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传播学理论与实务

来源:伴沃教育
传播学理论与实务

传播学重点笔记第⼀章导论

第⼀节传播与传播学

⼀、传播的四种定义类型(核⼼观点、代表⼈物、利弊)(⼀)、共享说核⼼观点:

1、强调“传者”与“受传者”对信息的分享

2、“共享”现象不但是传播实践中的⼀种主观愿望,在多数情况下,也是客观结果。“共享”信息既是传播的出发点,也是其归宿。

代表⼈物:施拉姆

弊:“共享说”没有⽆法概括如下传播现象:1、拒斥:甲发出信息,⼄拒绝接受

2、不通:因符号体系不相同等理由,⼄⽆法“解读”3、误解:未能领悟甲的真意,曲解现象4、独处:传者与受传者为同⼀个⼈(⼆)、交流说核⼼观点:

1、强调传播是“⽤语⾔交流思想或观念的活动”2、关注的范围是传播活动的“过程”代表⼈物:霍本弊:

在“拒斥”和“传⽽不通”状态下,“交流”的过程是⽆法实现的,⽽且,传播⼯具也并⾮惟语⾔⼀种符号体系,还存在⼤量的⾔语、⾮⾔语和副⾔语体系。当我们去分析某些传播结果时,⾃然不能忽视语⾔意外的其他符号系统的重要性。可见,“交流说”也不是⼀个理想的定义。(三)、影响说(劝服说)

核⼼观点: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传着施加影响的⾏为。代表⼈物:露西、波德森

利:正确指出了现实⽣活中存在着⼤量带有功利性、⽬的性的传播活动弊:不⾜的是,将劝服性当做⼀切传播活动的表征(四)、符号说(信息说)

核⼼观点:强调传播的是符号(信息)的流动代表⼈物:贝雷尔森

⼆、传播的定义:(2006,名词解释)(2008,名词解释)

传播是⼈类交流信息的⼀种社会性⾏为,是⼈与⼈之间,⼈与他⼈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嗦进⾏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的⾏为总称。换句话说,传播就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

传播具有以下特点:

1、是⼀种信息共享的活动(⾃我传播除外)

2、是在⼀定的社会关系中进⾏的,⼜是⼀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是⼀种双向的社会互动⾏为4、受传双⽅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是⼀种⾏为,⼀种过程,也是⼀种系统

从传播的层次上看,传播可以分为:⾃我传播、⼈际传播、群体传播、团体传播和⼤众传播等五个层级。三、传播学的定义:

传播学是研究⼈类⼀切传播⾏为和传播过程发⽣、发展规律以及传播与⼈和社会关系的学问。简⾔之,是研究⼈类如何运⽤符号进⾏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称传学、传意学。四、传播学的主要内容:

1、传播现象的产⽣与发展历史研究(传播史研究)麦克卢汉对⼈类传播史的阶段划分:(2008,简答)(⼀)、关于麦克卢汉:

麦克卢汉(1911——1980)是加拿⼤多伦多⼤学研究⼤众⽂化的知名专家和传播学教授,其早期理论建⽴在他的导师英尼斯的研究基础上,认为媒介是⽂明的精髓,认为历史由各时期占优势地位的媒介引导前进。其理论主要包括:媒介即信息论,⼈体延伸论,“冷”“热”媒介论、“地球村”等理论。其代表作有《古登堡的灿烂群星》和《理解媒介:论⼈的延伸》等。(⼆)、⼈类传播史的三个重要时期:

(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这是在《理解媒介:论⼈的延伸》⼀书中提及的)(1)、⼝语传播时代

也称“部落⽂化”时期。其特征是:个体的各种感觉器官可以同时接收到外部讯息的刺激,并处于和谐状态,个⼈的演讲才能是确定其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语的产⽣⼤⼤加速了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直到今天,其依然是⼈类最基本、最常⽤的⼿段。但是存在以下局限:⼀是只能近距离交流,⼆是不便于长期保存。(2)、⽂字印刷传播时代

也称“脱离部落⽂化”时期。⽂字的出现使得视觉功能得到加强。由于⽂字的线性特征,使得⼈类逐渐形成了按顺序去阅读、思考的习惯。并且使⽤⼀种线性的、因果关系的特殊推理⽅法组织视觉经验,因此,抽象思维得到发展,传播活动也突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这个时期传播的特点如下:⼀是传播内容能够长期保存,不在单独依靠⼈脑有限的记忆⼒;⼆是扩展了⼈类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三是不再依赖神话和传说,⼆是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献依据;四是⼤⼤加速了⼈类利⽤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3)、电⼦传播时期

也称“重归部落⽂化”时期。在这⼀时期,电⼦媒体的传播速度和传播⽅式使⼈们的“感官重新得以均衡地体验部落⽂化社会中村庄式的接触交流”,⼈们的交流时空距离被骤然缩短,整个世界似乎成了“地球村”。在这个时期,还实现了信息远距离的快速传播,因⽽,⼈类⽂化传承的内容更加丰富,感觉更加直观,依据更加可靠。(三)、⼩结:

总⽽⾔之,这个历史进程并不是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是⼀个依次叠加的过程,是⼈类使⽤媒介不断丰富的历史。2、理论模式研究3、传播内容研究

4、传播类型研究(即传播层次)5、传播功能和效果研究

五、⼤众传播学VS新闻学VS传播学

六、为什么说传播学是⼀门边缘学科?(略)第⼆节传播的层次

(根据传播的影响度划分,各层之间有交织性)⼀、⾃我传播

指不起交际作⽤的内部信息交流过程,是个⼈处于感知和理解时的⾔语活动。它是作为客体的外部环境刺激作为主体的⼈的⼤脑⽽产⽣的⼼理和⽣理上的⼀种反映。⾃我传播的主要特点:

