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恶性肿瘤全程防治中的作用研究

来源:伴沃教育
JOURN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TCM 2018 Vol. 30 No. 2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 8年4月第30卷第2期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恶性肿瘤全程防治中的 作用研究

王河宝1杨菲2 孙悦1

曹征1 丁成华(1.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2•南昌大学外国语学

院南昌330031)

摘要:在恶性肿瘤发生率日益增加、治愈效果不甚理想的今天,对其早期的防护、诊治显得尤为重要。“治未病”是中国传统文

化的精髓,为中华民族防病治病、繁衍昌盛及健康长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 防变、瘥后防复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在“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将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思想运用于恶性肿瘤各个阶段 的防护与治疗,对于预防恶性肿瘤发生、控制恶性肿瘤发展及防止恶性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治未病;恶性肿瘤;防治;养生;学术探讨

术探讨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Malignant Tumor Based on the Thought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NG He - bao1, YANG Fei2 ,SUN Yue1 ,CAO Zhei^1 ,DING Cheng - hua1

1.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 Nanchang 330004 f China;2.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31, China.

increased and cure effect not very ideal. The thought of ,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as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made an indelible contribution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thriving and health life for the Chinese nation. The idea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M of TCM including four aspects of content as follows: prevention before illness, treatment when the disease happens, prevention the disease continues to change, prevention repeated when the disease has been cured. There will be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using the theory of holistic concept, idea of 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the whole course of malig­nant tumor such as Prevention malignant tumor occurrence, controlling malignant tumor development, prevention malignant tumor re- currence and metastasi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ought of “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Key words: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Malignant Tumor;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Health Prevention;Theory Discussion

当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及全球 化进程的加剧,人们在生活水平改变的同时,随之而 来的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竞争力加剧以及不良的生 活方式、生物化学、遗传学等的影响,导致恶性肿瘤 的发生率较以往任何时代都明显增长,我国恶性肿 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持续上升态势[1],且高于世 界平均水平[2]。恶性肿瘤发病机理复杂,目前公认

Abstract: It is very important in protec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alignant tumor early because of the incidence of malignant tumor

的有体外因素和体内因素。体外因素包括物理、化 学、生物学致癌等因素;体内因素与遗传、内分泌、免 疫、精神等因素有关。中医学认为,癌症的发生是在 内因、外因及不内外因共同作用下使得人体正气受 损,痰毒内聚,血瘀络损而成。目前,癌症的治疗方 法众多,如手术、放疗、化疗、微创治疗、靶向治疗、中 医药治疗等,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找到可以根治

通信作者:丁成华,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诊法理论与临床。£ -

mail:chenghuading@ 163. com。

* 18 **

王河宝等: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恶性肿瘤全程防治中的作用研究

癌症的方法,癌症是人类亟待攻克的一道难题。1 “治未病”思想内涵

“治未病”思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3]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 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 乎?”《灵枢.逆顺》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 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故曰上工治未 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4]。两条经文均指出,高 明的医生首先是治未病即未病先防,其次是已病早 治。汉代张仲景发扬《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在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曰:“见 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5]。将“治未病”思想 扩展到“既病防变”。唐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 诊候第四》中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 病,下医医已病之病”[6]。明确将疾病分为“未病” “欲病”“已病”三个层次,相应地将“治未病”思想

归为“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和“既病防变”。后世 随着对“治未病”思想的广泛开展,其内涵得到进一 步扩展,如吴鸿等[7]将“治未病”思想概括为“未病 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四个 层次。

2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恶性肿瘤防护中的指导作 用

2.1未病先防,防止恶性肿瘤的发生恶性肿瘤的 发生与所处地理环境、七情过度、饮食不节、人体的 正气盛衰、脏腑功能强弱等密切相关。《黄帝内经》 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未 病先防的根本目的是增强正气,抵御各种致病因素 的侵袭。同时,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不同地区的人群 发生癌症的种类及比率各不相同,这可能与当地的 水质土壤、饮食习惯、环境卫生、工作节律、医疗条件 等有关。因此,“未病先防”应从根本做起,除了加 强锻炼、增强体质外,更要注意保护环境、清洁水源、 注意个人卫生、饮食有节、调畅情志。正如《素问• 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 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即在此阶段,通 过积极养生防护,乐观健康地对待工作、生活,做到 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2.2已病早治,防止恶性肿瘤的发展蔓延此阶 段,主要针对恶性肿瘤的早期或“癌前病变”时期。 采取积极的治疗防护措施,防止肿瘤发展蔓延至晚 期。恶性肿瘤发展快,其分期与患者的生存时间及 生存质量呈负相关,即分期越晚,生存时间越短,生

