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形势下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基于上市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

来源:伴沃教育
Research|信息化论坛2020年·第9期

栏目编辑:梁丽雯E-mail:****************

新形势下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

盈利能力的影响

—— 基于上市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

■ 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 孔凡东

随着金融业和信息科技的融合发展,第三方支付在支付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有效推动了国内摘要:

经济社会支付方式的转型。第三方支付的蓬勃发展,一方面挤压了商业银行部分盈利空间,另一方面也通过竞争促进了商业银行产品和服务的改革创新。第三方支付机构和商业银行在竞争与合作的博弈中逐渐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共生关系。当前,在人民银行对第三方支付业务严监管态势下,“断直连”“备付金全额交存”等措施的相继落地,推动第三方支付机构和商业银行竞争与合作关系重新洗牌。研究新形势下第三方支付机构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有助于商业银行在转型时期开展更合适的创新业务,培育更具前瞻性的盈利增长点。本文基于面板数据随机效应模型对“断直连”政策落地前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提升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建议。

第三方支付;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关键词:

一、引言

201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为支付机构的市场准入提供了法律基础。自此,我国非银行支付业务实现规范化和规模化发展,并向各个金融领域渗透。截至目前,国内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共238家。近年来,我国第三方支付加速发展,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均呈指数化增长态势。2013-2018年,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交易笔数、金

额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93.9%、82.0%。相较于第三方支付在支付介质、渠道和技术变革上的引领作用,商业银行在此次变革中的竞争优势并未充分显现,反而在资产业务、负债业务、支付结算领域中间业务等传统优势业务中被抢夺市场份额,其盈利能力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值得关注。

2017年以来,随着《关于实施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支付机构客户备

作者简介: 孔凡东(1982-),男,湖北钟详人,经济学硕士,中级会计师,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研究方向:支付结算。收稿日期: 2020-05-08

48

2020年·第9期

栏目编辑:梁丽雯E-mail:****************

Research|信息化论坛付金全部集中交存有关事宜的通知》相继发布,“断直连”“备付金全额交存”等政策陆续落地,管理部门对第三方支付行业的监管更趋严格、更加规范,第三方支付行业灰色地带被逐一击破,第三方支付业务的信息流、资金流均发生根本性变化,双方的合作模式及话语权也由此发生改变,第三方支付市场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也有所转变。

集并不明显,但是随着第三方支付机构业务范围的扩张,双方的支付结算业务开始大量重叠,商业银行网上银行服务的利润空间受到了压缩。杜懿(2014)通过对比中美两国的货币基金发展情况后提出,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形势下,利差逐渐减小,银行存款的收益降低,用户倾向于将存款转向收益更高的货币基金,从而导致银行获取资金的成本进一步提高。郑志来(2015)研究了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路径,

二、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关于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的观点分化明显。部分学者认为,第三方支付业务的发展能促进商业银行的互联网化、移动化转型,从而改善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曹凤岐(2015)认为,第三方支付的发展会加速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进程,促进银行基于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功能转型。李淑锦、陈银飞(2017)利用2013-2016年我国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证明第三方支付规模的扩张对国有、非国有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积极溢出效应要大于消极效应;第三方支付的发展,促进商业银行积极进行非利息业务的创新;此外,第三方支付平台沉淀的信息资源,有利于降低客户征信评级的成本及银行开展非利息业务的成本。李瑞红(2013)认为,第三方支付平台需要依赖银行提供技术接口和通道,如网关支付等业务需要与银行合作实现,是银行业务的进一步延伸,商业银行可借此获得利润分红。郑璇(2011)提出,第三方支付的发展提升了互联网支付的活跃度,为商业银行挖掘了更多潜在的网上银行客户,培养了客户的线上支付习惯,对银行的网络业务起促进作用。

与之相反的是,部分学者认为,第三方支付的扩张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具有负面的作用。付俊平(2012)指出,原先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的业务交

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商业银行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均存在分流和挤出作用。

尽管现有文献已就第三方支付发展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研究,但随着行业环境、监管形势的不断变化,影响路径和程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本文根据监管政策的实施情况,选取了不同时间段的数据,对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