1、传播者与受传者合为⼀体,往往表现为⽭盾的统⼀2、信息不与他⼈分享

3、⼀般⽽⾔,⼈脑信息库的内储量的多少,决定了⾃我传播的活跃程度。⾃我传播的⾃觉程度也决定着⼈脑对有效信息的储存数量和状态。

⾃我传播是⼈类各种传播活动基础。⼆、⼈际传播

⼈际传播⼜称⼈际沟通,指个⼈之见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和知识等信息的过程。⼈际传播主要是通过⾔语、副⾔语、表情、⼿势、体态以及社会距离等实现的。⼈际传播具有以下特点:

1、沟通的双⽅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在沟通过程中发⽣的不是简单的信息运动,⽽是信息的积极交流和理解。2、⼈际传播综合借⽤⾔语和⾮⾔语两类符号,表达往往不规范,⽽且⼆者可能⼀致,也可能⽭盾。3、⼈际传播是⼀种动态系统,传者与受传者的⾓⾊可以随机互换,反馈⾮常及时,传播效果可以当即产⽣。4、⼈际传播中的双⽅应有同意的或近似的编码系统和译码系统。三、群体传播(⼀般指⾮正式群体)

所谓群体,泛指通过⼀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团体。群体传播的特征:

1、个⼈产⽣对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使群体对成员保持⼀种凝聚⼒和亲和⼒。2、个⼈内⼼的满⾜程度是判断群体传播价值的主要标准。3、成员会承认群体中权威和个别⼈的威望。

4、群体传播是⼀种开放形式,成员可以⾃由进出,或者参加数个群体的传播。四、组织传播(⼀般指正式群体)

组织传播是指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组织⽹络,为应付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创造和交流讯息的过程,是⼀种有组织、有领导、有⼀定规模的讯息交流活动。

组织传播的流向有:⾃上⽽下、⾃下⽽上、横向传播。既可通过正式的渠道,也可通过⾮正式渠道,其特征有:1、规模较⼤,对象特定2、传者与受传者⾓⾊有所规定3、信息表达和传播周期较规范

4、信息反馈相对于⼈际传播和群体传播⽽⾔,⽐较困难五、⼤众传播(2007,名词解释)

⼤众传播主要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其⼴泛的受众所进⾏的信

息传播活动。特征:

1、它需要借助特定的、职业化的传播媒介传递信息2、传播的信息是公开的,不具有保密性3、传播模式基本上是信息的单向流动

4、受众是⼤量的、隐匿的、分散的、各不相同的

5、所传信息由职业传播者把关,经过净化、优化处理后,再提供给社会以满⾜受众的多元需求6、传播速度和效果直接受制于现代科技,特别是电⼦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第三节经典传播理论的类型(五个理论流派)⼀、结构——功能理论⼆、认知和⾏为理论

真题:在传播⾏为理论中,关于认知研究的要点(2007,简答)

认知研究是⽤认知结构及其组织特性解释学习的⼼理机制的学习理论。所谓认知结构,是指在感知理解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在头脑中形成的⼀种⼼理结构,是个⼈的全部知识的内容和组织。学习的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变化和重新组织的过程,存在于⼈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始终处于变动与建构之中,其中环境和学习者的个体特征是两个决定性因素。当处于问题情境时,个体会以认知结构先进⾏试探,将⾯临的问题与已经掌握的知识进⾏对⽐,从⽽确定是依靠旧有的经验来处理问题,还是进⾏认知结构的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

对于认知研究⽽⾔,其是以“变量分析”为中⼼,它把主要的变量归类,显⽰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的⽅式。认知研究者同样感兴趣的是由信息和认知变量引起某些⾏为结果的⽅式。

在认知理论中,传播被理解为个⼈的思想。其旨在揭⽰⼈们⼀般是怎样思考的,但它们却很难理解⼈们是怎样协作完成某⼀任务的,也很少涉及社会群体的动态变化。三、相互作⽤理论四、阐释理论五、批评理论

第四节传播学奠基⼈及其贡献

⼀、拉斯韦尔(1902-1977)(2010,名词解释)

拉斯韦尔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传播学四⼤奠基⼈之⼀。拉斯韦尔是美国⾏为主义政治学的创始⼈之⼀,对权⼒关系以及⼈物与政治的关系有创新性研究,并对当代的⾏为政治科学有重要贡献。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五个⽅⾯:1、他⾸先⽤政治学观点对传播学进⾏系统的研究,是公认的“宣传和政治符号理论发展的先驱”。2、他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较完善地描述了传播的过程,并为当代传播学研究指明了⽅向。

3、他提出“社会传播”概念,从宏观上初步探讨了传播的社会功能等基本客体。同时提出传播的三⼤社会功能,为赖特、默顿等学者以后对传播功能做出进⼀步的理论阐述奠定了基础。

4、倡导并亲⾝实践内容分析法,该法精确定量的特⾊为传播学成为⼀门精确的学科⽴下了功勋。

5、他⽤定量语义学的⽅法,⽐较了有意义的政治符号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在主要新闻机构的分布,为传播学研究运⽤内容分析的⽅法提供了有益经验。

拉斯韦尔与同处出啊剥削奠基阶段的学者⼀起,使美国⼤众传播研究脱离了欧洲传统的建构经验主义分析框架:历史诠释、媒介内容分析、⼤众媒介效果研究等领域。⼆、卢因(1890——1947)

卢因是传播学四⼤奠基⼈之⼀,传播学“把关⼈”理论的创⽴者。他也是著名的社会⼼理学家,属格式塔⼼理学派,是⼼理学上“群体动理论”和“场论”的提出者。卢因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有:

1、他把⼼理学的实验⽅法引⼊社会学研究,实际上也给传播学研究提供了⼀种有效的⼿段。因此卢因是最早研究传播学的⼼理学家之⼀。

2、他专门研究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新闻媒介对群体的影响⼀起群体间的互动效果,推动了传播学的建⽴。3、他是“把关⼈”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揭⽰了媒介的控制机制。三、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

真题:为什么说保罗·拉扎斯菲尔德是传播学的奠基⼈之⼀?(2010,简答)