存质量越差[8]。肿瘤早期,在其他脏器及淋巴结尚 未发生转移的情况下,通过手术、放化疗等手段治 疗,可以直接根除病灶,遏制病情发展,延长患者生 命。因此,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尤为重要。中医 中药、药膳、针灸等在恶性肿瘤早期治疗中也发挥着 重要意义,既可以达到扶正固本的作用,同时又可以 预防或减少手术的创伤、放化疗引起的副反应,从而

保证手术、放化疗的成功率。如陈仲杰等[9]治疗66 例晚期癌症伴疼痛患者,针刺组采用以痛为腧进行 治疗,结果发现针刺组疗效优于药物组,且针刺组无 依赖性和成瘾性。沈国伟等[1°]将化疗后出现呕吐 症状的病例随机分为温针灸组、针刺组、艾灸组,选 取足三里穴,分别使用温针灸、针刺(手法行针)和 艾灸三种不同的治疗方法,结果针刺的即时止呕效 应优于温针灸和艾灸,而温针灸的持续止呕效应优 于针刺和艾灸。表明针刺能够减轻化疗的副反应, 从而保证化疗的有序进行和治疗结果。2.3既病防变,阻止恶性肿瘤的转移人体是一个 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脏腑之间相互联系、彼此 学影响,一脏有病可以累及他脏。恶性肿瘤既已发生, 术

在积极治疗控制原发病灶的同时,以中医整体观念、 讨辨证论治为指导思想,充分掌握疾病的传变规律,把 握时机,积极治疗。同时,也要运用中医养生思想, 进行多

IE向防护治疗,阻止肿瘤向其它脏器转移。

张仲景《伤寒论》六经传变特点、规律及养生、防护、 治疗措施为肿瘤的辨证施治提供了思路。此类病 人,尽管体内肿瘤没有完全消除,但经过规范而长期 的食疗药膳、针灸按摩、运动气功、精神情志等养生 康复手段,可以带病延年,有效阻止肿瘤转移,甚至 为进一步根治争取到时间。事实证明,运用中医 “治未病”思想于晚期癌症患者,比单纯应用抗癌治 疗的效果优越得多。如曹晋涛等[11]通过动物实验 研究气功外气对体内抗肿瘤转移的作用,发现气功 外气不但对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有杀伤作用,还具 有对抗体内肿瘤转移、阻止肿瘤生长、延长荷瘤宿主 存活期的作用。2.4愈后防复,预防恶性肿瘤的复发恶性肿瘤通 过手术、放疗或化疗等手段的治疗,部分患者的癌细 胞可以达到有效控制甚至临床治愈指标,但后期的 养生防护及中医辅助治疗仍不可少。一方面是因为 手术、放化疗过程直接损伤身体正气,导致体质虚 弱,易致癌症复发;另一方面未被杀灭的癌细胞也需 要采用多种方法控制其成长或复发。此时,患者应 根据自身情况,针对性地做到调情志、节饮食、适起 居、慎劳作,或辅以药膳、针灸等方法(下转第58瓦)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年4月第30卷第2期

3.4.2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对比

表3组别观察组对照组

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对比显效

有效

无效

当毫针刺中蝶聘神经节时,会对中枢神经调控施以

(ra =25)例

有效麵

影响,导致交感神经同副交感神经恢复双方机能的 动态平衡,从而缓解鼻炎的症状。针刺的可能作用 机制[4]为:对呈抑制表现的交感神经纤维施以兴奋 作用,对呈亢奋表现的副交感神经施以抑制作用,由

此使得SP能神经效应下降。通过此研究发现,经 过每次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可保持2 ~ 3d左右的 持续缓解期,待治疗期满8次(一个疗程)后,针刺 结合西药治疗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更明显,在总体 症状、RQLQ量表评分、鼻一系列症状VAS评分上, 下降幅度更显著。虽然本研究样本量有限,然而能 够表明,在变应性鼻炎治疗方面,针刺结合西药的疗 法具备有效性,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并加以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新吾.针刺蝶腭神经节一

“治鼻3 ”穴位治疗鼻部疾病的机

制分析及有关针刺方法的介绍[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

志,2011,25(5) : 193-196.

