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教育孩子
作者:黄洁媚
来源:《中国新农村月刊》2016年第04期
如何正确教育孩子成长是现在家长们最为头痛的课题。我们不妨来看这个实验:心理学家雷珀将那些本就爱好绘画的孩子分成两组。让实验组的孩子在“画得好,就给奖品”的诺言下,画他们自己喜爱的画,孩子们高兴地绘画并欣喜地接受了奖品。而对普通组的孩子则不作发奖的许诺,也不授予奖品,只是说“想看看你们的绘画”,这些孩子也画了自己喜爱的画。然而一、二周后的观察发现:实验组和普通组相比,前者自动去绘画的人很少,绘画兴趣明显降低,而后者则仍和以前一样愉快地绘画。这一点,也由以后的研究得到反复证实。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不难看到奖品不是提高孩子能动性的唯一途径。按理说,肯定和奖励孩子的绘画行为,应当使这种行为巩固和发展,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奖励非但没有提高孩子的绘画兴趣,反而使这种兴趣明显降低,可见奖品固然有强化某种良性行为的作用,但它又有使人只对奖品感兴趣而对被奖行为本身失去兴趣的危险。这种现象在家庭教育中俯拾皆是。例如,当孩子不愿做某件事时,父母常会用食物来引诱他:“宝宝,快来识字,识完字给你吃巧克力。”就父母的本意来说,他们是希望通过食物来强化孩子的识字行为,因为几乎没有多少儿童能抵御食物的诱惑。但是我们却会发现,孩子识字时却常常心不在蔫,眼睛不时地朝放巧克力的地方看。有的孩子则要拿到了巧克力甚至吃掉了巧克力才肯识字。在孩子心里,识字仅仅成了获取巧克力的手段。这样的强化,又怎么可能提高孩子识字的自觉性呢?还有些家长,在考试前常对孩子许愿,考多少分以上,就奖钱或物。其用心固然不错,但效果却不理想。因为许愿只能使孩子的行为降低到以获得许愿为目的,客观上阻碍了孩子潜能的发挥,而且,靠许愿激发的行为,必须靠逐步升级的新许愿才能维持。这种强化也是有害无益的。
做为家长一家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不能强行或干涉他们的行为。当前,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他们宁可自己节衣缩食,受苦受累也要千方百计为孩子的成才架桥铺路,创设条件,这种精神令人钦佩。但是,有些家长却因此常犯教育过度的错误。他们看到别的孩子比自己孩子聪明伶俐,就不知不觉地产生了一种紧迫感和焦愁感,恨不能把各种知识一下子全部灌输给孩子,让他一夜之间就成为人人瞩目的天才。于是,他们既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也不顾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仅仅是出于自己的一厢情愿,盲目地灌输,过份地干预,其结果恰恰妨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走向了家长所希望的反面。
小时候,我看过这样的一幅漫画:一个5岁左右的孩子,身上斜挂着一架电子琴,左手拿着英语书,右手提着文房四宝,口袋里还装着识字课本。孩子不堪重负,一脸忧愁。看了这幅漫画,我不禁要象鲁迅先生那样大声疾呼:“救救孩子!”显而易见,这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已经超越了儿童所能承受的限度,这种过度的智力强化,不仅会使儿童的神经受到严重损伤,使他们陷于神经质,而且还会使儿童因穷于应付而产生厌恶情绪。刺激的饱和将使儿童对所见所闻都感到无聊,他们就象饱食养餐者那样,任何佳肴也引不起他们的食欲。从造成孩子不愉快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和产生厌恶情绪这一点上说,超越儿童适应范围的刺激甚至比不对孩子进行特别的教育所产生的结果还要差。因此,家庭教育要坚决纠正过度教育的错误。
对儿童的教育要根据他们的能力要求和接受能力。国外有过这样一个实验:在故意给一组大学生连续提出一些不可解答的辨别课题后,再给他们做一个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解答的字谜课题,结果在辨别课题中有过反复失败教训的学生们,作字谜课题的成绩却非常差,也就是说,尽管一定能解决的课题,但他们却立刻把它当作解决不了的问题放弃了。这种现象被称作“无力感”。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对儿童进行智力开发时,无论提什么问题和要求,一定要考虑儿童所能接受的程度。如果儿童已经知道的东西和鼓励他学习的东西之间的差距,跟他的智力准备和体力准备相差很大,儿童在活动中总是体验失败的滋味,那他就会产生自暴自弃的态度,终止增强某种行为,即使是稍作努力便可解答的问题,他们也会因怀疑自己的能力而放弃解决它的努力。这种无力感一旦蔓延下去,那他则可能终生一事无成。
片面的教育和不切实际的教育都会带来相反的后果。有些家长不了解这一点,过份地苛责孩子,提出许多不切实际的要求,令孩子望而生畏,陡增顿恼;也有的家长缺乏耐心,对孩子的微小进步视而不见,总是一如既往地批评个不停。这种不顾孩子的努力,毫无区别地给予个别强化的做法,只会降低孩子的学习热情,其学习前景恐怕是不会令父母感到欣慰的。 由教育孩子就像烹调一样,在用火候时,火候不够会夹生,火力过猛可能烧糊一样,任何过弱和过分的强化都不可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