬,给发展中 的中国油画艺术注入了新的能量。对中国油画来讲,民族精 神、民族传统是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只要我们确立了中国油画 艺术的发展方向,中国油画艺术就能长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中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 使艺术根深叶茂。只有创新才能使我们的艺术跟上时代发展 的步伐,保证和延长我们的艺术青春。现代化、民族化与个性 化的结合是我艺术创作不断追求的目标。 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本着“传承、融合、创新”的油画 创作的艺术精神,为中国的油画艺术事业尽一份力量,做一位 辛勤的耕耘者。 大的启示。常常由书者、刻者及大自然全新的综合因素,给今 人在书法创作方面创造了更多的灵感因素。如此奉命为之的 书写形式,表现出的艺术特征却不乏淳朴、浑厚、大气之感。 3、在研究书写方式上,书风由于工艺的参与而有所不同,如 (上接第232页)《集古录》评《郁阁颂》时云:“疑当时人语与 今异,又疑汉人用字简略,假借不同尔。”如《石门颂》中“诏书 开余”,“余”通“斜”;“ ”通“坤”。《西狭颂》中“采”通 “柔”;“ ”通“今”。《邮阁颂》中“两”通“两”。 6、后人对三颂艺术评价颇多。清杨守敬《评碑记》评《石 笔、纸,自古有之,而今人以此对书写形式做进一步的探索,例 如刻石委员会、刻字研究所的诞生及发展,既丰富了书法艺术 门颂》:“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 此出。”清徐树钧《宝鸭斋题跋》评《西狭颂》:“疏散俊逸,非复 可以寻常蹊跷探者,在汉隶中别饶意趣。”清万经《分隶偶存》 评《邡阁颂》:“相其下笔粗钝,酷似学堂五六岁小儿描朱所 作,而仔细把玩,一种古朴、不求讨好之致,自在行间。”又有康 的书写多样性,又拓展了人们的研究视野,为我们在今后的书 法发展方向开启了新的征程。4、对于摩崖形制的刻石不像碑 体那样拥有正反两面的灵活性,作为摩崖刻石即使被切割,也 要确定研究坐标,否则易得出错误性结论。t:L ̄n石面磨损情 况、字数统计等问题。5、“汉三颂”有着承前启后的历史性作 用。“汉三颂”中存在的少量的篆书用笔说明了上承篆意,下 有为《广艺舟双楫・本汉》云:“吾尝爱《部阁颂》,体法茂密, 汉末已渺,后世无知之者。惟平原(颜真卿)章法结体,独有遗 意。”㈣其弟子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卷四十四《碑帖跋》中对 继隶法的传承性,属为数不多的东汉摩崖精品。 总之,“汉三颂”为我们留下的艺术财富是弥足珍贵的, “汉三颂”进行了跋语评价,如《汉西狭颂》:“西狭颂雄迈而静 穆,汉隶正则也。兹拓宁未损,创之口未泐尽,当是乾隆前本。 丁巳腊年。”由此可见,“汉三颂”的书法价值为古今书家、文 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而且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将“汉 三颂”恰当定位,倍加珍惜。 四、“汉三颂”摩崖的启示 ①②③为今后的学习考察提供了可靠的经验。 丛文俊《书法史鉴》,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第113一l17 页。 华人德《中国书法史・两汉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第126页。 由于东汉书风大盛,“善史书”风气使得书家群体涌现, 提高了人们对书法艺术的热情和鉴赏能力,为“汉三颂”的出 现奠定了社会基础。1、汉朝是各种隶书相继成熟之际,因此 欧阳修《集古录跋尾》,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42页。 ④⑤⑥⑦赵明诚《金石录》,齐鲁书社,2009年版,第1l9页。 《石门颂》汉碑原文第一段第19旬。 欧阳修《集古录跋尾》,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43页。 洪适《隶释》卷四,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1O页。 书写在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形式,所得艺术结果将会有所不 同。“汉三颂”同位于陕西甘肃一带,不自觉地成为地域文化 的一部分。2、“汉三颂”对今人重新认识隶书的多样性有着较 ⑧《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年版,第818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