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山水游记”艺术特点简述
柳宗元“山水游记”艺术特点简述
柳宗元面对巨大的政治挫折,感伤苦闷,也曾乞怜请托过人,但其主流是不动摇、不后退,执着于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不止一次地宣称:“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虽万受弃,不更乎其内”,表现出坚持自己心志和操守的不屈性格。在这种精神状态影响下,他在游记中又特别喜欢描绘大自然的奇特美,刻怪异特立的景致。他在《始得西山宴游记》里从各个侧面对西山的“怪特”作了生动具体的描写后,忽然插入一句:“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显然,这句话别有寓意。柳宗元好写自然山水的“异态”、“怪特”是深有寄托的。
柳宗元的游记还喜欢写改变自然界的荒芜面貌,开辟奇美景观的过程。几乎每一篇游记都不厌其烦地提到除去秽,露美显奇之事。如《潭西小丘记》写道:“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其对“粪除”的过程每文必谈,似乎是有深意的。
2、观察细腻,体验深切,文笔精细秀美,语言清丽流畅。
括地说,柳宗元以他那敏锐的观察力,几乎能够捕捉住大自然任何美妙动人之处,他那丰富的想象力,又赋予山水景物以活的生命力,并以清新峻洁的语言,恰切生动的比喻,把自然景色细致入微、形神毕肖地再现出来,达到了“文中有画”的境地。
柳宗元模山范水,做到了鲜明生动,肖物传神。“柳州集中第一得意之笔”,写生动的特点表现得最为明显的,是《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近代林说:“一小小题目(《小石
潭记》),至于穷形尽相,物无遁情,体物直到精微地步矣。”柳宗元之所以能写山水入神主要是由于他徜徉在永、柳山水之间时,常常精心体察,不仅“能使是物了然于心”,细致地掌握景物的特征,而且“能了然于口与手”,通过文字把景物的精妙之处充分地表现出来。他的游记中,写得最多的是山和水,而各篇所写山和水毫不相同、千姿百态,其间细微差别都表露无遗。柳宗元洞幽烛微地写出自然景观的千差万别,刘熙载说:“柳州记山水”,“无不形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他笔下怪石、草本等等,无不表现出体物精微的特点。比喻和比拟是天才的标志,也是使描写的事物鲜明生动的有力的艺术手段。富有智慧、想象力极其丰富的柳宗元,在他的游记中就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从而大大增强了描绘自然景观形象化的程度。
“写情景入化,画家所不到”,这是清人汪基对柳宗元游记的评论。确实,柳宗元的优秀游记作品不仅随物赋形,逼真生动,而且写景出神入化,往往赋予所写的景物以一种神韵,一种活的生命,达到形神兼备、欲活的境地。柳宗元游记的“文中有画”,除上述表现外,还融入作画的某些技法,体现出一定的画理。比如绘画十分讲究经营位置,对所画景物 作出精当的组织安排,也就是构图的问题。柳宗元游记在景物的组织安排、布置构局上颇具匠心。在绘画的经营位置上,还有运用画的空白的技法,即所谓不画之画,柳宗元借鉴这种技巧,在他的`游记中表现为在用实笔的同时也用虚笔,即不写之写。再如绘画中色彩十分重要,柳宗元游记对景物色彩的描绘非常重视,他不仅视色彩为景物客体的重要特征,而且当作创造意境、表达作者主体感情的有力手段。其他如应物象、形气韵生动等画理,在柳宗元的游记中也有出色体现。
四、对“山水游记”的继承发展与影响
不少人把北魏郦道元看作是我国游记的开创者,但其《水经注》毕竟是地理著作,对自然山水的描写并不是很完整的,同时着重写山川,而不在记游,所以不是严格意义上的
游记。不过它对后来的游记,包括柳宗元的游记散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清代刘熙载说:“郦道元叙山水,峻洁层深……柳柳州游记,此其先导耶!”柳宗元的游记在写法、行文、气韵上,和《水经注》十分相似,也就是说,《水经注》中记叙山水的文字,应该说是我国游记的雏形,是柳宗元游记散文的源头。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上承郦道元《水经注》的成就,而又有突破性的提高:对山水不是作纯客观的描写,而在描写中贯注了一股浓烈的寂寥意绪,且借对山水的传神写照来表现一种永恒的悲悯情怀。
柳宗元的游记,为我国古代游记作出划时代的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等人描景物精练细致、生动传神以及富有寓意等特点,和柳宗元的游记有着一脉相承之处。明代袁宏道提倡“独抒性灵”,在游记中融性灵于自然山水之中,移情及景,与柳宗元把自己的主观精神投射到自然景观之中,缘情写景,是有继承关系的,另外,他们在描绘景物的技巧上也有相似之处;徐宏祖的《徐客游记》在描写山水的技艺方面,也表现出对郦道元、柳宗元游记的继承和发展。清代桐城派姚、阳湖派敬等人的创作,都不程度的受到柳宗元游记的影响,在他们的作品中均可以明显地看到柳宗元游记影响的痕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