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文化视角下“土味视频”的传播意义
■秦煦 周长城
[内容提要]本文借由亚文化研究的视角,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
从技术层面和社会层面探寻“土味文化”流行的原因,探究其如何通过符号的表征来完成意义的转换和是否得到认同。研究发现,“土味视频”经历了由圈内向圈外的传播过程,但要达到自我身份的认同和话语权体系的构建,仍需一定的努力。
秦煦周长城[关键词]土味视频 亚文化 传播 身份认同
“土味文化”是与短视频和网络直播等新技术相伴而生的一种网络亚文化。对其概念内涵,学界至今尚没有统一表述。有的文章通过列举其浓浓的社会口音、搞笑的台词、充满所谓“社会气质”的个人形象和简陋的环境等外延来进行定义,[1]也有的从内容上对其进行分类,将其分为“土俗类”和“土趣类”两大类。“土味”一词由来已久,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乡土文化”,后者具备更强的空间指向,而前者则更强调文化带给人的体验。
文化事件及热点评论进行梳理,详细分析了网络亚文化的生成机制与传播现状等问题。例如对“屌丝”现象的后现代话语检视(李超民、李礼,2013),对网络“小清新”亚文化的展演与魅惑研究(蒋建国、化麦子,2014)和对字幕在亚文化生产场域中的困境与博弈研究(孙黎、彭爱萍,2016)。另一方面是综述性的研究。一是对网络亚文化内涵的界定,大都围绕与主流文化的关系展开。如有学者将网络亚文化看作是一种完全负面的、反主流社会的文化现象,认为它是“一群以寄居网上虚拟社区与进行网络交往为主要生活方式、以喜好追逐网络色情、网上暴力、网上黑色信息为乐趣的人做共同形成的价值观念及社会认知的总和”(芦琦,2006);也有人认为网络亚文化应该是有别于主流文化,代表着网络一代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表达着当前年轻人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基础是开放,核心在于分享,价值在于精炼浓缩”如将网络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分为网络语言、网络艺术、网络恶搞、网络人物、网络事件、网络意见等(周敏,2011);也有学者将其分为网络语言文化、网络行为文化和网络身份文化三大类(李礼,2013)。三是对网络亚文化及其群体研究。如有学者认为网民中的亚文化种类越来越多,这使网民有了更多的文化选择与文化归属,而亚文化的发展,反过来也会促进人
一、土味文化是亚文化的一种网络表达
(一)相关文献综述
“亚文化”一词最早于1886年被提出。在对亚文化进行具体界定时,国内外的研究大都是在主流文化的相对层面上进行的。弥尔顿·M·戈登(Milton M· Gordon)指出,亚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分支,景、地域差异和宗教归属,但是它们整合成一个功能性的整体,并且对其成员产生综合性的影响。[2]近年来,我国学者也从不同层面对亚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它是在主流文化之外的一种无所不包的文化概念。
同时,学界对“网络亚文化”的研究也逐渐走向系统化。一方面,一些学者通过对新近发生的网络亚
2009)。二是对网络亚文化具体形式的探讨。包括一系列社会要素的综合,例如阶级地位、种族背(班建武,
58 新媒体201910新媒体群的分化(彭兰,2011)。四是对网络亚文化的特征独立性、阶段性(王凯,2010)。五是对网络亚文化的功能与影响研究。这类研究主要涉及价值导向、政治参与、传播伦理、媒介素养等方面。
占68.1%。[6]基于此,“乡镇”一词更多体现了与一、
当乡镇青年的声音通过快手而流传到微信、微博等用户更加广泛的社交平台之后,无论是对原视频的直接转载,还是在其基础上进行再创作,都可以说实现了由圈内到圈外的二次传播。通过在社交平台的全景式展现,不仅造成了一些土味梗的流行,更形成了
分析。如有研究认为网络亚文化具有边缘性、颠覆性、二线城市有明显差异的小镇生态。
(二)土味文化蕴含的亚文化的特征
伴随着互联网出生的网络亚文化具有互联网的所
