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9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练习(答案+解析)

来源:伴沃教育
2019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练习(答案+解析)

中国古代经济

1.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C.坊市制度崩溃 要是由于(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C.重农抑商的影响 (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B.土地政策调整 D.政府管理失控

2.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

3.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4.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5.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规划训练

一、选择题(48分/24min)

1.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 A.土地过度集中 C.小农户个体经营

B.有田者无力可耕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2.明朝规定,佃农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仅亲戚间例外;但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还常有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一类记载。这一现象说明( ) A.佃农逐步获得独立地位 C.政府决策脱离地方实际

B.人地矛盾影响租佃关系 D.租佃关系改变社会结构

3.(宋神宗)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三)。这表明政府意在( ) A.增加财政收

B.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 D.提高佃农生产的积极性 1 / 7

C.增加粮食产量

2019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练习(答案+解析)

4.隋朝将作大匠宇文凯曾严令:官府工匠不得入市工作,其晚年回乡后亦受到严密监视且不许“收授学徒”和“制作产品”。上述现象反映了( ) A.官营手工业者有严格的从业要求 C.工官制度不利于手工工艺的传承

B.隋朝的官营手工业发达产品精美 D.官营手工业者的匠籍制度被废除

5.唐朝史书记载:“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到了宋代,一些相当繁盛的草市广泛分布在乡村中,成为政府最基层的税收单位。两则材料表明( ) A.“市”的发展是政府精心管理的结果 C.草市的发展经历了从违法到合法的过程

B.宋朝广大乡村开始出现很多草市 D.草市的税收满足了政府开支的需要

6.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182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 )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7.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徙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B.乡村市场的繁荣 D.坊市制继续实行

8.《洛阳伽蓝记》记载:北方“百姓殷富,年登俗乐,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舟车所通,莫不商贩焉。”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 A.北魏时期农业的发展

B.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D.商品经济的活跃及繁荣

C.北魏时期手工业的发展

9.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拜财神的习俗浓厚,浙江拜范蠡为财神,安徽徽州拜管仲为财神,江西拜关公为财神。当时朝廷对此不但认可,还均给予支持。明清政府此举有利于( ) A.控制民间宗教信仰 C.抑制资本主义萌芽

B.分化瓦解江南反清势力 D.促进江南社会经济发展

10.宋元以来,江南地区因粮食丰裕,有“苏湖熟,天下足”之民谚,但到明代中后期,民谚已变为“湖广熟,天下足”。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动

B.湖广地区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D.江南地区社会经济急剧衰退

11.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末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 A.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C.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B.不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D.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

12.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2 / 7

2019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练习(答案+解析)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二、综合题(52分/26min)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苏州风俗考》记载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三:《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四: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6分) (2)材料二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简述促进这些新现象出现的有利因素。(10分)

(3)材料三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6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史上有考古史料为证的本末观萌芽出现在战国。孟柯将商人称之为“贱丈夫”,在理论上正式将农业生产放到首位。而韩非则把手工业与商业称为“末作”,使重本抑末的观点变得更加鲜明。秦朝允许私人经营冶铁煮盐等重要行业。但到西议初年,汉高祖规定“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官史”,商人的地位受到打压。到汉武帝时期,所有的冶铁煮盐业收归国官管,私人经营的大手工业从此趋于衰落,其他行业也因沉重的赋税受到极大抑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事频繁,官办手工业为政府军备需求提供供给。到了唐宋时期,产生维护劳动者自身利益的手工业组织——行会。宋代以后,这种组织发展壮大,渐渐被政府控制。到了明后期,在江南的发达的手工业作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并且缓慢发展。

