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 l65 顿河的落瓜桥,为清代翻建宋代的拱桥,长9.5米,宽3.2米, 鼓顶三类,雕刻纹样以素面为主,个别雕有瑞兽祥禽、灵木仙 跨径6.8米,石雕桥栏高4米,中间书有桥名,左右望柱各6根。 卉等。 桥面栏板、望柱、抱鼓石互相连接,高低错落,起伏有致。栏 和宅院抱鼓石相比,二者所指的符号语义相同,同质异构 板也是精雕细琢,望柱头呈四方形,除桥身正中栏板之外,其 而已。一是出于对栏杆起到固定和保护功能而设的,另一方面 余栏板上均镂空出两个花窗,桥头两侧连接望柱处分别雕以灵 就是又蕴含吉祥寓意。正如建筑学家吴良镛所说,抱鼓石“已 芝状的抱鼓石,造型优美。这些精美的石雕艺术增添了石桥的 经不仅是一种样式,而是植根于生活的深层结构,是一种居住 艺术价值,同时也给人们带来很强的视觉美感 (二)望柱 文化的体现”。如网师园内的引静桥,始建于明代,是苏州乃至 国内最小的石桥,全长仅2.4米,桥宽0.7米,跨度1.3米,桥 石桥上的望柱也称栏杆柱,是栏板之间的短柱。望柱分柱 端却分别抱有3个石鼓对望,整个桥身一共12个石鼓,并雕有 身和柱头两部分;石桥柱身的截面,在宋代多为八角形,清代 望柱的柱身,截面多为四方形。望柱柱身各面常有如意灵芝纹、 海棠花或龙纹装饰。柱头的装饰,花样繁多,常见的有龙纹、风 纹 云纹、狮子、莲花、葫芦。清代之前拱桥上的望柱一般都 较为简单。带城桥东侧,跨十全街河上的星造桥,建于明代,桥 身六根望柱在其柱头雕刻祥云如意纹,而柱身则为素面。而跨 盛家带河的忠信桥,始建于清朝早期,花岗石、青石结构,长 2l米,宽3.2米,跨径4.5米,条石桥栏,石级步阶,两侧桥 栏雕花纹饰,南北两侧仅两根望柱,望柱和柱头均为四方形,并 无过多雕刻,异常简洁。随着清代中后期石雕工艺的大发展,望 柱的雕刻也越发精美,云柱上栩栩如生的云饰、石狮也常见起 来,且极富立体感。位于广济路上的,跨山塘河及山塘街的新 民桥和塔影桥,分别始建于嘉庆二年(1 797)和光绪三十二年 (1906),除复杂的石雕栏板,桥身正上面望柱雕有及其精美的 石狮,活泼而灵动。 (三)抱鼓石 抱鼓石原是汉民族传统民居大门底部位于宅门入口、形似 圆鼓的两块人工雕琢的石制构件,因有一个如抱鼓的形态承托 于石座之上,故此得名“抱鼓石”。抱鼓石汉族民间称谓较多, 如石鼓、门鼓、圆鼓子、石镙鼓、石镜等。它是汉民族建筑所 特有的重要构件,从建筑结构来考虑,其主要是起到稳固楼柱 围护大门壮主人威势以撑门面的作用。但其依托功能施以装饰 的石制构件,从民俗学意义衍生出来的功能就绝不仅仅是稳固 门庭的作用,而是蕴含了极其丰富的象征意义。因此,抱鼓石 下部雕刻一般为须弥座,中间为鼓形,饰以花纹浮雕,上部为 透雕狮子,这是最常见的样式。目前遗存的抱鼓石纹样丰富多 彩,从题材上来分,可分为瑞兽,祥云、花鸟虫鱼和器物什锦 等等,须弥座上多浮雕着牡丹、荷花、芙蓉、葵花以及如意纹、 卷草纹、祥云纹等纹样,表达出福寿吉祥的寓意,是花好富贵 的象征;中间鼓面上装饰的图形既有低浮雕纹样,又有高浮雕 的狮子。由于抱鼓石有祈福、纳吉、辟邪、装饰等作用,在一 些传统的建筑如寺庙、衙门、祠堂、书院、牌坊、桥梁等建筑 中均普遍使用。因此,苏州的古石拱桥一般在栏杆的两端也通 常都安有抱鼓石装饰构件,其装饰雕刻部位可分为鼓座、鼓面、 素雅的图案,极具特色,充分显示出抱鼓石造型在苏州桥梁装 饰艺术中的重要作用。此外,来远桥、乘骝桥、落瓜桥、引溪 桥、普济桥等,抱鼓石造型各异,形态多样,均蕴含着丰富的 民俗学寓意。 苏州古桥上的这些石鼓有别于宅院门前的石鼓,一般情况 下,桥上的石鼓造型较简单,纹饰不太讲究,大概这与桥的空 间尺度有关,在大自然的空间背景下细密的花纹已明显有点多 余。通过现存的苏州古桥的抱鼓石装饰的比较研究发现,越是 时间久远的其装饰造型就越显得精美。 (四)板心石 桥顶板心石也称之为定心板或者合龙板,即桥面石梁正中 间的一块大石板,是石桥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在桥 梁竣工时最后放置的一块大石板,象征桥梁的最终完工,体现 出非凡的意义,工匠对这一构建极为重视。定心板上一般都会 刻有蕴含丰富寓意的精美图案,这些图案雕刻技法精湛,象征 寓意深刻,体现出古代匠人们的高超技艺。 苏州古桥桥顶板心石一般呈四方形,而装饰图案均为圆 形,圆心四周有外加框。主图案最多的为“月华纹”,也叫轮 回旋水纹,以“s”形线条,将圆分割成多寡不等的阴阳交错 的图形,并围绕一个中心点回旋不息,前后相随。这图案显然 是从佛教里的“ ”字演化而来的。到明清时,逐渐演化成轮 回旋水纹。这类图案主要是起到宣传佛教教义的作用。旋水纹 用在桥顶板心石很显然具有充分的象征寓意,人们用它来趋吉 避凶,祈祷出行平安。另一点要指出的是,旋水纹还起到提醒 信徒轮回中的四个再生之地,即天堂、人间、动植物界、地狱, 只有惩恶扬善,广积功德,来世才能不堕地狱的作用。板心石 除旋水纹之外,还有少量刻有暗八仙、葫芦、如意、太极鱼、 瓶升三戟图案等。主图案四周一般还饰以花边和其它吉祥纹 饰。位于陆慕的太平桥,建于光绪28年(1902),东西走向,桥 上置有桥栏,桥栏间立有望柱8根,桥顶板心石所刻轮回旋水 纹及板、葫芦、如意等图案,雕工精美,寓意深刻,是这一装 饰纹样的典型样本。 (五)龙门石 龙门石为拱桥半圆形拱券中伸出的长系石,拱券一般用纵 l66 1环境艺术 联分节并列砌筑。拱券券脸正中的嵌龙门石有一到两块,其上 异常的丰富,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1.纹饰类。如万字纹、如 雕刻一般不用人物,而是刻珍禽瑞兽和嘉草祥花。瑞兽首选压 意纹、水波纹等。这类图案一般配合主图案使用,寓意一般象 水的蛟龙、吸水的石兽,或为降服水怪的道教图案,其中,多 征吉祥和光明等l 2.果木佳卉植物类。这一类纹饰涵盖牡丹、莲 选用龙首在柱心石,龙头以高浮雕手法深刻,立体感极强,俯 花以及梅兰菊竹四君子等,这一类图案属于19常生活中人们喜 首向下正视河心,监视着通过桥孔的流水,欲使流水恬静安祥, 闻乐见的植物,为人们所崇拜和喜爱,其象征着富贵、品质、平 而不兴风作浪。龙门石构建一般精雕细刻、栩栩如生,一方面 安等寓意密切相关;3.人物故事类。在苏州古桥的雕刻装饰中, 起到装饰作用,使桥在形态上锦上添花,倍增美感。龙门石的 以人物故事为题材的非常多,包含神仙名人、神话故事、民间 作用在明代以前以装饰作用为主,而清代中叶以后完全服从结 传说等,要注意的是这一形式中单个人物一般极少出现,大多 构与功能,其题材多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内容,借以表达对人 是成组体现出来,故事连贯性极强,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 与自然斗争(尤其是与水斗争)的喜悦和祝颂吉祥之意。位于 吴江区盛泽镇坛丘的白龙桥为清康熙初年所建,桥顶面石和拱 券龙门石分别刻有“笔锭如意”“瓶升三戟”和“云龙~‘太极” 等吉祥图案。而虎丘山后的中和桥置两根龙门石,雕刻凶猛的 兽脸,雕刻手法生动、洗练。而石湖西北的行春桥九孔相连,每 孔两侧分置两根长系石,一共9根均雕刻兽面,极具气势。 (六)桥碑和桥联 桥碑和桥联是苏州古桥装饰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修路建 桥历来被当成积德行善的大好事,每当一座古桥落成,人们都 会立一块桥碑,将修桥的经过,以及修桥人的名字镌刻在石碑 上,古桥碑因此成了古代桥梁建筑史的生动记录。桥碑上的文 字,主要起到纪年、说明、训示等作用。苏州古桥的修建在苏 州人们的心目中是件非常重大的事情,因此,常立桥碑昭示后 人,或彰或罚。