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训练试题与答案

来源:伴沃教育
高中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训练试题与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宋陈谏议

[注]

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召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 陈谏议:姓陈,谏议是官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 .(2)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 .(3)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 .(4)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参考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踢 (2)责问 (3)通“值”,钱 (4)称赞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因诘仆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 ..B.①是移祸于人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①而偿其直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①戒仆养之终老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解析:选C A项,①副词,于是、就;②介词,表凭借。B项,①介词,到;②介词,表被动。C项,二者都是连词,表承接关系。D项,①代词,代指马;②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

译文:

(2)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

译文:

参考答案:(1)于是责问仆人:“那匹马怎么不见了?”仆人说是陈尧咨把马卖给商人

1

了。(注意:“何以”为宾语前置;“为”表判断,可译为“是”)

(2)你是朝廷的重臣,家中的手下尚且不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好它呢?(注意:“为”表判断,可译为“是”,“制”后省略“之”)

参考译文:

宋人陈谏议家里有一匹劣马,性情暴躁,不能驾驭,踢伤咬伤人很多次了。一天,陈谏议走进马棚,没看到这匹马,于是责问仆人:“那匹马怎么不见了?”仆人说是陈尧咨把马卖给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陈谏议马上召唤来儿子,说:“你是朝廷的重臣,家中的手下尚且不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好它呢?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陈尧咨)赶紧命人去追商人牵回马,并把买马的钱退给商人。他告诫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因此)当时的人们称赞陈谏议有一种古代贤仁之风。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去之赵,见逐。之韩、魏,遇夺釜鬲于途,蔡泽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范雎闻,使人召之。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及..见之,又倨。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于是范雎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 ..

(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 ①釜鬲:行厨炊具。②三子:指商君、吴起、大夫种,他们都是功成被杀。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蔡泽乃西入秦 .(2)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 .(3)则揖范雎 .(4)及见之,又倨 .(5)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 .(6)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 .(7)名在戮辱而身全者 .

参考答案:(1)名词作状语,向西 (2)使动用法,使……窘迫 (3)名词作动词,作揖 (4)倨傲 (5)诡辩 (6)怨恨 (7)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2

A.①之韩、魏,遇夺釜鬲于途 ②子犯请击之 ..

B.①其卒然亦可愿与 ②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C.①岂不期于成全邪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①乃延入坐,为上客 ②遂乃研核阴阳 ..

解析:选D A项,①动词,到;②代词,代指秦军。B项,①语气助词,表反问,吗;②介词,和、跟、同。C项,①介词,在;②介词,与、和。D项,皆为副词,于是、就。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去之赵,见逐。

译文:

(2)何为不可!若此三子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

译文:

参考答案:(1)蔡泽,是燕国人。游学四方,向所在诸侯求取官位(都没有获得机会)。到赵国,被驱逐。(注意:干,求取;“……者,……也”表判断;后面的分句承前省略主语“蔡泽”;“见”表被动)

(2)为什么不可以?像这三个人,本来就是仁义的极致,忠诚的标准。(注意:“何为不可”为宾语前置句;固,本来;“……者,……也”表判断)

参考译文:

蔡泽,是燕国人。游学四方,向所在诸侯求取官位(都没有获得机会)。到赵国,被驱逐。又前往韩、魏,在路上,所带的行厨炊具又都被别人抢去了,于是蔡泽只好向西到秦国。蔡泽准备去见秦昭王,就(用计)先派人扬言,用以激怒秦国宰相范雎,说:“燕人蔡泽,是天下见识高超、口辩厉害的智慧之人,他一拜见秦王,秦王一定会使你窘迫而(蔡泽)定会夺取你的相位。”范雎听说后,派人召蔡泽来见。蔡泽进见,却只作长揖之礼(而不下拜),范雎本来就不高兴;等到接见后,蔡泽的态度又很倨傲放肆。范雎于是责备他说:“你曾经扬言要取代我做秦国宰相,难道有这件事吗?请允许我听听你的说法!”蔡泽说:“像秦国的商君、楚国的吴起、越国的大夫种那样的结局,也可以作为祈向的愿望吗?”范雎料到蔡泽故意引用这三人之事,是要用这些说辞来堵住自己的嘴,于是就诡辩地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像这三个人,本来就是仁义的极致,忠诚的标准。因此君子为保持节义可以以身殉难,视死如归。活着而受辱没,还不如为节义死去而荣耀。士人本来就有杀身成名的,只要仁义尚在,即便死也无所怨恨,为什么不可以!”蔡泽说:“商君、吴起、大夫种作为人臣,做得对;但那些君主,却错了。所以,世人称这三人尽了忠孝之功而不得好报,难道羡慕他们

