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于技术维度阐释“媒介安全模型”中的媒介话语变量

来源:伴沃教育
基于技术维度阐释“媒介安全模型\"中的

媒介话语变量

傅正科

(宁波大红鹰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000)

摘要:何镇飚教授所提出的媒介非传统安全研究以话语分析为核心,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单纯基于话语分析的思路需要介入媒介技术的维度,本文结合假新闻“纸馅包子”的案例对媒介安全模型的核心变量媒介话语(△M)进行技术维度的阐释。社会正在为技术垄断,理论需要随着媒介技术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嬗变。在图像至上的时代中,让“电视新闻空间”以安全为基本诉求为“民族想象共同体”服务.是本文的愿景。

关键词:电视新闻空间研究

一、前言

何镇飚教授在《媒介安全论》中提出了具有阐释力的媒介安全模型,提出媒介安全只发生在媒介话语(△M)所描述的风险与客观事实风险(△R)相符的情形之下”I。在其视角中,将研究重点放在了文本研究之中,本文指出在图像盛行的当下,媒介安全需要从纯粹的文案符号的研究转向视听符号,从纯粹的传播视角转向传播与影视实务流程互动的视角,将技术维度纳入到媒介话语(△M)的考虑范畴。

二、案例的选择与研究的重点:典型的假新闻“纸馅包子”当我们用媒介安全模型去探究假新闻“纸馅包子”的案例时,其真实风险C1=O,当我们用媒介风险C2与之相除时,会发现媒介安全系数S趋向于无限大,即由媒介营造的虚拟环境中,风险被无限的放大了,是媒介制造了这个无限被放大的恐慌事件。

针对△M(解说词)的研究,已经在何镇飚教授的《媒介安全》一书中得到了充分的阐释,其知识体系中的各个学派用各自的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在本研究中不做过多的赘述,并将视线转向△M(技术符号)。

三、△M(技术话语)的误用与电视新闻的不安全因素(一)景别:特写镜头与恐惧情绪的渲染

钟大年指出,一般来说当一个镜头进入叙事系统中后,它具有两

面的主要功能:一是介绍功能,主要是将画面中信

息传达给观众:另一是创造情绪功能,即通过一定视觉感受强

媒介逻辑

媒介非传统安全

度调动观赏者的情绪反应12I。

在“纸馅包子”的案例中,对于大多数的工作作坊、街边的摊位与食客,均用了大量的特写、大特写。而特写这一手法的使用会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是种超常视点的景别。从介绍性角度讲,特写与近景相同,用来表现细节和表情与之不同的是特写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和感情色彩。另外特写在表现事物时又具有一种暗示和强调的作用,剪接时经常用它来制造悬念和创造视觉震惊效果。

(二)推镜头:环境与恐惧元素的暗示绑定

摄法指拍摄过程中,摄像机的运动方式。往往包括静止拍摄与运动拍摄,运动拍摄一般包括:推、拉、摇、移、跟、甩几大模式。在“纸馅包子”的案例中,会大量运用推镜头的方式,推镜头的直接结果是将环境与环境中的细节联系在一起。这种方式同样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效果,尤其当使用“急推”的方式时,效果更为突出。

在纸馅包子案例中,往往以人们在早点铺吃早点作为起幅,然后用急推的拍摄方式,以包子或者包子馅为落幅。这样的方式使得环境与恐惧元素捆绑在一起,具有极强的暗示性。

(三)视角:跟拍模式使受众卷入恐怖氛围之中

视角。视角指拍摄过程中,摄像机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从位置关系上分,包括水平视角、垂直视角。从主客观的关系分,包括主观视角与客观视角。该案例中大量运用了跟拍或者“偷拍”的手法,跟拍手法由于是从受众的主观视角进行对世界的观照,主观性视角的使用往往会使得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果与恐慌事件的报道联系在一起,会使得观众的恐慌感进一步加强。

(四)剪辑:强势剪辑手法的滥用

钟大年指出:一般来说单个镜头往往不具有完整的叙事功能,完整的意思是由镜头组接后产生的oI。对于电视新闻而言,剪辑一般为新闻叙事服务。通过镜头的对列造成视觉的隐喻与象征,这是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意义的内容。视觉的隐喻类似于文字的比喻,它利用两种形象的比较,使人们通过心理联想构成一个有新含义的内容。在“纸馅包子”的案例中,却出现了强势剪辑的手法,对于街边小吃摊铺、做包子的师傅、裹包子用的馅料、吃包子的民众、刚出炉的包子,进行

东南传播2013年第2期(总第102期)

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

ONGNANCHUANBO特别推荐——理论前沿

镜头的拼接,而且每个画面时间只有几帧,通过这样的组接,使得观众将几者强烈的联系在了一起,从而产生了强势剪辑作用下的心理震撼,进一步扩大了媒介恐慌感。

(五)配音:艺术效果的误用

在配音环节上,对于电视新闻而言,一般只要对现场同期声所产生的杂音进行处理并将解说词旁白配上去即可,但是在该案例中,却运用了大量的背景声效作为配音,而且均为尖锐的弦乐,该种方式往往在电影中运用较多,用于制造一种恐怖气氛,较为经典的案例为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仔细分析这个电视新闻的背景配乐,与《精神病患者》的配乐如出~辙。