三、理论分析

商业银行的盈利主要分为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利息收入是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利息收入差额;非利息收入是指不构成银行表内外资产、负债的中间业务的收入。根据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的盈利获取路径,本文主要从资产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两个方面,探讨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造成的影响。

(一)第三方支付影响商业银行盈利的原理分析1. 资产负债业务

(1)资产业务。贷款是商业银行核心资产业务,贷款利息收入是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第三方支付平台拥有与银行独立的支付账户体系,特别是国内由具备垄断优势的第三方平台,其账户规模庞大①。于这些支付账户会沉淀大量的交易数据和用户信息,平台可以运用此类信息所形成的大数据分析对客户

①根据新浪财经的报告《非银支付发展进入下半场 支付行业面临三大挑战》,支付宝支付账户达10亿户,微信支付账户达8亿户。

49

Research|信息化论坛2020年·第9期

栏目编辑:梁丽雯E-mail:****************

进行精准“画像”,准确评估客户的信用状况,开发更符合客户特点的个人分期付款业务和网上借贷方案,从而蚕食了银行信贷市场份额,对银行资产业务收入带来冲击。

(2)负债业务。吸收存款是商业银行的核心负债业务。第三方支付机构不具备吸纳存款的资质,但可以通过分流效应对银行存款业务造成不利影响。第三方支付的备付金及第三方平台的理财产品和货币基金产品对银行存款起分流的作用。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资金成本提升。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与第三方平台的货币基金收益率有较大差距,在风险级别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客户倾向于投资货币基金来获取更高的收益。第三方支付平台对银行资金成本带来了压力,商业银行需要提升存款利率来吸引居民存款,资金成本明显上升。二是可贷资金减少。从风险控制角度考虑,银行存款和贷款的比例有一定限制,第三方支付平台造成存款分流会导致银行可贷资金的减少,从而降低利息收入。

2. 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大部分局限于结算和清算类业务收入、银行卡业务收入、托管业务收入等传统银行业务收入。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核心业务为零售支付业务,包括转账付款、公共事业缴费、信用卡还款,其还积极拓展包括基金、保险等代理销售业务。第三方支付机构在中间业务领域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的发展,降低了人们使用银行卡、网上银行的需求,第三方支付凭借其产品和服务的便捷性等优势,逐渐从互联网支付渗透至线下支付以及部分大额支付市场。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在手续费、佣金等方面具备竞争优势,如银行卡手续费、代销代售手续费等方面收取低廉的手续费,造成银行潜在客户的流失,进一步压缩

了银行的盈利空间。

(二)新形势下第三方支付业务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1. 资产负债业务

资产业务中,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支付宝、花呗)可提供透支或网络借贷服务,与银行的信用卡业务类似。但该类业务以小额为主,客户的资金需求量与银行核心信贷业务的资金量相距甚远,因此,其是否对银行的资产业务存在正面冲突仍未有定论。负债业务中,在备付金集中交存的监管要求出台之前,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备付金除应付日常的需求外,还可以定期存款的形式存放在商业银行的备付金专用账户里,对分流的银行存款业务形成回流作用。2018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支付机构撤销人民币客户备付金账户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非银支付机构于2019年1月

完14日之前对开立在商业银行的“备付金交存专户”

成销户,将客户备付金100%交至央行。此举相当于客户备付金又流出商业银行体系。

2. 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中间业务的替代性较资产负债业务高,且面向的客户群体重合度较高,因此,银行中间业务受影响程度较大。目前,银行为了应对第三方支付对其中间业务市场份额的抢夺,已经作出降低转账手续费、信用卡还款手续费等措施。但随着新政的出台,第三方支付机构和商业银行的关系将发生转变。主要变化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银行重新掌握议价主动权。“断直连”后,支付通道从原三方模式(商户端-支付机构-银行)转变为四方模式(商户端-支付机构-网联/银联-银行),原支付机构在第三方模式下的“清算”角色被禁止,全部交易信息通过银联或网联平台处理。支付机构必须接受网联等清算平台规定的手续费率,失去通道成本的议价能力。同

