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e(1999)指出社会工作的目标在改善社会环境,以及增加个人、家庭和团体之间的社会功能,其服务是对当前各种复杂的实务情况有一更整体之理解。
曾华源老师,从社会工作理论的本质及社会工作理论的构成谈起,从其本质中可以体会到理论与实务的密不可分关系,并详尽地阐述了理论和实务关系的逻辑,告诉我们为什么理论与实务谁也离不开谁!以下摘录我个人比较欣赏的语录:
在探究理论方面,常会使用到几个相关名词,诸如概念(concept)、观点(perspective)、原则(principle)、模式(model)和理论(theory),其各有不同意义。(筒子们有心人去了解下呗)
(理论与理论之间)要能有效沟通,就要注意彼此对概念之定义是否相同,而在学术上探讨事物或现象时,使用的概念要透过定义左脚精准一致的描述,才能深入理解专业知识和理论内涵。
观点是指分析事物之一种可能切入角度。
理论提供我们如何有系统地理解复杂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现象,并且能够进一步构思如何做适当的介入反应。
理论是有相互关联的一组概念、定义或原则组成,可说是各种命题的体系(system of propersitions)。
Robbins和Canda(1998)人类行为的科学研究中谈到,理论想追求的两个目标就是
解释和预测。
理论必须回应社会情境的需求,Payne以理论是社会建构的观点,强调社会工作实务上之理论基础会因社会变迁而有差异,并促使理论变革或发展,所以理论发展与实务工作是息息相关。(筒子们,把国外那些理论变迁过来吧,建构成为中国的理论发展,所以先搞懂他们是什么)
就一个专业而言,其理论基础决定专业和发行之强弱,由于社会工作专业具有高度服务的承诺,理论值重要性不再研究基础,而是具有实用性;亦即,要获得实务工作者的尊重肯定,端赖理论解决问题和促成改变之功效。
Reid(1978)强调任何一种处遇体系都须有理论体系支持。理论引导我们定出处遇目标或任务,提供此一处遇目标的改变和如何改变之解释,以表示介入方法是如何带来改变之过程。
理论会修正工作者的看法,以及解释这些看法如何产生,并且决定要怎么做。实务工作者,如何范定需求、情境和问题,大都会决定他将采取何种行动
(文化) 至于社会文化脉络差异适用性问题,则需要社会工作者自己对文化的认识与了解。
Siporin(1975)所建构的社会工作实施模型即指出,再社会工作专业使命之下,实务工作理论基础在于伦理哲学和意识形态与社会科学理论,据以形成实务工作理论与原则,进而决定介入过程、方法与技术。
理论对问题处置技巧的产生有很大影响,技巧是指通过对问题之认识与了解后所做的适当反应(Pernell,1972)。
一位负责任的实务工作者是必须清楚技术和理论基础之关系,以确保理论发展过程持续不断,从而一再提高实务工作者介入的准确性、效能型和效率(Turner,1986)。
筒子们,理论对于社工的提升确实有很实在的顿悟作用,尤其是你正在做实务时,或者结合以往做过的实务经历,回想中又一轮提升啊。
祝大家学习愉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