四、建议

(一)宇幕:理性客观的事件展示手段

在影视中,字幕往往容易被忽视,因为影视是一种用声画叙事的艺术,文字似乎与该媒介不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因此往往在影视中作为一个点缀的部分,多用于交代一些背景性的信息。但是,在媒介恐慌事件爆发时,电视新闻空间中的字幕却变得尤其重要。麦克卢汉曾言及,媒介即讯息,文字符号相对于声画符号而言,往往更加的理性,基于字幕的理性思考往往可以使受众能够更加理性的去看待当下所发生的一些恐慌事件。诸多的恐慌性事件可以用字幕的方式在电视新闻空间中得到更加客观、中立的展示,例如在央视新闻《卫生部公布可能在食品中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中,则纯粹的是基于宇幕的一个电视新闻空间展示,显得客观、中立。

(二)景别:尽量客观、中立

在何镇飚教授所构建的媒介安全模型中指出,只有当现实威胁与媒介威胁处于动态平衡时,媒介安全才能够实现。相对于中立、平衡、客观的大景别而言,特写与大特写在放大受众感官的同时,将夸大某些某些细节,而如果这些细节具有恐慌的因素,将不可避免的带来媒介恐慌的现象。由此,在景别的角度上而言,对于恐慌性事件的记录,尽量使用一些较大的景别,避免使用容易引起受众情感卷入的小景别。

(三)摄法:应以信息交代为首要目的

同样引用媒介安全系数的概念,相对于推、拉、跟、甩等一些产生较大主观卷入的技术手段而言,媒介有必要去思考着在这些危机事件爆发的过程中用静止镜头或大景别摇镜头的的方式进行拍摄于记录。这些镜头本身能够记录事件,而且,由于取缔了编导的技术原因所导致的镜头内部蒙太奇所带来的恐慌与自身的强相关性,而会显得更加的安全。

(四)后期剪辑:对属于“第三空间”的电视新闻负责电视新闻空间的塑造不同于电影空间的塑造,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的目的是以信息的呈现为最大目的,而后者则是以艺术效果为最大追求。因此,作为后期剪辑者以及编导,需要明确在电视新闻空间的建构过程中是否合适引用某些在电影空间中才会用到的诸如基于越轴以及强势剪辑所带来的一些引起受众强烈情感反应的手法。对于配音也同样如此,毕竟电视新闻空间并不是一个艺术的实践场所,与其相对的是受众所感知到的“第三空间”,而非基于纯粹艺术的变动不拘的“第二空间”。

(五)技术之外的建议:加强媒介问责

技术符号蕴藏的“戏剧派”制片风格值得处于竞争中的民生新闻栏目警惕。电影史上,将电影的风格分为“纪实派”与“戏剧派”两个类别,前者以纪实为主要目标,后者则以戏剧化的情节表现为目标。处于竞争压力中的媒介将收视率作为栏目以及员工考核的标准,与之相伴的则是具有可观赏性的“戏剧派”制片风格在民生新闻栏目中的出现。民生新闻的客观性与纪实性在这样的背景下遭到了威胁。

媒介问责的框架指向两个对象:员工与媒介考核体系。首先,媒介作为社会的公器,其员工除了需要对媒介负责外,更需要对社会负责。同时,值得业界反思的是,如果没有一套基于收视率的考核体系,或许也就不会出现类似的假新闻的炮制现象。因此,从媒介生态的角度而言,“纸馅包子”案例除却问责栏目的编导,更需问责媒介的员工考核体系。

五、电视新闻空问中的微言大义:让我们永远免于恐慌尼尔波茨曼在《技术垄断》一书中指出,技术是一个赌场,其形塑了一个游戏规则,里面有赢家也有输家,只是,无论是赢家还是输家,其都受到了技术的影响,我们的时代也由此由技术来戈1分Ⅲ。在当下,电视媒介技术的介入,使得我们或多或少受制于其游戏规则,在官僚主义的视角下,电视媒介可以控制受众的信息获知,形塑着他们头脑中的“民族想象共同体”,从而便于社会的维系与稳定,只是,在由任何技术所形塑的游戏规则中,只要我们不摆脱尼尔波茨曼所言及的技术垄断的现状,那么我们每个人都将成为技术的奴隶。当我们在使用电视媒介建构新闻时,媒介制作者倾向于以注意力为导向来使用技术,而在使用技术之后,却没有想到,这些技术的使用,正在逐渐剥夺我们对于社会的常态性认知,受众的理性思维退化了,整个“民族想象共同体”存在于一个以收视率数据考核的“媒介空间中”,数据的逻辑就是以量取胜,结果随因诞生,“媒介空间”存在着种种恐慌奇观。存活于这个时代的每个受众,是否都会恐慌于媒介空间所形塑的影像,是否会更加怀念过去纯粹以信息传递为主旨的“电视新闻空间”时代?人是万物之灵,当我们最后的防线几近奔溃时,时代需要一个个爱心斗士对当下的非常态的媒介现象进行批判与否定,而其目的只有一个:让我们从技术垄断的时代回归ITIJI具时代,让我们重新让技术为在神祗下诞生的我们服务,让技术服从于普世的道德与生灵的标准。

震蓊豳

…何镇飚.媒介安全论[M1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1:160.

【2113]钟大年.纪录片:影像意义系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0-126,1t9

【4】尼尔波茨曼.技术垄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7

作者简介:

傅正科宁波大红鹰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浙江大学讲师,研究

向:媒介环境学。

2013年第2期(总第102期)

J东南传播

n

L—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