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善喻善教的具体案例

来源:伴沃教育


善喻善教的具体案例

聆听专家讲座,或是观摩名师课堂,听到他们妙语哲思巧引漫溯之后,感慨的是他们信手拈来的一个个生动精彩的故事,或者是精辟入理的譬喻。台上台下相视一笑,心领神会,如沐春风。《礼记·学记》言:“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古代学者孔颖达认为,“若师能教弟子,如此三事,则可谓善教喻矣。”将教师的职业特质浓缩于善喻一词,可谓绝妙。

教师教书育人,首要的是语言传人。过去人们戏称,“教师是吃开口饭的。”通过语言来传递思想、内容、情感、方法等等,这是教师职业的重要手段和特征。虽说现时沟通交流渠道广泛,多媒体神通广大,但要说取代教师的言说而教,似乎还不可以。即便是时下最火的慕课或者翻转课堂,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作适当的补充或是某些环节的替代上,未尝不可,然而真的离开教师的现场教授,而作教学的全权代表,那也是绝无可能。但这么说,并非是课堂只需要教师一言堂,而只是想说明教师和教师的语言表达对于学生学习很重要。有些教师动辄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以一人之力独霸话语权,飞沫四溅之下,群生哑口无言。此番做派绝非教育正道。古语云,“善喻者,以一言明数事。不善喻者,百言不明一意。百言不明一意,则不听也”。可见,即便是坐稳了教师,如果不善喻,也断难安枕。尤其是随着民主教育的理念普及,培养独立思考、个性张扬的现代公民成了教育的目标方向,教师一味灌输或是强占学生说话的权利,这是违逆生本理念的,当受到批判。教师立言,还要谨言,需要言简意赅,于愤悱之态下启发引导,才是善喻。

善喻,就是善于教喻。课堂上如果能机智善喻,这样的课堂边会充满欢乐,既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又能活跃气氛,增进师生友谊。比如有位英语老师上课,看到有些学生萎靡,随口引入一则小故事:一只母老鼠带着几只小老鼠在草地里漫步,突然来了一只猫。小老鼠吓得全都躲了起来,只有母老鼠沉着冷静,没有躲开。眼看猫越走越近,小老鼠们非常

害怕,就在这时,母老鼠学了一声狗叫,猫不知其中有诈,调头跑了。等猫跑远了,小老鼠一个个胆战心惊地走出来,等所有的小老鼠都到齐了,母老鼠才语重心长地教导小老鼠:“孩子们,掌握一门外语是多么的重要啊!”学生们哈哈大笑之余,早已领悟老师的真意,思绪因而专注向学。如此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幽默的教喻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智慧美、情意美,给学生以爱和美的启迪,课堂轻松自然而又回味无穷。

善喻者,还需善于引喻。借助于譬喻名言,巧力服人。孟子可谓教师中善喻的祖师。他的譬喻比较实在,所用形象、道理也都是日常的、生活化的,容易理解。汉赵岐在《孟子题辞》中盛赞孟子“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孟子》全书贰佰六十一章,有九十三章用了譬喻,累计比喻达一百五十九个,而其中用譬喻论述问题的有六十一次之多,这在诸子百家中是第一,而且,孟子对各种比喻辞格运用之精妙,在时人或后人中也是少见的。可谓用譬喻的大家。如在《寡人之于国也章》(《梁惠王上》),梁惠王自以为“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还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孟子直接针对梁惠王的好战,用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故事来说明:梁惠王和邻国诸侯犯了同样的错误,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既讽喻了梁惠王企图用小恩小惠收买人心的虚伪,也宣扬了孟子的“王道”主张。经典的故事蕴含着普遍的真理,善于引喻,让学生在分享故事或者名言警句之际,逐渐进入思考的深处,借助于别人的思想来建构起自己的思想或者认知,这是引喻的优势。教师即便未必如孟子般睿智,但也能于学生迷茫愤悱时指点迷津,指引方向。这就需要教师的积累和机智。

新学期开学,学校举行开学典礼。德育主任邀请校长讲话,希望能鼓励学生新学期确立目标,奋发努力。校长随口讲了一则寓言,说大唐贞观年间,长安城西一家磨坊里有一匹马和一头驴子。它们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谈心。马负责为主人拉车运货,驴子的工作是在屋里推磨。贞观四年,这匹马被玄奘大师选中,接受了一项艰巨的任务,与大师一起动身去天竺国大雷音寺取三藏真经。13年后,这匹马跟着大师经历了千辛万苦,驮着佛经

回到长安。大师受到重赏,而马也被人们精心打扮一番与大师形影不离,跟随大师去全国各地讲经。不久,朋友见面,老马跟驴子谈起了旅途的经历:浩瀚无边的沙漠、高入云霄的峻岭、火焰山的热浪、流沙河的黑水……驴子听了神话般的故事,大为惊异。驴子惊叹说:“马大哥,你的知识多么丰富呀!那么遥远的路程,那种神奇的景色,我连想都不敢想。”马思索了一下,感叹道:“老弟,其实这几年来我们走过的路程是差不多的。”驴子不理解:“哪里?我的确一点儿见识都没有长!”马说:“你想,我在往西域走的时候,你不是一天也没有停止拉磨吗?不同的是,我同玄奘大师有一个遥远而明确的目标,始终按照一贯的方向前进,所以我们开了眼界;而你却被人蒙住了眼睛,一直围着磨盘打转转,所以总也无法走出这个狭隘的天地。”这个故事讲完,道理不言自明。高明的教育原本不需要疾言厉色或是雷霆风暴。因为能入人心,因此教育有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