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福州游憩商业区时空演变、动力因素及其启示

来源:伴沃教育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1):57-62

JournalofFujian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福州游憩商业区时空演变、动力因素及其启示

宋立中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 作为沿海港口型城市福州,其传统游憩商业区空间结构演变带有明显的规律性特征,是经济、政治、文化、交通、政治事件、消费观念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所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构建当代城市游憩商业区,应遵循历史规律,依托于当地历史文脉,突出地域特色,顺应城市空间演变规律,抓住历史机遇或偶然事件,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游憩商业区,提升城市品位,增强旅游吸引力,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关键词] 福州;传统游憩商业区;时空演变;动力因素;启示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26922(2009)0120057206

Temporalandspatialevolution,dynamicfactorsofrecreationalbusinessdistrict

inFuzhouanditsinspirations

SONGLi2zhong

(CollegeofGeographicalSciences,FujianNormal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108,China)

Abstract:Fuzhouasacoastalportcity,itsspatialstructureoftraditionalrecreationalbusnessdistrictregularlyevolvedwithobviouscharacteristics,whichwasacomprehensiveresultofavarietyoffactorssuchaseconomic,politics,culture,transportation,politicalevents,consumptionideas.Ithasgivenusinspirationsthat,constructionofrecreationalbusinessdistrictforacontemporarycitymustfollowhistoricalregularity,relyonlocalhistoricalcontext,highlighttheregionalcharacteristics,followtheevolutionregularityofurbanspace,catchhistoricopportunitiesoraccidentalevents,createurbanrecreationalbusinessdistrictwithrichgeographicalcharacteristicsinordertoupgradetheurbangrade,enhancetourismattractionandpromote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quicklyandwell.

Keywords:Fuzhou;traditionalrecreationalbusinessdistrict;temporalandspatialevolution;powerfactors;inspirations

  对于国内游憩商业区的研究,学者们大多考察当下的中国城市RBD的空间结构、生成机制、功能、类型等问题。对于其功能定位,多数学者认为游憩商业区的功能主要是商业功能,其次才是游憩功能。其游憩主体是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笔者认为,游憩商业区的游憩功能并非当代城市所特有的何宏也认为,RBD没有固定的模式,与各自城市特色相结合,体现不同的功能强度和形态。他们进而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上的商业中心,就是我国城市中别具特色的多功能市民活动场所

[1]

业区”的概念可以涵盖民国及其以前的游憩商业区形态。本文某些提法便是基于上述界定。

因此,本文以福州为个案,从宏观角度考察传统社会城市游憩商业区的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及其动力因素,以期拓展游憩商业区研究的空间。当

然,传统商业区具有游憩功能,并非要完全对应当

现象,传统商业区的游憩功能也相当丰富。方敏、代城市RBD内涵、特征,只是就其主要功能而言,

目的是借此探讨具有中国特色RBD成长道路的可能性;同时,对于福州未来的游憩商业区的规划布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

前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传统城市游憩商业区的演变规律的论著极少,陶伟等(2003、2006)对历史文化名城苏州以及通商口岸城市广州的历史时期游憩商业区的空间结构演变及其生成机制进行了富有意义的考察。上述几位学者考察的游憩商业区并非当下的城市RBD。笔者认为,“传统游憩商

[收稿日期] 2008-08-29[基金项目] 福建省教育厅资助项目(JB06083)。[作者简介] 宋立中(1963-),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

向:旅游文化、休闲基础理论。

[2-3]

一、福州游憩商业区空间结构演变规律

及其特征

游憩商业区(RecreationalBusinessDistrict)概念学界公认最早是由Stansfiel,C.A.和Rickert,J.E.(1970)提出的,他们的定义是:为季节性涌入城市的游客的需要,城市内集中布置饭店、娱乐业、新奇物和礼品商店的街区[4]。Smith,S.L.J.(1990)给出定义为:建立在城镇与城市里,由各类纪念品商店、旅游吸引物、餐馆、小吃摊档等高度集中组成,吸引大量旅游者的一个特定的零售商业区

[5]

58

国内学者保继刚等(1998)将RBD定义为:城市中以游憩与商业服务为主的各种设施(购物、饮食、娱乐、文化、交往、健身等)聚集的特定区域,它是城市

游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6]