3

那样不得好报而白死吗?人们建功立业,难道不期望保全吗?性命和功名都得到保全的,这是最好的愿望。功名可以使后世景仰而性命却失去的,这就次一等了。声名被污辱,但性命得以保全的,这就是最下的一等了。”听到这里,范雎称许蔡泽的话。于是请他入座,待为上宾。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成侯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孙膑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诉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王曰:“善。”乃阴许韩使..而遣之。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 ..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围魏救赵》,有删改)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 .(2)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 ..(3)乃阴许韩使而遣之 .(4)韩因恃齐,五战不胜 .

参考答案:(1)灭亡 (2)没有毛病、害处,即士气正盛 (3)暗中 (4)依仗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不如蚤救之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①受重利而得尊名也 ②黑质而白章 ..C.①顾反听命于韩也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①韩因恃齐 ②罔不因势象形 ..

解析:选B A项,①代词,代韩国;②助词,的。B项,皆为连词,表并列,不译。C项,①介词,引出对象,不译;②介词,在。D项,①介词,因为;②动词,依据。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

译文:

(2)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诉于齐矣。

译文:

4

参考答案:(1)韩国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是早救好呢,还是晚救好呢?”(注意:谋,商议、谋划;蚤,通“早”;“孰与……”为固定句式)

(2)况且魏国有吞并韩国的野心,待到韩国感到亡国迫在眉睫,一定会到东边来向齐国恳求帮助。(注意:志,野心;亡,灭亡;东面,名词用作动词,到东边来;诉,恳求;“必东面而诉于齐矣”为状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魏国的庞涓率军攻打韩国。韩国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是早救好呢,还是晚救好呢?”成侯(邹忌)说:“不如不救。”田忌(不同意,)说:“我们不救,那么韩国就会灭亡,被魏国吞并。还是早些出兵救援为好。”孙膑说:“现在韩国、魏国的军队士气正盛,我们就去救援,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国的打击,反而听命于韩国了。况且魏国有吞并韩国的野心,待到韩国感到亡国迫在眉睫,一定会到东边来向齐国恳求帮助。那时我们再出兵,既可以加深与韩国的亲密关系,又可以乘魏国军队的疲敝给以痛击,正是一举两得,名利双收。”齐威王说:“好。”便暗中答应韩国使臣的求救,让他回去(,却迟迟不出兵)。韩国因为能依仗齐国,便奋力抵抗,但经过五次大战都大败而归,只好把国家的命运寄托在齐国身上。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刘秀至郾、定陵,悉发诸营兵。诸将贪惜财物,欲分兵守之。秀曰:“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秀与诸营俱进,自将步骑千余为前.锋,去大军四五里而陈。寻、邑.

[注]

亦遣兵数千合战,秀奔之,斩首数十级。诸将喜曰:“刘

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秀复进,寻、邑兵却,.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连胜,遂前,诸将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秀乃与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寻、邑陈乱,汉兵乘锐崩之,遂杀王寻。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士卒奔走,各还其郡。于是.海内豪杰翕然响应,皆杀其牧守,自称将军。旬月之间,遍于天下。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三十九》)

[注] 寻、邑:指王寻、王邑,王莽的部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去大军四五里而陈 .(2)诸部共乘之 .(3)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 ..(4)汉兵乘锐崩之 .

参考答案:(1)通“阵”,列阵 (2)掩袭,追逐 (3)主要营垒 (4)使动用法,使……溃散

5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自将步骑千余为前锋 ②为击破沛公军 ..B.①且复居前,请助将军 ②不出,火且尽 ..

