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遗传规律中的“差错”问题――致死问题

来源:伴沃教育


遗传规律中的“差错”问题——致死问题

遗传规律中的“差错”问题——致死问题

在基因的分离定律中,当后代的比例是1∶1时,一般为测交。当后代的分离比为3∶1时,则亲本必为显性性状,且亲本都为杂合体;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中,当后代的比例为1∶1∶1∶1时,一般为测交,而当出现9∶3∶3∶1时,则亲本必为双显性性状,且亲本必为双杂合体。上述分离比和测交比指的是一般情况,在特殊情况下分离比和测交比可能会出现一些变化,例如:

例1在一些性状的遗传中,具有某种基因型的合子不能完成胚胎发育,导致后代中不存在该基因型的个体,从而使性状的分离比发生变化。小鼠毛色的遗传就是一个例子。

一个研究小组,经过大量重复实验,在小鼠毛色遗传的研究中发现() A.黑色鼠与黑色鼠杂交,后代全部为黑色鼠

B.黄色鼠与黄色鼠杂交,后代中黄色鼠与黑色鼠的比例为2∶1 C.黄色鼠与黑色鼠杂交,后代中黄色鼠与黑色鼠的比例为1∶1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控制毛色的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①黄色鼠的基因型是,黑色鼠的基因型是。

②推测不能完成胚胎发育的合子的基因型是。 ③写出上述B、C两个杂交组合的遗传图解。

解析:根据实验B“黄色鼠与黄色鼠杂交,后代中黄色鼠与黑色鼠的比例为2∶1”可知: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因此黄色鼠应为显性性状,黑色鼠为隐性性状(实验A、C验证了这一结论),而亲代黄色鼠应为杂合体(基因型记作Aa)。由Aa×Aa知,后代基因型应符合1AA:2Aa∶1aa,表现型应

1 / 6

为:黄色鼠:黑色鼠=3∶1,但实际比例却为2∶1,这说明合子的基因型为AA时不能完成胚胎发育,而杂合的黄色鼠却能成活。

参考答案:①AAaa②AA③B:Aa×Aa→1AA(不存活):2Aa(黄色):1aa(黑色)C:Aa×aa→1Aa(黄色):1aa(黑色)。

思维点拨:此类问题的基本知识点仍然是遗传的基本规律。这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由于情况的特殊性,后代性状的比例不会严格按照这些数值,但灵活运用这些数据却是此类问题的归宿。做题时应先按照正常情况,根据所学知识写出正常的后代比例,然后再根据题

意写出实际的后代比例。做题时对不同的性状该删除的大胆删除,该添加的大胆添加。例5讨论的是基因分离定律中的异常问题,下面我们再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中的异常情况做一分析。

例2某种鼠中,黄鼠基因Y对灰鼠基因y为显性,短尾基因T对长尾基因t为显性,且基因Y或T在纯合时都能胚胎致死,这两对基因是独立分配的。两只黄色短尾鼠交配后所生的子代表现型比例为()

A. 3∶1∶3∶1B. 9∶3∶3∶1 C. 4∶2∶2∶1D. 1∶1∶1∶1

解析:交配的两只黄色短尾鼠,正常情况下其基因型为YYTT、YYTt、YyTT或YyTt,但由于“基因Y或T在纯合时都能使胚胎致死”,所以交配的两只黄色短尾鼠的基因型只能为YyTt。这两只鼠交配后子代正常情况下的比例为Y_T_∶Y_tt∶yyT_∶yytt=9∶3∶3∶1,但根据题意可知,Y_T_中基因致死的有:YYTT(1/16),YyTT(2/16);YYTt(2/16)。

能够存活的只有YyTt,其比例为4/16;Y_tt中基因型为YYtt的个体胚胎致死(1/16),基因型为Yytt的个体能够存活(2/16);yyT_中基因型为yyTT的个体胚胎致死(1/16),基因型为yyTt的个体能够存活(2/16);基因型为yytt的个体全部存活,所以两只黄色短尾鼠交配后所生的子代表现型比例

2 / 6

为4∶2∶2∶1。答案为C。

变式训练1:我国的载人航天飞船已多次取得了圆满成功。在航天搭载实验中,有一批基因型为BbDd的实验鼠,已知B决定毛黑色,b决定毛褐色,决定D毛色存在,d决定毛色不存在(即白色)。请推导实验鼠繁殖后,子代表现型比例的理论值:黑色:褐色:白色为解析:此题涉及两对等位基因,但它们却共同控制着鼠的毛色,因此涉及的性状却不是两对。

根据正常情况,BbDd×BbDd后代比例也应符合9∶3∶3∶1,但由于涉及d决定毛色不存在,也即毛色为白色,因此此题比例不会是9∶3∶3∶1.我们单独考虑两对等位基因:Bb×Bb→1/4BB∶2/4Bb∶1/4bb;Dd×Dd → 1/4DD∶2/4Dd∶1/4dd,组合后,B_D_(黑,比例为3/4×3/4);_ _dd的个体均为白色,其比例为4/16,而褐色的比例为1-9/16-1/4=3/16。因此此题的答案为黑色:褐色:白色=9∶3∶4。