;侯国林等(2001)认为城市游憩商业区是以城市中心区为基础,把多种游憩活动内容融合进去,形成了具有宜人的环境、良好的精神风貌,融洽的人际关系的休憩、购物、游玩

的场所[7]

。卞显红等(2004)认为,商业功能是游憩商业区的主要功能,游憩功能仅居其次[8]

。俞晟等(2003)等也相继对RBD概念进行辨析[9]。至于RBD内涵、空间结构等特征,国内外研究均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

具有2200年悠久历史的福州,其城市空间呈现出有规律性的历史演变过程。传统游憩空间也一直伴随着城市空间的南移而不断演变,具有一定的空间演变规律及特征。

(一)空间位置的形成及演变规律

两晋时代,中原战乱,福州无事。太守严高于越王山(屏山)南麓建城,称子城。在南门外的大航桥河(今东街口一带)两岸分布着手工业作坊及商业集市。因为水路交通便捷和都市商业集聚作用,在此区域便形成了当时的游憩商业区。

唐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在子城外环建罗城。港口由大航桥河一带南移到安泰河一带,城市商业中心进一步南移。王审知在利涉门和通津门之间(现址为津门路与津泰路交叉路口)设“五洲诸侯馆”,接待来自福建五个州的官员。当时的安泰桥畔形成“人烟绣错,舟楫云排,两岸酒市歌楼,箫管从柳荫、榕叶中出”的繁荣商业景观

[10]

。商业区的

游憩功能有所增强。

在宋代,中国城市功能分区发生重大转折。城”与“市”开始分离。福州游憩商业区跳跃式地

在城南以外大庙山麓的嘉崇里扩张。而城内的安泰桥畔依然是“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

帘”[11]

的港口型游憩商业景观。宋元时期,在城东沃桥一带形成两个游憩商业区。在西面入城的河口地带(孝顺里一带)以洪塘镇为中心形成又一个商业区。由此可见,宋元时代,福州游憩商业区开始多中心集聚并呈点线状扩散。

明清福州府城外台江码头由于人口增加,商业繁荣,形成台江游憩商业区。明成化十年(1474),市舶司由泉州迁至福州,为便利琉球贡使往来互市,开凿直渎新港,在河口尾(今南公园一带)附近设有柔远驿、琉球馆、进贡厂等,形成较为繁华的游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2卷

憩商业区。福州内港是闽江流域货物集散地,明末清初移至洪山桥头,形成繁华商业区,与汉口、九江并称为国内三大茶市。与此同时,在城门附近的西门街形成又一个游憩商业空间。

清代以降,洪山桥的码头地位逐渐被台江所取代。五口通商后,台江游憩商业区更加繁荣。商业集聚形成了各种工商业专业街市,如上下杭街、下靛街、苍霞洲、万侯街、坞尾街、义洲、帮洲、中亭街、台江汛等。形成“批零兼营、内外贸俱全的金融、进出口、土产、茶叶、药材、海纸、绸布、京果、糖、颜料、百货、海运、汽车运输等29个行业私营商业企业数百家,成为辐射全省、沟通省内外及东南亚地区的

商品集散地”[12]

商业区内,商行会馆林立,茶楼酒肆、秦楼楚馆辐辏。仅著名老字号酒楼就有许多家,比如嘉宾、浣花庄、广复楼、大东、福聚楼、西宴台等,使得以上下杭街为中心发展到义洲、帮洲、苍霞洲、鸭姆洲等更大区域,台江游憩商业区呈现从线到面状的空间演变格局。

清末民初,福州游憩商业区随着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呈“哑铃”状分布。1928年福建省建设厅对城内鼓楼前经南门兜、洋头口、小桥头、大桥头、万

寿桥、江南桥至仓前山的主干道进行扩建,形成了

近代福州城市的主轴。此主轴以南街、

茶亭街和中亭街为主体,构成了以商业、

手工业作坊等为主的近代商业街市。带有游憩商业区性质的区域位于这条主干道的两极。线状分布于城北鼓楼前南街和以面状分布于台江上下杭为中心的大桥头片区。

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的游憩需求的增强,上世纪90年代末利嘉房产

将旧中亭街全部拆除,开发成大型室内步行商业购物街,基本形成当代游憩商业区雏形。

综上所述,自古福州游憩商业区的发展与演变都依循依港设市的规律。其空间位置的演变基本呈现沿城市中轴干道不断南移和沿闽江从洪山桥上游区域河口港向下游推进,汇聚于台江与烟台山

