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煤矿开发建设项目中水土流失危害及对策探析

来源:伴沃教育
2019年5月第41卷第3期Ground water、地下水May. ,2019Vol. 41 NO. 3煤矿开发建设项目中水土流失危害及对策探析韩丽霞(辽宁省彰武县水利事务服务中心,辽宁彰武123200)[摘要]煤矿矿井属于小型开发项目,针对煤矿开采引发的地面崩塌、泥石流严重、煤层开采面积过大、地下

水位降低和水资源侵蚀严重等水土流失问题,为减少水土流失危害,提出应采取对应治理措施,有效防治项目区水 土流失,加强生态环境改善,把握水土流失治理要点,优化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总体布局,进一步完善煤矿开发项目功

能,最大限度减少水土流失量。[关键词] 煤矿开发;建设项目;开采方式;水土流失危害;对策[中图分类号]S15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 -1184(2019)03 -0203 -021煤矿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特征引发生态恶化。2.2 影响矿区水资源煤矿建设中,人员在作业中过于疏忽安全防护,在自身

1. 1露天煤矿露天煤矿开采中,需要及时掌握地面土建、场地平整、构

筑物施工、道桥建设、管线处理等内容,在露天煤矿开采中,

安全意识不强的情况下,煤层开采面积过大,地下水位降低,

水资源侵蚀严重,遇上暴雨天气,大量泥沙被冲入河道内,因

大面积地表受到影响,同时造成地表毁坏严重,使得土体丧 此对下游水资源构成危险。失了原有功能,失去了水土保持功能。占地面积较大的排土

场、采掘场等工程项目,在实际作业中,因为操作不合理,引 发地面崩塌,泥石流严重,同时在遇到大风、暴雨等特殊天

2.3影响农耕煤矿采掘中,排水沟增设不及时,造成污水流入农田,地 表植被破抹,原有的农田结构受到破坏,土壤抗侵蚀能力降

气,疏干水被大量排出,地区的水资源受到严重影响,土地干 旱化严重。低,在短期内无法恢复。农业产业发展受到影响,施工过程

中,相应人员没有及时釆取相应措施,施工组织措施不及时,

未能及时进行熟土剥离、表土回填等整治措施,施工中造成

12井点煤矿井点采煤是在地下进行,因此对地表的扰动面积、扰动

的农业损失严重,影响当地的农业发展。强度等均小于露天采矿,同时也引发地表沉陷、滑坡、裂缝、

2.4破坏植被煤炭资源开发中,煤井的钻采、公路建设等环节,地表植

被的占用量较大,煤炭过度开采引起地表塌陷,植被的生存

崩塌等地质灾害,进而对周边环境及水资源造成严重危害。

煤矿开采中通常采用的是地面防渗、地表水回抽等相应措 施,实际作业中还需要穿越地下含水层,由此对地下水系统

条件被破坏,比如植被的生长、生物特性等受到影响,对森林

的循环造成不同程度危害:地下水位下降、水源枯竭.如果不 及时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对工业场地、沉陷区等重点 部位进行及时防护。下表为煤矿开发工程建设中水土流失 的主要特征分析⑴。结构造成危害,打破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图1为露天开采 引起的植被破坏⑵。表1煤矿开发工程建设中水土流失的主要特征工程类型工程建设与

扰动特点地表扰动强度 大、排岩土量大水土流失时段水土流失部位露天开釆建设期、运行期采掘场、排土场井下开采地表扰动小、塌 陷范围大建设期、运行期工业场地、沉陷区图I为露天开采引起的植被破坏3治理对策分析3. 1改进矿区生态环境(1) 煤矿开发项目建设中,加大矿区整治,努力改善矿区的

生态环境质量,根据实际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着力 改善煤矿开发区的生态环境.高标准建设煤矿开发项目。2煤矿开发建设项目中水土流失的危害2.1引发地质灾害煤矿开发项目建设中,扰动原有的土层结构,并且在,煤 层掘进中,产生大量土石沙和沟道输沙量,原本区域侵蚀严

重,诱发地质灾害,对下游河道防洪工程构成威胁,很有可能

[收稿日期]2018-12-20(2) 将矿区开采与环境整治结合起来,加大水土保持,创[作者简介]韩丽霞(1981 -),女,辽宁彰武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水资源及河道治理方面工作。203第41卷第3期建共同管理的机制,强化矿区监督,努力形成全方位的立体 化监管模式,更好的落实矿区生产环境改善措施。地下水2019年5月废水处理装置的上部设置废水进料管道,利用进料管道,加

强污水净化,使其在煤矿处理装置领域得到广泛运用。比如 将煤矿生产中的废水通过废水进料管道进入清洗容腔,并在

(3)继续推进绿色矿区建设工作,合理安排矿区生产任

务,加强对煤矿开采监管,认真做好日常监督,确保煤矿开发 过程零违法、零违规,执行严格的水土保持管理制度,有序开

展煤矿开发项目。施工过程中,坚持乱砍乱伐,合理利用水

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的作用下,废水经过过滤池流出管

道,并倾倒处理,其中的吸附碳块具有很强的碳粒吸附作用。资源、生态资源,严厉查处煤矿开发中的违规行为,因地制宜

的进行水土保持工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认真做好生态环 境保护任务。3.4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1) 在露天开采中,应使用专用设备,将岩土直接挖掘岀

