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牙源性上颌窦炎诊断及治疗新进展

来源:伴沃教育
牙源性上颌窦炎诊断及治疗新进展

发表时间:2015-01-23T16:08:35.31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25期供稿 作者: 王莹[导读] 为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现就OMS诊断及治疗作一综述。

王莹

(四川省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 四川成都 611130 )

【摘要】牙源性上颌窦炎是指牙齿相关因素引起的上颌窦炎,约占所有上颌窦炎的10%~12%,其发病多为单侧上颌窦,除有一般慢性上颌窦炎的临床表现外,还有单侧鼻塞、鼻腔异味、牙痛及牙周肿胀、上颌窦区周期性疼痛等特征性表现,仅作传统的上颌窦炎治疗无效,因此,准确的诊断牙源性上颌窦炎,对此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牙源性上颌窦炎的诊断及治疗新进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牙源性上颌窦炎鼻内窥镜手术抗生素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7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5-0392-03

上颌窦位于鼻腔和口腔之间,致病菌可以通过鼻道开口和口腔入侵至窦内,上颌窦的下壁为上颌骨的牙槽突,由前向后盖过上颌第二双尖牙及上颌磨牙的根尖,有时窦底壁位置低及牙根部或根尖突入上颌窦内,导致第二双尖牙、上颌磨牙与窦底之间仅隔一层薄骨片,有时,甚至骨片缺如只有一层黏膜相隔。牙源性上颌窦炎(odontogenic maxillary sinusitis,OMS)是由根尖周炎症或牙周炎症;上颌牙源性囊肿或肿瘤;医源性因素等引起[1],约占所有上颌窦炎的10%~12%[2],临床上可分为急性牙源性上颌窦炎和慢性牙源性上颌窦炎,以后者多见。OMS通常表现为病程长、单侧发病,临床症状多不典型,除有一般慢性上颌窦炎的临床表现外,尚有鼻腔异味、牙痛及牙周肿胀、上颌窦区周期性疼痛等[3],结合相关影像学检查可明确OMS,进而,为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现就OMS诊断及治疗作一综述。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病的诊断基于有明确的上颌牙痛或牙病治疗史,病灶牙多为龋齿、残根、瘘管等,结合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以及术中见上颌窦腔内大量米汤样分泌物,且窦口及窦腔粘膜明显水肿,可以初步诊断为OMS,手术处理窦腔病变和患牙后症状缓解可以明确诊断[4]。 据报道只对患者进行病史询问、临床检查有86%的误诊率[5],而相关影像学检查作为前二者的补充,在确立OMS 诊断和治疗方案中有重要作用[6]。OMS在鼻窦X 线片上表现为窦内黏膜增厚、环绕窦壁有密度增高呈带状影、窦中有透光区或窦底窦腔模糊不清,但鼻窦x片常被重叠掩盖,存在分辨率低以及病灶显示不全面等劣势,其在临床诊断、治疗中表现出明显的不足[7]。CT扫描被认为是诊断上颌窦疾病的金标准[5],对OMS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是OMS手术术式选择的基础,由于可以从多个层面直观的显示骨骼、软组织及多角度显示细微结构,对于骨质增生硬化、吸收破坏均显示清晰[8];OMS时CT扫描可表现为窦底骨质破坏、黏膜增厚或窦腔密度增高,骨壁不规则的溶骨样膨胀性骨破坏,有时有死骨形成、但无“碎骨片”影,以此可与早期上颌窦癌相鉴别;轴位和冠状位鼻窦CT扫描可以显示根尖周脓肿和上颌窦底缺损的关系,还可以确定病变组织、上颌窦内可疑病灶的确切位置[9],MRI对钙化灶、骨化灶的显示不敏感,对空气显示的敏感性也较低,这是牙源性上颌窦疾病MRI 应用十分有限重要原因,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在诊断牙源性上颌窦疾病方面CT 比MRI有优势[10]。此外,耳鼻喉科用前鼻镜、鼻内窥镜检查,鼻窦细胞学穿刺检查在诊断OMS有一定的价值[11]。