②跨境人民币备付金账户、基金销售结算专用账户、预付卡备付金账户和外汇备付金账户除外。

50

2020年·第9期

栏目编辑:梁丽雯E-mail:****************

样,备付金全额交存也会进一步降低支付机构对银行的议价能力。以往支付机构凭借备付金存款可以换取银行的支付通道优惠,尤其是大型平台可获得很低的费率。而新政实施后,商业银行可以抬高通道费率,从中获取更高的盈利。二是第三方支付的服务收费提高可能使部分客户回流银行。支付机构“吃利差”的盈利模式不复存在、失去通道成本的议价能力、沉淀资金投资收入丧失等因素导致综合成本上涨,支付机构的盈利压力大幅增加。这种压力最终会传导到客户端,多年来客户享有的免费红利期可能自此终结,如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均开始对信用卡还款收取服务费;支付宝宣布结束优惠期,把对商户的标准费率恢复到0.6%等。中间业务的收费差距一旦被拉近,客户也会回流至商业银行,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四、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选取2013-2018年15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季度数据,包括5家国有商业银行、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2家城市商业银行。数据来源于易观数据、Wind数据库以及各商业银行季报、半年报和年报。本文利用面板数据来研究我国第三方支付发展对上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根据上述分析,第三方支付机构能从非利息收入、利息收入两个渠道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建立的模型涵盖资产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的两大影响路径。本文选取2013-2016年和2017-2018年两个不同时间段,探究第三方支付新政实施前后的影响差异,旨在找到新形势下商业银行有效提升盈利能力的途径。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指标,选取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来衡量其盈利能力。解释变量包括第三方支付规模、非利息收入占比和净利差。

由于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因素很多,为了保证实证结果的准确性,本文从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两

Research|信息化论坛个维度设置控制变量。谢太峰、孙璐(2018)的实证分析证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与不良贷款率、贷存比、资本充足率等内部微观因素以及GDP增长率等外部宏观环境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因此,本文选取GDP作为宏观环境衡量指标,微观环境衡量指标包括以下3个。一是衡量流动性的指标贷存比。贷存比的数值越高,表示银行的可贷资金余额越少,资金流动性越低。同时,也表示银行已贷资金的比重越高,资金的利用率高,所能获得的利息收入越多,但会承受较高额流动性风险。二是衡量资产质量的指标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对银行的盈利能力具有负面影响,本文中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的总和。不良贷款率的高低直观反映了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好坏,不良贷款率较低的商业银行贷款及利息的回收率较高,对利润增长起积极作用。三是衡量资本

充足状况的指标资本充足率。当商业银行自有资本金的持有量高时,可以有效降低银行融资的成本,增加利息收入,避免同业拆借或质押的利息抵消银行的利润,从而削弱其盈利能力,见表1所列。

(二)模型构建

根据上述设定,本文构建的实证模型如下。分析中间业务影响路径,将第三方支付规模、非利息收入占比作为模型内生变量:

ROAit=α0+β0lnTPPt+β1NIit+β2lnGDPt+β3 LDRitROAit=α0+β0lnTPPt+β1NIit+β2lnGDPt+β3LDRit+β4BLRit+β5CARit+εit……………………………(1)

分析资产负债业务影响路径,将第三方支付规模、净利差作为模型内生变量:

ROAit=α0+βllnTPPt+β1NMIit+β2lnGDPt+β3LDRit+β4BLRit+β5CARit+

εit…………………………(2)分析综合影响路径,将第三方支付规模、非利息收入占比、净利差作为模型内生变量:

ROAit=α0+β0lnTPPt+β1NIit+β2NMIit+β3lnGDPt+β4LDRit+β5BLRit+β6CARit+εit…………………(3)

51

Research|信息化论坛2020年·第9期

栏目编辑:梁丽雯E-mail:****************

表1 模型中各变量解释说明

变量类型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

变量名称资产收益率第三方支付规模非利息收入占比净利差国民生产总值

控制变量

贷存比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

变量符号

指标说明

税后净利润/资产总额(单位:百分比)对数化第三方支付网络支付金额(单位:万亿元)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总收入(单位:百分比)资产收益率与平均计息负债成本率之差(单位:百分比)

对数化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单位:万亿元)贷款余额/存款余额(单位:百分比)不良贷款/贷款余额(单位:百分比)自有资本/总资产(单位:百分比)

