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谏议】指“谏议大夫”这个官职,司马光当时任谏议大夫。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的意思。 【整体】“答司马谏议书”,即“给谏议大夫司马光的回信”。 拓展: ①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谏院中设谏官和御史,御史负责组织各种官员收集民间的意见;谏官议论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参考,有时还可纠正皇帝的错误。 ②“书”在文言文标题中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名词,作书信、文件讲。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林觉民的《与妻书》,或指信函,或指文件,都属于名词的范畴。另一种是动词,作书写、记载讲,如明人高启的《书博鸡者事》,就是 “ 记斗鸡玩赌者的故事 ” 的意思。 【文化常识】 参知政事:是中国古官职名。原是临时差遣名目,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十一月,以刘洎为黄门侍郎、参知政事,参知政事始正式作为宰相官名。到宋代,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此后参知政事则演变成一个常设官职,作为副宰相,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削弱相权,增大皇权。 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翰林学士:是古代官名。始设于南北朝,至唐玄宗时,于翰林院之外别建学士院,选有文学的朝官充任翰林学士、入直内廷,批答表疏,应和文章,随时宣召撰拟文字。德宗以后,时事多艰,翰林学士成为皇帝最亲近的顾问兼秘书官,经常值宿禁中,承命撰草任免将外、册立太子、宣布征伐或大赦等重要文告,有\"内相\"之称。其加知制诰衔者即等于暂代中书舍人,因之,充学士者经中书舍人,往往即能升任宰相。 中书舍人:官名。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掌传宣诏命。南朝沿置,至梁,除\"通事\"二字,称中书舍人,任起草诏令之职,参与机密,权力日重。 有司: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但“有司”并不是某个具体的部门,而是代指具体负有专责的官吏,例如丞相就不是有司。 古代常用谦称 鄙人:本义指居于郊野之人。古人常用来谦称自己,表示地位不高,见识浅薄。 臣:古人对自己的谦称,表示自谦,多有君臣关系在内。 仆:旧时男子自称谦辞。仆即奴仆,下对上、幼对长自称仆,借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 晚生:旧时对前辈称己的谦辞。 不肖:旧时男子自谦。不肖原指子不似父那样贤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后多借以自称,表示谦恭。 不才:旧时男子自谦。不才即没有才能,故借以自称,以示谦恭。 不敏:古人称自己不聪明,不敏捷。 在下:自称的谦辞。古时坐席,尊长在上座,所以自称在下。 四、文章翻译与分析 第一段:(读通句子 翻译文段 整理要点 讨论难点! ) 【活动】请学生翻译,老师点评,并和学生互动。掌握以下知识要点: 【重点词语】 1. 某启: 某,书信上代替自己的名字 启:陈述 2. 蒙教:承蒙赐教。指接到司马光的来信。 3. 与君实游处:同游共处,交往
2
4. 而议事每不合 而:表转折 每:常常 5.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操:持 故:缘故 6. 虽欲强聒 勉强作解说 7. 终必不蒙见察 谅解我 8. 故略上报 古今异义:指回信。上,表尊称。 9.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重:又 遇:对待 10. 于反覆不宜卤莽 于:在 反覆:指书信往来 卤: 同“鲁”,鲁莽 11. 故今具道所以 ……的原因 12. 冀君实或见恕也。冀:希望 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讨论交流1】书信的第一句话很有水平,试分析它好在哪里? 【点拨1】先说“蒙教”,表明自己是以低姿态来接受对方的批评;再谈交情:“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意思是我们是老交情、老朋友,我很尊重你;最后说分歧:“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我们虽然不合,但只是政见不同。一句话三层意思,好比一块三明治,用两块香喷喷的面包,包起一个对方不喜欢的臭肉,这样即使对方不接受,也不会太受伤。 【讨论交流2】信的第一段,作者要表明什么态度,达到什么目的? 【点拨2】美国有一位著名医生,叫特鲁多,他的墓志铭上写了这样一句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改革,就要伤到很多人的利益,所以,对于那些摇摆不定的人们,有时就去治愈他们,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如果治愈不了,就给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他们至少不公开反对;最后如果连帮助也不能提供,那就给对方一些安慰。我想“安慰”正是王安石的目的:我不会放弃改革,知道你会继续反对,也知道我“终必不蒙见察”,“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不能改变,但总要跟你好好解释解释,希望能够安慰安慰你。 第二段:(读通句子 翻译文段 整理要点 讨论难点!) 【活动】请学生翻译,老师点评,并和学生互动。掌握以下知识要点: 1.尤在于名实 尤:尤其,这里是“主要”的意思 名实:名义和实际。 2.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用来 3. 侵官:侵犯官员职权 4. 生事:滋生事端 5. 征利:搜刮钱财 6. 拒谏:拒绝进谏
3
7. 以致天下怨谤也。因此 8. 受命于人主 介词,从 9. 举先王之政 推行 10. 以兴利除弊 以:连词,来;利弊:形容词作名词,有利的事业、有害的事情 11. 为天下理财 替 12. 辟邪说 排除,驳斥 13. 难壬人 难:批驳 壬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讨论交流1】第二段一开始为什么写“名实”之争?有什么作用? 【点拨1】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王安石首先强调改革的“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这是双方争论的前提,也是对方必须认可的。 【讨论交流2】司马光以“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为由指责王安石,王安石亦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个方面回应,这四个方面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事? 【点拨2】侵官:“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生事:“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征利:“为天下理财”; 拒谏:“辟邪说,难壬人”。 【讨论交流3】第二段中,作者逐一批驳了司马光的观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点拨3】作者逐一批驳了对方“侵官”“生事”“争利”“拒谏”以及因改革招致“天下怨谤”的观点。这样写,条理清晰,针对性强,极富说服力。 第三段:(读通句子 翻译文段 整理要点 讨论难点!) 【活动】请学生翻译,老师点评,并和学生互动,掌握以下知识要点: 1. 人习于苟且 得过且过 2. 同俗自媚于众 同俗 :附和世俗 自媚:讨好众人 媚: 形容词用作动词,谄媚 3. 上乃欲变此 乃:才 4.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何为:为什么 汹汹: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 5. 盘庚之迁 之:主谓之间,取独 6. 胥怨者民也 相怨。多指百姓对皇上的怨恨。胥: 互相 7.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为:因为 度:计划,主张 8. 度义而后动 度:考虑 义:合乎情理 9.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是:认为正确 可:值得 10. 以膏泽斯民 以:连词,来 膏泽: 名词作动词,给予好处,这里指使百姓幸福 11.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事1:名词作动词,做 事2:名词,事情