——整理自王大庆《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经济思想比较研究》

材料二:古希腊的经济基础是农业和手工业。对如何公正、合理分配社会利益成为古希腊先哲们主要的政治伦理思想,“重农抑商”的思想由此产生。古希腊的立法者通过法律保障国内的贸易活动,甚至还鼓励贫困的公民从事手工业。当时的作家色若芬认为农业繁荣,其他一切技艺才会兴旺。他虽然把手工业和商业称为“粗俗的技艺”,但是他却强调分工的重要性。充分肯定了手工业对社会其他的权极作用,认为其不仅能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而且在农业衰败时还能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生计,可谓是重“本”的同时也不忘“末”的发展。到了中世纪时期,西方的手工业、商立和海外贸易已经十分发达。14-15世纪西欧出现了资东主义关系的萌芽,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商人的地住也越加重要。资本主义又萌芽得以在西方的土地上继续发展下去。

——杨镇毓《中西本末观中手工业地位差异的比较分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0分)

3 / 7

2019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练习(答案+解析)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西方“重农抑商”思想的不同之处。(8分)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即位十余年间,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庞大的军政费用把西汉前期积累的巨额财富消耗殆尽,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的势力迅速发展,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成累万金”,“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农民破产流亡,“背本趋末者甚众”,为此,汉武帝调整了经济政策,包括统一货币、盐铁官营(由政府组织生产、销售、严禁私自铸铁、煮盐)、均输(国家统一征收、转销、调运货物)平准(国家平抑物价)、算缗(对商人、工商业兼营者和高利贷者加征财产税)告缗(对匿财不报或报而不实者,没收全部财产)等。

——摘编自冷鹏飞《中国秦汉经济史》

材料二:宋代的盐、茶、铜、酒等商品,由政府专卖,成为禁榷,与前代禁榷商品的生产、运输、销售全由官方经营不同,宋代把一些不适合官府经营的环节,转让给民间工商业者或普通百姓经营,即所谓“官商分利”宋高宗要求户部向他报告市舶贸易的收支情况。宋代政府还经常根据实际收入调整各地商税定额和税率,调整税卡布局,惩治那些刁难商人、苛征商税的官吏。

——摘编自汪圣铎《两宋货币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济政策调整的目的和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经济政策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6分)

中国古代经济

答 案

规范练习

一、选择题(48分/24min)

1~5:CBDCC 6~10:ACBDC 11~12:DA 二、综合题(52分/26min)

13.(1)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是其出现的原因。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6分)

(2)现象:纺织业发达;工匠与机户之间存在雇佣关系;工匠无生产、生活资料。

本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有利因素:高产农作物的引进,经济作物种植区域的扩大; 区域间的长途贩运兴盛; 工商业市镇的大量兴起,国内市场的扩大等; 劳动力市场的出现;一条鞭法的实施。(10分)

(3)不同。材料二反映的是自然经济下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不是资本主义萌芽。影响:起阻碍作用。(6分)

4 / 7

2019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练习(答案+解析)

14.(1)表现:商人社会地位低;盐铁官行;政府重征商业税。

原因: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以小农经济为基础;政府为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税源,抑制工商业发展;思想家们“抑商”思想的影响。(10分)

(2)不同:政策目的——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为统治者加强封建统治服务,而西方以市场为主导,政府鼓励发展工商业;手工业地位——中国的手工业始终是小农经济的附属,西方的农业与手工业并重;经济组织性质——中国的行会缺乏独立性,西方的行会有较大自主权。

影响:经济上:阻碍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化的潮流;西方:促进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和海外的殖民扩张,为工业化提供了原始积累。

科技上:国古代很大程度仅为农业服务,不重视理论探究,导致中国未产生近代科技;西方: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而促进了西方近代科技的兴起与发展。(8分)

15.(1)目的:解决财政困难;打击豪强富商,加强中央集权;缓解土地兼并,稳定农业生产。

特点:国家直接经营和控制工商业;打击富商大贾。(6分) (2)变化:官商分利;重视商业发展,注意商税的合理征收。

影响:促进了宋代商业的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6分)

5 / 7

2019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练习(答案+解析)

中国古代经济

解 析

规范练习

一、选择题(48分/24min)