C.①秀乃与敢死者三千人 ②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 ..D.①士卒奔走,各还其郡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解析:选C A项,①动词,做、当;②介词,替、给。B项,①副词,还是;②副词,将要。C项,皆为副词,就。D项,①代词,自己的;②副词,表祈使,相当于“一定”。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

译文:

(2)虎豹皆股战,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

译文:

参考答案:(1)如果被敌人打败,头都被杀掉了,还有什么财物!(注意:“如为所败”,被动句;“何财物之有”宾语前置句;“首领”一词属偏义复指,头)

(2)虎豹都吓得腿发抖,跳入水中溺死的士兵上万,河水因此不能流动。(注意:“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为定语后置句,可调整为“赴水溺死士卒以万数”;股战,腿发抖;为,因此)

参考译文:

刘秀到了郾、定陵等地,调发各营的全部军队。将领们贪惜财物,想要分出一部分士兵留守。刘秀说:“现在如果打垮敌人,有万倍的珍宝,大功可成;如果被敌人打败,头都被杀掉了,还有什么财物!”刘秀和各营部队一同出发,亲自带领步兵和骑兵一千多人为先头部队,在距离王莽大军四五里远的地方摆开阵势。王寻、王邑也派几千人来交战,刘秀带兵冲了过去,斩了几十人首级。将领们高兴地说:“刘将军平时看到弱小的敌军都胆怯,现在见到强敌反而英勇,太奇怪了!还是我们在前面吧,请让我们协助将军!”刘秀又向前进兵,王寻、王邑的部队退却,汉军各部一同追逐过去,斩了数百上千个首级。汉军接连获胜,继续进兵,将领们胆气更壮,没有一个不是以一当百,刘秀就和敢于牺牲的三千人从城西水岸边攻击王莽军的主要营垒。王寻、王邑所部阵乱,汉军乘机击溃敌军,终于杀了王寻。昆阳城中的汉军也击鼓大喊而冲杀出来,里应外合,呼声震天动地。王莽的军队大乱,逃跑者互相践踏,倒在地上的尸体遍布一百多里。适值迅雷、大风,屋瓦全都被风刮得乱飞,大雨好似从天上倒灌下来,水暴涨,虎豹都吓得腿发抖,跳入水中溺死的士兵上万,河水因此不能

6

流动。王莽军的士兵逃跑后,各自回到自己的故乡。于是海内豪杰一致响应,都杀掉当地的州郡长官,自称将军。一个月之内,这种形势遍于天下。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

(选自《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2)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3)若事之不济 .(4)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参考答案:(1)访问,拜访 (2)大体,简要 (3)成功 (4)抵挡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亮见权于柴桑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 ..B.①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②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C.①愿将军量力而处之 ②蟹六跪而二螯 ..D.①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 ..

解析:选B B项,皆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A项,①介词,在;②介词,同、和。C项,①连词,表顺承,不译;②连词,表并列,不译。D项,①代词,……的人;②助词,表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译文: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

7

译文:

参考答案:(1)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情很危急,请(让我)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于是(诸葛亮)与鲁肃一起去拜访孙权。(注意:急,危急;遂,于是;诣,访问,拜访;“求救于孙将军”为状语后置句)

(2)我不能拿整个东吴的土地,十万将士,来被外人控制,我的主意决定了!(注意:举,拿;制,控制;计,主意;“受制于人”为被动句)

参考译文:

曹操将要从江陵顺着长江向东进发,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情很危急,请(让我)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于是(诸葛亮)与鲁肃一起去拜访孙权。诸葛亮在柴桑见到了孙权,劝孙权说:“(现在)天下大乱,将军(您)在江东起兵,刘豫州在汉南招收兵马,与曹操共同争夺天下。现在曹操削平大乱,(中原)大致已稳定,(他)于是攻破荆州,声威震动天下。英雄没有施展本领的地方,所以刘豫州逃到这里,希望将军估量自己的实力来对付这个局面!如果(您)能拿江东的兵力同中原对抗,不如趁早同他断绝关系;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面朝北向曹操称臣呢!现在将军(您)外表上假托服从的名义,但内心里怀着犹豫不决的心思,局势危急而不能决断,(离)大祸临头没几天了!”孙权说:“假若像你所说,刘豫州为什么不投降曹操呢?”诸葛亮说:“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壮士罢了,还能恪守节义不受屈辱;何况刘豫州(是)汉王室的后代,英明才智超过所有的当代人,众人敬仰他,就像河水流入大海一样。如果抵抗曹操的事情不成功,这就是天意,怎能再成为曹操的属下呢?”孙权发怒说:“我不能拿整个东吴的土地,十万将士,来被外人控制,我的主意决定了!除了刘豫州就没有(能同我一起)抵挡曹操的人了,可是刘豫州刚打了败仗,怎能抵挡得住这个大灾难呢?”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齐晋相与战。平阿之余子亡戟得矛,却而去,不自快。谓路人曰:“亡戟得矛,可以归.乎?”路之人曰:“戟亦兵也,矛亦兵也,去兵得兵,何为不可以归?”去行,心犹不自快,遇高唐之孤叔无孙,当其马前,曰:“今者战,亡戟得矛,可以归乎?”叔无孙曰:“矛非.戟也,戟非矛也,亡戟得矛,岂亢责也哉?”平阿之余子曰:“嘻!”还反战。趋,尚及之。...遂战而死。叔无孙曰:“吾闻之,君子济人于患,必离其难。”疾驱而从之,亦死而不反。令此将众,亦必不北矣。令此处人主之旁,亦必死义矣。今死矣而无大功,其任小也。 ...

(节选自《吕氏春秋·离俗》)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却而去,不自快 .(2)岂亢责也哉 .

8

(3)趋,尚及之 .

(4)今死矣而无大功,其任小也 .参考答案:(1)退下 (2)担当 (3)赶得上 (4)官职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遇高唐之孤叔无孙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B.①岂亢责也哉 ②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C.①今死矣而无大功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D.①其任小也 ②其皆出于此乎 ..

解析:选C C项,皆为连词,表转折,却。A项,①助词,的;②音节助词,用以调整音节或表示停顿,没有实在意义。B项,①语气助词,表反问,吗;②助词,通常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D项,①代词,他的;②表揣测语气,大概,可能。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戟亦兵也,矛亦兵也,去兵得兵,何为不可以归?

译文:

(2)叔无孙曰:“吾闻之,君子济人于患,必离其难。”疾驱而从之,亦死而不反。令此将众,亦必不北矣。

译文:

参考答案:(1)戟是兵器,矛也是兵器,丢失兵器又捡到兵器,有什么不可以回家的?(注意:兵,兵器;去,丢失;归,回家;“戟亦兵也,矛亦兵也”为判断句;“何为不可以归”,宾语前置句)

(2)叔无孙说:“据我所知,君子在患难中救人,必须同甘共苦。”(于是)跟随他快跑回去参与战斗,到死也没逃走。要是让他(叔无孙)领兵,肯定不会打败仗的。(注意:济,救济;离,通“罹”,遭受;从,跟随;反,逃走;北,失败;“君子济人于患”为状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齐国和晋国互相征战。平阿(地名)的余子(官名)丢失了戟捡到只矛,退下战场离去,心里不痛快。问路上的陌生人说:“丢失了戟捡到只矛,可以回家吗?”陌路人说:“戟是兵器,矛也是兵器,丢失兵器又捡到兵器,有什么不可以回家的?”他往回家的路上走着,心里还是不痛快,碰到高唐(地名)的孤(官名)叔无孙,就挡在他的马前,说:“今天打仗,丢

9

失了戟捡到只矛,可以回家吗?”叔无孙说:“矛不是戟,戟不是矛,丢失了戟捡到只矛,他们难道可以相抵吗?”平阿的余子说:“是啊!”反身回去参战。一路奔跑,才赶上了战斗。于是战死了。叔无孙说:“据我所知,君子在患难中救人,必须同甘共苦。”(于是)跟随他快跑回去参与战斗,到死也没逃走。要是让他(叔无孙)领兵,肯定不会打败仗的。让他成为国王的左右,也必然是为义而死。这次的死却没有什么大的功绩,是因为他的官职(权力)小啊。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