ROAitTPPtNIitNMIitGDPtLDRitBLRitCARit(三)实证检验及结果1. 单位根检验

由于面板数据含2013-2018年的时间序列信息,因此需要通过单位根检验,以验证序列是平稳的。上述所有变量在一阶差分后均通过ADF-Fisher和PP-Fisher的单位根检验,说明时间序列为一阶单整,可用于做接下来的检验。

2. F检验和LR检验

面板数据需要通过F检验,判断本文所构建的3个模型是使用混合回归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更为合理有效。

F统计量的计算公式为:F=

SSER-SSEU/(n-1)SSEU/(n-k-1)

各模型的F检验和LR检验的结果见表2所列,可以看出,各模型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使用混合横截面模型的原假设。

表2 面板数据F检验和LR检验的结果

中间业务影响路径资产负债业务影响路径综合影响路径

F统计量LR统计量

8.9604***133.3442***

8.2333***105.3625***

7.6492***99.0819***

“**”“*”分别表示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下同。注:“***”

3. Hausman检验

随后对面板数据进行Hausman检验,判断本文所构建的3个模型是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Hausman检验结果表明,3个模型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接受采用随机效应的原假设,因此本文采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估计。

4. 各影响路径随机效应模型估计通过E-views 9的估计结果见表3所列。

从各影响路径的实证结果看,在2013-2018年期

LR统计量的计算公式为:LR=2(LRU-LRR)

SSER,SSEU,LRR,LRU是使用混合回归模其中,

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分别进行变截距模型的回归所得的残差和对数似然值;n为样本量,k为模型中商业银行的个数。

TPPt的系数为负值,这说明第三方支付规模的扩间,

表3 各影响路径随机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中间业务影响路径

资产负债业务影响路径-2.0418(-6.4005)***-0.1352(-10.7776)***

--0.0116(2.1842)**0.3064(8.5713)***-0.0001(-0.4144)-0.0204(-1.8383)*0.0093(3.6274)***综合影响路径-1.5024(-4.6594)***-0.1386(-10.5784)***0.0026(5.5896)***0.0175(3.3469)***0.2571(7.2251)***-0.0006(-1.7118)*-0.0182(-1.6965)*0.0095(3.8451)***cTPPtNIitNMIitGDPtDLRitBLRitCARit-1.7165(-5.3517)***-0.1413(-12.1648)***0.0023(4.8223)***--0.2916(8.4497)***-0.0006(-1.5146)-0.0175(-1.5658)0.0077(2.8903)***52

2020年·第9期

栏目编辑:梁丽雯E-mail:****************

Research|信息化论坛张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产生负面影响,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蚕食造成的盈利损失超过其

五、政策建议

本文运用上市银行的数据,实证检验了第三方支付发展、第三方支付新政实施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三方支付的发展蚕食了商业银行业务市场份额,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而第三方支付新政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种负面影响。同时,商业银行还可以主动作为,通过采取以下措施来提升盈利能力、应对第三方支付发展的挑战。

(一)加快战略性业务转型

提升资产负债业务的盈利水平是商业银行提升盈利能力最有效的路径。商业银行在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竞争时应充分重视资产负债业务的盈利性,不宜采取提升存款利率获取竞争优势的策略,维持一定的利差收入水平。商业银行应顺应趋势、加快业务转型升级,通过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加速金融科技的商业化落地,加大对支付结算中间业务的创新力度。

(二)打造差异化互联网金融品牌

商业银行应结合其资金规模大、客户资源丰富、支付安全性高的先天优势,主动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全面认识和把握客户的需求,进一步挖掘互联网金融的各项功能,积极布局网络银行和直销银行,提升金融服务产品的便利度。

(三)加强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作

对于银行而言,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黏性客户和渠道优势是一项重要资源。在策略选择上,避免在第三方支付议价能力削弱时进行恶性打压,应与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关注潜在的长期性收益。加强在基金及保险

NIit的系数合作和竞争作用带来的盈利增加。其中,

为正且显著,说明提升非利息收入占比是提升商业银

NMIit系数为正且显著,说行盈利能力的有效方式。

明净利差的增加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在其余的控

GDPt和CARit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外制变量中,

部环境因素对银行的盈利能力有比较大的影响,同时,提升自由资本率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起积极作