来,使得露天开采的范围更广,应采用专用设备,提高煤层开

采率,在此环节,及时处理好环境污染问题。(4)煤矿开采中,作业人员做到科学开发、绿色生态、依

法严管,根据水土保持工作的总要求,有秩序的推进煤矿开

(2) 在井下开采中,应采用合理的开采方法和规范化的

开采流程,根据实际问题调整煤层开采方法,对矿区周围环

采安全监管工作,对于施工中岀现的水土流失问题提高关 注,严格规范煤矿开发工艺,经过一系列的改进措施,煤矿开 发项目稳步推进,更重要的是,生态环境大大改善。境进行充分调研.便于更好的提高井下煤层开采质量。(3) 创新煤层开采工艺,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煤层

开采计划,提高煤层开采的有效性,划分煤矿采矿区域,严格 落实煤层开采制度,采用急倾斜煤层开采方法,分析采矿区 域的便捷性,全面了解矿区巷道结构,做好采煤现场的通风 工作,积极提高开采效率,使得采矿工作更为顺利⑷。3.2强化采空沉陷区治理(1) 煤矿开发项目建设中,强化采空塌陷区治理,及时构

建地表建筑物,有效识别采空区沉陷,加强科学治理,及时预

防煤矿采空区地表移动变形。(2) 煤矿开发中对于围岩失稳、位移、开裂等问题提高关

注,有效避免采空区塌陷,避免了地表变形。煤矿开采中,针

对煤矿开采对地表的破坏程度进行高度重视,主要分析煤层

4结语综上所述,煤矿开发建设项目主要开采方式有露天开采

和井下开采,接着分析煤矿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特点,

顶板厚度、顶板岩石性质、倾斜度、物理性质等内容,严格管 理煤矿开采工艺。然后研究煤矿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危害:地质灾害、矿

区水资源影响、农耕影响、植被破坏等问题,最后提出煤矿开 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措施:改进矿区生态环境,将矿区开采

(3) 作业人员及时了解地下煤层的变形规律,对于采空

区周围发生较为复杂的移动和变形,了解断裂带对岩层的重 力作用.对于相应的裂缝、断裂等现象进行及时处理,预防水

与环境整治结合起来;强化采空沉陷区治理.预防煤矿采空

区地表移动变形,将采空区塌陷部位的上体及时清理干净,

预防水土流失;净化废水,并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提高煤层 开采的有效性。参考文献土流失.避免岩层出现不规则变形,煤炭开采速度越快,地表

变形越大,根据这一规律,作业人员利用先进技术,掌握调査

数据。(4) 实时收集资料信息,了解煤矿的具体位置、开采面

积、开采时间、开采速度、工作面布置等信息,井下工作时,采

用分层开采法与上下开采法相结合的方法,及时掌握分层开

采的厚度、煤层深度、冒落范围、采动性质等水文地质资

料⑶。开展有效的地表移位监测活动,采用裂缝测量法了解

地表变形状况,提高测量精度,并在开采沉陷区外设置基准

点,掌握相应的水土保持现状。3.3净化废水加强矿井废水处理.为有效处理好矿井开发中的废水,

[1] 唐学文,孔徳树,唐继斗,等.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指标与

方法体系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2006(6) :46 -48.[2] 周月敏,吴炳方,李强子,等.水土保持监测系统信息平台实现方

法(II) 一一平台更新维护系统[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 (12) :200 -203.[3] 张艳红.建设项目实施中水土保持评价内容及方法探析[J].地

下水.2018. (03) :230 -231.[4] 王宏.榆阳区大中型库区移民后期扶持监测评估工作实施步骤

及效果评价分析[J].地下水2016. (05):198 -200.及时采用新型设备,使用煤矿废水处理装置,加强废水净化。(上接第194页)[1] 杨扬.基于MOD1S遥感数据和陆面过程模式计算的半干旱区陆

面蒸散发[A].中国气象学会.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3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中国气象学会:中国气象学会.

3结语本文分别结合P-M模型和VIC模型对喀什地区蒸散发

进行计算,并结合实测蒸发数据对各模型的适用性进行,研

究取得以下结论:(a) VIC模型在年尺度蒸散发的计算精度好于P-M模

型,更适合于喀什地区的年蒸散发计算;(b) P-M模型在夏季和秋季的蒸散发计算精度上好于

VIC模型,各模型在夏季的蒸散发计算相关性最高,其他季节

相对较低。2018:1.[2] 赵勇,何国华,李海红,等.基于Choudhury - Yang公式的泾河流

域蒸散发归因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9.25(6):1 - 12.[3] 张戈,夏建新,王树东.基于多源数据的黑河流域H尺度蒸散发

量模拟[■!]•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8. 16(06):33 -38.[4] 赵亚迪,刘永和,李建林,等.1960—2013年中国地表潜在蒸散

发时空变化及其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J].沙漠与绿洲气象.

参考文献

2018. 12(03) :1 -9.[5] 王政友.地下水埋深与“四水”转化参数关系探讨[J].地下水.

2009.31(01 ) :57 -60.2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