闽江两岸。而这两条演变轨迹都与港口的兴衰具有密切的关系。

(二)空间结构特征及演变

福州游憩商业区空间结构因时而变,从两晋至隋唐五代基本是单核结构;宋元以降,福州游憩商业区呈多点分布格局。除安泰桥一带商业仍很繁荣外,台江地区大庙山麓、城东沃桥、闽江河口洪塘镇等成为新兴游憩商业空间。城内,中轴大道沿街开店,并不断沿南北大道向南线性扩展。明代除了

“第1期  宋立中:福州游憩商业区时空演变、动力因素及其启示59

台江游憩商业区之外,在水部门一带形成琉球商人的《江南桥纪略》就描写福州南台商业发展对于该集中居住区,也是一个相当繁华的游憩商业中心。游憩商业区形成的推动作用。他说,“南台为福之

明末洪山桥、番船浦海外船舶码头的建立,形成两个点状的游憩商业区。五口通商以后,福州游憩商业区主要分布在台江双杭和烟台山麓的番船浦2个区域。民国早中期,福州游憩商业区开始出现极化现象,老城区鼓楼前南街与台江上下杭街之间以狭长的茶亭街相连,形成如“哑铃”状双核结构。

纵观2000多年的福州城市发展史,游憩商业区结构的演变基本呈现依托港口由一点布局到多点分散布局,再到线面状扩散,最终形成点线面相互结合的空间分布形态。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加,城市中心区形成松散的高级商务区,但游憩功能有限,而依托于传统老街中亭街的旧城改造所建成的游憩商业区尚在形成之中。多功能集聚的现代游憩商业区在福州尚未形成。

(三)功能的发展演变

福州传统游憩商业区的功能比较单一,商业功能为主,游憩功能为辅,其游憩主体也多是国内外商人、本地官员、外国使臣等较富裕阶层,当地居民较少。传统游憩商业区的功能主要是购物。游憩类型局限在茶馆酒楼、歌舞之场等几个方面,这些服务功能只是附生于商业功能之上。游憩商业区的内涵和外延都较为狭隘。到了近现代,游憩商业区的服务功能日益完备。从传统的购物、餐饮、娱乐逐渐增加文化、健身、交际等多种服务功能,改变传统游憩商业区商业服务为主、游憩为辅到商业服务游憩兼顾的综合性游憩商业空间。游憩主体由商人、政府官员到外地游客与本地居民的参与消费,表现出明显的规模效应。

二、福州游憩商业区空间结构演变的动

力因素

福州游憩商业区时空演变呈现某种规律性的走向,并非单一因素所促成,而是由经济发展、城市交通的改善、政府决策、偶然的政治事件、传统城市布局理念、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民众消费观念的改变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开展是福州游憩商业区形成的主要动力因素。清乾隆时人潘思榘

贾区,鱼盐百货之凑,万室若栉,人烟浩穰,赤马余皇,估艑商舶,鱼蜑之艇,交维于其下;而别部司马之治,榷吏之廨,舌人象胥蕃客之馆在焉。日往来

二桥者(即万寿桥和江南桥,笔者注),大波汪然,绾毂其中,肩磨趾错,利涉并赖”[10]

。五口通商以后,在内外贸易的拉动下,台江游憩商业区迅速崛起。据方志记载,光绪年间,这里往返于宁波、上海、山东、天津的船只有百余艘,而往返于台湾地区的船只达70多艘

[12]

。内外贸易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商

务旅游的兴起,带动信息、金融、餐饮、住宿、娱乐等商业服务业的扩张,以双杭街为中心的台江游憩商业中心的地位由此形成。

(二)交通因素

福州游憩商业区大部分沿江滨河发展。水路是近代以前主要交通动脉,历史上几次南移表明,水路交通要道对其游憩商业区的形成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五代是福州城市商业区迅速发展的时期之一。城内各条河“悉通海鰌,朝夕盈缩之波,底泽鳞介,岸泊牒艛”[13]