1.【解析】材料中对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的描述“家给人足……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故C项正确。

2.【解析】根据材料佃农见田主“如少事长之礼”,不能体现佃农逐渐独立,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可知,人地矛盾的尖锐与否,直接影响地主与佃户之间的关系,故B项正确;明朝政府的规定,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有所脱节,但并不能代表全国其他地方也是如此,故C项错误;社会结构主要是指社会阶层结构,佃户与地主不论关系如何,都改变不了地主与佃户的身份结构,故D项错误。

3.【解析】依据材料“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信息可知,政府通过提高佃农生产的积极性,开垦荒地和发展农业生产,故D项正确;A.C两项材料没有涉及;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不是政府的本意,故B项错误。

4.【解析】题干中的现象是指隋朝对官营手工业者有严格的从业要求,而本题所问的问题是:上述现象反映了,故A项错误;题干信息与隋朝的官营手工业发达产品精美无关,故B项错误;由于工官制度对官营手工业者有“不得入市”、晚年回乡后不许“收授学徒”和“制作产品”等严格要求,所以不利于手工工艺的传承,故C项正确;由题干信息“官府工匠晚年回乡后亦受到严密监视且不许‘收授学徒’和‘制作产品’”推断,此时官营手工业者的匠籍制度未被废除,故D项错误。

5.【解析】A选项与“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不符。B选项说法错误,草市最初形成于南北朝时期。D选项只符合题干中材料的前半部分,不符合材料的后半部分。C选项正确,唐朝时,朝廷不允许在州县之所设置“市”,这意味着在其它地方形成的“市”是不符合朝廷之法的,“草市”本身含有不合法之意,但是,到了宋代,“草市”成为政府征税的对象,表明“草市”取得了合法地位。

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史料准确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也因其被“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182匹”,据此可知政府裁决的原因是“偷税”,综合分析可知材料的主旨反映的是政府重视商税收入,A符合题意,BCD偏离题旨。故选A.

7.【解析】依据教材内容牢记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然后再仔细阅读材料内容,两者进行对照,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宋代是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一个“革命时代”,无论是在时长的规模、市场的分布地点上,还是在政府对市场的监管上都有“革命性”的变化。A项内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所以排除。材料内容只是反映了宋代乡村市场已成为惯例,反对在乡村交易的意见遭到最高统治者的拒绝,并不能表明乡村市场繁荣,所以B项错误。D项与材料内容及史实相反。与前期相比,宋代出现了草市与夜市,县以下可以设市,这表明宋代政府对商业发展监管放松,故答案选择C项。

8.【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方经济的状况,和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无关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年登俗乐反映的是北魏时期农业的发展,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舟车所通反映的是北魏时期手工业的发展,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莫不商贩焉则反映商品经济的活跃

6 / 7

2019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练习(答案+解析)

及繁荣,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9.【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江南地区的民间习俗得到了政府认可,反映出随着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其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项正确;江南地区的民间习俗,与宗教信仰无关,A项错误;材料主旨是江南地区的民间习俗是商品经济影响的结果,与瓦解江南反清势力,B项错误;明 清时期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抑制资本主义萌芽,这与材料矛盾,C项错误。所以选D.

10.【解析】本题以民谚的变化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的变化,反映了粮食生产中心由苏湖地区转移到湖广地区。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广泛种植经济作物,经济发展格局发牛变动,C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时期,A项错误;B.D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1.【解析】据材料“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这反映了海禁政策实施后沿海地区民生和社会稳定都受到不利影响,故D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需体现雇佣关系和生产规模问题,故A项排除。不利于农业手工业与民生贫困无关,故B项排除。工商业的发展与民生自蹇、游手盗贼无关,故C项排除。

1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根据材料“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说明当时对外贸易促使了外币的流入,揭示了中外贸易中,外国商人积极投入到中国的时长,间接说明了中国处于优势地位。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冲击清廷的统治的说法没有材料一句,所以BCD不选。

7 /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