拉扎斯菲尔德是美籍奥地利⼈,著名社会学家。毕业于维也纳⼤学,先后获哲学、⼈⽂学和法学博⼠学位。拉扎斯菲尔德是对后来的传播学研究⽅法影响最⼤的⼀位,他对传播学研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主要有:

1、1932年,最早在维也纳运动实地调查法从事⼴播的研究。后来在美国哥伦⽐亚⼤学建⽴应⽤社会学研究中⼼,与著名社会学家默顿共事多年。

2、他提出了“⼆级传播理论”,即“媒介——意见领袖——受众”传播理论模式,开创了传播效果研究的第⼆阶段:有限效果论。强调⼈际传播的绝对重要性,打破了“魔弹论”的迷信,为传播效果和传播机制研究开辟了道路。

3、他还提出了“既有政治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等很有影响的概念。

拉扎斯菲尔德对研究⽅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传播学研究的“⼯具制作者”,也是传播学四⼤奠基⼈之⼀。他通过不断改进抽样调查技术和量化分析法,为传播学赢得了来⾃其他科学的尊重。其代表作有《传播研究》、《个⼈的影响⼒:个⼈在⼤众传播中的作⽤》等。四、霍夫兰(1912-1961)

霍夫兰是美国⼼理学家,研究⼼理对⾏为的影响。曾在耶鲁⼤学获得博⼠学位。战后返校主持“劝服传播与态度改变课题”,创⽴了传播学研究的耶鲁学派。他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有:1、由微观⽽⾮宏观⼊⼿,对传播的技巧⽽⾮原理进⾏研究。2、引⼊了“控制实验法”这⼀⾏为⼼理学派的研究⽅法。

3、霍夫兰对传播与说服、说服能⼒与说服⽅法的研究,揭⽰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否认了早期“⼦弹论”效果观,为传播学的建⽴做出了⼀定的贡献。五、施拉姆(1907-1987)真题:请写出施拉姆三本著作的名称(2002,简答)

传播学科的集⼤成者和创始⼈,被誉为“传播学⿐祖”、“传播学之⽗”,是世界上第⼀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他对传播学的贡献在于:

1、他将美国的新闻学与社会学、⼼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研究,在前⼈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从⽽创⽴了⼀门新学科---传播学。2、他建⽴了四个传播学研究机构,培养了⼤批研究⽣。

3、他出版了《⼤众传播学》《⼤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众传播和社会发展》等⼀系列经典著作和教材。第五节传播模式

⼀、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或结构模式)真题:5W模式(2011专硕,名词解释)

这五个W分别是英语中五个疑问代词的第⼀个字母,即:Who(谁)

Says what(说了什么)

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

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后来,英国传播学家麦奎尔等将这个模式租了如下图书:意义:

第⼀次将⼈们每天从事却⼜阐释不请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不⾜:

1、忽视了传播是循环往复的双向过程,仅仅是把传播过程视为⼀种直线性和孤⽴性的讯息传输过程,产⽣效果是⼀个直线的、单向的过程,其间既看不到受者的反馈,也看不到其他各要素之间的互相作⽤。

2、没有体现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的关系。⽽事实是,任何⼈类传播都不可能脱离社会,在“真空”⾥独⾏。⼆、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或技术模式)

1949年,信息论创始⼈、数学家申农和韦弗提出有关传播学的线性模式,传播被描述为⼀种直线性的单向过程,展⽰了五个要完成的正功能和⼀个负功能的因素:信源:传者。

信息:发出的和收到的⽂字⼝语、图像、⾳乐等。发射器:将信息转化成为适⽤于所⽤渠道的信号。噪⾳:信道中,因技术原因对正常信息传递的⼲扰。接收器:将信号还原为信息,功能与发射器正好相反。信宿:受传者。意义:

1、导⼊了噪⾳的概念,表明了传播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扰

2、对⼀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的认识不⾜:它没有从根本上克服线性模式的局限性,仍然忽略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学⾏为的制约。三、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循环模式)意义:

1、奥⽒⾸创这⼀模式,由施⽒提出。与技术模式的不同点在于,施⽒⾸创突出了信息的传播过程是循环往复、周⽽复始的。这表明,信息会产⽣反馈并可以为传播双⽅所共同分担。

2、这⼀模式的出现,意味着与传统的直线性的单向传播模式的彻底决裂,那种把传者和受者之间关系和作⽤固定地分开的观点被纠正了。

3、循环模式着眼于探讨传播过程中传播双⽅的⾏为及其相互转化;侧重研究⼈的传播⾏为本⾝,⽽不是只关注渠道是否畅通,信息能否达到⽬的地的技术型问题。不⾜:

1、它将传播双⽅放在完全对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不符2、只适⽤于⼈际传播,不适⽤于⼤众传播四、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众传播模式)

该模式努⼒保留以前模式的观点(即传、受双⽅与外界的密切联系与相关性),但要反映出更为复杂的⼤众传播的实际情况。该模式的五个基本成分是:

X:社会环境中通过⼤众传媒被感知的任何事件与事物A:代表有⽬的的传播者。

C:传播渠道,包括媒介机构或其中的⼈。

B:代表受众,即信息的接受者。

F:表⽰反馈。其中fba是受众向传者的反馈;fbc是受众向传播媒介的反馈;fca是媒介向传者的反馈。该模式所揭⽰的传播特点是:1、信息选择的多样性2、传播系统的⾃动调节性3、强调反馈的重要性

很显然,这⼀模式向我们暗⽰出了更多关于⼤众媒介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如何求⽣存的对策性问题,⽐如⼴播媒体的窄播趋势,电视节⽬的栏⽬化以及杂志的分众型操作等。五、德福勒模式(社会系统模式)真题:德福勒模式(2006,名词解释)

德福勒模式把⼤众传播过程置于⼴泛的政治、经济、⽂化等社会背景之下,去显⽰⼤众传播系统是怎样相关于整个社会系统并成为其中的⼀个组成部分。该模式认为,社会是母系统,财政⽀持者、媒介、政府控制机构是⼦系统。在这些⼦系统中⼜细分低⼀级的⼦系统。受众⼦系统⼜可分为⾼、中、低三层。不⾜:

只代表着美国社会的⼤众传播体系,⽽且是⼀种⾃由市场模式。没有探讨来⾃国家、政党的控制作⽤。第⼆章研究⽅法

第三节传播学的研究⽅法(5个)实验型定量⽅法

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个案研究法

真题:研究设计(2011专硕)第三章系统理论第⼀节系统论第⼆节控制论第三节信息论

第四节系统论与传播研究⼀、关系传播理论1、讯息具有双重性

贝尔森认为,每⼀个⼈际交流都包含着两个讯息:“报告”讯息(显⽰谈话的内容,即内容讯息)和“指令讯息”(显⽰传播者之间的关系,即关系讯息)

2、关系可以分为“互补性”和“对称性”

互补关系指⼀个⾏为引来与其相对应的⾏为,即参与者之⼀的⽀配⾏为引起对⽅的顺从⾏为。对称关系指交往中,双⽅的⾏为

相同。

⼆、⼈际传播的五项基本原理1、⼈不可能不进⾏交流

2、任何谈话⽆论长短,都包含两种信息——“报告”讯息和“指令”讯息3、交流者总是将相互作⽤融⼊有意义的模式中,即“点读”4、⼈们使⽤数码、类⽐代码两种代码进⾏传播5、相互作⽤中的“对称关系”与“互补关系”真题:“指令”讯息(2006,名词解释)

关系理论的创⽴者贝尔森认为讯息具有双重性。他认为每⼀个⼈际交流都包含着两个讯息,即报告讯息与指令讯息。报告讯息显⽰谈话的内容,即讯息的内容;指令讯息则现实传播者之间的关系,关系可以分为互补性和对称性两类。在互补关系中,继之以⼀个⾏为的是相对的⾏为。例如,参与者之⼀的⽀配⾏为引起对⽅的顺从⾏为。在对称关系中,两个⼈的⾏为是相同的。⽀配⾏为跟着⽀配⾏为,顺从⾏为跟着顺从⾏为。第四章传播的社会功能第⼀节传播功能研究的基本理论

(对传播功能的研究,源⾃西⽅社会学的机构——功能主义学派,其中的代表⼈物为帕森斯和默顿)⼀、帕森斯的理论——社会⾏动系统论

真题:简要评述帕森斯理论的内涵(2005,简答)(1)、帕森斯简介

帕森斯(1902——1979)是美国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物。他的研究重点是社会结构及其各组成部分之间在功能上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上。其于1937年出版《社会⾏动的结构》⼀书。在40年代,⼜提出结构——功能主义的思想,并成为结构——功能分析学派的领袖⼈物。1942年还出任美国社会学会会长。(2)、帕森斯的理论

1、帕森斯的核⼼理论:社会⾏动系统论

社会⾏动系统论是帕森斯结构——功能理论的核⼼,是帕森斯对设计如何改造、如何共同适应问题的宏观描绘,共包括以下⼏个系统:(1)、⽂化系统

这个系统的基本分析单位是“意义”。宗教信仰、语⾔和民族的价值观都是符号系统,如果这些符号的价值观被社会成员所内化,就会产⽣“社会化”(维持社会控制和保证社会团结的极为强⼤的聚合⼒)。(2)、社会系统

这⼀系统的基本单位是“⾓⾊互动”。社会系统是在⼀定情境中的单个⾏动者相互作⽤的复数形式。这⼀情境⾄少具有物质的或环境的⼀些成分,并且还有以⼀种“满⾜最优化”的趋向为动机的⾏动者,并与这些⾏动者共同分享社会价值观。(3)、⼈格系统

这⼀系统的基本单位是单个⾏动者——⼈。其研究重点在个⼈的需要、动机、态度上。(4)、⾏为个体系统

其基本单位是具备⽣物特性的⼈类,即⼈的⾃然层⾯,其中包括有机体及其赖以⽣存的⾃然环境,因此,对⾏为有机体的研究,应该包括对⼈的中枢神经系统和⼈体的机械运动的探索。

2、帕森斯的第⼆⼤理论:AGIL模型(四功能图⽰)(2007,名词解释)

(1)、A(adapt)代表使⽤功能,指保障从环境得到⾜够资源,并通过系统对这些资源进⾏分配的问题。这是指社会系统需要⼀定的结构和制度,即经济便成为有机系统中最重要的制度。

(2)、G(go)代表达标功能,其核⼼的问题是决策者们的功能——为了组织和调动系统中的资源的能⼒并加以利⽤来实现其⽣存优势,⼈格系统要求决策者们通过政治制度来表达⾃⼰的意愿、动机和态度。

(3)、I(integrate)代表整合功能,意味着需要在系统内部的各个⾏动者或单位之间协调、调整关系以保持功能系统的平衡,也就是说,需要⼀些社会共同体或规范性秩序。

(4)、L(liaise)是通过传播社会价值观来保持价值系统的完好⽆损,并保证社会系统成员⼀致性的问题。

该观点认为,这些⼦系统相互牵制,并制约着⼈类的⾏动。在每个⼦系统⾥,社会规范、⽂化价值、⼼理活动和⽣理需要分别引导和控制⼈们的活动,从⽽形成⼀个平衡、协调的⾏动者相互体系。⼆、默顿(1910——2003)的理论

默顿的功能主义理论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中层理论、功能分析理论、越轨理论、⾓⾊理论。我们着重讨论与传播功能相关的功能分析理论。1、功能失调

(1)、默顿认为,只有对社会群体的整合与内聚有贡献的制度或结构才是正功能,⽽那些推助社会群体破裂或解体的制度或结构则是负功能,也叫做功能失调。后者不仅客观存在,更需要⼈们去正视和研究。