OMS需与鼻源性上颌窦炎相鉴别,既往无鼻窦炎病史,单侧鼻腔、鼻窦病变,提示OMS可能性大;真菌性上颌窦炎引起的上颌窦炎,CT扫描见上颌窦腔内的真菌性团块密度不均匀,有密度增高的钙化影,同时多伴有上颌窦窦口的扩大有助于与OMS鉴别;OMS尚需与单侧出血坏死性息肉、上颌骨恶性肿瘤鉴别,早期病变或症状不典型者多依赖病理学检查[12]。 2 治疗

OMS的治疗是通过彻底消除感染源,处理上颌窦及鼻腔病变,防止术中并发症及术后复发,故本病的治疗原则是根除病因,建立引流,控制感染,预防并发症,OMS一般采用内科药物与外科手术相结合的治疗方案[13]。

在手术治疗前,处于急性期的患者,首先应该全身应用足量抗生素或其他抗炎药物,若药物治疗3 天后效果不明显,则需依据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结果以确定致病菌及敏感药物;致病的患牙须给予开髓引流或牙周冲洗治疗,清除牙周脓性分泌物,可用0.1%洗必泰溶液含漱,3次/天[14]。在患者急性期情况控制后,耳鼻喉科医生在鼻内窥镜下行上颌窦窦口开放术或窦腔清理术,然后,口腔科医生再行根管治疗或拔除患牙,手术旨在根除病因,建立引流,大部分患者可痊愈。 2.1 手术治疗

2.1.1 鼻内窥镜手术鼻内窥镜在OMS及慢性鼻窦炎手术治疗的运用已被大量文献所报道,对于OMS在建立引流方面,鼻内窥镜下鼻窦开放成为目前首选术式[15]。鼻内窥镜在上颌窦口开放或上颌窦窦腔清理方面具有可视化程度高,正常组织结构保留好,降低拔牙率,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恢复鼻窦通气引流,缩短住院时间等优点,属于微创手术;鼻内窥镜下治疗OMS主张对病灶牙尽量保存,在清除鼻窦内病变的同时尽可能保留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及形态结构;鼻内窥镜下处理病变对周围组织创伤小,代替了传统的唇龈进路,且术后鼻粘膜和上颌窦粘膜的结构和功能可逐渐恢复正常。虽然,鼻内窥镜手术已成为许多耳鼻喉科医生优选术式,然而,鼻内窥镜手术术后复发并不少见,根据Venetis等[13]报道,约15%的OMS患者需要再次手术,同时,该作者对术后上颌窦黏膜纤毛生长、输送、腺体分泌功能的恢复存疑。

若窦内存在死骨、断根时应采取上颌窦根治术,手术时应彻底去除死骨和明显的不可逆病变黏膜[14],上颌窦根治术应在拔除患牙6个月后进行,一是,观察患牙拔除后上颌窦炎的治愈情况,以便决定有无必要进行上颌窦根治术;二是,此时牙槽窝已完全骨性愈合,避免口腔上颌窦瘘的发生,有助于根治术的成功[16]。一旦发生口腔上颌窦瘘,如果,瘘口小于5mm通常可以通过凝血块形成,粘膜爬行自行愈合,若缺损大于5mm,自行封闭较困难,此时,应在全身及上颌窦局部症状控制后采用剥离局部黏骨膜做瓣、骨片修补等方法修补瘘口,可获成功[12]。在大多数情况下,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患者可获痊愈,若术后复发,则需考虑传统的柯-陆氏手术方式。

2.1.2牙科手术如果窦膜尚未穿孔、牙根尖没有被感染或根尖突入窦底小于3mm,可予以保留病灶牙,同时,预防性使用减充血剂或抗生素[11];若存在残根牙、牙根尖突入窦底大于3mm则需拔除或行根管治疗。拔除患牙最好于急性炎症消退后,如急性期拔牙,需用大量抗生素控制感染,以免引起炎症扩散,加重病情;拔牙时应对牙槽窝进行彻底搔刮(急性期除外),清除肉芽组织及坏死骨质,封闭窦口瘘,以期达到治愈的目的。