LDRit,BLRit系数为负数,且在5%的置信水平上用。

不显著。

(四)各阶段的随机效应模型估计

为探究第三方支付新政实施后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在F检验、LR检验以及Hausman检验后,仍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分别对2013-2016年、2017-2018年两个阶段的综合影响路径的模型进行估计,结果见表4所列。

从上述两个阶段的实证结果来看,2017-2018年第三方支付规的TPPt系数仅为2013-2016年的一半,

模的扩张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负面影响明显减弱,说明“断直连”“备付金全额交存”等政策相继落地,使第三方支付机构在与银行的竞争中优势被削弱,其强势的议价能力、低手续费甚至是零手续费将难以维持,商业银行被挤压的盈利空间一定程度上得以收

NIit的系数降低,说明中间业务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复。

NMIit的系数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说有所降低。相反,

明资产负债业务的盈利水平在近两年对总体盈利水平的影响大幅提升。

(下转P93)

表4 各阶段随机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2013-2016年

2017-2018年

cTPPtNIitNMIit-1.4723(-4.2869)***-0.1509(-12.1536)***0.0037(5.9844)***0.0184(3.1356)***

GDPt0.2746(7.7295)***DLRit-0.0006(-1.0856)BLRit-0.0096(-0.6771)

cTPPtNIit0.0410(0.0338)-0.0731(-1.6719)*0.0022(3.1026)***0.0320(3.2549)***

GDPtBLRitCARit0.0791(0.7778)-0.0237(-1.2350)0.0148(4.2443)***

DLRit-0.0016(-3.0262)***

CARit0.0109(3.7909)***NMIit53

2020年·第9期

栏目编辑:梁春丽E-mail:********************

Practice|行业治理切断信息泄露渠道,从个人金融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等各环节,采取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技术措施加强对金融App信息的保护。

(四)建立违规处置机制

一是完善投诉处理机制。监管部门应该督促金融机构建立健全违规补偿和退出机制,明确违规责任认定方式、赔付机制、退出方案等,切实保障消费者的资金和信息安全。同时,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向社会公开长期有效的投诉方式,及时妥善处理用户投诉,切实维护用户的合法权益。二是加大违规惩戒力度。进一步强化事中事后监督惩戒,保持对违法违规、失信背约行为的“零容忍”态势。将用户投诉反映问题较多、存在严重安全漏洞、造成用户资金损

失且拒不整改的金融App纳入黑名单管理。对于未按要求进行实名备案或未能履行声明承诺的金融机构,监管部门要视情况采取警告、处罚、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等措施,并定期向公众公开黑名单App、失信企业。参考文献:

[1]李劲. 移动应用安全实践[J]. 通讯世界,2020(1):87-88.

[2]魏书音.《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简析[J]. 网络空间安全,2019(12):68-71.

[3]于世梁. App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乱象及其治理[J].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9(5):33-37.

(上接P53)

代销、支付服务产品创新、互联网技术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拓展零售端市场支付业务,达成双赢局面。参考文献:

径——基于“互联网+”对零售业的影响视角[J]. 金融论坛,2015(5):34-43.

[6]高雯.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基于16家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分析[J]. 陇东学院学报,2018(1):119-124.

[7]王佶智,张宁.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9(6):78-81.

[8]陆静,阿拉腾苏道,尹宇明.中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基于1997-2010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 金融论坛,2013(1):3-14.

[9]杜懿.中美“余额宝”对比及启示[J]. 对外经贸,2014(9):100-103.

[10]李瑞红.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风险及防控建议[J]. 华北金融,2013(8):28-30.

[12]郑旋.第三方支付业务对银行网银业务的影响[J]. 中国信用卡,2011(8):64-67.

[1]曹凤岐.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挑战[J]. 金融论坛,2015(1):3-6.

[2]陆岷峰,虞鹏飞.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的影响研究[J]. 兰州财经大学学报,2016(4):102-110.

[3]李淑锦,陈银飞. 第三方支付对我国上市银行非利息收入的“溢出效应”研究[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17(3):70-74.

[4]王锦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影响测试研究——基于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分析[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15(1):7-12.

[5]郑志来.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路

9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