4
12. 则非某之所敢知 知:领教,接受 13. 无由会晤 由:机缘, 机会 晤:会面 14. 不任区区 任:不胜 区区:古义:诚心,情意诚挚:今义:今常用作数量极少 15. 向往之至 仰慕到了极点 【讨论交流1】根据第三段内容,概括王安石为什么要变法? 【点拨】答:①人(一般人)习于苟且②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③上乃欲变此;④以上三点暗示了国家积弊已久,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了。 【讨论交流2】在如此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 【点拨2】态度:坚持变法,义无反顾。集中体现立场的语句:“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讨论交流3】作者举“盘庚之迁”例子的用意是什么? 【点拨3】意在说明:①“怨诽之多”并不能说明不该改革;②恰恰是改革触动了少数人的利益,才招来怨诽,所以更要改革,不能因为别人的毁谤而放弃推行新法;③进一步表明自己力排众议,效法先贤,坚持变法的决心。 五、重点难突破 【关键词】 说服 思辨 手法 讨论探究:作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的王安石有着非凡的政治才能和素养,试结合全文分析。 【点拨】可分为以下几点 1.非凡的胆略。改革必定要触动权贵们的利益,也必将负重前行,这一点王安石早就了然于心:\"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但他却选择迎难而上,直面挑战。 2.深刻的洞察。王安石深知“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一般人习惯于呆在舒适区,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士大夫又不体恤国家,一味媚俗,这时候就需要自己站出来,为国家的长远利益排除艰难险阻,奋勇前行了。 3.坚如磐石的决心。王安石“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且不顾众情汹汹,面对司马光的质疑,也直言不讳“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4.兼容并包的气度。面对保守派的责难,大权在握的王安石依然低姿态回应,称对方是自己的老朋友,愿意向对方学习和接受批评,并就对方的质疑一一解释,希望能得到对方的理解,这是“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气度,也是他作为改革家的政治胆略。 【课堂延伸——逸闻趣事】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有一天,苏轼到王安石那里拜会,恰好他不在,苏轼在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安石一首还未有完成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就想,菊花开在秋里,其性属火,敢
5
傲秋霜,最能耐久,就是干枯,也不会落瓣,于是,就在后写到,‘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听’。 王安石回来后看到,并没有说什么,次日就把苏轼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后来苏轼到了贬黄州,重阳节那天,他与好友陈季常来后花园赏花时,不禁大吃一惊,发现菊花被西风一吹,便遍地铺金,竟是落瓣。遂意识到他对王安石咏菊诗的批评是错误的。陈季常看他吃惊的模样,忙问原因。苏轼就说起为王安石续《咏菊》诗的事。陈季常说:“菊花一般是不落瓣的,黄州的特别,菊花是落瓣的。凡事都有它的特殊性。”苏轼大悟,曾专门为续诗一事,虚心地向王安石承认了错误。 六、课堂总结: (一)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回顾: 【文言现象】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文化现象】政治家的睿智、改革家的胆略、驳论的手法和技巧。 【写作特点】 古代驳论文之典范 (1)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作为书信体议论文,本文首要特点是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本文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的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酬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堪称古代驳论文的典范。 (2)有的放矢,反驳有力。 本文逐一反驳司马光的指责,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表明了作者推行新法的决心。全文除了开头和结尾用了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外,其余部分紧紧扣住五大弊端进行驳斥。此外,其反驳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文中有“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这样的直接反驳;有“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宫”这样的举出根据的反驳;还有“盘庚之迁”这样的举出史实的反驳。这些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 (3)言简意赅,措辞委婉而坚决。 这篇文章的语言柔中带刚,态度委婉而坚决,这样的辞令符合答复指责性书信的特点。同时,本文驳斥司马光指责的语句言简意赅、不容置辩、干净利落。如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说道:“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坚持改革的决心。 总结全文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从而批驳了保守派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弊端,表现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以及坚持变法的坚决态度。 王安石名言 1.修身洁行,言必由绳墨。 2.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3.百年养不足,一日毁有余。 4.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 5.教人治己,皆宜以正直为先。 6.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6
7.君子所求于人也薄,而辨是与非也无所苟。 8.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 (二)【能力运用】你是如何评价司马光的? 【点拨】看人要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人要一分为二,在否定其缺点的同时,也要肯定其优点,不能一概否定,一棍子打死。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长信,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阻挠王安石变法,他是政治上的保守派;但是司马光在学术上是一位贡献很大的历史学家,他用十九年时间主编了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后人把他和司马迁称为史学界“前后两司马”。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微写作:如果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这封信,他会怎么样想?写一封回信给王安石。(300字) 【点拨】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信后,一方面会为王安石雄辩的才能折服,另外一方面也会看到王安石变法态度的坚决,又会很恼火,他可能会纠集更多的保守派公开和王安石作对,使王安石的变法不能顺利进行。(发挥想象,合理即可。) 7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