几乎所有上规模的古桥都有碑文存世,只是岁 月变迁,有些已经损毁消失了。但这些碑文,大都透着浓浓的 民俗文化和人文精神。桥联则是点睛之笔,体现出丰富的文化 艺术内涵。如乌鹊桥桥面水泥灯柱下段分嵌汉白玉石碑四块, 其中两块镌修桥收支款项和((桥记》;两块镌桥联:“利涉同资 会看千秋泼渚北,嘉名永锡每逢七夕意淮南。”艺术性地交代了 桥所处位置及周边景色,并突出了时代特色。吴中香山街道后 塘桥的桥刻:“愿天常生好人,愿人长行好事”,借物寓意,寄 托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增添了古桥的诗情画意。 二、苏州古桥装饰艺术风格 (一)雕刻手法的多样化。苏州古桥在桥身装饰中丰富的题 材造就了表现手法的多样化,其在艺术形式上呈现出非常丰富 的造型手段。中国的石刻艺术最早并不是使用在石桥上,而是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运用到石桥的装饰中,使古桥本身在 艺术美感和民俗形态上也表现出多样性。中国的石刻技艺一般 多采用圆雕、透雕、镂雕、浮雕、篆刻等多种手法,而这一技 艺表现在古桥艺术上多以圆雕和浮雕造型为主。在北宋李诫所 著的 营造法式》中对这几种石作雕刻技艺做了如下概括:剔 地起突、压地隐起、减地平钗、素平。 (二)雕刻题材与主题寓意的丰富性。苏州古桥的雕刻题材 向往;4.珍禽瑞兽类。苏州古桥的雕刻题材中,这一类纹样非 常丰富、种类齐全。一般有狮子、龙、凤、蝙蝠、鲤鱼、仙鹤、 鹿等题材。每一种动物形式都暗含着不同的吉祥寓意,并在民 俗形态学意义上起着装饰古桥的作用。 (三)装饰结构的多样与变化。苏州古桥在装饰造型方面简 练而富于变化,绝少使用同一题材的模件化制作,造型大多形 态各异,绝不雷同。在同一座桥上,不同的构建也采用不同的 雕刻技法。栏板一般使用浅浮雕或高浮雕,柱头使用圆雕;而 在不同的桥身,有的使用镂雕,有的又使用深雕的装饰手法。在 桥梁的装饰结构上,装饰纹样一般随表现形式和内容呈现变化。 以桥心石事物轮回旋水纹为例,上津桥上的旋水纹在当中刻一 圆圈表示圆心,外面的旋水纹瓣均围绕这一点旋转,但旋水纹 瓣自身又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观察不同的形态的桥,其装饰手 法主要可以概括为放射、对称、相向、平衡、交叉、穿插的变 化形式,体现出装饰结构复杂而又无穷的变化。 三 结语 苏州古桥的装饰结构和装饰形态充分体现了苏州匠人非凡 的造桥思想,而桥梁的装饰艺术风格又进一步体现出苏州人民 朴素的审美观、民俗观和社会观。可以说,苏州古桥不但体现 的是古人的审美观念、造桥技艺,它更是一个挖之不尽的民俗 文化宝库,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与艺术遗产。 参考文献: [11苏州地方志办公室.苏州老桥志【M]扬州:广陵书社,20Ij 【2]王加伦苏州古石桥[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 3. [3】刘伟明.苏州古桥文化【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9 [4】乐振华江南古桥石作艺术研究[J]现代园艺,201 2,(04):35—36+82 作者简介:沈海龙,硕士,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李鹏,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学生。 左沭涟,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学生。 编辑:李光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