(2)、默顿的功能失调理论假设:某些事物可以有普遍的功能失调后果,这些后果可以随讨论它们的⼈⽽变化。它包含两层意思:其⼀、任何事物都⽆法避免其灵活度的局限。其⼆、制度本⾝不⼀定是有正功能或负功能的东西,但它可能对某⼀些个⼈或群体有正⾯的功能,⽽对另⼀些则是功能失调。2、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所谓显性功能,是指⼈们能够观察到或者能预期其效果的功能。所谓隐性功能,是指既不能认识也不能预期其效果的功能。默顿的关注点在后者。他认为,通过揭⽰事物的隐性功能可以增加对社会进⾏功能分析的深度。3、功能替代

(1)、作为⼀种深化功能分析得到概念,默顿试图通过⽤功能替代物的概念来解释社会制度的起源、延续和衰落。(2)、在功能替代理论中,现存制度中的局限是必然存在的,因此,现存社会结构随时需要⼀些功能替代的东西来作为补充,以实现社会的整合。第⼆节⼤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拉斯韦尔:传播的三种主要社会功能(⽂化传递功能最重要)1、环境监测功能

指传播组织以“新闻”的⼿段不断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境中变动的信息,并通过客观、准确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使⼈们了解⾜以影响社会进程的机遇或威胁,并作为决策或付诸⾏动的依据的⼀种社会职能。施拉姆把它⽐作“雷达”功能。2、社会整合功能

指⼤众传播媒介以“宣传”为⼿段,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把社会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协调⼀致,整合为⼀个有机的整体,并对社会周围的环境作出有效的回应,把⼈们的视线集中到适应当前社会状况的重要事情或事件上来。这样,恰好可以避免出现环境监测功能⽅⾯的某些失调,这也就是所谓的⼤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注:⽐较环境监测和社会整合功能:

环境监测就相当于今天的新闻频道,我们可以通过⼤众传播来了解我们这个世界上发⽣的各种事情。社会整合功能就相当于焦点访谈,通过对⼀个新闻事件的深度解读,得出⼀些结论,来影响⼤众。社会整合是要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分析、评论和解读来试图给受众传递某⼀种观点。这就是⼆者的区别。3、⽂化传递功能

⽂化传递功能⼜称为社会遗产传递功能。他指⼈类通过教育活动使社会规范和知识等精神遗产得以代代相传,促成社会成员共享同⼀的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社会⽂化遗产,从⽽增强社会的凝聚⼒。⼆、赖特补充:娱乐功能

1、赖特认为:娱乐功能是⼤众传播多种功能中最为显露的⼀种功能。事实上,⼈们随着⽂化的发展和与外界环境的接触点不断增多,越来越重视和喜爱娱乐;加之以现代社会快节奏的⽣活⽅式,电⼦传媒的飞速发展和全⾯普及,特别是电视⼏乎⾛进城市的每⼀个家庭乃⾄穷乡僻壤,更使⼤众传播提供的娱乐与消遣成为社会所有成员的共同需要。

2、就⽂化体系来说,由于娱乐功能得到强调,即形成了⼤众⽂化,也在⼀定程度上削弱了⾼雅⽂化或精英⽂化。

3、赖特提出的娱乐功能呢,是基于20世纪以来⼴播电视⽇益普及的现实⽽提出来的。

拉斯韦尔和赖特的见解泛指⼀切传播,包括⾃我传播、⼈际传播、群体传播和⼤众传播等,但研究者们对上述功能阐述得最为详尽的往往是⼤众传播这个重要范围。

三、拉扎斯菲尔德、默顿:⼤众传播的正功能与负功能(即“三功能论”)(第⼀次指出并研究传播的负功能问题)1、授予社会地位的功能(正)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发现,⼤众传播通过新闻报道等多种宣传形式,能够授予个⼈、团体、社会事件以及社会活动以显赫的社会地位。

2、促进社会规范的实⾏功能(正)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众传媒处于上层社会控制与⼴⼤民众之间的中介领域,可以通过“揭露”某些背离公共道德的⾏为发起有组织的社会⾏动。这种向公众揭发偏离社会准则的倾向的做法,能使某种功德和社会规范得到宣传和明朗化,迫使⼈们采取⼀元的⽽不是双重的道德标准。这是因为⼤众传媒有着公开和社会扩散的特性。3、模拟社会环境的功能(“⿇醉精神”)(负)

(1)、李普曼早在1922年提出“拟态环境”概念,指出由⼤众传媒提供的信息环境会使现代⼈性产⽣裂变。

(2)、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从结构——功能理论出发,第⼀次关注并着⼒研究⼤众传播对现代⼈的⽣活以及对社会的发展已经存在的负⾯影响问题。

(3)、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把“⿇醉精神”看成是⼀种通过受众⾏为表现出来的传播效果。它指⼈们与⼤众传播接触时耗费了太多时间,使之越来越疏于⾏动,却还沾沾⾃喜地误以为参与了社会实践活动。4、“两个环境”理论

(1)、李普曼在1922年的《舆论学》中提出了著名的“两个环境”理论。他认为,⼈类⽣活在两个环境⾥,这就是现实环境和拟态环境。现实环境是独⽴于⼈的意识、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拟态环境是指⼈对客观现实环境意识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即“准环境”。(2)、⼈类对现实环境的感知分直接和间接两个途径,能够被⼈们直接感知和体验的环境叫直接环境,需要通过他⼈或媒介才能体验的环境叫间接环境。由于间接环境依赖于他⼈或媒介的模拟陈述,因⽽⼜被称为媒介环境。

(3)、现代⼈对拟态环境越来越失去了验证能⼒,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是媒介会有意或⽆意“歪曲”环境。⼆是⼈们会将拟态环境视为现实环境⽽展开现实的⾏动。真:拟态环境(2001,名词解释)

真:简述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传播功能理论。(2003,简答)第五章传播的控制研究把关与施控注:控制研究分为受控

第⼀节概念与内涵

⼀、所谓控制研究,即对“5W模式”中对“谁”的研究⼆、控制研究中的施控与受控

施控:传播者对信息流通所进⾏的⼲预和影响、左右和操纵。

受控:传播者受其时代和设计的制约,不得不去屈从于外界施加在⾃⼰⾝上的诸多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化的压⼒,从⽽成为某种意志的代⾔⼈。