。便捷的水路交通,促进了安泰河畔游憩商业区的繁荣。福州传统游憩商业区空间区位从晋代的大航桥河到唐五代的安泰河,到宋元的红山桥头再到明清时代的台江汛、番船浦、直渎新港河口的演变轨迹,说明民国以前的福州游憩商业区主要随港而兴,亦随港而衰。游憩商业区选址在码头附近最易形成商业集聚,从而衍生出游憩服务设施,是游憩商业区选址的最佳地点。

(三)政策因素

专制时代的政策因素对于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国古代城市的主体功能是政治军事中心,商业发展不是封建官府的重要职能,因此,自秦汉以来,历代封建统治者都主张“重农抑商”,城市商业游憩区往往作为次要的功能区加以限制发展。但有时统治者为增加财政收入,反而鼓励对外贸易或作为通商口岸。五代时期,闽国统治者奖励工商,“尽去繁苛,纵其交易,关讥廓市,匪绝往来,衡麓舟鲛,皆除守御,故得填郊溢郭,击毂摩

肩”[14]。从而促进安泰桥一带城市游憩商业区的

形成与发展,即是明证。

此外,统治者的外贸政策调整和外贸管理机构的设置有时能够促进新的游憩商业区的形成。比

60

如明代郑和下西洋及成化年间市舶司的设立以及闽江南岸番船浦海外船舶码头的建立,都促进了水部门和番船浦商业人口激增,迅速形成繁荣的商业区。清初海禁,使港口贸易受阻,直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禁,在福州台江中洲岛(即南台口)设立闽海关,形成“使西南洋诸国咸来互市”局面,从而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2卷

在高度、色彩、材料以及风格上体现出的一致性,使得整个街区呈现出较为和谐统一的整体风貌,形成一条生动的线性景观序列

(六)消费观念

商业观念和消费方式的变化也是驱动城市游憩商业区发展的重要因素。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16]

推动了城市空间的跳跃式扩展,以及“城”与“市”刺激着人们重商之风的兴起。张瀚说,“福州会城

相互分离的结构的形成。

(四)政治事件

重大政治事件也是促进或阻碍城市游憩商业区的成长或衰败的重要因素。唐天宝十年(751)怛罗斯战役之后,大食控制了中亚,切断了唐王朝通西域的陆路交通,从此唐朝致力于海上交通的开辟,此种形势为福州海外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促进福州城市商业的繁荣和安泰桥畔的游憩商业区的扩张。

五口通商后的台江双杭游憩商业区的成长也明显受到重大政治事件的影响。1853年太平天国战争和上海小刀会起义迫使海内外茶商不得不寻找新的口岸,此时福州台江的游憩商业区才真正走上繁荣发展之路[15]。建国后,福州地处台湾海峡的军事对峙前沿,城市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加之极“左”思潮影响,福州城市游憩商业区几乎堙没不存。

(五)文化因素

自古以来福州游憩商业区的分布区域大多积淀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唐宋时代的安泰桥畔,也是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的区域。乌山、于山在城市南部呈中轴对称拱卫左右,位于乌山和于山山麓的坚牢塔和定光塔更成为城市形象标志,形成了“三山两塔”的城市意向。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山不断集聚的文化景观,丰富人们休闲游憩的内容。最为典型的是台江游憩商业区的成长与当地文脉有重要关联。双杭街道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景观。大庙山上的“钓龙井”、三捷河畔张真君殿、龙岭顶上的关帝庙、商业会馆中的天妃宫、高氏文昌阁、曾氏祠堂、彩气山上的魁星楼,以及发达的行业神信仰,从而赋予台江游憩商业区丰富的文化内涵,增强其游憩吸引力。

特色建筑文化本身就是游憩商业区消费吸引力的因素之一。台江商业游憩区集中了一大批以商行、会馆、钱庄、祠堂等建筑,体现出一种西式建筑技艺结合福州传统建筑工艺的独特风格。这种

及建宁、福宁”,“地饶荔挺桔柚,海物惟错。民多仰机利而食,俗杂好事,多贾治生,不待危身取

给”[17]

。经商者大幅增加,有利于商品市场的繁荣

发展及商业活动派生物游憩需求的增加,空间的扩张。晚清以来,福州市民的消费方式日趋多样化,也促进了城市商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福州既有聚春园、四海春等高级菜馆酒家,也有一般的餐馆、饭店;既有现代化的影剧院,也有民间剧场;还有苏广店、颜料店、玻璃店、文具店、中药店、西药店、洗染店、洋洗店、帽店、袜店、皮货店、古玩店、刺绣店等