既往的观点认为拔牙能达到根治病灶的目的,大量临床资料表明保存牙齿并不会增加复发率,除非是异位牙或者病灶牙已严重缺损而

无法修复者方予以拔除,否则均应积极进行根管治疗,因鼻内窥镜治疗上颌窦术后不会发生口腔颌面部水肿,故可同期完成病灶牙的治疗。

2.2抗生素的使用

尽管手术引流和牙源性治疗在OMS治疗中是最重要的一环,抗菌药物在控制OMS急性期感染、防止术中相关并发症及术后复发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效果[11],致OMS的细菌多为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混合感染,其中,包括口咽部正常菌群,最容易被分离的细菌多为草绿色链球菌、以及越来越多的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虽然,许多OMS患者受感染的牙齿通过根管或拔牙得到解决,但适量的使用抗生素,可有效控制急性发作。因此,抗生素应选用具有广谱活性的药物,青霉素被认为是此类感染的首选药物,因为,其对大多数口腔病原菌具有敏感性,然而,这些菌株的耐药性日益严重限制了这种药物的使用。对青霉素过敏患者的替代疗法已被大量报道,包括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甲硝唑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对鼻腔和口腔病原菌都敏感的抗生素[2]。

对于严重感染的患者,OMS的治疗包括和手术引流和足量的抗生素使用,口服抗生素可使用3周~4周,可以有效的对抗口腔、鼻窦顽固致病菌,此外,可局部使用鼻减充血剂2天~3天,以及保湿滴鼻液和盐水喷雾[11]。 3 结语

全面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结合其临床表现、相关影像学检查,在初步确立其诊断的基础上,给予综合合理的治疗,是治愈OMS的关键,但临床上关于OMS的诊断、治疗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故需耳鼻咽喉科医师和口腔科医师配合,因此,科室间协作在OMS的诊断、治疗中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胡颖恺, 杨驰, 徐光宙. 牙源性上颌窦炎病因及诊断[J].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2014,(01):68-71.

[2]Mehra P, Murad H. Maxillary sinus disease of odontogenic origin[J]. Otolaryngol Clin North Am, 2004,37(2):347-64. [3]Mandal R, Patel N, Ferguson BJ. Role of antibiotics in sinusitis[J]. Curr Opin Infect Dis, 2012,25(2):183-92. [4]邵华, 郭清华. 鼻内镜下治疗牙源性上颌窦炎43例临床分析[J]. 云南医药, 2012,(02):170-172.

[5]Longhini AB, Ferguson BJ. Clinical aspects of odontogenic maxillary sinusitis: a case series[J]. Int Forum Allergy Rhinol, 2011,1(5):409-15.

[6]Bogaerts P, Hanssens JF, Siquet JP. Healing of maxillary sinusitis of odontogenic origin following conservative endodonticretreatment: case reports[J]. Acta Otorhinolaryngol Belg, 2003,57(1):91-7.

[7]Timmenga N, Stegenga B, Raghoebar G, et al. The value of Waters' projection for assessing maxillary sinus inflammatorydisease[J]. 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Oral Radiol Endod, 2002,93(1):103-9.

[8]Shahbazian M, Jacobs R. Diagnostic value of 2D and 3D imaging in odontogenic maxillary sinusitis: a review of literature[J]. JOral Rehabil, 2012,39(4):294-300.

[9]Bohm B, Hirschfelder U. Localization of lower right molars in a panoramic radiograph, lateral cephalogram and dental CT[J]. JOrofac Orthop, 2000,61(4):237-45.

[10]dos SDT, Cavalcanti MG. Osteosarcoma of the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report of 2 cases[J]. 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Oral Radiol Endod, 2002,94(5):641-7.

[11]Brook I. Sinusitis of odontogenic origin[J].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06, 135 (3): 349-55. [12]段洪刚, 陈始明, 金和娟. 牙源性上颌窦炎[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8, (07):409-413.

[13]Venetis G, Bourlidou E, Liokatis PG, et al. Endoscopic assistance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odontogenic maxillary sinusdisease[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14, 18 (2):207-12.

[14]周立生, 胡培玲, 林德才. 牙源性上颌窦炎37例临床分析[J]. 实用全科医学, 2008,(02):169.

[15]宋卫, 巩清梅. 鼻内窥镜治疗慢性牙源性上颌窦炎的临床观察[J]. 北方药学, 2013,(05):116-117. [16]马春元. 牙源性上颌窦炎25例临床分析[J]. 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 2013, (11): 1291-129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