不论施控,还是受控,都是针对传播者⽽⾔的。

控制研究包括三项内容:⼀是分析传播者的施控⾏为,如把关研究及理论。⼆是分析传播者的现实受控情况,如施拉姆的研究。三是从理论上概括各种不同的控制形态,如政治控制、经济控制、受众控制、⾃我控制等。

第⼆节把关与施控

⼀、把关的概念:传播者不可避免地会站在⾃⼰的⽴场与视⾓上,对信息进⾏筛选与过滤,这种对信息记性筛选与过滤的传播⾏为就叫做把关,凡有这种传播⾏为的⼈就叫做把关⼈。⼆、把关的实质

1、⼤众传媒的新闻或信息的⽣产与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性”,⽽是依据传媒的⼀定市场、⽅针和价值标准所进⾏的⼀种有⽬的的取舍选择和加⼯活动。所以不能把把关⼈当作⼀个孤⽴的因素来考虑,过分强调把关⼈独⽴的权限,⽽忽略了制约把关⼈的社会因素对把关⼈的深层控制。

2、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的经营⽬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的⽅针和利益⼀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选、优先得到传播。

3、传媒的“把关”是⼀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场和⽅针的体现。三、把关的标准

1、满⾜新闻信息的两个基本属性(真实性、及时性)2、满⾜新闻制作的业务标准和市场标准(结合新闻价值)3、有利于实现社会⽬标或宣传⽬标

真题:结合实例试述“融合媒介时代”如何实现新闻传播的把关功能。(2009,论述)⼀、基本概念分析

融合媒介这⼀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学的普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体化的趋势。⽽实际上的理论框架是1978年由著名学者、美国⿇省理⼯学院的媒体实验室创始⼈尼古拉斯提出的。

媒介融合是指在数字技术和⽹络技术的背景下,以信息消费终端的需求为指向,由内容融合、⽹络融合和终端融合所构成的媒介形态的演化过程。其本质是⽣产形态的融合,可分为纵向融合和横向融合两个⽅⾯,纵向融合即媒介系统内部诸要素对新技术和新兴传媒⽅式的融合,横向融合则是指媒介系统之间的融合。随着媒介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媒介融合形态逐渐成熟,并初步显现出了融合的特征和内在规律。把关:

传播者不可避免地会站在⾃⼰的⽴场与视⾓上,对信息进⾏筛选与过滤,这种对信息记性筛选与过滤的传播⾏为就叫做把关,凡有这种传播⾏为的⼈就叫做把关⼈。传播学先驱卢因最先提出了这个概念,传播学者怀特对把关⼈进⾏了系统的个案研究。⽽影响把关⼈的因素主要来⾃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受众因素和⾃我因素。认识这些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可以使传播者的把关更加有效,更符合社会需要。

⼆、融合媒介时代下加强新闻传播把关功能的必要性

随着媒介技术、内容和产业的不断融合,⼤众传播产⽣了⼀些新的特征:1、信息容量增多,传者与受者双⽅⾓⾊逐渐模糊。这在⽹络传播中尤为突出,⼈⼈都可以传播信息,交互性更明显,这就使得信息剧增,⽽各种媒介本⾝的融合也使信息量增多,因此从内容上看,融合媒介对把关⼈提出了严峻考验。2、技术要求加强。媒介融合的外在表现在技术上,⽽技术是影响把关⼈的⼀个重要因素。3、在媒介融合时代下,媒介产业将产⽣巨⼤变化,产业链横向和纵向的融合都会衍⽣出新的功能和特点,对规模化和差异化的同时追逐,多⾓⾊化和分⼯细化形成对⽴统⼀关系等等,这些都是对把关⼈的新挑战。因此,⼤众传播的把关⼈有必要在遵循传统把关原则的基础上,对⼀些新问题加以关注。三、实现途径

1、把关⼈⾯对着更为繁杂的信息,这就要求把关⼈要更快地在信息的海洋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成为信息的“提炼者”⽽不是以往的“捡拾者”。

2、把关⼈需要把握所在媒介的个性新闻价值,要有⾼度的新闻敏感。媒介融合时代,媒介都抢先占据新媒体的渠道优势,但是整体上新闻传播“内容为王”的特点并没有改变,在激烈的竞争中,把关⼈必须找到能够体现媒介个性新闻价值的信息,以差异化与对⼿竞争。

3、在媒介融合时代,“分众传播”是⼀个重要的课题,把关⼈必须更加强化受众本位意识,要明确⽬标受众的喜好和需求,并有意识地制作专业化的、适合相应渠道的细分内容。

4、融合媒介时代,在进⼀步促进了信息爆炸之时,也带来了更多冗余、虚假的信息,把关⼈必须强化⾃⾝的责任意识,提⾼对“原材料”的鉴别能⼒,具有更强的政治性、专业性和职业敏感性。

真题:有⼈说,在互联⽹时代,搜索引擎是真正的把关⼈,你怎么看待这个观点?(2012,论述)⼀、把关⼈的概念:

传播者不可避免地会站在⾃⼰的⽴场与视⾓上,对信息进⾏筛选与过滤,这种对信息记性筛选与过滤的传播⾏为就叫做把关,凡有这种传播⾏为的⼈就叫做把关⼈。传播学先驱卢因最先提出了这个概念,传播学者怀特对把关⼈进⾏了系统的个案研究。⽽影响把关⼈的因素主要来⾃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受众因素和⾃我因素。认识这些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可以使传播者的把关更加有效,更符合社会需要。⼆、搜索引擎并不是真正的把关⼈

互联⽹时代,使⽤搜索引擎是⼀个⾮常重要的信息获取⼿段,⼈们查找信息并通常在搜索引擎中给出的范围中筛选所需要的内容,因此,它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个中介⾓⾊,⼀定程度上发挥了把关的作⽤。然⽽,尽管搜索引擎对⼈们获取信息影响很⼤,但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把关⼈,理由如下:1、搜索引擎只是⼀种查找⼯具,并不是所有信息的准⼊⼝