[18]

。总之,商业观念和消费方式的变化,驱动商

业街区和服务业街区的繁荣发展。

三、几点启示

(一)对国内游憩商业区空间布局的一般理论启示

随着城市居民节假日和带薪休假制度的实行,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选择适合自己的休闲消费场所。因而,城市游憩商业区的选址、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尤显重要,但在以往城市游憩商业区规划和布局的实践中,没有很好地借鉴所在城市的商业区发展规律,带有明显的盲目性。从福州传统游憩商业区的空间演变规律及驱动因素来看,城市游憩商业区的规划和空间布局应遵循如下的规律。

1.商业的繁荣发展是游憩商业区产生的重要驱动力。即先有商业区,渐渐演变成游憩区。比如福州上下杭商业区的功能就明显地带有上述规律。从晚清开放通商,到民国时期,随着上下杭商业区

的商业功能的完善,其派生的游憩功能也随之渐渐凸显,最终演变成为集商业、游憩功能为一体的传统游憩商业区。因此,规划建设游憩商业区必须在完善商业功能的基础上,充分重视商业文化、商业氛围、建筑景观、历史风貌等的营造,合理配置各种商业、休闲、娱乐服务设施等,以便吸引游客,满足游客特别是商务游客和本地居民的购物、娱乐、观

第1期  宋立中:福州游憩商业区时空演变、动力因素及其启示61

光、休闲和游憩等的需求。

商业和游憩功能不仅是传统游憩商业区的两大功能,也是现代城市游憩商业区的主要功能。因此,处理好商业和旅游业的关系便极为重要。笔者认为,城市商业区规划应遵循游憩商业区空间分布取“东扩南进”战略,考虑未来福州城市的扩张向闽江下游入海口方向推进,人口和商业集聚也因此有向入海口方向呈现跳跃式扩张的可能。应考虑在马尾及Ρ头等区域规划建设滨海游憩商业区。国际经验也给我们同样的启示。Smith,R.A.(1992)

[20]

规律,完善其空间结构和功能,在食、住、行、游、购、认为海滨城市化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他以泰

娱等方面满足游憩者的消费需求,增强城市吸引力,实现商业和游憩业的综合效益。

2.交通的可达性对游憩商业区的空间布局产生重要影响。游憩商业区的选址并非随心所欲,有其内在的规律性。福州历史上的交通主要靠水路,因而城市游憩商业区的生成发展因港而兴,随港而迁,其游憩商业区的生成与滨水区的便利水上交通有着密切的关系。其空间转移具有明显的演变规律,但在当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的建设必然对未来城市游憩商业区的空间布局产生重要的影响,但交通的便利性仍然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3.历史文脉与城市景观是城市游憩商业区产生的重要载体。商业文化是游憩商业区的灵魂,是增强城市旅游吸引力的重要源泉。从福州传统游憩商业区的成长规律来看,商业街区的老字号、会馆公所建筑物、商业文化、民间信仰、街区传统风貌等是城市商业游憩区的吸引物和标志性符号。应保持其原汁原味的特色风貌,设计出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服务商品、游憩空间及其设施,拓展商业区的延伸功能。将购物、娱乐、休闲、健身、美食、观光等融为一体加以思考,实现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未来福州游憩商业区空间布局的实践意义

近年来,福州经济和城市发展迅速,但也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城市空间发展单中心聚集,扩展无序;城市结构松散,功能较混杂,城市特色不凸显等[19]。因此,福州城市游憩商业区的规划建设应充分借鉴历史经验,避免走弯路。

1.福州传统游憩商业区区位演变规律是因港兴市,随港而迁,港兴则盛,港衰则废,所以,未来福州游憩商业区的空间布局仍然要依托港口,着力打造滨水城市游憩商业区(福州不仅滨江,而且滨海)。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大的城市扩张,都带来城市游憩商业区空间转移。目前,福州城市规划采

国为例,探讨了因满足游客体验性旅游要求而导致帕提亚海湾海滨度假地城市化及游憩商业区的演化过程。上述研究表明,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加快、台海局势的缓和,人们休闲度假需求的增强,未来福州游憩商业区很可能呈现依托老城区台江游憩商业区以及跨越式滨海新区游憩商业区双核型空间分布格局。