知识延伸:上述遗传规律中的“差错”问题实际上考察的是遗传学上的“基因致死”问题。基因致死主要包括:显性致死、隐性致死、配子致死和合子致死。例5、例6都是显性致死。由

于其他几种基因致死在近年的高考试题未见涉及,下面笔者就此略作陈述,以引起大家高度重视。 1.隐性致死

隐性致死指的是隐性基因存在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时,对个体有致死作用,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当其个体基因型为HsbHsb时,对个体有致死作用;植物中的白化基因(bb),使植物不能形成叶绿素,因而使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

例7以Hsb代表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致病基因,HAb代表正常的等位基因,有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共生了七个孩子,其中两个夭折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而正常的纯合体(HAbHAb)的红细胞在同样氧分压时则不变形。请分析回答。

(1)该夫妇二人的基因型是_______。

3 / 6

(2)存活的五个孩子其基因型都与双亲相同的概率是_______。 (3)人类产生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 ,他们的部分孩子有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的结果。

解析:①根据题意,正常基因(■)对致病基因(■)具有显性作用。由于夫妇双方表现型均正常,因此,双方的基因型可写作■×■,又因为其孩子中有两个夭折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夭折孩子的基因型必为■ ■,所以夫妇双方的基因型应为■ ■和■ ■;

②根据■ ■ ×■ ■,其后代基因型及比例应

为1■ ■∶2■ ■∶1■ ■;■ ■隐性致死,存活孩子的基因型为■ ■和■ ■,所以每一个存活孩子其后代基因型与双亲相同的概率为2/3,要使五个孩子基因型都与双亲相同,可根据乘法定理求得其概率为(2/3)5 = 32/243

参考答案:①■ ■、■ ■②32/243③基因突变,基因重组 2.配子致死

配子致死指的是致死基因在配子时期发生作用,从而不能形成有生活力配子的现象。

例8雌雄异株的植物剪秋罗有宽叶和狭叶两种类型,宽叶由显性基因B控制,狭叶由隐性基因b控制,B和b均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b使雄配子致死。

请回答:

①若后代全为宽叶雄株个体,则其亲本基因型为

②若后代全为宽叶,雌、雄植株各半时,则其亲本基因型为 ③若后代全为雄株,宽叶和狭叶个体各半时,则其亲本基因型为

4 / 6

④若后代性别比例为1∶1,宽叶个体占3/4,则其亲本基因型为

解析:此题有隐含条件:基因b使雄配子致死,因此对于XbY个体,其雄配子只有含Y染色体的精子,其后代只有雄性个体;对于XBY,其配子有XB、Y两种,因此其后代雌雄之比为1∶1。由此可知后代只有雄性个体时其父本必为XbY,后代雌雄之比为1∶1时,其父本必为XBY。

(1)若后代全为宽叶雄性个体,可知父本基因型为XbY,子代基因型为XBY。子代中Y染色体来自父本,XB来自母本,故母本基因型为XB。由于后代全为宽叶雄株,因此母本XB只能是XBXB,而不可能是XBXb。(若为XBXb,后代既有宽叶又有狭叶)(2)若后代全为宽叶,雌雄植株各半,可知父本基因型为XBY,后代XB∶XBY=1∶1,后代XBY的Y染色体来自父本,XB来自母本,故母本为XB,由于后代全为宽叶,因此母本XB只能是XBXB而不可能是XBXb(理由同①)。

(3)若后代全为雄株,宽叶和狭叶个体各半,可知父本为XbY,后代基因型为XBY∶XbY=l∶1,其中XB、Xb来自同一母本,因此母本基因型为XBXb。

(4)若后代性别比例为1∶1,宽叶个体占3/4,可知父本基因型为XBY.由于子代宽叶占的比例大,超过1/2,因此母本必为XB,假设母本为XBXB,则雌雄全为宽叶,不符合题意,因此只能是XBXb(经验证,XBXb符合题意)。

参考答案:①XBXB、XbY②XBXB、XBY ③XBXb、XbY④XBXb、XbY 3.合子致死

合子致死指的是致死基因在胚胎时期或成体某一阶段发生作用,从而不能形成活的幼体或个体在生长过程中某一阶段死去的现象。

例9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遗传病,杂合体约到50岁就常患有心肌梗塞,纯合体常于30岁左右死于心肌梗塞,且不能生育。一对患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夫妻,已生育一个完全正常的孩子,

5 / 6

如果再生一个孩子,那么这个孩子能活到50岁的概率是()A.1/4B.2/3C.1/2D.3/4

解析:根据“一对患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夫妻,已生育一个完全正常的孩子”知: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为显性遗传病,因此这对夫妻的基因型为A×A。又由于正常孩子的基因型为aa,故夫妻双方的基因型为Aa×Aa。其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1AA:2Aa:1aa,其中aa为完全正常;Aa为患者但可活到50岁,AA为患者,常于30岁左右死于心肌梗塞。因此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能到50岁的概率为3/4,答案为D。

上面从几个方面谈了生物学试题中的“差错”问题。值得同学们注意的是,正如“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一样,“差错”的出现离不开相应的生理过程。因此,要想解决好“差错”问题,大家就必须牢固掌握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只有这样同学们才能做好“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生物学“差错”问题。■

6 /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