我们知道,不同的搜索引擎查找出的条⽬在内容上、顺序上都有所不同。如果⼈们在百度搜索中找不到需要的信息,就会转向使⽤⾕歌或者其他⽅式来查找,⽽并不趋于放弃搜索。例如,三⿅奶粉事件的初始阶段,由于不正当的交易,百度在危机爆发之初将三⿅奶粉相关的

所有负⾯信息都屏蔽,⼈们⽆法从百度获知事态的危害性。然⽽,这并不影响公众对此事件的了解,因为百度搜索控制不了所有的信息来源,最终时间仍然真相⼤⽩。所以,从信息的内容上看,搜索引擎并不能对⽹络中的消息进⾏真正的把关和控制。2、搜索引擎受制于各种社会因素

影响把关⼈的因素多种多样,有政治和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化因素,传递信息因素,传播组织因素,受众因素,技术因素以及把关⼈⾃⾝的因素。在互联⽹中,搜索引擎所能查找到的信息仍然受控于国家相关法律和规定。所以,⽹民感到的某些消息被屏蔽,其实并不是因为搜索引擎公司,⽽是来⾃于相关政策,是各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的结果。3、公众媒介素养的提升使搜索引擎处于被动地位

把关⼈是指那些在新闻媒介系统中居于决断性的关键位置,对信息进⾏过滤和加⼯的⼈或组织。因此,把关⼈是⼀个主动性很强的⾓⾊,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能够起到决断性作⽤,然⽽,随着公众对互联⽹的熟悉和媒介素养的提升,作为信息获取和发布的主体,⼈们的能动性越来越强,搜索引擎能起到的过滤作⽤影响就越来越⼩。三、⼩结

互联⽹时代,搜索引擎是⼀种⾮常重要的⼯具,它确实对⼈们的⽣活起了很⼤的作⽤,但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把关⼈,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应当理性对待各种发达的媒介技术,不能被⼯具所左右。第三节受控的现实描述⼀、布⾥德的“潜⽹研究”

布⾥德的研究表明,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这类控制往往是⼀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

⼆、施拉姆的四种控制形态(《报刊四种理论》)(见新闻学)1、集权主义理论2、⾃由主义理论3、社会责任理论及其他4、“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略)

真:请分析“社会责任理论”(2002,论述)

三、阿特休尔与《权利的媒介》(2005,名词解释)(2008,名词解释)

《权利的媒介》是美国传播学批判学派中的后起之秀阿特休尔所著,他曾先后在美联社、《纽约时报》、美国全国⼴播公司当过记者,后转向研究领域,成为⼤学中的新闻教授。他在《权利的媒介》⼀书中着重考察“新闻媒介在⼈类事务中的作⽤”,分析各种权⼒集团对媒介的操纵、利⽤和控制。

其基本观点之⼀是:⼀切媒介——不论是以往的、还是现存的,都不是独⾃的、⾃为的,其历来都是受某种权利控制的⼯具,都是为某种权势卖⼒的“⿎吹者”。摆布媒介的权势可能是宗教性的,也可能是世俗性的,也可能是经济利润指标的和政治党派

集团的因素。媒介终归都是某种权势的媒介,新闻媒介历来没有发挥过独⽴的作⽤,也从来没有摆脱权利的操纵。因此,这种控制的表现形式,即施控者和受控者之间的关系共有四种:官⽅形式、商业形式、利润关系形式以及⾮正式关系。第四节受控的理论分析⼀、政治控制

政治控制最集中地表现在政府部门对传播的限制与管理上。也就是说,政治控制主要是政府控制。在⼀切控制形态中,政府控制⽆疑是作⽤最⼤的、效果最明显的控制,其常见⼿段有:1、⽴法2、⾏政3、操纵新闻⼆、经济控制

政治控制是最重要的控制形态,那么经济控制就是最根本的控制形态。1、媒介所有权2、⼴告三、受众控制

受众对传播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反馈上。它分为两种形式:

1、受众通过信件、电话、访问等⼿段,直接表达⾃⼰对传播活动意见、建议和批评。

2、通过受众是否订阅某份报刊,是否收听某个节⽬,是否收看某个频道等⼿段,间接地表⽰⾃⼰的态度和看法。四、⾃我控制

⾃我控制是传播者对⾃⾝主动施加的约束,称之为“⾃律”。⾃我控制⼤致包括两个⽅⾯:1、媒介组织对本机构⼈员的纪律要求与⾏业规范

2、各类传播从业者按照⼀般的⾏为准则和⾃⾝的职业道德对⾃⼰的⾏为的约束。第六章信息的交流与符号理论第⼀节信息的内涵与特征⼀、什么是信息(三种理解,略)

事物的存在⽅式及对这种⽅式直接或间接的表达⼆、信息的特性1、共享性2、扩散性3、扩充性4、浓缩性5、替代性

三、信息学对传播学的渗⼊(略)第⼆节符号学(参考新闻学)第三节传播的语境(略)第七章传播媒介及相关理论第⼀节媒介的概念

⼀、渠道、媒介、⼤众传播媒介

渠道:受传双⽅借以传递和交流信息的各种通道

⼤众传播媒介:简称“传媒”,其涵义指:在⼈类传播过程中包括⽤来复制、传递新媳妇好的机械设备和有采编专职⼈员的出版社、期刊社、报社、电台、电视台之类传播组织在内的传播渠道。根据媒介的不同介质,分为两⼤类:属于纸介质的印刷媒介;属于电⼦介质的电⼦媒介,如⼴播、电视、电影、⽹络等。⼆、⼤众传播媒介与⼈际传播媒介的区别1、媒介提供的传播符号有多元与单⼀之分2、信息流通的程式与向度不同3、传播环境有异4.传播速度与规模不同5、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性有别6、可能产⽣的传播效果不同三、媒介研究领域及类型