有特性,其中以草根性和民主性最为显著。幽默、真我、独特的文化景观风貌,表达了社会存在。搞怪、无厘头等都是网络亚文化的代表性元素,体现出其语言表达方式上的原创性和精神上的愉悦性。 [3]
土味文化是一种典型的网络亚文化,不仅富有原创性,还利用模仿、戏谑、反讽等形式,与主流文化形成了一定的区隔。
新的角色和语言构建了新的网络社群。加拿大学者布雷克对“亚文化”进行了较为简洁的界定:由处在从属结构位置的群体发展出的一套意义系统、表达方式或生活方式,以回应占主导地位的意义系统;它表明处于从属地位的群体试图解决那些从广泛的社会背景当中产生的各种结构性的矛盾。[4]
因而,亚文化必须有一个群体性的依托,且这一群体在相对范畴中处于从属性结构位置上的弱势群体,这便决定了亚文化群体的抵抗与批判不是强硬的,而是一种温和含蓄的方式。
这种极具后现代风格的文化借助网络进行扩张,展现了极强的文化感染力。巴赫金曾将“狂欢”归纳为两个层面:一是强调全民平等自由参与的主体;二是强调俯就颠倒且粗鄙戏谑的广场形式。[5]从这个角度来看,土味文化的盛行正表现出一种狂欢的特质。
二、土味文化流行的原因
(一)内外圈层的两次传播
土味视频是土味文化的典型代表,最早发源于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短视频制作成本低、扩散速度快、社交属性强,其中快手将受众对象定位为“乡镇青年”,不仅成功填补了市场空缺,也使这一边缘群体走到镜前。这里的“乡镇”一词并非简单指我国行政区划中的设定,而更多包含了其在用户画像上呈现出的草根性特质。企鹅智库在2018年发布的《快手&抖音用户研究报告》显示,快手用户中,非一线城市的用户比例占90.5%,专科及以下的用户比例
笔者以“土味”为关键词在微博上进行用户搜索,除了拥有400多万粉丝的“土味挖掘机”“土味老爹”
等大号之外,还有如“一句土味情话”“土味食堂”“土味罐头”“土味二次元世界”等30余个粉丝过万的账号。以微博土味视频为分析的样本,又包括土味社会摇、土味情景剧等多种表现形式。
(二)边缘群体渴望话语构建与身份认同
从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内部差异性扩大这一事实。而由于政策的偏向、发展战略的不同,区域间的差异还有被拉大的可能。从社会结构角度看,可归纳为“城市—农村”“中小城市—大城市”两对、四类政治经济社会区域体差异,概括为“四个世界”。[7]其中,土味文化的表达者大多来自农村和中小城市。
这些群体的社会地位导致其在舆论中处于弱势,尤其在大众媒体时代,话语权的不平衡使农村的发展现状、普通民众的工作和生活状况鲜为人知,这些“乡镇青年”也很少有机会在主流传播平台展示自己。互联网时代,新技术的出现恰好为这些来自三、四线城市的年轻人提供了走向社会大众的机会,他们运用可快速掌握的技术来展现自我、表达自我,呈现出对获得话语平等与身份认同的渴望。即使由于主观原因或客观条件的限制,土味视频呈现出的多是一些粗制滥造、审美较低的内容,但也无法阻止这一群体的狂欢。
三、土味视频的符号意义解读
从私密的社群领域到开放的网络公共空间,短视频成为了人们在互联网时代愈发依赖的表达方式。与其他图像形式相比,短视频通过对人的表情、动作、语言等的记录,完成了符号表意功能,这一意义的转换过程值得研究。
新媒体
59
新媒体201910(一)视觉修辞:构建草根话语体系
网络中虚拟空间的营造是对现实生活的映射,但这种映射并非写实,而是一种虚拟化的再现。因此,视觉修辞十分重要,是传情达意与引起他人关注的重要手段。
网民对网络群体的认同感建立在表达方式、认知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正如科恩(Albert K.Cohen)所言:“对每个这样的角色,都有相应的行为和信仰类型,他们作为成员资格的符号,起着制服、勋章和成员名片一样的真实、有效的作用。由于我们渴望这样的成员资格,因此就促使自己接受这些符号,并将其融入我们的行为和参照体系中。”[8]草根群体借助互联网技术找到了在同类群体中的归属,在相互交流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属于群体内部的全新话语体系。
这种由下而上建立的话语体系,自诞生之日起就天然带有反主流文化特性。在其建构中,土味文化不仅表现出对主流文化的抵触和反噬,更通过不断更新的符号形式来丰富自身话语体系。例如一些土味视频中的“金链子”“纹身”“豆豆鞋”“紧身裤”等标签的广泛传播,不仅对主流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更通过群体间的互动而强化了叙事。