2.当下福州游憩商业区的建设应充分尊重历史文化积淀,走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建设道路。具体选址可以考虑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商业街区,如台江双杭街区及其附近地区。尽管RBD类型有多种但一般都比较认可RBD应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明显的地方特色,比如古老的建筑、老字号及传统商业文化等[21]。而台江商业区就具备发展当代城市游憩商业区的优势:建筑文化、餐饮文化、商业文化、民俗文化等,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这是增强旅游吸引力的必要前提。游憩商业区类型按保继刚等学者的归纳有四种类型,最为成功的当属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6]。如广州的上下九,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城隍庙和新天地,苏州的观前、石路等,主要是因为其文化资源对游憩商业区的形成和品位的提升有着特殊的作用,可见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布局需依托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

3.提升福州城市旅游吸引力,树立城市形象,构建完善的城市游憩商业区。作为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福州旅游吸引力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极不相称。福州往往成为厦门或武夷山游客中转站,过夜游客难留,福州缺乏全国知名的RBD是其城市旅游吸引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较为成熟的建设区域应是台江游憩商业区,已建成的中亭街商业功能较强,而游憩功能不足,特别是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双杭街区及其周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规划和开发,致使台江游憩商业区地域特色不明显,吸引力不大。因此,有必要借鉴历史经验,精心规划,完善其游憩功能,增强城市旅游吸引力。

62四、结论

作为沿海港口型城市福州,其传统游憩商业区空间结构演变带有明显的规律性特征,其生成机制大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是经济、政治、文化、交通、政治事件、消费观念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所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构建当代城市游憩商业区,应遵循历史规律,在空间布局、规划设计、产品开发等方面必须依托于当地历史文脉,突出地域特色,顺应城市空间演变规律,抓住历史机遇或偶然事件,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游憩商业区,提升城市品位,增强旅游吸引力,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敏,何宏.杭州RBD的变迁及未来发展趋势[J].科

技创业月刊,2007(5):7-9.

[2]陶伟,李丽梅.城市游憩商业区系统SRBD的生长研究

-以历史文化名城苏州为例[J].旅游学刊,2003,18(3):43-48.

[3]陶伟,黄荣庆.城市游憩商业区空间结构的发展演变及

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以广州为例[J].人文地理,

2006,89(3):10-13.

[4]STANSFIELDCA,RICKERTJE.Therecreationalbusi2

nessdistrict[J].JournalofLeisureResearch,1970,2(4):213-225.

[5]SMITHSLJ著.吴必虎等译.游憩地理学:理论与方法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6]保继刚,古诗韵.城市RBD初步研究[J].规划师,1998

(4):59-64.

[7]侯国林,黄震方.城市商业游憩区旅游开发的原则与产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2卷品体系[J].城市问题,2001,99(1):18-22.

[8]卞显红,张树夫.我国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开发与发展

[J].经济地理,2004,24(2):206-211.

[9]俞晟,何善波.城市游憩商业区(RBD)布局研究[J].人

文地理,2003,18(4):10-15.

[10]重纂福建通志卷29.津梁[M].同治七年(1868)正谊

书院刊本.675-677.

[11]龙昌期.三山即事[A].王紫华.榕郡名胜辑要(上)卷

3[C].清道光7年(1827),福州槐荫堂刻本.[12]福州双杭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

[13]黄滔.灵山塑北方毗沙门天王碑[A].黄御史集卷5

[C].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084:139.

[14]恩赐琅琊王德政碑[A].转引自十国春秋卷90[C].

1304-1306.

[15]郭秀清.五口通商时期之世界“茶港”———福州港的沉

寂与兴起[J].闽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

(6):1-6.

[16]吴麒.福州双杭传统商业街区特色与保护研究[J].福

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4):570-575.

[17]张瀚.松窗梦语卷4.商贾纪[M].北京:中华书局,

1985.

[18]福州市政协.福州地方志(简编)(上)[M].1979:

141,328.

[19]林强.福州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探讨[J].福建建设科

技,2006(5):35-36.

[20]SMITHRA.Beachresortevolutionimplicationsforplan2

ning[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2(19):304-322.

[21]王玲,斌史.城市RBD的研究与发展[J].内蒙古农业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3):28-30.

(责任编辑:华启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