1、从媒介到社会及其社会机构,中⼼在阐释⼤众传播媒介作⽤下的社会⽂化结果2、媒介与观众的联系,中⼼在于描述⼤众传播作⽤下的个⼈效果第⼆节麦克卢汉的理论⼀、麦克卢汉与英尼斯

英尼斯是麦克卢汉的导师。他们都认为:历史是由各个时代占优势地位的媒介引导前进的。⼆、麦克卢汉的三个著名理论1、媒介即信息论及评价

“媒介即信息”是著名传播学这麦克卢汉媒介观的核⼼观点,也是其中最新其独特、引⼈争议的观点。麦克卢汉认为:传播媒介真正传播的是媒介本⾝的特性,⽽与其传播的具体内容⽆关。传播媒介⾃⾝的特性决定并限制了⼈类联系和活动的类型、规模和速度,新媒介出现的本⾝就会给⼈类社会带来某种讯息,引起社会变⾰。

评价:这⼀观点虽然在⼀定程度上忽视了媒介具体内容的作⽤,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的唯⼀决定因素,忽视了⽣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看不到⼈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有“技术决定论”的倾向,但在信息技术和新兴媒体不断发展的今天,似乎在某些⽅⾯得到了印证。2、“冷”“热”媒介论及评价

冷媒介和热媒介的概念由麦克卢汉提出,他依据所提供信息的清晰度及信息接受者想象⼒的发挥程度和信息接受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将媒介划分为冷媒介和热媒介。麦克卢汉认为,冷媒介包容,热媒介排斥。

低清晰度的媒介(如⼿稿、电话、电视、⼝语等)叫冷媒介,因为它们的清晰度低,要求⼈们深刻地参与,深度卷⼊,它们为受众填补其中缺失的、模糊的信息提供了机会,调动了⼈们创造的能动性。反之,⾼清晰度的媒介(如拼⾳⽂字、印刷品、⼴播、电影等)叫热媒介,它们给受众提供了充分⽽且清晰的信息,并不留下那么多的空⽩让接受者去填补或完成,因此要求参与度低。冷和热不只是⼀种媒介和其他媒介在相对尺度上的⽐较,⽽是⼈们使⽤媒介的属性。

评价:“冷”“热”媒介的划分⽋科学,甚⾄⾃相⽭盾。在麦克卢汉归类的冷热媒介中,实际上是“冷”中有“热”,“热”中有“冷”,把电话和电视视为“冷媒介”也表现出⼀种历史局限性。⽽他为了突出冷媒介的⾼参与度,提倡跳跃式的写作⼿法,⼜使得观点模糊,不确定性增⼤,反⽽减弱了传播的效果,增加了沟通的难度。3、⼈体延伸论

(1)、⼈们总是通过某种适当的平衡的感觉⽐来适应外界,每⼀个时代的主导媒介会产⽣出其独特的感觉⽐,从⽽影响⼈们的知觉,使⼈类得以凭借媒介技术的进步对其⾃⾝的感觉器官功能作相应的延伸。

(2)、不同传播技术的使⽤会影响和改变⼈类的感觉组织与反应形式,进⽽影响⼈与⼈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态环境。他假设每⼀种媒介都是对⼈类某⼀感官的功能性延伸,并以此作为标准,将⼈类⽂明的历史分为了三个发展阶段:⼝头传播时期,⽂

字印刷传播时期,电⼦传播时期。

(3)、每⼀媒介对⼈体相应官能的延伸,都会影响和改变⼈们的⽣活⽅式、⼯作⽅式和思维⽅式,进⽽影响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变⾰。

4、“地球村”的思考(略)

真题:述评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论(2004,论述)真题:试论“媒介与信息”在当代的价值论(2012,论述)⼀、“媒介即信息”

“媒介即信息”是著名传播学这麦克卢汉媒介观的核⼼观点,也是其中最新其独特、引⼈争议的观点。麦克卢汉认为:传播媒介真正传播的是媒介本⾝的特性,⽽与其传播的具体内容⽆关。传播媒介⾃⾝的特性决定并限制了⼈类联系和活动的类型、规模和速度,新媒介出现的本⾝就会给⼈类社会带来某种讯息,引起社会变⾰。

这⼀观点虽然在⼀定程度上忽视了媒介具体内容的作⽤,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的唯⼀决定因素,忽视了⽣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看不到⼈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有“技术决定论”的倾向,但在信息技术和新兴媒体不断发展的今天,似乎在某些⽅⾯得到了印证。⼆、“媒介即信息”在当代的价值思考1、积极⽅⾯

在媒介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新兴媒介形态带来的影响不仅仅在于其传播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们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模式,这也就是“媒介即信息”的基本内涵。例如微博的兴起对新闻传播界甚⾄整个社会来说,它所传递信息的意义并不在于具体的内容,⽽是这种新媒介决定了⼈类联系和活动的规模和形式。它促进了民间话语权的解放,打破了舆论⼀律的传统模式,使得⾔论⾃由与民主意识更加深⼊⼈⼼。因此,在信息技术和新兴媒体⽇益发展的今天,“媒介即信息”这⼀观点,仍然有它的价值。2、消极⽅⾯

在肯定媒介技术带来的正⾯影响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了“媒介即信息”这个观点本⾝倾向于“技术决定论”。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技术是社会发展与变⾰的根本动⼒,忽略了⼈本⾝的能动性和主体性,这就使⼈们陷⼊了⼀个被动的局⾯,从⽽会被技术所操控。例如,iphone 的出现,⼀⽅⾯促进了智能⼿机和⾃媒体的发展,但是另⼀⽅⾯,它的品牌定位也刺激了部分⼈不合理的消费欲望,某少年卖肾买iphone的事例就证明了这⼀点。也就是说,当⼈们认同技术的决定作⽤时,就会忽视信息⽂本的重要性,忽视⼈⽂情怀的重要性,甚⾄忽视了⾃⾝应当是信息传授的主体。因此,在消费社会,“媒介即信息”的观点将更能刺激⼈们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