草根话语体系区别于传统话语体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娱乐化的方式传递价值观。无论在何种情境下,表达自嘲、膜拜,或是呆萌、无辜等形象,土味视频都普遍带有娱乐性质,这无疑契合了草根“快乐至上”“娱乐为王”的原则。尤其在一些特写镜头、背景音乐、字幕等的辅助下,土味视频不仅能传递信息,更能带来精神上的释放,达到有效的传播效果。
(二)身份认同:塑造群体情感归属
英国学者马丹·沙拉普说,“自我的形成开始于异化和对自我影像迷恋的瞬间”。[9]作为土味视频的草根博主,由于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完美的自我,因而转向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在情景剧的演绎中,“成功”与“爱情”是两类常见的主题。在以“成功”为主题的表演中,主人公通过车子、房子等物质来作为评价自己成功与否的表征,体现了其渴望融入都市生活的欲望;而在以“爱情”为主题的演绎中,主人公在经历感情上的挫折后,往往选择通过努力而获得成功,以此来对之前的失败予以反击,表现出乡镇青年对现实的不满,带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60 新媒体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呈爆裂式增长,任何一个群体要在网络竞争中获得认可,就必须有独特的优势,且在这一情境里,贴在使用者身上的图像符号不仅已经成为生活世界的能指,更成为个体本身的所指。根据拟剧理论,对土味视频中呈现的图像符号可予以这样解释:土味视频是一种后台行为前台化的表现,乡镇青年利用各种“符号”(语言、文字,非语言肢体或者表情等)作为道具,将私密行为戏剧化,并且通过一定的自我展现来实现社交需求。另外,库利的 “镜中我”理论也发现,他人与自我的互动及他人的态度、评价,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自我的认知和据此而产生的行为。在土味文化的内圈层中,群体间通过线上观看、讨论、转发,刻画出自我虚化的、理想化的形象,既可以互相慰籍、彼此承认,又可以合力为奋斗成功的逆袭草根青年喝彩,从而塑造情感归属,达到对自我的身份认同。
四、土味视频的圈层外态度分析
关于“圈内”与“圈外”的差异,这里借鉴布尔迪厄提出的“文化资本”概念:泛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有关的有形的、无形的资产,是一个人从其所属的团体(如家庭、地区、阶层)所取得的文化修养和文化资源,并且这些资源将会对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产生影响。另外,英国学者萨拉·桑顿根据该理论提出了“亚文化资本”的概念,用以阐释青年亚文化自身的意识形态再生产机制,认为青年群体用亚文化资本的累积,让自己制定的规则起到支配作用,形成区分“圈内”与“圈外”的差异。[10]
为了探析在参与式文化实践中圈层外网民对土味视频及土味文化的态度,本文针对网友跟帖评论这一现象,以“土味挖掘机”和“土味老爹”两个博主的置顶微博为研究文本展开研究,分别抓取到2018年10月23日22:00前的8394条和3.5万条跟帖评论
条数。置顶微博视频是经过博主筛选而置于优先位置,能够收集到更广泛的用户评论,更容易引起网民的讨论与转发。在对置顶视频的评论内容进行分析后笔者发现,占比最高的几种评论内容依次是:对人物的吐槽嘲讽、推荐好友观看、语气符号的表达、情感抒发。可以看出,评论内容主要是围绕视频本身进行的,具有集中化的特点,且大都聚焦于具有流行气质的话
语词汇。同时,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邀请好友观看的评论形式,再次扩大了视频的传播范围。
网民以文本的形式进行符号互动,使符号在特定环境中衍生出的新的意义和表征,并没能体现出土味视频在受众心理上得到了认同。相反,通过对内容的集中化处理并分析其背后所蕴含的意指,则可以看出多数圈层外网民对于土味视频仍持不理解、不认同,甚至排斥的态度。
五、反思
土味文化虽然生产于乡镇,但其消费者大多来自
非农村地区,在传播效果上实现了不同圈层间的跨越,期间的社会学意义值得思考。