7

2

16

17

2

6

9276

如表3所示,在总有效率上,观察组与对照组分 别是92.0%、76. 0%。在临床疗效方面,对两组通 过检验得Z= -2. 500,且P<0.05,可见在此指标 上两组存在显著差异。4讨论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发病率高、病程久、易复发的 慢性疾病,近年来以每年3% ~ 5%的速度增加。过 敏性鼻炎实际上是特异性的致敏原诱导ThO细胞分 化成Th2淋巴细胞,Th2细胞释放多种白细胞介素 及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使B淋巴细胞转化成IgE 的浆细胞,IgE结合到肥大细胞和嗜碱细胞表面,使

灸研究E3

得疾病发生。布地奈德鼻喷剂是一种长效糖皮质激 素制剂,能增强肥大细胞的稳定性,抑制免疫反应 和抗体合成,从而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缓解患者症

[2]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鼻科组,中华医学会耳鼻咽

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2009年,武夷山)[S].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44 (12) :977-978.

[3] 邱剑波.氯雷他定联合布地奈德鼻喷剂治疗过敏性鼻炎34例的

疗效评价[J].中国药业,2013,22(11 ) :22-23.

状。枸地氯雷他定片是一种长效抗组胺药,水溶性 强,能快速抑制过敏反应,配合布地奈德鼻喷剂[3] 可有效控制鼻炎症状,但不能从根本上治病。

3

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鼻炎[1]是李新吾医生创

[4] 陈立和,张路,毛文虹,等针刺蝶腭神经节”技术为主治疗变应

性鼻炎的系统评价[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6,38(3) :254 -

立,且临床疗效显著。蝶腭神经节源于三叉神经的 上颌感觉支、翼管神经的交感和副交感支。其节后 纤维随神经节支配鼻、咽、腭、眶部的腺体和血管。(上接第19页)

以长养正气,防止病邪侵袭而引发癌症的复发。

结语

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 康,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寻找到彻底根治恶性肿 瘤的方法,而事实证明,对恶性肿瘤的预防作用远远 超过其治疗本身。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在中医 整体观念,辨证、辨体施治思维指导下,从早做起,防 患于未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疾病一旦发生, 在采取积极的治疗过程中,辅以正确的中医养生防 护措施,能够得到减少医疗费用、抵制治疗本身副反 应发生、缩减病程、减轻病情、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 量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中国恶性肿瘤危险因素研究[M].北

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66 -156.

260.

(收稿日期:2〇n -09 - 25)编辑:李丛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9,26(6) :377 -378.

[3] 傅景华.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4.[4] 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黄帝内经灵枢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

技术出版社,1986:340.

[5 ]李克光,张家礼.金匮要略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2010:1.

[6]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24.[7] 吴鸿,高水波.张仲景“治未病”思想浅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

杂志,2012,18(5) :468 -469.

[8 ]江琪,王国玮.“治未病”思想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J].北京

中医药,2011,30(2) :123 -124.

[9]陈仲杰,郭宇鹏.以痛为腧针刺治疗癌痛疗效观察[J].中国针

灸,2008,28(4) :251 -253.

[1〇]沈国伟,肖扬,高雍康,等.针灸足三里对抗化疗呕吐反应临床

研究1^].中国针灸,2〇〇1,21(3):158.

[11 ]曹晋涛,叶天星,离也陶.气功外气的抗肿瘤作用及增强免疫功

能机理的实验研究[J ].自然杂志,1989,12 (3): 190 -192.

(收稿日期:2017 - 07 - 04)编辑:喻松仁

[2]段纪俊,陈万青,张思维.中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国际比较[J].

.58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