在观看土俗类内容时,圈外人多抱有审丑心态,以反讽的形式进行调侃。在跟帖的内容研究上,并非只有情感态度明显的赞扬或吐槽值得研究,“单纯觉得太傻、太好笑了、哈哈哈哈”这种中立的立场也含有意义的传递。快手的内容多被看作是粗糙甚至粗鄙的,对乡村的抗拒极为冰冷,这种态度的形成更多源自精英主义与理想主义。观看者并非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去传播,也会因为视频内容与自己的格调严重不符而进行反讽式地传播,在传播的同时强化自己对格调和品味的态度。
另外,土味视频里关于只为展示天然乡村生活的内容还未被贴上“粗鄙”的标签,不过这种文化对圈外人来说代表着一种“他者文化”,更多被视作猎奇的对象。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之下,城市生活中流行起追求自然本真、充满乡野情趣的生活,农村一方面作为城市的对立面被抛弃,另一方面又被动地接受景观化处理,呈现出一种与城市生活相对立的面貌,而这并非草根群体所追求的真实归宿。因此,圈层外的人对土味视频的追捧属于一种差异化的认同,它与此前的各种亚文化相比,认同感是极低的。当大家都以审丑或猎奇的心态去审视这些作品时,纵使博主们卖力表演,获得的身份认同也终究只是止步于嘻弄层面,农村悠然的生活图景也多是建立在圈外人对都市景观产生审美疲劳的想象之上。
在无法得到真正的认同之后,土味视频也面临着同其他亚文化相似的、被主流文化收编的结局。一方面,土味视频遭遇的是主流意识形态“去风格化”的
201910新媒体改造。主流媒体曾点名批评一些博主的原创视频,称其存在给青少年价值观造成负面影响等问题。另一方面,走红之后的土味视频同时也面临着商业收编的诱惑。例如,许多博主在发布视频外,也会因其数量可观的粉丝群体而受到商业广告的侵蚀,并逐渐偏离初衷。
然而,不论收编是否有效,土味文化的本质依旧反映出当下我国乡镇发展的窘境,以及人们在对待乡镇青年亚文化心态上的部分问题。在未来的图景中,或许土味文化这种表现形式会消失,但亚文化仍会通过其他的方式展现出来。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乡镇
青年需要在物质与精神层面增强与外部世界的连接,
为此,我们应该思考如何为亚文化群体提供更多的自我表达途径,如何更好地关照其文化需求和精神满足。
注释:
[1]李东宝.土味视频为何让我们欲罢不能?“土味”文化大解析[OL].2018-10-1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4017654421206388&wfr=spider&for=pc.
[2]黄瑞玲.亚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芝加哥学派到伯明翰学派[J].国外理论动态,2007(11):77-81.
[3]李超民,李礼.“屌丝”现象的后现代话语检视[J].中国青年研究,2013(01):13-16+69.
[4][加]麦克尔·布雷克著,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M].刘亚林,胡克红,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12.
[5]刘晓伟.狂欢理论视阈下的微博狂欢研究——以新浪微博“春晚吐槽”现象为例[J].新闻大学,2014(05):102-109. [6]企鹅智库.快手&抖音用户研究报告[R].2018-4.
[7] 李强,王昊.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四个世界[J].社会科学战线,2014(09):174-187.
[8]陶东风,胡疆锋.亚文化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7.[9]张名章,张新蕊.复杂传播环境下网络新闻“把关人”的角色转换[J].新闻界,2009(01):57-58+84.
[10]高雪.抵抗与收编:弹幕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5.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辑:李丹阳]
微阅信读扫与一分扫
享
新媒体
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